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第二批)通知、山西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编制的。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编制规划是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是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循环经济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应对资源约束和环境约束,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
2、率”为特征,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超载和环境超载的双重胁迫下,人类发展方式的一次根本变革。它摒弃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径,摒弃了不顾资源环境代价的“增长优先”策略。循环经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通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正因如此,循环经济模式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得到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目标而开展的各类社会再生产活动,涉及技术方法、清洁生产、物流分析、环境管理等诸多方面。狭义的循环
3、经济是指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从实践上看,在生产环节,循环经济更多地表现为“清洁生产”、“闭环工艺”、“接环补链”和“资源综合利用”。在消费领域,循环经济更多地表现为“绿色消费”、“静脉产业”、“生态社区”和“物品多次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在形式上是循环利用的,但本质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具有成本概念和时空概念。通过物质、能量的有效、合理循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循环经济“生命之树常青”的根本所在。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不能为循环而循环,只循环不经济,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是难以为继的。二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相关问题
4、的关系,是组织引导循环经济实践活动的关键所在。循环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之间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务院、省政府的部署,两者都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循环经济则是属于战术层面的突进和措施,如果简单地混为一谈,容易引起“循环经济泛化”现象,出现 “循环万能论”、“循环经济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等问题。循环经济是对末端治理的否定和升华。末端治理是环境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随着污染物的减少而治理成本会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收益;末端治理所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了虚假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使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
5、污染少的生产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减量化方式减少资源消耗,采用循环利用和多次利用的方式使用资源和产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治理,尤其是末端治理,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危害,但不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如果能够在末端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则是循环经济追求的主要目标。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不能将产业链延伸简单地等同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产业链延伸旨在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加工层次。循环经济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素质,有利于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的重要
6、手段。产业链延伸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形式,是提升产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与淘汰落后在减量化优先原则方面是统一的。淘汰落后是提高产业层次的有效途径,从客观上看,具有减量化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之间是途径与结果的关系。确切地讲,循环经济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存量实施循环经济改造,对新上项目实施循环经济设计,推进资源的减量化与循环利用,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的,德国起步最早。日本提出的“循环型社会”,也起源于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并形成了巨大的
7、“静脉产业”。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循环经济起步于工业领域,旨在改变“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构建包括企业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在内的循环经济体系。当前兴起的“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新理念。中科院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50%左右。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太原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大量开
8、采、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超越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总容量,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迫切要求。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产业是太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副产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煤层气、焦炉煤气、炉渣、化工废渣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这些“另类资源”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观的发展空间,也昭示着循环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国家、省委、省政府的倡导及大力推动下,我市因地制宜,结合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方式,涌现出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和产业特点的
9、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其中,西山煤电、太钢两个企业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清徐县、不锈钢工业园区、美锦能源集团等单位已列入山西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于煤焦化和煤电建两大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初步成型,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环境效果。四规划作为循环经济领域的专项规划,是指导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各个区域循环经济实践活动的指南性文件,由前言和七章内容组成。总体上讲,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出发,凸现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发展主线。按照“指导性与操作性并重”的基本要求,既重视对循环经济活动的宏观引导和战略指导,又重视不同层面循环经济活动的引导模式和建设途径,以及相
10、关的技术支撑、项目支撑和政策支撑。第一章,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为标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循环经济试点县、园区和企业等视角入手,论证了太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机遇,讨论了太原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矿产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分析测算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条件和巨大潜力,简要介绍了太原市目前的循环经济工作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第二章,提出了太原20102015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策略。明确提出从“两个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入手,发展“两类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延伸“两大链条”(产业链和价值
11、链)、构建“两大体系”(工业废弃物交易流体系和生活废旧物资交易体系)以及“四个层面推进”(企业、产业、园区和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对循环经济效益进行了预测分析,回答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方式问题,是整个规划的总纲。 第三、四章,是规划的核心内容,结合太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论述了“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和“静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了建立煤炭、电力、化工、钢铁、铝镁、建材、农业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任务与途径,以及静脉产业、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和绿色消费体系的任务与措施。第五章,根据省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县、园区和企业的要求,筛选出一批循环经济重点示
12、范项目,力争通过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全市循环经济的重大突破。第六、七章,包括“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属于支撑保障的范畴。在分析主要产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重点发展、支持、推广的循环型经济关键技术及支撑体系建设任务。从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建立的法律、规章等保障措施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第一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端,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辖6区3县1市,常驻人口347.14万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468.09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2%。人均GDP
13、达到42378元人民币,按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61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5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450.548.1。煤炭产业是太原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全市含煤面积13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57%。煤炭总储量据探测达245亿吨,目前已探明的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175.47亿吨。煤炭对太原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太原作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1.1 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
14、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来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标的统一。1.1.1 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太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的根本转变,既是资源环境压力逼迫下的应对之策,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经
15、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1.1.2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国家选择山西作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唯一试点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西煤炭工业和产煤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而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非常发达,省委、省政府又做出建设太原经济圈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支持太原在全省的率先发展,这项试点政策的实施,为太原探索煤炭以及相关产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煤炭城市探索循环经济实用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1.1.3 “中部崛起”战略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从区域重点推进,进入全面协调发展
16、新阶段,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这给太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中部崛起”新的经济板块中,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获得更多的,有利的外部条件。太原将充分地利用已获得的政策支持,全方位地融入“中部崛起”大潮之中,发挥太原位居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环渤海等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与省内各市的联系,使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和省城的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依托能源优势、交通条件和工业基础的比较优势,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市场地位,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1.1.
17、4 雄厚的经济实力提供了保障从太原自身看,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经济总量扩大,实力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96.2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468.09亿元,年均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04.77亿元增加到702.63亿元,年均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7.75亿元增加到619.95亿元,年均增长19.6%;全市财政总收入从31.13亿元增加到306.88亿元,年均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19元增加到15230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43元增加到6355元,年均增长11.6%。特别是加快科学发展、推进率先发展、
18、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太原,为太原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1.2 面临的挑战太原市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GDP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供给的严重短缺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太原市当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区改造、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1.2.1 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太原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值为
19、2.22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全市污染属于以SO2和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其中,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值为0.09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日均值为0.07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日均值0.021毫克/立方米,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42。年平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989.4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2624.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532.3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47.4%左右。产业技术水平低,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突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使全市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2.2 能源和
20、矿产资源承载力的压力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然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使得矿
21、产资源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粗放型、高耗费的经济开发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太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瓶颈约束已经开始显现,如果继续沿袭拼资源、拼消耗、拼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必将引发资源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问题。唯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2.3 水资源承载力的压力太原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3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的一半、全国的十二分之一,远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界线,属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城乡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不断增加,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矛盾趋于尖锐,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地下水是全市的主要
22、供水水源,供水量的靠地下水,全市的地下水资源状况一直不容乐观。上世纪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容,太原市城市地下水位以每年米的速度下降,著名的晋祠“难老泉” 和冽石寒泉已经相继干枯。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炭开采活动,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赋存条件。采煤破坏隔水层,疏干地下水,对水利设施造成了明显破坏。1.2.4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压力太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生态环境本底比较脆弱。太原市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25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0.8%,耕地保有量仅为190.91万亩。伴随着全市经济的迅猛增长,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规模不断扩张,更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荷。由于
23、长期超强度的煤炭开采,矿区采煤沉陷问题日趋突出,万柏林、古交两个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同时,煤矸石堆存量迅速增加,目前已达近亿吨,既占用并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造成市郊农田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大,土地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大面积使用污水灌溉,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规模化养殖对农村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受有机污染物及类激素物质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显露,成为土壤污染的一个新趋势。面对影响太原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只有发展
24、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冲突。1.3 有利条件1.3.1 煤系废弃物具有资源化利用的巨大潜力伴随着煤炭的采掘、加工和产品输出,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和伴生矿。每年挖煤排放的2.9万立方米矿井水,是对全市水资源的极大回补;2008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炼焦排放的39.25亿立方米的煤气,可用来发展甲醇、合成氨等化工产品;现存近亿吨的煤矸石,可利用来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微晶玻璃等产品,通过循环经济将会形成资源再利用的产业链条。此外,全市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垃圾分类、垃圾有机质能以及废玻璃、废轮胎、废家电等废物的回收利用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利用潜力很大。农作物秸
25、秆、禽类粪便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占农村生活和生产能源总数的比重较低,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充分的潜力可挖。1.3.2 产业相近、容易耦合成为循环链接的有利条件全市的产业结构以煤炭、炼焦、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体,大多属资源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绝大多数具有回收利用价值,较易回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的条件,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承载平台。如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成为这些产业和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的便利条件。同时,资源型产
26、业也构成了突出的资源型板块经济特色,煤炭及其焦化产业、冶炼及其铸造产业、铝土及铝工业、原镁及镁合金工业、电力工业等,既是重污染型产业,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随着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我国为缓解石油短缺矛盾,煤炭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也是全市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最具成长前景和最重要的领域。1.4工作进展情况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把山西省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第二批
27、示范试点省,太原市作为省会城市,先后有西山煤电、山西焦化、太原钢铁等企业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4.1 加强政策引导近两年来,为了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导力度,我市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颁布纲领性文件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太原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和太原市推进绿色经济环境保护规定等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主要任务、推进途径、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二)制定配套政策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太原市清洁生产条例、太原市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28、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见、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环保局关于太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各方面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引导力度。同时,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正在研究制定节水、税收、收费、价格、电力等15项政策及措施,以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三)创新考核办法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要求有关部门立足我市实际,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正在研究建立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统计方法制度,拟将生态环境损失、资源损耗代价、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减
29、排等指标纳入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公布,以全面真实反映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之后,将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中。1.4.2 健全工作机制围绕建立与“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适应的工作机制,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组织建设为统一协调全市的循环经济工作,2007年市政府成立了“太原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组”,市委常委、副市长荣彤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在职责分工范围内,负责全市农业循环经济
30、、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以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指导和推进工作。各县(市、区)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办事机构。(二)启动试点项目按照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二年试点引导,三年完善机制,五年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2007年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太原有9个单位被列入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太原被选入试点单位的有清徐县、小店区亲贤社区、不锈钢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钢、西山煤电、太化、美锦能源集团、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等。试点单位涵盖了企业、产业、园区、社会4个层面。目前,市循环节约办已成立,省循环节约办已组织专家对太原市试点单位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
31、,各试点单位正有序推进本单位的循环经济活动。2008年,省循环经济领导组又批准了我市经济开发区和民营经济区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三)加大资金投入2007年太原市发改委会同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了太原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可研报告,并积极争取国债1.36亿元用于该项目的建设;争取省市政府投资6000万元用于娄烦县污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议省发改委恢复太原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年用于国家、省环保专项资金的太原市环保配套资金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工作。从目前看,专项资金在激励企业、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1.5初步的成效近年来,我市立足省情,结合淘汰落后、节能
32、减排、行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产业循环组合、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1.5.1 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取得进展(一)试点项目作用初步显现试点项目涉及企业(行业)、园区、社区、县(市、区)4个层面,成效初步显现,尤其是试点企业的循环经济项目示范作用显著。政府制定落实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和管理制度,重点在焦化、电力、钢铁等高耗能企业,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利用。如,太钢150万吨不锈钢工程的余热、余压回收和干熄焦发电项目,梗阳焦化有限公司2*25MW煤气蒸汽联合发电项目,西山煤电古交发电厂循环经
33、济示范项目,清徐港源焦化余热发电项目,成为不同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表率,涌现出一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组织生产经营的企业。(二)技术支撑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关键技术薄弱问题,近年来,有关部门筛选了一批重点扶持和推广的先进技术。如重点扶持电厂脱硫脱硝、焦化废水处理、焦炉煤气化工合成和工业窑炉余热利用、煤矸石煅烧氧化铝、城市垃圾发电、减少水泥熟料配入量和高掺入工业废渣的高性能外加剂等应用技术;重点推广变频调速、炉外精炼、化肥生产“两水闭路循环”、余热余压发电、中水回用、绿色照明、蓄热式加热炉、干法熄焦、煤矸石综合利用、矿井废水再利用等先进技术。据调查,目前我市在洁净煤、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
34、利用、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这些都将为今后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增强“接链补环”能力提供支撑技术。1.5.2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提升传统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水平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和建材等行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为产业升级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供发展空间。煤炭行业。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全面提升煤炭资源整体开发水平。到2008年底,全市关停煤矿90座(9万吨以下),煤井数量减少到130座,拟继续整合为52处。
35、以西山煤矿总公司为重点,积极拓展和延伸以煤为主的清洁能源和废渣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充分利用煤炭开采、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的中煤和煤矸石资源,按照“就近消化、减运减污”的原则,完善中煤、煤矸石发电和煤矸石、粉煤灰水泥、环保建材的产业链。完成西山白家庄矸石电厂、古交矸石电厂的建设,新建太原国成建材、西峪煤矿矸石制砖生产线,使全市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高3.29个百分点。焦化行业。大力推进焦炉煤气、余热发电等资源能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全面完成焦化企业化产回收设施的建设,实现化产回收、煤气和废气余热的充分利用。整合焦化企业产品资源,提升焦化产业的产品结构。焦油回收率达到100
36、%。冶金行业。努力扩大不锈钢工业园区的生产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品种,延伸不锈钢产业链。不锈钢加工能力已达到30万吨/年。电力行业。充分发挥火电厂的蒸汽和用电优势,在一电、二电和太钢周边地区,鼓励建设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无污染的粉煤灰新型建材加工生产项目,使电厂粉煤灰利用率提高3.31个百分点。建材行业。进一步加大取缔实心粘土砖工作力度,六城区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并逐步向三县一市推进,为新型环保建材业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炉渣、煤矸石等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材,积极开展水泥行业复合水泥生产技术改造,努力提高冶金废渣和粉煤灰、炉渣的掺入量。1.5.3
37、初步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一)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体系全面完成北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日回用中水1万吨。城南污水处理厂、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预计2010年全面完成,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7万吨/日,回用水能力()万吨/日;积极组织宾馆、写字楼、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新建住宅小区建设中水回用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二)建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体系积极开展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建成东山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生活垃圾综合利用量达到1000吨/日,建设河西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筛选和综合利用设施,目前侯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
38、已完工,南堰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已投入使用,丈子头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正进行项目前期工作。“一场两站”的建设将使我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三)建立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体系组织开展居民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试点,建成1000个社区废旧物资回收点,初步实现废旧纸、塑料、金属、橡胶等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回收;对现有再生纸生产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积极扶持废家电、废电脑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发展,初步建立起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链。(四)建立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体系结合天然气入并工程,积极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全面整合居民用气、工业用气,初步实现能源的合理配置。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大力推
39、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积极组织开展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户用沼气池2500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4个。(五)建立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和回收利用体系太原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场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处置场建成后,处置能力达到2.5万吨/年,使我市乃至全省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利用和安全处置。(六)建立绿色消费体系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理性消费与清洁消费,培养绿色消费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社会绿色消费体系。结合国家“限塑令”的实施,积极开展“绿色超市”“绿色商场”“绿色集贸市场”创建活动,
40、鼓励使用再生资源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第二章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与任务2.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措。2.1.1 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城市目标,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全力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把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低碳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
41、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2 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严格贯彻落实“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集成,实行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建立新型的绿色发展模式,在企业(行业)、园区、社区、县(市、区)不同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试点起步、重点突破、循序推进的原则要抓好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本着“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趟出路子,大胆创新,取得经验,并及时
42、向相关领域和相似区域推广应用。要下力气突破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尤其要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取在接环补链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创建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实用技术模式。要发挥典型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循序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运用规划指导功能和政策扶持手段,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体系和开发模式。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 “绿色消费”,夯实发
43、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规模性、循环性、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要避免“为了循环而循环”或者单纯追求循环而导致的“循环不经济”。一方面,要积极采取经济手段,运用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集群、产业园区、区域内甚至区域间社会化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实现多层面、跨区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产业特色、突出重点领域的原则循环经济的难点在特色产业,重点在支柱产业,潜力在产业耦合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国内有特点、省内是重点”的基本要求,在污染问题突
44、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循环经济重点行业和示范项目的选取,必须体现区域资源特色,符合地方产业结构特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支撑技术的遴选,必须与产业升级改造、发挥资源优势相挂钩。理念引导、制度创新、技术支撑相结合的原则理念引导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要通过舆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路,摒弃传统的线性发展思维,树立以资源效能、闭环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理念。要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创新,更好地激发循环经济主体的活力,引导、激励、规范各类循环经济活动。要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促进持续性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2.2 战略
45、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20112015年)是太原改革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基于特定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布局,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出发,将太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期确定为2010年至2015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基本相符。分为试点起步阶段、重点突破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中所列的指标设置,依据全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规划和趋势预测,以2008年为基期,确定了太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值(见表2-1)。表2-1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及目标值指标分类项目单位2
46、008年现状值2010年目标值2015年目标值资源产出指标能源产出率元吨标煤53.554.560煤炭资源回收率%58.116060资源消耗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万元2.231.871.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4.294.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立方米/万元23.45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24.54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0.560.57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7.46975煤矸石利用率%48.475.880粉煤灰利用率%53.271.980焦炉煤气利用率%9095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49697煤层气及瓦斯气抽采回收率%606565大
47、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909295城市污水处理率%68.490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100100废物排放指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万吨1271工业废水排放量亿吨0.26SO2排放量万吨13.3410COD排放量万吨32.372.2.1 试点起步阶段(2010年)按照太原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取得突破,重大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取得进展,重点工业企业、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启动,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基本竣工。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若干个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以园区为载体的生态产业链。煤矸石、焦炉煤气、粉煤灰、矿井废水、工业废渣等主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9%以上。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建设取得进展,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继续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农村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成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7吨标煤以下,S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