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公立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5份)_48.docx
《城区公立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5份)_4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区公立学校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5份)_48.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抓好抓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制度。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评价领导小组,组织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社会代表参与,确定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运动技能与健康状况、审美与艺术技能、实践与操作技能评价小组组长及成员,制定评价方案。2、认真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学习文件精神和学校评价方案,领会评估标准、步骤及方法。3、实行评价公示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考试费用的收支,要提前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接受社会监督,争取社会各界对改革的理解与广泛支持。4、建立诚信制度:参与评价的有关人员,要签订诚信协
2、议,并建立诚信档案,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有关人员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5、做好培训工作,定期参加培训,结合学校对本校评价人员培训,做到公平、准确。6、实施校级监控制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对评定结果和考试成绩进行实时监控,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7、规范教师对评价学生的管理如果说传统教学能够使广大教师围绕“升学率”转,那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制定了一套以学生成绩为核心的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评优表模、奖金发放、岗位聘任、职称晋级挂上了钩,并不是教师所愿意的。如果没有一套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又与评优表模、岗位聘任、奖金发放、职称晋级挂上钩的刚性的评价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业评价的落实只
3、会是纸上谈兵,仅仅限于理论的探索,这不是教师的个体行为所能改变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学生学业评价与考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引进外国先进学业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出综合评价理念;在考试中,不论在命题指导思想上还是在试卷结构、命题技术等方面,都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进程。8.学生学业评价做到多元化学业评价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多元学业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具体表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对象多元化、评价工具(评价
4、方法)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和评价过程动态化。学业评价的原则也更多地反映多元化特点:(1)学业评价是多角度的;(2)学业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3)学业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尤其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准真实情境中的运用情况;(4)正式与非正式学业评价同等重要;(5)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9、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不尽职尽责,出现问题的人员要追究相关责任,纳入“两考一评”当中。1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平时评价与学期末评价要有机结合起来。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评价目的: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及调控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过程,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促
5、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2、评价内容:低年级以学生活动空间为评价范围制定标准,围绕“上学去、入校来、课堂上、课间时、活动中、社区内、家庭里”七个活动场所进行评价;中、高年级学生评价主要从“品德行为、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3、在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指导下,以月目标的形式分阶段有所侧重地提出细化的,便于操作的目标,让学生翘足可及,一般以2一一4条为宜。月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分阶段有所侧重,分阶段地覆盖全面。4、非测试指标的终结性评价。非测试指标的学期末总评主要依据过程评价,所以指标不宜过细,按照几个大的方面评价即可,
6、不再细化到具体指标。如:小学低年级只压缩为“在学校表现”和“在家庭表现”两大项;小学中高年级压缩为“品德行为、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三大项。5、评价主体为学生自评、合作者评、家长评、教师评。教师应作为学生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班主任既是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项评价过程的组织者,又是评价的参与者,根据学生自主评价结果及班主任所掌握的情况,定期给学生评价,并负责在学期、学年结束时统计整理学生过程评价的资料和数据,做出终结性评价结论。其他任课教师负责本学科对学生的评价。6、评价方法(1)非测试性指标,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等评价指标,两周一次。组织学生按照学校指出的月目标,进行自评,小组
7、同学互评。自主评价后,小组长当场向班主任汇报评价结果,班主任发表意见。(是否同意小组评价意见,如同意,就按小组评价的分数记在班主任评价栏R中)由组长及时记录小组评价结论和班主任意见,受评人自己填写自评结论,形成过程性评价积累,终结性评价每学期一次,将过程评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终结性评价结论。(2)可测性指标,如学科成绩、健康状况、运动与艺术表现等,都是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测试的项目,可按学科单元,教学或活动周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口试或笔试,知识或技能,竞赛性或展示性测评,形成过程评价记录积累,学期末按照期末平时成绩分配的比例,进行终结性评价。7、评价权重的衡量(1)非测试指标过程评价的
8、权重与终结评价的构成比例,每两周进行的过程评价采取记分方法,过程评价项目中,每一项指标满分为10分,略有不足为8分,明显不足为6分,做得不好或很差为5-0分,(尽量以鼓励为主)。学期末进行汇总,汇总公式:自评(或小组评、班主任评),总分+过程评价次数二学期自评(或小组评、班主任评)分数。总评按分配比例统计出总分之后,折合成等级(优、良、合格、待合格或)9-10分“优”;78分为“良”;6分为“合格”;6分以下“待合格”。非测试指标的评价构成人员的权重分配: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40%,教师评占50%小学中年级: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占60%小学低年级:学生自
9、评占10%,小组互评占20%,教师评占70%“上学去”,“家庭里”两部分完全交给家长评。(2)可测性指标的分配比例:平时占30%,期末占70虬8、评语。班主任每学期在学生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给每名学生写出评语。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注意以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客观描述学生进步,潜能及不足。9、发展计划。在等级评定和老师评语的前提下,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制订出发展计划,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确定发展目标,不断进步。小学中、低学生写出自己发展的小目标。10、评价结果的处理。评价实行“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级制,作为相关评比的依据评价结果要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方式通知家长。1
10、1、各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促进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和评价心理的转变。12、学校要对教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检查和指导,每学期至少1次,肯定成绩,纠正不足,不断提高评价质量,发挥其作用,把开展的学生评价工作情况作为年度班主任评比和村小评比的重要内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学生素质评价的意义素质教育强调积极创造条件让所有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在其已有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和可能的发展潜力上,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定向功能,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某种意义上更为直接地左右学校的办学方向。社会对学生评价以分
11、数为单一标准的局面还未完全打破,家长对学生考试分数“分分计较”的现象还时时存在,迫使学校和教师追求学生的高分数、好名次,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非智力因素、个性特长方面素质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缓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竞争,为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创设条件。二、评价内容:1、评价科目:道德认识与日常行为规范、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等学科。2、评价方式:实行“学科等级+个性特长+激励评语”的三维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和文明言行的形成。等级是指学科学习成绩达
12、到的程度,特长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评语指学生的操行评语。三、评价原则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学规律,改革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偏颇做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2、差异性原则。在承认学生身体心理、家庭影响、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方面存在实际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生的特长,从而提供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较好解决传统教学同类化、统一化的问题。3、整体性原则。改革传统评价中内容片面、方式方法单一的缺陷,改革只看分数的弊端,突出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区 公立学校 中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 制度 _48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