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docx
《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docx(3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途径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被普遍认可与自觉建设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从教时间有关,却又不仅仅是时间的
2、累积,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专业理想的逐渐明晰,专业自我的逐步形成,直至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从社会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保证。时代的发展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而且体现在专业素质的内涵要随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上。因此,只有清楚地认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建立教师职业的专业标准体系,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科教兴国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从教育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
3、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和要求。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才能担当起教育改革的重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但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带有阶段性特征。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指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应对路径,既有助于教师根据发展阶段特点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辅助性条件。 因此,探究促进教师专
4、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从目前有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师发展的具体实际来看,终身学习、教学反思、同伴合作、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实验、网络研修和教师成长记录袋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专业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自主性,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第一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及意义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从广义上讲,教师与“教育者”一语同义,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上讲,教师则是专指教育机构中尤其是学校中从
5、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见,教书育人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工作内容。 (一)教师专业性的主要内容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所谓专门职业,是指需要经过专门教育培训、掌握专门知识与技能、按照一定从业标准进行工作,从而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是与其他职业相比较而产生的,它主要通过其从业标准来体现,有没有从业标准和有着怎样的从业标准是教师职业专业地位高低的指示器。 有的学者提出教师职业专业性应包含以下内容: (1)教师职业要有较
6、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2)教师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3)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 (4)教师职业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修(专业发展)。 (5)教师职业的自主权。 (6)教师的专业组织。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被普遍认可与自觉建设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才出现的。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获得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服务;它还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和公共的责任感。19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为题
7、,再次强调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认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实施:通过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在教师的专业实践中运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个人素质和在职培养提高其专业性;保证教师参与教育变革以及与社会各界保持合作关系。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先后发表了变革师范教育的呼吁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明天的教师等关于教师教育的改革报告,其主旨都在于加强教师的专业性。日本早在1971年就在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
8、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在英国,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的实施,教师专业化进程不断加快,80年代末建立了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校本培训模式,1998年教育与就业部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专业性认可标准“教师教育课程要求”。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加大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师专业化的观念成为社会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
9、种专业。 二)教师的从业标准 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有着自己的从业标准。教师职业的从业标准既有软性标准,如道德要求、个性要求等,也有硬性标准,如高学历、教师资格证书等。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从业的教师,除了要求在文理大学或综合大学学习4一5年、完成一定的教育课程、取得大学学历之外,还必须获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同时还都对试用或人职进修作出了细致规定。如美国要求师范生必须完成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认可的四年师资培训方案,包括课堂观摩、实习和为期10周的学校实习;毕业前,除参加各州举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专业知识的正式;气矛外,还要在专业发展学校接受为期年的合作性教学与实习;毕业后还要参加州举行的证书考试,
10、获得州资格证书;具有3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后,合格教师可以接受国家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的考核,通过者可获得国家高级教师证书,没有获得者还要继续参加专业发展活动。法国要求以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者为对象,在教师教育中心接受1年的指导。德国要求先试用1年半至2年,试用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以合格者为对象办理选考手续,等等。之所以作出如此具体、严格的规定,既是教师职业学术要求和从事专业活动的需要,也是为了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性。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从业标准作出了具体规定。如第10条强调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
11、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第11条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学历提出了明确要求:“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12、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取得成人教育教师资格,应当按照成人教育的层次、类别,分别具备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不具备本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取教师资格,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国务院规定。”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重视教师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认识。1963年和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分别是“教育与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可见,教师专业发展是国际教育组织一贯强调和重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研究经历了由被忽
13、视到逐渐关注;由关注教师专业群体的专业化到关注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由关注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对社会专业的认可到关注内部专业素质的提高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体现于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依赖于教师个体对专业性发展的追求,是教师在专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在专业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叶澜教授等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三个重要转向,表明了未来的研究趋势是向着三个方面发展的。 第一,对于教师职业由强调其工具价值转向内在价值。教师职业的工具化和将其劳动性质定位于传递性是制约教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而“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因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
14、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作嫁衣的“殉道者”,而应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人开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 第二,对于教师发展由强调外部动力转向重视内部动机。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的强调以及总是以外部力量来约束、导引教师的发展,而忽视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教师的发展迟缓而沉重。其实,教育者应该先受教育,教师的发展是教育成功和学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我发展不仅是教师的义务,而且也是教师的权利,是丰富教师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每位教师都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发展的
15、最主要动力。 第三,对教师工作由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人们通常认为学生的成长是教师最大的幸福,但常常忽视甚至感受不到教师日常工作中所蕴涵的快乐。同样,以往的研究者也将教师发展的重要阶段定位于特定场所的集中学习或培训,忽视了日常工作过程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而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教育过程中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知、对教育时机的准确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都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教师也可以而且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职业内在的尊严和快乐。因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的体悟重于他们对工作结果的关注。教师发展研究应深人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使教师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慢慢体验
16、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不代表已成为合格教师,当了一辈子教师也不一定其专业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时间有关,但又不仅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专业理想的逐渐明晰、专业自我的逐步形成,直至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发展成长的具体实际来看,我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遵守
17、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如果不能认真遵守职业道德,那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奉献”作为从业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责任感、使命感的具体体现。因为培养人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劳动,无法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的原则来衡量其价值的大小,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合理。“公正”既是教育基本目标之一,又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行为准则
18、。不讲公正的教育将使学生的心灵失去平衡,其行为丧失应有的约束,教育过程也就失去了“善”的价值。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相对于多数职业应有更高、更严的职业道德要求。2008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六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
19、学科教学知识是前述七类知识的核心,是教师面对特定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和解释的知识,即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把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活化”之后,经由自身价值观作出判断、选择、重组而形成的动态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积极创造的结果。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生命运动过程,就是教师个性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教师在创造了新的学科教学知识时,也创造了崭新的自己。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教学专家必备的重要知识,是教师理解自己专业的特殊形式,它将学科专家和一般教师区别开来。 3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
20、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加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与方式方法以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包括分析学生特点与组合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预测课堂情形变化等技能。 (2)教学语言能力,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即使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今天,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功能仍不可替代,通过科学正确、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心驰神往于规定
21、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是讲究教学语言能力的真谛所在。一般而言,教学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有声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板书板画)和身体语言(无声语言)表达三种类型。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社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以及积极投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22、 (5)教育研究能力,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教师的教育研究源于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深人学习并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创新能力,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 4建构专业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
23、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乌申斯基再三强调:在教学工作中,一切以教师的人格为根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形象。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格赋予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活动和形象以一种高贵的品位,教师正是以这种品位来熏陶学生的。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和蔼可亲、真诚质朴、公平正直、富有耐心、善解人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教师 专业 发展 内涵 途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