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发展史.docx
《网络的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的发展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的发展史1962 力量、在冷战中聚集 1963 促成脑语的统一 1964 英雄所见略同 1965 第一次对话 1966 网父出山 1967 孕育中的第一网 1968 群雄争夺,以小取胜 1969 互联网诞生 1970 ARPANET雏形初具 1971 E-MAIL的诞生 1972 初露锋芒 1973 规则的确立 1974 PC-ARPANET发展的基石 1975 黑客文化的兴起 1976 UNIX新突破 1977 邮局大同盟 1978 战国时代的革命导火索 1979 准平民时代的五件大事 1980 笨小孩蹒跚学步 1981 推动Internet的巨轮 1982 黑客战胜官僚 1983 阿帕
2、帝国联接世界 1984 核战、人性、赛跑、网络 1985 传奇中的1985 1986 初见峥嵘 1987新巨人的崛起 1988 一只让网络瘫痪的小虫 1989 独立网最初的互联与合并 1990 万维之网 1991 来自芬兰的小企鹅 1992 起飞前夜 1993 MOSAIC风暴 1994 明星诞生的年代 1995 世界因“I“疯狂 1996 Internet世界之辩 1997 Internet发展的分水岭 1998 电子商务腾飞 1999 世纪的轰动1962 力量、在冷战中聚集 Internet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而这项庞大的工程真正的开始时间是1962年。不过确切地说,Internet没有明
3、确的发展历史,因为它本身就是不易定义的,它只是人与人之间所达成的协议,是高科技的反映。它证实了通讯对人们的重要性,并充分肯定了个人的创造能力。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世界被按照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不同,划分成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而这种不见硝烟的“冷战”在激烈程度上丝毫不亚于真枪实弹的战争。 1957年,苏联率先发射两颗人造卫星。1958年1月7日,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正式向国会提 出要建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该机构也被称为ARPA)。希望通过这个机构的努力,确保不再发生在
4、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看着苏联卫星上天的这种尴尬的事。谁也没能想到,在ARPA成立4年后,一位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心理学教授,会被请到ARPA来领导指令和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就是J.C.R.Licklider。Licklider在担任麻省理工学院(MIT)心理声学教授期间,在林肯实验室的地下室偶然遇到计算机专家W.Clark,后者给他看了一台奇妙的机器TX2,这让Licklider立刻着迷,转而将自己研究的“人际关系”改换成“人机关系”。Licklider与Clark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成为朋友。Licklider以后又加入了BNN公司(Bolt Beranek and New
5、man,Inc.)工作。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他极为重视电脑的重要性。他的理想就是要让电脑更好地帮助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1962年,Clark在林肯实验室里,从LINC(实验室仪器计算机的英文缩写)上首次实现实时实验数据处理。同年8月,Licklider与Clark共同发表论文,阐述分布式社交行为的全球网络概念。而MIT的Slug Russell、Shag Graetz、Alan Kotok三位大学生就在这一年编制出世界上第一款游戏程序“空间大战”(Space War),这是联网用户分时运行同一程序的第一个实例。分时系统蹒跚起步,使林肯实验室的工程师们逐渐熟悉了人机交互和联网技术,一批电脑通讯技术
6、人才在这里成长,为即将进行的网络实验创造了有利的基础。1962年10月,ARPA的第三位主任Jack Ruina,叫上正在BBN工作的Licklider和他在林肯实验室工作的好友Fred Frick,共同讨论在ARPA建立一个部门来研究“指令与控制”技术。Licklider很快被这个技术所吸引。不过,由于本职工作的繁忙,两人只好靠扔硬币来决定谁放开手头工作去领导这个部门。最终,命运决定了Licklider前去ARPA工作。虽然他向ARPA提出了一系列看似过份的要求,不过事实证明,ARPA没有找错人。Licklider为了转变他所领导的办公室的工作方式和作风,他把办公室更名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
7、”(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Licklider就把全国最强的电脑专家团结到ARPA周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一批科学家和工程师。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后来研制ARPANET(阿帕网)的中坚力量。1962年,人类历史上开始了崭新的一页,这完全可以与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然而,在那一年中,也许只有上帝才清楚,ARPA这个冷战时期的产物竟为人类未来做出重要贡献。1963 促成脑语的统一在Licklider提出“电脑与人类交流”的思想之后,1963年,一位在电脑发展史上做出重
8、大贡献的人物终于制定出统一的信息表示方法ASCII(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这为Licklider思想的实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了强有力的帮助。这位伟大的人物就是后来被尊称为“ASCII之父”的Bob Bemer。最初,ASCII是由128个由数字0和1组成的七位二进制串构成的。每一个字串代表了英文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阿拉伯数字、标点符号和一些特定的符号。我们现在使用的电子邮件、World Wide Web、激光打印机和光盘游戏都应该归功于这项技术的突破。回头看看ASCII出现之前的计算机构造,你会觉得ASCII的出现竟是如此的重要。在ASCII出现之前,不同的计算机之间无法相互通信。每家制造商都
9、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字母、数字和控制码。那时,在计算机中表示字符的方式就有60多种,更可笑的是,IBM的设备中就使用了9种不同的字符集。电脑之间的相互对话都无法完成,更别说与外界对话了。在1956年到1962年期间,Bob Bemer效力于IBM公司,而当时多种代码混杂的局面非常严重。于是,1961年5月,Bemer向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递交了一份关于制定通用计算机代码的建议。于是,代表着当时大多数计算机制造商的X3.4委员会得以建立并投入工作。担任该委员会主席的是前Teletype公司的副总裁John Auwaerter。隶属ANSI的这家委员会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就通用代码达成了一致
10、意见。利益之争是造成耗时如此之久的部分原因。该委员会不得不确定采用哪家的专用字符。Bemer说:“这项工作非常琐碎,但最终,我和Auwaerter在会议室外握着手说,就是它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终结果与Bemer最初的计划极为相似。今天,古老的ASCII作为一种字符集标准,已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设备和大多数操作系统。可实际上,自1963年ASCII编写完毕到它被普遍采用总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这与IBM及其System360系统有关。当ASCII正在开发之际,每个人,甚至包括IBM的人在内,都认为该公司会采用这种新标准。在此之前,IBM使用穿孔卡代码的扩展码EBCDIC。但是,正当ASCII
11、完成和System360准备推出时,IBM的OS360开发小组组长Frederick Brook告诉Bemer,穿孔卡和打印机还没为ASCII做好准备。这时,IBM只好为System360开发一种在ASCII和EBCDIC之间转换的方式。可惜,最后开发的技术却未能奏效。直到1981年,IBM最终开始在PC中使用ASCII。至此,ASCII才真正成为计算机通信的标准。ASCII虽然诞生于1963年,但至今仍保持活力。虽然,在一些新型的操作系统使用了另一套新的编码方案,如Windows NT,但它都必须与ASCII保持兼容。ASCII的出现,使得电脑信息表示达成统一,为以后电脑联网交流奠定了基础。
12、1964 英雄所见略同 身处不同地方的三个人,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在互相完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竟然得出完全相同的研究结论,这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巧合,但最重要的是找到了真理!在电脑联网迫在眉睫之时,人们必须尽快找到最佳的联网方案。早在1962年,在素有军方思想库之称的兰德公司(RAND)工作的Paul Baran为公司提交了11份报告,讨论我们今天 称为“ 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以及“存储和转发”(Store and Forward)的工作原 理。在这11份报告中,影响最大的是1964年3月发表的“论分布式通信网络”(On Distribu ted Communications
13、 Networks)。在这份报告中,他概括了“亢余联结”的原理,并举出 了多种可能的网络模型。用专业的网络理论来解释,传统的网络模型是“中央控制式网络” ;而Baran提出的网络模型是“分布式网络”(Distributed Networks)。尽管“分布式网络”的想法有悖于传统的网络理论,但当时提出这一理论的不仅只有Baran 一个人。首先提出这一思想的应该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eonard Kleinrock。1961年7月,Klei nrock曾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这方面理论的文章,题目是:“大型通信网络中的信息流”(Inf 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
14、on Nets,RLE Quarterly Progress Report,July 196 1)。这比Baran的报告至少早了半年多。而第一本关于分布式网络理论的书也是由Kleinroc k在1964年完成的,这本书的题目就是:通信网络:随机的信息流动与延迟(Communica tion Nets:Stochastic Message Flow andDelay,Mcgraw-Hill,New York,1964)。无独有偶,就在Baran提出分布式网络理论之后不久,英国41岁的物理学家Donald Watts Da vies,也在研究一个相似的网络理论。分布式网络理论与传统的中央控制的网络
15、理论完全不同。理论提出,在每一台电脑或者 每一个网络之间建立一种接口,使网络之间可以相互连接。这种连接完全不需要中央控制, 只是通过各个网络之间的接口直接相连。在这种方式下,网络通信不象由中央控制那样简单 地把数据直接传送到目的地,而是在网络的不同站点之间像接力赛一样地传送。重要的是, 如果某一个节点出了差错,不由中央的指令来控制修复,而是由各个节点自行修复的,修复 的时间也许会更长一些,并且不那么及时。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分布式网络来说,单个节 点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一条线不通,完全可以走另一条线。而这一点,恰好符合军方建立 一战时使用的通信网络的要求,网络不会因为中央被摧毁而整体瘫痪。因此
16、,Baran受到 军方足够的重视。另外,在的分布式网络理论中,每一次传送的数据被规定了长度。超过这个长度的数据 就被分成不同的“块”(Block)后来再传。因此,同一个数据有可能要被分成不同的部分 才能传送。另外,每一个“块”不仅包含具体的数据,而且还必须做上标记:来自哪里、传往哪里。这些“块”在网络中一站一站地传递,每一站都有记录,直至到达目的地。如果某个“块”没有送达,最初的电脑还会重新发出这个“块”。送达目的地后,收到“数据块” 的电脑将收到的所有“块”重组合并,确认无误后再将收到数据的信息反馈回去。这样,最初发出数据的电脑就不用再重复发送了。Baran、Kleinrock、Davies
17、三人提出的网络原理简直如出一辙。不仅基本的理论框架完 全一样,甚至连数据被分成的每个“块”的大小,以及数据传送的速度也被设计得一模一样 。不过,Baran的目的是为美国军方建立一个用来打仗的网,而Davies的目的则是要建立一 个更加有效率的网络,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不论怎样,这一思想体现了数 据共享网络的基本特点,直到现在仍然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设计思想。1965 第一次对话第一个将两台不同的电脑连接起来的实验是由Thomas Marill提出来的。和当时的许多 电脑迷一样,Marill也不是学习电脑专业的,他只是一名心理学家,曾经是Licklider的学 生。Marill有一个规
18、模很小的电脑公司,起名为“美洲电脑公司”(CCA:Computer Corpor ation of America)。1965年,麦瑞尔代表美洲电脑公司向APAR提交了一份计划,提议在马萨诸塞州和加利弗 尼亚州之间进行一次联网实验。ARPA担心Marill的公司的规模不足以完成这项实验,于是建 议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来主持这项实验。如果实验成功,那不仅仅表示理论的可行性 ,更重要的是,象征人类崭新的交流方法即将开始。当时,Lawrence Roberts正好在林肯实验室工作,负责这项实验的任务落到了他的肩上 。Roberts和Marill通过只有2,400bps的调制解调器,将麻省理工学院
19、林肯实验室的TX-2电 脑和加利弗尼亚州SDC系统发展公司的Q-32电脑连接到了一起。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不同电脑之间的远距离联网。而且,系统使用的是分时方式( TimeSharing)。在多用户电脑环境中,虽然每个用户都感觉是和大家同时工作的,但电脑 并不能真正同时处理不同的工作。电脑不是处理完一个用户的提交的任务后才去处理下一个 用户的任务的,而是为每个用户提交的任务都分配一小段的处理时间,并把用户的任务分成 多个的小段,然后对这些小段按照先后次序循环处理。由于电脑的速度很快,所以用户感觉 不到执行中间的停顿。尽管这次实验按计划完成了,并且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可是,接下来的问题仍然不少。
20、首先是传输速度。由于线路长而不稳定,这种联网方式的实际速度只有几百波特率,哪 怕只是传送很小的一段信息,就得等上很长一段时间。如果网络不能做到一秒钟内作出反应 ,就等于没什么用处。其次是网络的可靠性值得怀疑。由于使用的是线路交换的方式,整条线路被占用,在直 接从出发点把信号传到目的地的过程中,信号损失可能会很大。当然,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网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一开始选错方向,将为今后的 发展带来很大的麻烦。尽管在此之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分布式网络的理论,可是仍然还有不少人觉得应该使用由 中央控制的线路交换网。因为,他们认为电话网是线路交换网的典型,既然全国的电话网工 作得很好,为什么按这种方
21、式建立的电脑网络就不能好好地工作?他们甚至提议将网络控制 的中心放在奥马哈,因为这个城市正好处于美国的地理中心。以后的事实证明,这此人犯下 了典型的经验性错误。无论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但通过首次联机实验,从侧面证明了Paul Baran的理论 长距离传输数据应该使用分布式的包交换网络。人类未来崭新的交流方法将从这里开始。1966 网父出山1966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被后来尊称为“阿帕网之父”的Larry Roberts加入ARPA主持ARPANET(阿帕网,由ARPA组织建立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工作。不过,事情的发生竟如此富有戏剧性,Roberts是在ARPA近乎于讹诈的手段下,阴差
22、阳错地成了ARPANET的创始人。J.C.R. Licklider在ARPA只呆了两年。1964年,他举荐著名电脑图形专家,人称“虚拟现实之父”的Ivan Sutherland接手了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的领导工作。而第二年,Sutherland又从国家宇航局(NASA)聘请到33岁的Robert Taylor当他的副手。不久后,又把全部技术工作交给这位年青人管理。1966年,Taylor正式从Sutherland接过IPTO的工作,成为继Licklider之后,IPTO的第三任主任。同年,ARPA的局长也换成了来自奥地利的物理学家Charles Herzfeld。Herzfeld是个
23、十分爽快的人,只要是有意义的项目方案,他总是很快审批。Taylor的办公室位于美国五角大楼的第3层,里面放置了3台电脑终端,分别连接着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莫尼卡市的主机,以便于Taylor与他手下的专家们进行交流。不过,3台电脑终端的类型各不相同,并且各自使用了一套不同的操作系统。在这种情况下,Taylor开始考虑实施一个可行的联网计划,一来解决相互交流的问题,二来减少电脑资源的浪费。1966年的一天,Taylor走进ARPA局长Herzfeld的办公室,大胆提出联网项目的建议。很有趣的是,谈话不到20分钟,Herzfeld就批给Taylor 100万美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对于这
24、个项目的领导人,Taylor心里早有最佳人选,那就是1965年在林肯实验室负责远程联网实验的Larry Roberts。Larry Roberts是林肯实验室高级研究员, 年仅28岁。他与Licklider博士类似,也是靠自学计算机技术,而后成为行家的天才。他还为后一代机型TX2编写了分时系统。林肯实验室的人都知道,Roberts学习新知识非常快,一本新书10分钟就能读完;更可贵的是,他还具备组织管理才能,主持的科研项目大都能高效率地完成。可是,Taylor请Roberts到ARPA工作,比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难。当时,身为学者的Roberts考虑的只是如何改进联网性能,根本没想到ARP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网络 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