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课件.ppt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课件.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 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 第三节 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高级过程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自我表现,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一节 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二)社会知觉的特征 (三)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二、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一、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非社会性信息 社会性信息 物知觉(一般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硬币实验 布鲁纳(Burner
2、 et 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Burner,1974)提出。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
3、人或事物的推论。 侧重从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a)的概念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1.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2.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3.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境的知觉。,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认知的一部分。 2、
4、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3、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二)社会知觉的特征,首先,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选择某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其次,人对于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身的关联程度不同而有强有弱。再次,个体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着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而不同。最后,社会知觉具有完形性。人倾向于勾勒被知觉者的特性、形象等,使之规则化、完整化。,(三)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 从知觉主体看 从知觉对象看情境因素,二、印象形成,(一)印象与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二、印象形成
5、,(一)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impression)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1.平均法则2.叠加法则3.加权平均法则,1.平均法则,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6、的总体印象。,2.叠加法则,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Fishbein ,1964 )。,3.加权平均法则,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二)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注:括号中为权重,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7、3+1=+4 AB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第二节 知觉他人与自我知觉,一、知觉他人的过程二、知觉他人的内涵三、自我知觉四、社会知觉的偏差,一、知觉他人的过程,(一)寻找意义 中心品质理论 :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研究证实(Kelley,1950) 。(二)注重显著性信息 负向效果问题: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三)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刻板印象(四)运用图式 图式(schema)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
8、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泰勒和克洛克()认为,社会图式主要包括三种:个人图式角色或群体图式事件图式(脚本),二、知觉他人的内涵,(一)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研究发现(Krech, 1974),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姿势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这些线索被称为表情线索(expression cues)。 其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即面部的情绪表达; 其二,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是身体各部分姿态的情绪表达; 其三,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是言语中声调、快慢、音色随情绪产生的变化。(二) 对他人人格的
9、知觉,三、自我知觉,(一)自我知觉的理论(二)自我知觉的内容,(一)自我知觉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贝姆提出了用于解释个人理解自己的特性、偏好的自我知觉理论。其要点如下:1.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不清楚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总之,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自我知觉的。过度合理化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二)自我知觉的内容,1.身体的自我知觉(体像)2.态
10、度的自我知觉3.情绪的自我知觉,态度的自我知觉,萨伦西克和康韦(G. R. Salancik & M. Conway, 1975)证明了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沙赫特和辛格(1962)的实验说明了: 情绪的自我知觉中组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理唤起,其次是个体要对这种唤起进行认知评定,即寻找唤起的原因。 内部唤起状态微弱的时候,情绪的体验必须依靠个体对外在情境的认识。,四、社会知觉的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积极性偏差(三)晕轮效应(四)证实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五)后视偏差(六)虚假一致偏差(七)自我中心偏差(八)自我服务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
11、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 De Lucchi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 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 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 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a. 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 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近因效应,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在总的印象形成上,
12、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 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积极性偏差,人们在评级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 effect)。表现在人知觉和物知觉上有差异,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知觉 印象 形成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