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顺德制造业的成功发展之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破解顺德制造业的成功发展之谜.docx(2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顺德制造破解顺德制造业成功发展之谜目录序言 再续“顺德制造”的辉煌 (冯润胜)前言 “顺德制造”值得深入研究 (樊荣强)第一篇 政府转型遥想当年“顺德模式”“靓女先嫁”与“转得快,好世界”断了“香火”才能“拆庙搬神”营造环境,促进发展“会展”促进产业国际化把院士请到顺德来跨世纪的“登月工程”战略转移,率先迈向现代化第二篇 产业环境历史大跨越“可怕的顺德人”伦教:华南木工机械之都乐从:建构“世界家具之都”人才托起顺德制造邑贤一片桑梓情外商投资的热土与乐土第三篇 艰难创业不可能的任务“一把扇”闯出大世界摸着石头过河西滘河边背水一战从配角到主角十年一剑,成就天地间中国“家庭影院”的先驱以产品带动腾飞
2、在“病从口入”上做文章以“无知之勇”走向世界第四篇 战略赢家美的:精耕细作,决胜终端资本运营缔造“德冠奇迹”格兰仕:做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科龙:诚者自成,付出终有收获科威:独辟蹊径,技高一筹华美骏达:名牌背后的耕耘者秦川恒利:为中国塑机业争光夏朗:以小企业思维做大市场正力:肩担压缩机强国梦第五篇 市场风云格兰仕:“价格战”独步天下美的:工业设计树起市场丰碑科龙:拉起整合营销的大旗万家乐图谋全能冠军亿龙:国际经验国内化鸿昌涂料“雄起”在重庆志达:迈入家具个性化时代万和:热水器“杂牌军”的终结者第六篇 品牌故事美的:创新领导者科龙:世纪品牌之梦格兰仕:以实力铸造民族品牌华润:网络与服务致胜顺特:中国“
3、干变”的代名词巧手雕美玉,慧心塑“震德”中国漆,神洲造嘉意:打造中国休闲服名牌万家乐VS神州:一个双赢经典伟雄:多品牌攻略第七篇 老板思维何享健:将家电进行到底梁昭贤:让“中国制造”取代“日韩制造”梁俊谦:领先源于执着的信念韩尚节:创百年品牌,树千年基业陈豪伟: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潘泽明:务实做市场,创新增效益周传伟:百年亿龙,服务大众黄步明:学者型老板的成功法则卢楚其:专业化做大做强林伟雄:做大,更要做强第八篇 职业精英俞尧昌:唱戏的俞老师方洪波:没有终点的马拉松罗维满:合力打天下张清民:融入顺德,成就自我李家良:要干就努力干到最好郭 嵬:梦想登上珠穆朗玛峰黄文凯:实实在在的业绩最重要陈 锋:
4、演绎中国热水器品牌之战覃吉明:用激情与才华抒写人生左国生:营销人生之梦屈云波:用知识赚钱第九篇 企业再造美的爱才,取之有道鸿昌:科技领先,创新领前人是格兰仕的第一资本顺特:“宙斯之斧”打造管理华润:再次腾飞从新厂开始铸造世纪新科龙帮助企业与世界对接顺峰药业:体制革命,再现生机点击顺德后记顺德制造序言 再续“顺德制造”的辉煌 冯润胜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顺德在短短的 20 年间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我作为土生土长的顺德人,顺德的许多事情我也直接参与决定,参与推动。我为顺德的变化与成就感到自豪,我认为顺德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顺德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改革
5、开放以后,我们根据自身的条件,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思路,走的是一条以工业为主,大搞轻工产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初级工业化的任务,将顺德由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市。到目前,顺德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优势的家用电器、信息技术、化工涂料、机械制造、家具生产等支柱产业, 2001 年全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 885 亿元,“顺德制造”的名声已经初步打响。 在我看来,顺德的制造业有三个特色。一是支柱产业比较明显,占了顺德经济总量的 80% ,其中家电就占了 50% 以上。二是顺德出了一批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顺德有 5 个、广东省著名商标顺德有 21 个,美的、科龙、容声、格兰仕、万家乐
6、等响当当的名牌都出自顺德。三是顺德的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属于社会化资本。这在某方面标志着顺德已经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 创新,是顺德制造业成功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顺德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性地理解、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利用各种机遇,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在经济发展思路上,我们创造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发展战略,推动了经济的迅速振兴,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被学术界和新闻界称为“顺德模式”。 然而,从 20 世纪 80 年代实施的“以三个为主”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暴露出了问题来,主要是企业缺乏活力,政府的债务包袱也越来越严重。到 90 年代初,旧有
7、的体制优势已经完全发挥了。我们必须搞制度创新。从 1992 年起,顺德全方位实行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企业转制,政府不再与民争利,已经全面退出了市场,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不再投资兴办竞争性企业。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政企分开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动二次创业。这场改革是痛苦的,也是悲壮的,但更是必须的。没有这场改革和创新,顺德近几年的经济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成功是失败之母”在今天这个变革时代,要永远保持危机意识和创新的激情,只有创新才是我们惟一的出路。顺德制造业曾经创下辉煌,但如果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固守旧有的观念与模式,那么灭顶之灾可能很快就会降临。 顺德制造业必须正视比如规模、效益、技术含量
8、、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与欠发达地区企业比较,我们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国际公司比较,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努力加大技术的投入,加快市场化与国际化的步伐。加入 WTO 之后,顺德的企业必须把眼光放得更远,不能只盯着国内市场。顺德的目标是建成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制造基地。顺德拥有区域优势、体制优势、产品优势、观念优势、廉价劳动力优势,只有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市场竞争,将跨国公司的市场、品牌、技术和管理与顺德的优势相结合,形成更大的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才能将顺德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再续“顺德制造”的辉煌。 樊荣强先生等人几年来一直十分关注顺德制造业的发展,最近通过几个月
9、的深入采访和调查,编著了这本顺德制造破解顺德制造业成功发展之谜一书。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是十分可贵的,通过这本书,对顺德制造业的成就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对顺德区域经济形象的传播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002 年 3 月 5 日 (冯润胜,中共顺德市委书记) 顺德制造前言 “顺德制造”值得深入研究 樊荣强 自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在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诞生了“深圳模式”、“东莞模式”、“顺德模式”。弹丸之地的顺德市,居然拥有上百家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 800 亿元,集中了广东省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国驰名商标,其家电、家具、涂料、信息等产业取得了辉煌成绩,有“家电王国
10、”、“家具王国”、“涂料之都”的美誉。 赤手空拳的顺德人不仅创造了无可争议的、举世瞩目的斐然业绩,而且,顺德的成功模式具备可借鉴性和可复制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顺德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 20 多年的一个缩影。顺德人在 20 多年来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上的探索,可以说是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次重大实践,解剖并深入分析“顺德模式”,对全国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意义重大。 为了全方位地向全国人民立体展现顺德的区域形象,展现敢为天下先的顺德人的精神风采,总结顺德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知本传播”策划出版了这本区域经济形象专著顺德制造破解顺德制造业成功发展之谜。 编
11、写本书的愿望由来已久。 1996 年,我被顺德制造业的成就与名声所吸引,从广州来到顺德工作,在一家大型家电企业里从事企划工作,然后又专门从事财经写作,出版了杰出的顺德人:顺德企业家访谈录和龙江:中国家具第一镇等书。几年来,随着我对顺德制造业了解的加深,编写一本总结顺德制造业经验的书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中国出现一些经济亮点,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些经济亮点目前仍集中在东部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区。这些地方市场经济机制比较灵活,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国有经济发展也较顺利,失业、职工下岗问题不突出。在政府扩张性宏观政策带动下,这些地区经济率先活跃起来,经济增长一般达到两位数。改革
12、开放以来,中国历次经济上新台阶,差不多都是上述地区首先出现亮点,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头羊。 “顺德制造”就是亮点之一,在国内创造了许多奇迹,赢得了众多行业第一,出现了不少在全国都很有名的品牌,像美的、科龙、容声、格兰仕、万家乐、万和、松本等等,可以说,全国人民很多都是从认识“顺德制造”开始,从而对顺德这个小小的县级市有更多更深的认识的。 深入探讨顺德制造业的成功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是机遇为顺德插上腾飞的翅膀。我认为,顺德的成功在于他们把握好了两个机遇:一个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 1992 年底,顺德政府瞄准了国内市场结构调整机遇,大幅度上项目,加大对大企业的支持力度,各个企业也抓住机遇,广泛吸纳资金
13、和人才,在国内市场较为空白的产品领域进行开发生产和销售,从而奠定了顺德制造业的基础。之后,顺德制造业还把握了另外一个机遇,即从 1992 1999 年在全国率先进行企业改制,把国有企业或乡镇集体企业改造成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因为把握了这个机遇,有了较好的企业制度与机制做基础,令企业经营者真正实现了贴心经营;同时,政府的定位非常明确,即逐步退出制造业,逐步从投资主体退出,做市场竞争的裁判而不是运动员。顺德制造业在此期间进一步深化了前一时期把握的市场机遇。 一项政策或计划出台之后,地方领导人执行与操作的正确与否同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认识有关。在这方面,顺德市做得比较好。顺
14、德市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起步较早,把资金着重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这就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政府应着力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构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我认为,在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中,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办并且有效率的事,放手由市场、企业去办,政府不要事事都管起来。同时,政府应大量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搞公共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要做市场的裁判员,而不是运动员。 中国加入 WTO 之后,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国内区域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顺德市政府近年提出要把顺德建成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家电制造业的基
15、地,这个思路是值得肯定的。目前,顺德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使之具有比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思路上必须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充分发挥现有的优势,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整合全球资源,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转化,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才能确保有更大的发展。 对于顺德制造业,我们当然可以有许多的批判与反思,但其今天的成就不论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还是放在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对照之中,都堪称奇迹,令人振奋。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美国曾把制造业视为“夕阳工业”,尤其是近几年“新经济”、“知识经济”思潮的泛滥,使得不少人对所谓传统制造业表现出一种轻视的态度。当 IT 神话迅速破灭之后,引起大多数人的
16、深刻反思,将目光再次聚焦制造业;当西部大开发越来越进入实质阶段,人们开始寻找那些可以借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 70% 80% 的社会财富都是由制造业创造出来的。西方国家彻底完成了工业化之后,经济转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刚刚开始就想放弃或超越制造业的发展阶段,而想富民强国,岂不是天方夜谭。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富强就必须发展制造业。 顺德制造业的成功发展,是由多种力量综合起来推动的。而本书则试图选取一些重要的方面与个案来破解它。本书共分成九篇,包括政府转型、产业环境、艰难创业、战略赢家、市场风云、品牌故事、老板思维、职业精英、企业再造。也许,本书
17、所展示的“顺德制造”并没有人们所期望看到的种种传奇,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认为只有这些平实的故事才代表真正的“顺德制造”。 顺德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本书的书名叫顺德制造,但在我的概念当中,本书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顺德制造业本身,同时也还包涵一些深层次的探讨。我本人来自不发达的内地,经历过经济贫困之苦。我想通过顺德制造业的描述和破解,对顺德制造业各个层面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加以总结,将顺德作为一个区域经济成功发展的典范介绍出来,以期对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成为一个小小的外部推动力,促进其经济建设的腾飞。 顺德制造第一篇 政府转型 曾经,顺德的乡镇企业模式备受关注;但随
18、着时间的推移,它不能适应市场竞争格局。终于,顺德展开了大规模的企业转制实践,原来国有或乡镇集体企业全部成为股份制企业或民营企业。 政府如何引导企业创业,如何“围着经济转”?为何在早期要以高负债的办法扶持企业发展?为何又在适当的时候退出,扮演服务者、裁判官角色?顺德市政府不再直接管理、指挥企业运作之后,究竟又在做些什么? 遥想当年“顺德模式” 当人们不断地重复使用“顺德模式”这一概念时,“顺德模式”的内涵其实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顺德经济在不断增长的同时,其综合体制改革的进程也不断深入。 顺德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第一个发展时期是 1993 年以前,以计划经济为主导,顺
19、德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第二个发展时期是 1993 年 2000 年,是以企业转制来带动的新发展时期,顺德基本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格局。 而“顺德模式”这一概念就诞生于第一个发展时期,其实质就是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10 年前,有几位新华社记者到顺德采访,在一篇题为领导围着经济转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对“顺德模式”中政府官员充满赞美之情的直观描述 我们采访县委书记何敏和,只谈了 30 分钟,他就匆匆离开,率团赴香港参加经贸洽谈会去了。 到杏坛镇找镇委书记,人不在,为一工厂的技术难题,他亲自出马,同厂长一块去南京请专家教授帮忙。镇长呢?为推销产品的事去了北京。 搞项目、拆资金、销产品、谈合同、聘人才这里的党
20、政干部常同企业家一起,“上京下香” ( “京”泛指京、穗、沪等大中城市,“香”不专指香港(泛指海外),四处奔忙,不预先约好,很难在办公室里找到人。 “全县一盘棋,一心抓经济。”顺德的同志无不自豪地告诉记者,休戚与共,上下同心,没有推诿,见不到扯皮,只要对经济发展有利,大家都视为自己的事。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政治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令顺德人将政府工作的重心放在服务经济上。现在“领导围着经济转”与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官员直接干预企业运作不同,它是以市场来指导政府的工作,然后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这种规则的变化是破天荒的。顺德的巨大成功,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工作重心的提出提
21、供了实践经验。 为了求得快速发展,顺德政府不惜“赤膊上阵”:响亮地提出了后来被人们称为顺德模式的“三个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思路。为了吸引发展所需资金,顺德政府甚至拿出政府的招牌来为企业作担保。尽管这些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做法曾招致这样那样的非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政府角色的转变,没有政府甘当顺德的经纪人,顺德绝对不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利用市场的手法来聚集大量的社会资源为顺德所用。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那时全国各地的资金是源源不断流向顺德的。 政府的参与使得顺德经济得到了骤变式的发展,从 1978 年到 1993 年转制为止的 15 年中,顺德的经济
22、总量达到 350 亿元,其工业增长速度达到令人震惊的 24.4%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也达到 14% ,它不仅为顺德整个经济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且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成就了自己作为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典范。 曾经有人问现任顺德市委书记冯润胜:“为什么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他开玩笑说了一句:“因为中国没有资本,就只能搞社会主义。”那时,刚从农业社会开始寻求发展与转型的顺德太缺乏投资了,所以顺德与全国各地一样,通过贷款来办企业,负债发展。负债发展有两个好处:一个就是把后来的事情提前来办,一个就是能迅速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市场上的产品供不应求,有资本投入,能把产品生
23、产出来,很容易就能发大财。当时国家对金融监管还不很完善,顺德人的市场经济意识算比较好,抓住了这一有利条件,很快就发财了。那时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顺德就把握机遇发展骨干企业。可以这么说,顺德的第一次创业就是在公有制的体制下实现工业化。 “靓女先嫁”与“转得快,好世界” “顺德模式”的成功是建立在政府的巨大债务风险之上的。 1992 年邓小平刚好南巡讲话之后,顺德人就开始酝酿大革命,希望在政企分开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二次创业。而顺德从 1993 年的下半年开始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的自救行为。 1992 年,由顺德市政府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市镇两级政府投资的
24、企业达 1000 多家,而其中绝大部分公有企业是改革开放后由市镇两级政府担保向银行贷款搞起来的。顺德的经济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形式。 20 世纪 90 年代初,顺德人感觉到旧体制的优势已经完全发挥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已经走到尽头,顺德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乡镇企业的危机已经开始显现:村办工厂里“引进”的外国淘汰“先进”机器已开始在别的地区引进的真正先进的生产线面前露怯;集体经济为主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疲软已相当成问题。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所造成的投资失控、“按胆分配”、公厂“私”办等现象在顺德企业中也相当普遍。更令人担忧的是,无论是官员还是企业经营者,同企业的盈亏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当时有一
25、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贷,政府负债”。在这个时候,顺德人的灵活显现出极大的破坏力,一些经营者拿钱买名,甚至开始搞同性繁殖,开办一家与自己所负责企业同样的公司,利用公家的资源来做私家的生意。 另一方面,发展乡镇企业时期广泛吸纳各地资金却使顺德企业和政府都负债不轻,加上 1989 年后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顺德财政曾艰难到发不出政府工作人员工资的地步,基层的镇政府已经为乡镇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不能再“出血”了。到 1993 年 3 月止, 197 家市级企业总资产 117 亿元,净资产只有 23.5 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80% 。市属企业的净资产扣除用于已离退休人员补充
26、养老、医疗保险开支等之后,可以作为市政府资本金的只有 7.1 亿元。 1993 年统计,顺德工业企业注册资本中,公有经济占 74% ,外资占 24.7% ,民间资本仅占 1.28% 。政府扮演的是大老板的角色,而结果是“有限收益,无限责任,包袱越背越重,风险越来越大”。顺德农业银行当时曾对全市乡镇集体企业作过一次调查,发现有 259 家企业已成为“包袱”,结欠银行贷款 21 亿元。这些包袱不断沉淀,最后成为呆账烂账。 巨大的恐惧弥漫顺德,如果政府不从负债的陷阱中脱身而出,必将影响整个政府的运作和顺德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现在想起来,顺德的产权改革与其说为了企业,还不如说是为了政府。政府为企业所作的
27、担保如绞索一般套在政府的颈脖上,这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显然是不好受的。 情急之下,在 1993 年广州珠岛宾馆的一次会议上,广东省委决定让顺德关起门来,进行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的配套的、综合性的全面改革。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明确表示了这个意图。 选择产权改革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改革走到这一步,“放权让利”的思路已经走到了尽头。改革开放后的“承包制”证明不能解决企业改革深层次的所有权的问题; 1989 午后主张的“利改税”,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但仍然无法触动企业的最核心的问题:产权问题。因此,产权改革势在必然。至于选择顺德作为试点,主要是因为顺德相对多元化的经济成分与较为发达的经济。 要巩固第一次创业
28、的成果就必须改革。 1993 年 8 月,顺德的综合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实际上我们 90 年代初就已经在考虑这件事”,冯润胜回忆道:“ 1993 年,当时中国还没跟韩国建交,我去韩国考察,了解了亚洲四小龙成功的经验,我们感觉顺德如果不改革,如果不改变单一所有制,不改变单一产业就没有出路。我们所说的单一产业就是以工业为主,单一所有制就是以集体公有制为主。我当时叫我们农行的行长回来把顺德当时的企业资产情况作一个摸底。通过调查,得出结论触目的成果,惊心的包袱。” 于是顺德人开始转脑子卖企业,“全员股份化”、“贴身经营”、“靓女先嫁”等招数使出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 978 家市、镇属企业全部转制
29、完毕,政府独资和控股企业减少到 142 家,不仅地方政府摆脱了困境,大量原来亏损的企业仅仅靠转变所有制就迅速实现了扭亏为盈。产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顺德经济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为谁而干的问题,产权主体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顺德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九五”期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15% ,到 2000 年达到 787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每年递增 13% ,到 2000 年达到 332 亿元,人均 GDP 超过 3 万元。 顺德,是全国最早进行企业改制的地方,凭着一股可怕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创出了自己的“模式”。一时间,“转得快,好世界”这句地道的顺德话成为全国流行语。 但是,在
30、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涉及到最敏感的产权问题,顺德的改革还是在偷偷摸摸之中进行的。当时内定的策略是要关起门来,不让记者接触,也不要让理论界讨论,这考虑到了当时的政治因素,一些极“左”思想还残留在一些人的心中。但是,顺德的改革还是在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1995 年,在一本内部杂志生产力之声上,经济学家王珏分期发表了一篇有关顺德的长文否定公有制就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文章的定性不言而喻。在“左”的思想家看来,顺德的产权改革是国有资产在流失,是资本主义。而事实上,顺德政府的走钢丝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么是政府承担所有的金融风险,并丧失社会稳定与改革开放的成果;要么是出售企业,把风险转移到企业中
31、。显然,让政府冒风险的代价是沉重的,而放开企业又可以实现共赢和双活。顺德人提出“靓女先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政府的急迫心情。只有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市场吸引力。很显然,卖的和买的谁也不傻,双赢是惟一的选择。只有让“靓女先嫁”,保证企业不垮,保证先期转制的样板成功,才能为深入的改革铺好路。 现在顺德产权改革的成绩已经得到了认同。顺德的改革可谓是冲破重重阻力,但是事实证明,顺德的产权改革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为政府行为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这场有人称之为明里为企业,暗里为政府的产权改革实践为无数痛苦不堪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直到现在,顺德产权改革的模式仍然在各地实行着。 顺
32、德的经验是一个双赢的经验,顺德政府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也解放了企业,而这种分离恰好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顺德的产权改革启发了改变政府职能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最终带来的是十分深远的影响。 断了“香火”才能“拆庙搬神” 邓小平说过,机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顺德人迎难而上,谱写了转变政府职能的“三步曲”:大刀阔斧削减机构;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建立公有资产三级管理模式以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1993 年,顺德建立起“一个决策中心(市委常委会),五位一体(市委、政府、人大、政协、纪委)”的领导体制,实现全局一盘棋,避免相互扯皮;然后“革自己的命,放自己的权”,破釜沉舟,进行党政机构改革,拆“庙”
33、搬“神”,彻底改变了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局面。同时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管理由直接变间接、微观变宏观、行政式变分权式,实施“政策引导,管理监督,创造环境,协调服务”,做到“小机构,大服务”。 1996 年起,顺德又对公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形成“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公有资产管理经营公司公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的三级管理模式,成功地使行政机关与其直属企业脱钩,“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 顺德改革是企业产权制度和党政机构改革两个拳头同时出击。尤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党政机构改革力度最大。机构改革是一场触及人们既得利益的“自我革命”、“自我剥夺”,其可能遭遇的阻力可以想见,一直是改革的“硬骨头”,
34、为什么顺德可以把它“啃”下来?关键是顺德人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改革必须与机构改革,亦即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配套进行,从政企分开、政资分离这些环节上重点突破,综合推进。顺德首先是对党政机关动“大手术”,对原有一些机构进行“搬神拆庙”,努力建立一个精干、高效、廉洁、运作有序、行政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几经周折之后,顺德人悟出了一个道理:要防止机构改革“反弹”,就必须把着眼点从单纯精简人员机构转到转变政府职能上来。而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实践中,他们发现,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政府机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计划经
35、济体制下政企不分的企业产权制度、端“铁饭碗”的人事用工制度和随意性很大的机构设置方法等密切相联,组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要想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必然会受到来自其他几个方面的阻挠和牵制。因此,政府机构改革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不能孤军作战,单兵突进,而必须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的其他各项改革结合起来,把它们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配套进行,整体推进。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存在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现象,说到底是同我们长期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其他几项配套改革
36、相比,产权制度改革是最关键、也最根本的一项。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原有的行政体制正是计划经济下企业产权制度的必然产物。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事实很清楚:政府机关里“庙多菩萨多”,主要是因为要管的事多,“香火旺”。要想根本上“拆庙搬菩萨”,就非得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把那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企业去管,断了庙里的“香火”才行。当企业能够管得了、管得好自己的事时,当企业遇到问题习惯于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时,政府机关里的“香火”自然没有那么旺了,那些拆了的“庙”和“菩萨”要想再回来也就很难了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的基础。 为此,顺德在实施机构改革的同时,
37、开展了以政企分开、政资分离为目标的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后,从争取项目、筹措资金到干部任命、分配审批再到生产营销、利润上缴,这些原本都由政府这个“家长”兼“保姆”包下来的事情,现在企业自己就可以全部办妥了,许多没完没了的报告申请、公文旅行都成了历史,政府的“工作压力”自然也就减轻多了。另一方面,改革前,政府这个“家长”管企业虽然管得很辛苦,但因为管得太多、太死,反而绑住了企业的手脚,弄得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亏的亏,倒的倒,政府反过来又要想办法解决这些企业的生存问题和职工的吃饭问题。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政府管得越多,亏损企业越多;而亏损企业越多,政府又不得不管得更多。 当企业摆脱政府附
38、庸的地位,重新成为市场的主体后,其内在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始发挥作用,逐步走上了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轨道。转制后的企业就像一台加足了油自我运转的机器,在市场上如鱼得水,越转越有生机和活力,根本不需要政府操那么多心。转制后,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变成了市场的主体,许多事情,政府不用再管。旧体制下的构设置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反弹”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 顺德市的经济总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县级市中名列前茅,为什么其“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能连续多年保持下来,而不出现“反弹”呢?这主要是因为顺德实行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如果不将机构改革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上,而是一味追求机构和人员的精减,其结果只能
39、是治标不治本,改革出现“反弹”在所难免。 关于顺德机构改革“无反弹”的原因,有人还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减肥”后的“瘦身效果”让人对以往不堪回首。也就是说,如今在顺德,机构改革先人一步的良性效应正在显现,而这,又促进了改革成果的进一步巩固。诚如顺德人所言:早改革,早主动。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变革后的行政体制极富生命力。而挟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决不会轻易逆潮流而动。 顺德市的机构改革始于 1992 年。改革后,全市 51 个党政机构精简至 29 个,机关人员由 1200 人压缩到 900 人。政府机关通过推行“规范、依法、廉洁、透明、高效、服务”等六大行政,初步健立起了全新的行政管理体系
40、。在顺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相适应的多元化投资机制、经济有效增长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和健康舒适的社会生活环境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顺德党政机构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把这项改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结合起来,把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同时,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农村管理体制和公安体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由于改革配套,重点突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顺德的经验再一次证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经济体制改革要求政府彻底转变职能,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职
41、能的转变,有赖于大力改革政府机构。而机构改革一定要按市场经济要求办事,跳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顺德在深化机构改革的同时,还就如何实行统一领导和党政分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改革企业领导制度和人事干部制度等方面做了许多尝试,改革正在逐步深化。 营造环境,促进发展 1999 年 7 月,时任市长的现顺德市委书记冯润胜在他的办公室先后两次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历时 3 个小时,电话只响过两三次。记者对市长如此“得闲”十分疑惑,冯润胜解释说,其实过去他也一样忙得晕头转向,进了办公室,几乎都是谈项目、谈资金,没完没了;回到家,追来的电话还是谈项目、谈资金、谈减免税。他说,现在情形不同了,电话减
42、少 2/3 ,上门找的减少八九成,双休日可以陪陪家人,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扳着指头数了这一连串的“少了”,他不无幽默地自喻是“潇洒市长”。 变化,缘于 1993 年开始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从政企不分,转变为政府干政府的事,企业干企业的事。“社会的事政府管,企业的事股东理,全局大事党委定”,可以说是顺德今天现实的写照。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而以控股、参股的形式,委托国有资产管理局保证国有资产的增值;所有政府官员名片上再也没有“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组织部不再给企业定级,不再任命厂长经理,谁的本事是大是小,全凭市场去考验。 市长摆脱了商务困扰,是不是就可以
43、闲下来呢?冯润胜说,作为市长,他的目标是要为顺德人民营造三大环境,即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康长寿的生活环境。 首先是营造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是顺德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经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更需要领导班子团结,坚持大事讲原则,讲党性,小事讲谅解,讲友谊。要坚持一切向前看的观点,不刮风、不争论、不埋怨,不在历史问题上纠缠不休。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鼓励创业者,教育失误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追究诬告者,形成能够放开手脚、大胆工作、通力合作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文明服务,在全市形成一个“创业兴家在顺德”的氛围。 其次是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44、。政府要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今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要起到市场提供、市场维护、市场服务的作用,在依法行政上作文章。要统一政策,所有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要开放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办好社会各项事业。 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是效率之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但毋庸讳言,旧的行政体制对权力的滥用缺乏有效约束,使“为官掌权,以权谋私”成为可能,这既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也导致了人们“官念”的畸变。顺德的机构改革正是引导公平竞争,从体制上铲除滥用权力和腐败,还“官念”和权力以本来面目。而欲树立全社会的公正公平,必须先从政府自身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平做起,因为,己不正,焉能正人? 顺德人深
45、谙此道。机构改革后,他们首先把政府机关的办事规矩概括为“六个行政”,其中的规范行政,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和透明行政,皆是身体力行倡导公正的义无反顾之举。 摆正了自身的行政方式,顺德市政府便开始着力营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今顺德对境内所有企业,一律实行“国民待遇”,没有任何一家享受与众不同的“优惠”和特权。值得一提的是,顺德市行政部门的直属企业,早些年就已完全“脱钩”,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为建立市场新秩序率先垂范。 在顺德,政府投资 100 万元以上的公共事业建设工程和 50 万元以上的装修工程,也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承建。 第三是营造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加快城乡改貌工程,搞好公共
46、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在软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遵纪守法、好学上进、健康文娱、安全有序的文明新风,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生活素质。 快人快语的冯润胜历数了在顺德逐渐成型、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几大机制:多元化投资机制、经济有效增长机制、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他说,顺德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已不仅仅体现在政府多修了几条路,多建了几座桥,更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高。 正是这可贵的求“质”,使顺德在龙争虎斗的珠三角中乘势而上。在经济发展质量方面,目前困扰部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和金融风险,在这里并没有出现。 因为顺德政府职能中,早已没有了直接管理企业这一条。这就迫使企业在市场
47、竞争中量力而行,追求有效增长,避免了以往在“投资饥渴症”驱使下不讲效益的“血染的风采”。 在社会发展质量方面,改革后找准了自身角色和主攻方向的顺德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大展拳脚。如今,顺德的大部分职工已经进人了覆盖全市的社会保障系统,社会治安也得到了全面加强,人们更有安全感,这里伤害外商的恶性案件极少发生。因而被外商称为“安全岛”。 过去无暇顾及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由于领导的加强,如今得到超前的发展。近些年市里投下巨资,使交通设施能适应今后 5 10 年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沿 105 国道进入顺德境内,宛如走在一条“绿色长廊”和“经济走廊”;高标准双向八车道、与之配套的绿化带和绿化公园、路两旁林立的工业区。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初,顺德境内的国道拥挤不堪,曾被讽为“大停车场”。在城市发展质量方面,顺德人响亮喊出了“从农业县到绿色市”的口号,着力营造健康长寿的生活环境。目前,一项规模庞大的“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综合治理工程已经全面启动,绿色成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颜色:绿的山,绿的水,绿的树,甚至绿的公交车、的士车身。 经济发展有序,社会稳定繁荣,生活健康舒适,这样的城市,应该称得上是一个成熟的城市。而缔造了这一理想之城的政府,无疑是一个成熟的政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