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肿瘤医学宣讲讲义课件.ppt
《皮肤肿瘤医学宣讲讲义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肿瘤医学宣讲讲义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皮肤肿瘤医学宣讲,Paget病,第十二节,重点难点,Paget病的临床表现,Paget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和治疗,Paget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组织病理,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治疗,多认为是起源于乳腺导管及顶泌汗腺导管开口部的原位癌,并从该处向下沿乳腺导管及腺上皮扩展,最终可侵入结缔组织;向上则扩展到表皮内而形成Paget病皮损。,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临床表现,(一)乳房Paget病,(二)乳房外Paget病,皮肤性病学(第9版),1.好发人群 女性。2.好发部位 单侧乳房和乳晕部。3.典型皮损 皮损初
2、发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常伴有湿疹样变,呈表浅糜烂、渗出或结痂,浸润明显,缓慢向周围扩大,可形成溃疡和乳头回缩。4.预后常伴发乳腺癌,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一)乳房Paget病,皮肤性病学(第9版),1.好发部位女性外阴和男性阴茎阴囊。2.典型皮损(1)缓慢延伸的红色斑块,边界清楚,表面常糜烂,呈湿疹样外观。(2)可能会伴发瘙痒和烧灼感,或无症状。,(二)乳房外Paget病,病理变化:表皮内单个或呈巢状排列的Paget细胞,胞体大,圆形或椭圆形,无细胞间桥,细胞内含一个大的胞核,胞质丰富而淡染,甚至空泡状,PAS反应阳性,耐淀粉酶。Paget细胞增多时可将周围细胞挤压成网状,还可将表皮基底膜带
3、挤压成细线状;真皮内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皮肤性病学(第9版),三、组织病理,Paget病组织病理,皮肤性病学(第9版),五、治疗,(一)手术治疗,(二)光动力治疗,(一)手术治疗乳房Paget病应进行乳房次全切除术,如伴发乳房内肿块,应进行乳房根治术。乳房外Paget病应进行广泛深切除,以免复发。(二)光动力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皮损较大的患者可采用光动力治疗。,皮肤性病学(第9版),五、治疗,Paget病又名湿疹样癌,临床上表现为湿疹样皮损。本病可分为乳房Paget病和乳房外Paget病。乳房Paget病好发于女性单侧乳房和乳晕部;乳房外Paget病好发于女性外阴和男性阴茎阴囊。典型组织病
4、理为表皮内有大而淡染的异常细胞(Paget细胞)。治疗上采用手术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皮损较大的患者可采用光动力治疗。,基底细胞癌,第十三节,重点难点,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基底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基底细胞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组织病理,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治疗,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为发生于皮肤基底细胞层的肿瘤。分化较好,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但极少转移。,皮肤性病学(第9版),基底细胞癌,发病与长期日晒密切相关,此外大剂量X线照射、烧伤、瘢痕等与本病的发生、发展亦可能有关
5、。,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临床表现,1.好发人群 老年人。2.好发部位 曝光部位,特别是颜面部。3.临床分型(1)结节型(最常见)(2)表浅型(3)硬斑病型(4)囊肿型(5)Pinkus纤维上皮瘤型,结节型基底细胞癌,(一)结节型1.好发部位 颜面部。2.典型皮损(1)皮损初起为灰白色或蜡样小结节,质硬,缓慢增大并出现溃疡,绕以珍珠状向内卷曲的隆起边缘,称侵蚀性溃疡(rodent ulcer)(2)色素型BCC是结节型BCC的一个变异型,皮损呈褐色或深黑色,边缘部分色泽较深,中央呈点状或网状,易误诊为恶性黑素瘤3.预后 偶见结节型BCC皮损呈侵袭性
6、扩大,或向深部生长,破坏眼、鼻,甚至穿通颅骨,侵及硬脑膜,造成患者死亡。,二、临床表现,皮肤性病学(第9版),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临床表现,(二)表浅型1.好发部位 躯干部。2.典型皮损 一个或数个轻度浸润性红色鳞屑性斑片,可向周围缓慢扩大,境界清楚,常绕以细线状珍珠状边缘,表面可见小片表浅性溃疡和结痂。愈后留有光滑萎缩性瘢痕。(三)硬斑病型1.好发部位 头面部。2.典型皮损 扁平或轻度萎缩的黄白色蜡样硬化性斑块,无隆起性边缘、溃疡及结痂,类似局限性硬皮病。,皮肤性病学(第9版),二、临床表现,(四)囊肿型1.典型皮损 为透明、圆顶状、蓝灰色囊肿性结节,易与汗腺囊瘤混淆。(五)Pinku
7、s纤维上皮瘤型1.好发部位 背部。2.典型皮损 为一个或数个高起性结节,触之呈中等硬度,表面光滑,类似纤维瘤。,病理变化: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但不同之处是瘤细胞核大,卵圆形或长形,胞质相对少,细胞境界不清,无细胞间桥,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的核大小、形态及染色均颇一致,无间变。瘤细胞团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围绕瘤团排列成平行束,其中有许多幼稚成纤维细胞,并可见黏蛋白变性。瘤细胞团周围出现裂隙。,皮肤性病学(第9版),三、组织病理,表浅型组织病理,病理分型:实体型、色素型、硬斑病型、表浅型、角化型、囊肿型、腺样型、Pinkus纤维上皮瘤型。,皮肤性病学
8、(第9版),三、组织病理,皮肤性病学(第9版),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临床及病理表现诊断。(二)鉴别诊断1.鳞状细胞癌2.Bowen病3.Paget病4.日光角化病5.脂溢性角化病等,皮肤性病学(第9版),五、治疗,(一)手术治疗,(二)局部治疗,(三)其他治疗,治疗关键:应根据年龄、皮损大小和部位加以综合考虑。,(一)手术治疗理想疗法是手术切除或切除后植皮,建议应用Mohs外科切除技术。(二)局部治疗局部外用维A酸霜、咪喹莫特乳膏、5-氟尿嘧啶软膏等有一定疗效。(三)其他不能手术的患者可应用光动力疗法、放射疗法、电烧灼、激光、冷冻等治疗。,皮肤性病学(第9版),五、治疗,基底
9、细胞癌为发生于皮肤基底细胞层的肿瘤。分化较好生长缓慢,有局部破坏性,但极少转移。临床表现可分为结节型、表浅型、硬斑病型、囊肿型和Pinkus纤维上皮瘤型,其中结节型最常见。典型病理变化为:瘤细胞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相连,瘤细胞似表皮基底细胞,周边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境界清楚,瘤细胞团周围出现裂隙。理想疗法是手术切除或切除后植皮。,鳞状细胞癌,第十四节,重点难点,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鳞状细胞癌的病因、发病机制,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二、临床表现,三、组织病理,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五、治疗,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简称
10、鳞癌,又称棘细胞癌,是一种发生于上皮细胞的肿瘤。,皮肤性病学(第9版),鳞状细胞癌,1.紫外线照射、放射线或热辐射损伤2.化学致癌物 如砷、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煤焦油、木馏油、石蜡、蒽、烟草焦油、铬酸盐等。3.病毒感染 特别是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30和33型感染。4.某些慢性皮肤病 如慢性不愈合伤口、慢性骨髓炎、长期的盘状红斑狼疮、汗孔角化症(尤其是线状)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状细胞癌。5.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患者本病发病率较高。6.免疫抑制 器官移植、HIV感染等。,皮肤性病学(第9版),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皮肤性病学(第9版),鳞状细胞癌,二、临床表现,1
11、.好发人群 老年人。2.好发部位 曝光部位皮肤。3.典型皮损(1)皮损初起常为小而硬的红色结节,境界不清,易演变为疣状或乳头瘤状。(2)表面可有鳞屑,中央易发生溃疡,溃疡表面呈颗粒状,易坏死、出血,溃疡边缘较宽,高起呈菜花状,质地坚实,伴恶臭。(3)部分肿瘤可呈凹陷性,进行性扩大并出现溃疡,进一步侵犯其下方筋膜、肌肉和骨骼。4.预后鳞状细胞癌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理变化: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瘤细胞团由不同比例的非典型(间变)鳞状细胞和正常鳞状细胞构成。非典型鳞状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核增生,染色深,出现核分裂,细胞间桥消失,个别细胞出现角化不良和角珠。
12、,皮肤性病学(第9版),三、组织病理,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皮肤性病学(第9版),四、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1.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可作出诊断。2.应用抗前角蛋白和抗角蛋白单抗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或在电镜下观察到张力细丝也可协助诊断。(二)鉴别诊断1.角化棘皮瘤2.基底细胞癌3.其他恶性皮肤肿瘤,皮肤性病学(第9版),五、治疗,(一)手术治疗,(二)放射治疗,(三)化疗,治疗关键:根据肿瘤的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态等选择治疗方法。治疗应彻底,以免发生转移。,(四)其他治疗,(一)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为主,建议应用Mohs外科切除术。(二)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仅对部分患者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皮肤 肿瘤 医学 宣讲 讲义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3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