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docx
《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docx(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 更多资料请访问.(.)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规划(论证后修改稿)江 西 省 农 业 厅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八年八月目 录第1章规划背景11.1规划的提出1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11.3规划依据2第2章发展基础与条件42.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42.2农业发展状况52.3 农业发展的条件72.4 规划的必要性9第3章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113.1指导思想与原则113.2 总体思路123.3发展战略123.4 规划目标133.5 空间布局15第4章 发展规划184.1种植业发展规划184.2畜牧业发展规划414.3渔业发展规划50第5章重点工程建设规划595.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59
2、5.2农业重大产业建设工程615.3农业科技提升工程775.4农机装备推进工程795.5动植物保护工程825.6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835.7农业信息服务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工程855.8农产品加工转化工程875.9农业气象服务建设工程89第6章 规划投资与效益926.1建设项目与总投资926.2效益分析92第7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94第1章规划背景1.1规划的提出鄱阳湖地处江西北部,内与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相连,外与长江相通,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流域面积16.2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的97.2%。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也是长江水系的天然调节器,鄱阳湖湿地是
3、我国首批加入世界湿地公约的湿地之一。2008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的目标。2008年4月,省政府组织启动了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编制工作。明确要求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坚持战略的连续性、规划的统一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加强领导,协同配合,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规划工作任务。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江西省农业厅成立了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农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完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规划
4、编制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指导和配合。1.2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1.2.1区域范围根据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纲要,本规划为鄱阳湖全流域农业发展规划。规划区分为湖体核心区、环湖平原区、五河流域区三个功能区。见图(1)。(1)湖体核心区。包括鄱阳湖水域和湿地,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主体功能是:以保护鄱阳湖水域和湿地为重点,按照越冬候鸟不减少、湖区水质不下降、血防疫情不扩散、湿地功能不衰退的要求,统筹安排采砂、捕鱼、养殖、种植、航运、旅游等经济活动,禁止工业化、城市化开发。(2)环湖平原区。包括6个设区市市
5、区和22个县(市),国土面积4.3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6%。主体功能是:以聚集经济和人口为重点,按照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要求,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江西崛起带动区。(3)五河流域区。包括5个设区市市区和58个县(市)。主体功能是:以维护全流域生态系统安全为重点,确保全流域水质不降低、森林植被质量稳步提高,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培养一批有地域特色、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形成辐射能力强的若干城市带。1.2.2行业范围本规划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内容。1.2.3规划期本规划以2007年为基准年,
6、以5年为基本规划期,近期规划时间为20082012年、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展望到2020年。1.3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4、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江西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6、中国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规划纲要;7、其它相关法律法规。第2章发展基础与条件2.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现辖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现有总人口4368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3355万
7、人。全省现有耕地资源2234千公顷,其中水田1853千公顷,旱地381千公顷。有水面1667千公顷。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江西处北回归线附近,全省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2007年全省GDP达到5469.3亿元,连续五年实现12%以上增长,人均生产总值12521元;财政总收入达664.6亿元,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所有县(市、区)财政收入均超亿元,其中,贵溪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20亿元,南昌县、青山湖区、丰城市、西
8、湖区、广丰县超10亿元,另有13个县(市、区)超5亿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855.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52.2%;农民人均纯收入40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2元,分别增长14.3%和17.5%。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91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2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32亿元,产业结构比重为16.6:51.7:31.7,而同期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38:28:34。江西省人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农业在江西占有相对重要的
9、地位。全省农民纯收入与全国持平,城市化率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大体处于工业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滞后。如何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业发展方式如何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是农业发展规划必须解决的问题。表 1 2007年经济发展水平对比表人口(万人)GDP(亿元)人均GDP(元)产业结构(%)城市化率(%)农民纯收入(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江西43685469.312521 16.6:51.7:31.739.8409811222全国13212924661
10、918665 11.7:49.2:39.144.9414013786占全国比例3.3%2.2%67.1%99.0%81.4%2.2农业发展状况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山上建绿色银行、山下建优质粮仓、水面兴特色养殖”和“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等一系列战略方针指引下,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好形势。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275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3552千公顷,总产达到1904.2万吨;棉花种植面积81.7千公顷,皮棉产量达到11.76万吨;油料种植
11、面积603.5千公顷,总产84.17万吨;烤烟种植面积14.7千公顷,总产3.28万吨;柑桔262.5千公顷,总产195.75万吨;茶叶43.9千公顷,总量2.09万吨;生猪存栏1420万头,生猪出栏2381.5万头,肉类总产量247.38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396.4千公顷,总产量196.06万吨。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7年全省农业总产值1426.93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621.26亿元,林业产值126.46亿元,牧业产值435.58亿元,渔业产值182.20亿元,农业服务业61.44亿元,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业服务业的产业比重调整为43.5:8.9:30.5:12.8:4
12、.3。各地在注重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三区一片”粮食主产区、南桔北梨、鄱阳湖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基本形成。表 22007年种植业基本情况农作物 粮食水稻棉花油料烤烟柑桔茶叶播种面积(千公顷)52753552322681.7603.514.7262.543.9单产(公斤/千公顷)536055921439139422317457476总产(万吨)1904180411.7684.173.28195.752.09 表 32007年养殖业发展情况生猪存栏牛存栏家禽存栏生猪出栏肉类总产牛奶产量禽蛋产量水产面积水产品产量单位万头万头万只万头万吨万吨万
13、吨千公顷万吨指标值1420301156362381.5247.411.2239.77396.4196.06表 42007年几项主要农业生产指标农机总动力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率耕地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单位万千瓦%千公顷%千瓦小时/公顷千克/公顷千克/公顷指标2506110184068.929411878.441.4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700个左右,推出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50个以上,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年更新(换)率达到2030%。全省粮棉作物良种覆盖率95%,良种公猪覆盖率95%,良种母猪覆盖率65%,果树、家禽、水产良种覆盖率均为
14、70%左右,比“十五”末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畜禽、林果、蔬菜、水产、药材、花卉等骨干产业逐步发展,国家级、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74家,年销售收入66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115家,超10亿元的15家,较好地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五是农民收入不断增长。2007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98元,增长了14.3%,比上年加快了4.5个百分点。2.3 农业发展的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江西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全省森林覆盖率高达60.07%,位居全国第二位,是一个绿色的家园;水资源丰富,全境有大小河流240
15、0余条,赣江、抚河、信江、修河和饶河为江西五大河流。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全省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20,年均日照总辐射量 406.04 479.30KJ/cm2,年均日照时数 1473.32077.5 h,年均降水量 13411940 mm。平均无霜期长达246284天。不仅适合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水产业,也十分有利于各种珍稀动物、鱼类、植物的生长繁衍。江西物种资源丰富,种子植物约有4000余种,蕨类植物约有470种,苔藓类植物约有100种以上。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鄱阳湖区的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生物多样性也最高
16、。湖内有鱼类12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较大的就有20多种。此外,莲、藕、菱、芡以及湖贝珍珠也是著名特产。较好的产业基础。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江西以占全国2.5%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的农产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其中粮、猪、油、菜、果、茶、药、桑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农产品品种日趋丰富,品质日益改善,质量安全水平迅速提高,均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已初步形成了赣南柑橘主产区、赣北早熟梨主产区、赣中生猪主产区、赣中北绿色大米主产区、鄱阳湖虾蟹主产区、泛鄱阳湖水禽主产区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六大优势农产品产区。其中鄱阳湖水产品、赣南脐橙
17、、赣中北“双低”油菜、赣中北棉花等还被列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油料、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
18、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国家的大政方针为江西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江西省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始终把农业放在全省工作的重要位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西建成融入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基地和面向海内外的旅游休闲后花园等“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在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战略格局中,农业占有突出地位。明确了“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二十字的农业发展方针,提出了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部署。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农业发展发展创造
19、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江西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的腹地,与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武汉、长沙、合肥等各重镇、港口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内。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条件便捷,境内高速公路达2206公里,出省主要通道全部高速化。京九线、浙赣线纵横贯穿全境。2.4规划的必要性1、有利于保持鄱阳湖“一湖清水”鄱阳湖是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性的重要湿地,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出现富营养化的湖泊,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加强鄱阳湖的保护治理和开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构想,必将对江西全省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湖区
20、农业发展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高度统一起来,有效解决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这对矛盾,保持湖区良好的生态环境。2、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用现代农业理念编制湖区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政府支持的领域和方向,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加农业投入,对于促
21、进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湖区现代农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江西是全国13个水稻主产省之一,是建国以来从未间断过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粮食播种面积超过5400万亩、总产量超过380亿斤,列全国第11位;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列全国第7位。鄱阳湖区是全国水稻主产区,水稻播种面积接近5000万亩,稻谷总产超过360亿斤,均居全国第二;人均占有稻谷417公斤,稳居全国第1位;年均调出稻谷100亿斤以上,仅次于黑龙江,居第2位。加强湖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2、,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第3章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3.1指导思想与原则3.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湖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循环经济的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走生态文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科技进步、管理科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把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建成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主产区、生态农业示范区、高效经济作物带动区、农民收入快速提升区和农村改革试验区。3.1.2基本原则(1)开发与保护并重。正确处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根据
23、省委省政府“保护一湖清水,建设生态江西”的总体要求,湖区农业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道路,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2)产业整体推进。鄱阳湖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要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相匹配,种养业与加工流通等环节相衔接,主导产业与农村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湖区农业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3)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自然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鄱阳湖 生态 经济 试验区 农业 发展战略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8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