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一)对发展和可持续的理解1.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数次跃迁发展=经济增长 仅仅是指经济领域的活动 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
2、质财富的增加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环境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概念; 发展是受限制的a.经济因素的制约b.社会因素的制约c.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2.可持续性的内涵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提高。 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与应用领域有关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的环境等。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概念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在我们共同
3、的未来报告中提出1989年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并得到接受和认同两个根本点a.人类要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b.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了代际公平 该概念是目前最有权威和被引用最广泛的局限性a.仅强调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b.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忽视了当代人之间的关系c.基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如何度量的问题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再生能力的发展。(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把经济发展看成是
4、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持续增长b.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取消经济增长c.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环境保护也成为消极的行为。d.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2.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发展必须是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b.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5、生命支持系统c.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产有限的发展的受限制性3.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a.强调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全面发展b.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P137另一种表述)1.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做到“与自然相和谐”; 应建立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 环境规划应纳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2.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思想 “经济
6、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意义更深远3.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思想 减少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4.强调“综合决策”、“公众参与”的发展思想 调整国家政策,改革管理机制 强化公众参与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139)(一)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1.代际公平 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平等的发展机会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a.二者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b.应将代际公平视为人类活动的约束条件2.代内公平 指当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表现在:a.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费的平等b.公平的发展权c.公平的资源使用权 当今世界
7、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差别极大;污染转移 强调代内公平就是在资源分配、消费、收入分配等方面协调国际关系和区际关系。(二)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即:a.必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b.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结论: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三)共同性原则(Common)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因而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a.地球具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b.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大 强调在共同性原则前提下的差异性1.
8、对发展中国家来说a.鼓励经济增长b.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c.不要步工业化国家的后尘2.对发达国家来说a.抑制消费b.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c.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主动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五、有关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一)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新标准 用GDP衡量经济增长的缺陷a.忽略了收入分配状况;b.忽略了市场活动;c.未体现环境退化的状况;d.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的状况世界银行1995年颁布了衡量国家(地区)发展水平(财富)的新标准一个国家的财富由三个主要资本组成:1.自然资本 指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财富 由于资源的稀缺
9、性;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自然资本是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很多人造资本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本换取来的,应从中扣除自然资本的价值2.人造资本(创造性资本) 指人工创造的工业生产系统、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公共福利系统等的数量及先进程度。 其数量作为资本,可用来提高GDP; 其质量(先进性),可使在相同的产出(GDP)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较小3.人力资本 指人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 按传统方法衡量,美国、日本居第1、2位 按新的评价标准:加拿大、法国、挪威、美国为14位,日本第8位,我国第106位(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二)人文发展
10、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5月公布,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0-1衡量指标:a.收入:人均GDP;b.寿命:反映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c.教育: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HDI的有益启示:a.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b.强调了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而并非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向传统的消费观提出了挑战;c.经济增长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才是正确的目标。(三)绿色国民账户 从环境的角度看,当前的国民核算体系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a.国民账户未能准确反映社会福利状况,没有考虑资源状态的变化;b.人类活动所使用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没有计入常规
11、的国民账户;c.国民账户未计入环境损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国民账户体系 EDP: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EDI: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收入 建立EDP和EDI统计体系 SEEA经过环境调整的经济账户体系,主要特点:a.是一个试用性的UNSO(联合国统计局)框架b.尽可能保持现有国民账户体系的概念和原则c.将环境数据结合到现存的国民账户信息体系中d.环境成本、环境收益、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保护支出均与以国民账户体系相一致的形式,作为附属账户内容列出 SEEA寻求在保护现有国民账户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附属账户内容,鼓励收集和汇入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信息附属账户是实现最终计算EDP和E
12、DI的重大进展 NDP(国内生产净值)与EDP的差别: NDP=最终消费品+净资本形成+(出口-进口) EDP=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驱动力指标:反映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 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安全饮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矿产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化肥的使用、人均耕地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
13、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住房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的使用强度、水中BOD、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质比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电话拥有量等。响应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做的选择和反应。 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能源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率、科研费占GDP的比率等。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能源结
14、构的基础,提高能源效率是当今能源政策的核心,节能是缓和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不可再生性资源需要有高效率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社会目标,是资源的利用净效率的现值最大化,并且不至于过度消耗,使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2、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于环境保护,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是人类生产社会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其排放废物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导致了环境质量恶化。因此,保护环境、
15、防治污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3、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传统的消费模式是一种“线性过程”,即:自然资源产品和货物利用和消费废物抛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日益增大,废物也在增加。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退化。线性消费本质上是一种耗竭性消费。如果全球人口都按照这种方式消费,那将使地球资源快速耗竭,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消费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消费观。可持续的消费就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和产品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
16、物最少,从而保证当代人的消费不影响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消费模式受技术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因素等的影响。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健全法律、经济制度是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4、利用科技进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极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起到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首先是依靠科学技术寻求开发新能源,如提高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其次是依靠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对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率,再次是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清洁产品和无污染物品。 5、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关
17、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所有人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人关心和参与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投身于实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要比其他活动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和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公众不仅要珍惜环境资源,还要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求效率和公平。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的从认识到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6、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没有
18、国家界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必须靠全人类合作才能解决。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并以法律形式规范、约束各国行动,规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在联合国的组织下,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的“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关于臭氧层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诺德威克宣言”,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问题原则声明”、“沙漠化公约”,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等
19、都是国际间承诺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文书。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立法,才是治理全球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七、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努力 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确定了新世纪初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 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并决定核准京都议定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 近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8倍;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
20、到了控制;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的前景。八、21世纪议程的思想、内容九、中国21世纪议程视频:2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上、下)第四章环境与健康Environment and Health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体的各种元素组成与含量与地壳和海水中的分布丰度明显相关。(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人体生理生化调节与环境因素保持动态平衡。如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人血液红细胞数。二、环境污染的特征与
21、危害(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1、污染源的定义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后者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2)、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二)、环境污染的特征1、影响范围大。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
22、,而且接触的污染对象,除从事工矿企业的健康的青壮年外也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 2、作用时间长。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小时。3、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往往很低。污染物浓度虽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如有的是相加作用,即两种污染物的毒性作用近似,作用于同一受体,而且其中一种污染物可按一定比例为另一种污染物所代替;有的是独立作用,即联合污染物
23、中每一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和部位均有不同,各自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也互不相关,联合污染物的总效应不是各污染物的毒性相加,而仅是各污染物单独效应的累积;也有的是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即两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时,一种污染物能减弱或加强另外一种污染物的毒性。 4、污染容易治理难。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不但费力大,代价高,而且难以奏效,甚至还有重新污染的可能。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后,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短期内很难消除,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三)、环境污染的危害A.对人体健康的危害B.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作用的因素: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developmen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3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