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部分专业发展战略.docx
《理工类部分专业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类部分专业发展战略.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工类部分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汇编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二 八 年 十 月前 言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了理工科各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全国承担研究任务的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从2004年起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最早的一份相关报告是2004年11月发表的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最新一份相关报告是2008年7月发表的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我们收集了与我校相关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汇编成本册,供学校各级领导决策和教师教改研究与专业建设参考。电子版本可在高教研究与评估中心的网页:http:/www. 下载。目 录1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1.1 石油天然
2、气学科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11.2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及其对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的影响151.3 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242.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363.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564. 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715. 化学类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856. 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02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1207.1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演变之间的关系1327.2 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规律1397.3 社会对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的规格要求1457.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改
3、革与创新的措施与建议1498. 机械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1548.1 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1658.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1788.3 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1959. 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20310. 物理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22611. 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及其若干问题的思考23612. 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242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战略及规范研究课题组)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教育是石油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它伴随我国石油工业的发
4、展而发展,并为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初期,石油专门人才奇缺,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并在此后几十年的行业办学体制下,形成了鲜明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教育又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建国初期的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正百废待兴。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能源支柱,石油工业仍十分落后,原油年产量不足30万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阻碍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加快恢复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保证经济建设的能源供给,是摆在建国初期中央政府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然而,发展石油工业必须依靠技术
5、,依靠人才。这对于一个历经几十年战火洗礼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显然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尽快创办和发展中国的石油高等教育,为石油工业培养输送急需人才是新中国发展石油工业的必然要求。(一)建国初期石油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情况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获得解放,同年10月19日,中央燃料工业部成立,从此揭开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发展新中国的石油工业,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石油人才的奇缺。当时,国内从事石油地质和采油工作的专门人才只不过区区几十人。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为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急需的石油专门人才,有关部门采取了在多个院校分散培养、委托培养或速成培养的方式。1950年4月,全国第一次
6、石油工业会议决定由中央燃料工业部拨款,由清华大学、北洋大学、西北大学、南京矿冶学院等有关院校开办速成地质班和培训班,定向培养一批地质、物探及采矿专业人才。1950年冬,经燃料工业部与清华大学化工系磋商,建立了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并在燃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石油炼制组,此后在清华大学的其他系设立了石油钻采组和石油地质组。1951年秋,根据燃料工业部的要求,北洋大学将化工、地质系改为石油炼制系和石油地质系,并在机械系开设了石油机械组,采矿系基本上转向为燃料工业部服务。1952年9月,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的石油组为基础,汇合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
7、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当时所设专业包括:石油钻井、石油开采、石油储运、石油矿场机械、石油炼厂机械以及石油炼制等六个专业。各专业均是当年设置当年招生。按照燃料工业部陈郁部长“自己动手办学”的指示,从1950年至1952年,先后自办和委托办了一批石油技术学校和石油专科训练班。1950年11月,在大连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大连石油工业学校(后北迁改称抚顺石油学校,1980年更名为抚顺石油学院)。石油管理总局和西北石油管理局也通过开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快石油人才的培养工作。在当时石油主管部门的积极联系及有关各方的配合下,国内许多大学开始涌现出一股不小的“石油热”。如北京大学部分教师开始对石
8、油教育工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很多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知识的行列。西北工学院的采矿系、化工系成立石油组,并开始招收新生进行培养。重庆大学先后成立石油地质组、石油炼制组和石油钻井组。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浙江大学机械系和化工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也分别成立液体燃料组、石油机械组、石油炼制组等相关石油学科教育组。从此,我国的石油教育工作逐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为日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石油高等教育,筹建专门的石油高等教育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二)组建北京石油学院,迈出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第一步早在195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高等工业院校会议上,燃料工业部主管石油工业的代表就反映了
9、当时石油战线存在的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尤其缺乏通专业、懂技术的高层次石油专门人才,同时呼吁要重视石油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议学习苏联经验,尽快建立我国的石油高等教育体系,提出不仅要办石油中等技术教育学校,也要办正规的石油高等教育院校,并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及时筹办石油高等教育学院。这是当时最早提出筹办石油学院的建议。1952年,为纠正旧中国在学校设置、分布和科系分工上的不合理现象,国家政务院和高等教育部决定组织发动一次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增设一些工业高等学校。这对于当时正积极策划筹办石油高等学校的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来说是一次难得机遇。于是以此为契机
10、,加快了筹建石油院校的准备工作。1952年7月,石油管理总局正式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递交报告,提出组建石油学院的申请并很快得到批准。同年10月,石油管理总局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组”,并对学校名称、建校地点、建校进度、建校费用、筹备机构、干部师资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规划。1952年1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达了文教企字466号通知,正式批准创办北京石油学院。经过一年的筹备,到1953年10月,我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正式组建诞生了。她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同时融入大连工学院化工燃料专业及西北工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和重庆大学等相关院校的部分专业。北京石油
11、学院的诞生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第一页,也标志着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开始向前迈出了第一步。北京石油学院成立初始,共设有四个专业系:石油地质系、石油钻采系、石油炼制系和石油机械系;设置专业包括石油地质、石油钻井、石油开采、人造石油、石油炼制、石油矿场机械、石油炼厂机械、石油储运等8个专业。学院共有教师20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讲师22人,其余为助教。他们主要来源于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等有关高校的转入和高教部的统一分配,其中包括当时国内石油主干学科领域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校生规模为1142人,其中从清华大学转入二三年级及专修科学生476人(含研究生6人),由大连工学院转入四年级
12、学生59人,当年统一招收新生607人(含研究生46人)。二、行业办学体制下的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教育(一)创办石油院校,构建新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北京石油学院的组建诞生使新中国拥有了自己第一所石油高校,从此开创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北京石油学院的成立,为缓解当时我国石油工业建设人才的紧缺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石油专门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建立满足石油工业建设和发展需求的石油高等教育体系已变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伴随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重大进展和石油工业的长足发展,我国的石油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创办石油高校的高
13、峰期,仅1958年一年当中,即相继建立三所石油高校。195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西安石油学院。西北石油工业专科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石油工业技术干部的学校。西安石油学院建院初期共设置6个石油类专业:石油及天然气钻凿、石油及天然气开采、石油及天然气工学、人造石油、石油矿场机械及设备、石油炼厂机械及设备等,主要任务是培养西北石油工业建设发展急需的本专科学生,本科学制五年。1958年9月,为适应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需要,也为西南协作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经石油工业部和四川省政府研究,决定在四川南充成立四川石油学院,当时设
14、置石油地质、石油钻井、石油开采、石油矿场机械、石油炼厂机械、石油炼制、人造石油等6个专业。同年招收第一批643名新生。1960年初,为满足大庆油田开发对人才的需求,石油工业部决定成立一所新的石油学院,1960年5月从松辽会战指挥部抽调30多名转业军官和会战职工成立筹建处,从北京石油学院抽调70多名教师,并于1961年3月正式定名为东北石油学院,同时将原黑龙江石油专科学校也一起并入其中。建院初期,学院共有石油勘探系、石油开发系、石油炼制和机械系四个专业系,下设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查、钻井工程、采油工程、石油炼制、石油矿场机械等本科专业。从50年代末期开始,石油工业部在原石油学校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一
15、批石油高校。1958年8月,根据石油工业部南充、玉门会议提议,将始建于1955年的乌鲁木齐石油学校改建为新疆石油学院;同年,建立哈尔滨石油专科学,并在抚顺石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抚顺石油学院;1960年,在广州石油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华南石油学院,并新建北京石油科学技术专科学校;期间,还在承德石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河北石油学院,玉门石油学校也升格为玉门石油学院。1961年以后,石油高校进行全面调整,只保留了北京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学院、西安石油学院和四川石油学院等4所院校。“文革”期间北京石油学院迁校东营,西安石油学院撤销,东北石油学院下放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四川石油学院下放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改革开放后
16、,石油院校回归以石油部领导为主的办学体制,相继恢复和建立了几所石油高校。1978年,在原江汉石油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江汉石油学院,主要面向中南地区,设置石油地质勘探、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矿场地球物理测井、石油钻井工程、石油采油工程、石油矿场机械、油田自动化、油田化学、机械制造等9个专业。1980年恢复西安石油学院和抚顺石油学院,1983年恢复新疆石油学院,1984年恢复承德石油学校并于1988年升格为承德石油高等技术专科学校,1994年在重庆石油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了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建立石油高等教育体系。经过短短几年
17、的时间,至60年代初即已基本构建起来,并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此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调整,基本形成了与全国油气产区分布相适应的石油院校布局。石油高等教育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概括地说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即“特色鲜明,自成一体”。在这一体系中,既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全日制学历教育,也包括成人教育、定向培养、联合培养、技能培训以及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几十年来,各石油高校不仅一直是我国石油工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输送的基地,同时也是石油企事业单位进行职工干部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基地。石油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资源,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和渠道,积极为油田职工开
18、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从而有力地促进和支援了石油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二)密切厂校合作,加强联合办学由于许多石油高校本身就是在石油会战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是石油高校的天然属性。在管理体制上的行业办学模式,从一开始就为学校确立了明确的办学方向,为加强厂校合作,实行联合办学,培养适应石油工业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正因为如此,石油高校也是我国高校中最早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和实践的院校,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其他高校直到8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开展这方面的试点探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主干专业的教师们就打着“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大旗,分赴国内
19、各大油田从事现场生产实践,探索开展“开门办学”。各个石油主干专业则在相关的石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定期深入油田生产现场,了解一线生产情况,接受生产实践锻炼,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生产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得到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工程训练,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石油行业艰苦创业、勇于奉献、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培养其树立“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石油工业的需求为导向。为加强对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指导,各石油主干专业均与相关石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而密切的联系。例如,为进一
20、步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加强专业改造的针对性,石油大学(华东)曾于1990年在石油地质、物探、测井、采油、钻井、矿机、储运等7个石油主干专业分别成立“专业建设与改革指导委员会”,其中,60%的委员来自石油厂矿企业和科研部门的技术专家。由于他们既了解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又熟悉石油行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所以在确立专业改革和发展方向、指导学校教学工作以及密切油、校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石油高校积极适应石油工业发展的新形势,努力加强与石油企事业单位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双方的合作办学领域,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厂校合作、产学结合的联合办学新路子
21、,积累了丰富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经验。一方面,石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开发优势,积极参与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培养输送高层次专门人才和石油天然气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另一方面,石油企业积极利用自身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大力支持石油高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通过双方共建、联合育人以及科技合作等有效形式,努力构建合作办学的有效机制。实践证明,厂校合作、产学结合不仅是石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服务石油等办学职能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构建外部支撑体系、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三)以承德会议为转折,拨乱反正,推进石油高校教育教学
22、改革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作为“文革”重灾区的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一个恢复发展的新时期。经过几年的恢复发展,各石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始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教学工作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进入80年代以后,正值新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边缘学科不断涌现。知识内容更新周期进一步缩短,这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1983年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题词的发表,掀起了我国教育改革新的浪潮。此外,为从根本上解决十年动乱造成的专业设置混乱局面,加强薄弱专业与新兴及边缘学科专业,从1982年开始,国家先后对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组织进行全面
23、修订。通过修订,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得到进一步规范,专业口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宽。正是在这样一些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原石油部召集有关石油高校在河北承德召开会议,中心议题就是根据新的专业目录要求重新修订各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并提出“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十六字方针。会议对各专业教学计划的课内总学时和专业课学时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教学计划的总学时数要控制在2400以内,专业课学时所占比例应在10%15%之间,同时要求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管理类的选修课程,加强学生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承德会议的召开为石油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确立了具体目标和方向,有力地推动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走上了
24、规范化发展道路。从此,各石油高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计划的制定实施,使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基础得到加强,专业面有所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有了显著增强。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更加紧密,行业办学的优势也更加明显。这段时期,正值国内其他高校教学工作因受到各方面冲击和干扰出现质量上的波动,而石油高校却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明确,教学工作措施得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工作不仅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三、面向21世纪的石油天然气学科专业改革(一)面向21世纪,石油高校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从1994年开始,原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理工类 部分 专业 发展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2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