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阶级关系:“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教育和学术: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0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二、道家学派1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2 .老子:(1)时期:春秋晚期(2)思想主张:认为世界万物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地位和影响:道家学说的创始人3 .庄子(D时期:战国时期(2)思想主张:提出“齐物
2、”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三、法家学派1,韩非子:(1)时期:战国末期(2)思想主张: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变法革新;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3)地位和影响: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使法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四、墨家学派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1)时期:战国初期(2)思想主张: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治国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影响: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愿望,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五、儒家学派1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
3、子2 .孔子(春秋晚期)(1)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文化成就领域主要内容思想学说政治思想“仁”(思想核心);“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伦理观主张性相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思结合。文化贡献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2)地位和影响:创立了儒家学派;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整理“六经”,保存文化典籍。3、孟子(战国时期)(1)思想主张: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4 .荀子(战国时期)(1)思想主张:提出“人之性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
4、义”和“王道”,以德服人。5 .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及影响: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六、百家争鸣的影响:1 .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七、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
5、“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一战国后期,蔚然大宗f秦朝时候,遭到打击T西汉初年,逐渐复苏f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一、提出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道家)(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表现:休养生息政策(萧规曹随)(3)影响:积极: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消极: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有为的统治思想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
6、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2 .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天人三策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1)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3)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三、提出后的实践:汉武帝独尊儒术1 .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 .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 .教育:把儒家经典作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官办太学,考试合格做官,打破了由贵族官
7、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四、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三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2 .隋唐时期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A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B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二、程朱理学1 .理学的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8、“理学”。2 .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颗、程颐、朱熹。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二程理学(北宋)(1)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2)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1)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存天理,灭人欲”(3) “格物致知”深化:“物”的概念指天理、人伦、圣言和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4 .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有
9、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探究: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2 .积极:具有和谐意识、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1)“心即理也”;(2)“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3)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3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致良知”“知行合一”.第4课:
10、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2)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不断扩大;(3)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4)思想文化:思想文化专制严重束缚人们思想。二、离经叛道的李贽1 .生平介绍:性格特征:“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自称异端2 .代表作:焚书藏书3 .思想主张:(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肯定人的私欲。4 .影响: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1、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三、黄宗携1.代表作:明夷待访录南雷文集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等。5 .思想主张:(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6 .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四、顾炎武1.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2.思想主张:(1)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主要特色)(2)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3)“天下兴亡,匹
12、夫有责”(4)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4、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五、王夫之的唯物思想:1.思想主张:(1)唯物论: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2)认识论:认为主观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3)辨证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 .影响: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宗裁、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思想:反对君主专制,重视工商业,提倡“经世致
13、用”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1.“智者学派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3 .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繁盛的城邦经济)(2)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3)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4 .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5 .思想主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6 .影响:(1)对雅典民众起到思想启蒙和
14、解放作用;(2)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3)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及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二、“美德即知识”1 .苏格拉底生平简介:2 .背景:(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3 .思想主张:(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4 .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合作探究】3:本课测评:智者学派和
15、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都是正确的;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三、柏拉图:1.生平介绍:2 .代表作:理想国:第一等级:“贤哲”,具有智慧的品德,国家的统治者;第二等级:武士,具有勇敢的品德,国家的捍卫者;第三等级:农民、手工业者,具有节制的品德,国家的劳动者和供养者.关注点:人类社会;3 .思想主张:根据智慧品德把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认为在世界万物之外有一个“理念”世界,理念是世界
16、的木原。4 .评价: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亚里士多德,1 .思想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真理高于一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强调理性,也承认感觉是认识的起源;2 .影响: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建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充分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1.原因:(1)经济:意大利城市经济繁荣。(2)政治和政策:工商业主掌握了城市的权力,各城市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3)环境:地理环境优越,是著名的航运中心,处在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地位。2 .标志:
17、手工工场的出现3 .影响:阶级关系: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享乐,关注人的本身的发展,这就与当时基督教宣扬的以“神”为中心、祈求来世幸福的意旨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首先在思想领域来一次大的解放运动。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是宗教改革。二、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发生的原因:(1)经济基础: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从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中间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3)文化环境:意大利古代希腊、罗马丰厚的文化遗产;(4)人才优势:
18、意大利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2、实质:文艺复兴是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观点的对比:以神为中心一以人为中心;禁欲和来世一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一理性和科学。4、成就(1)文学三杰:薄伽丘: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主义,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但丁: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2)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
19、的“美术三杰”。艺术大师们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简单呆板的宗教风格,创造出具有现实感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把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方法结合起来。5、传播,15世纪后期,新航路的发现刺激了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由意大利扩展到西欧广大地区。如英国的莎士比亚。6、意义:(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2)在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3)在自然科学方面,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
20、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学思之窗】结合教材民通的图片和资料,谈谈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答: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并未放弃天主教,而是表现为一种世俗化、人性化的理想。人文主义者乐于接受教皇和教会的豢养,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三、宗教改革1、背景:日已腐朽的天主教会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压榨;1517年,教皇出售赎罪券(直接原因2、实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3、过程(D序幕: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在教堂
21、门口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揭示教皇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标志着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开始。(2)主张:第一,他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这实际上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第二,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第三,君主的权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激发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得到了很多封建诸侯的支持。马丁路德观点的核心是“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容许个人在教义解释上有更大的自由,蕴含着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3)扩展:宗教改革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信教.新教除了路德教派,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新教纷纷简化宗教仪式,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
22、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支委会。5、意义: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第7课启蒙运动启蒙运动: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展开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启蒙运动的背景:1.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2 .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4 .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进展,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二、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三、核心:理性主义四、过程:(一)兴起:启蒙运动于17世纪兴起于英国(
23、二)高潮:18世纪中叶在法国达到高潮。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1)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2)思想主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孟德斯鸠:(1)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2)思想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3)影响:孟德斯鸠的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4)首先实践: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3、卢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9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