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docx
《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大珩院士对光学发展前途的介绍.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光电界泰斗王大珩院士介绍王大珩院士学术生涯简介简历:王大珩院士出生于1915年2月,原籍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雨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32年拷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411942年再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技术系研究进修,之后,再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试验部工作5年,任物理师,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开发工作。留英期间,发表论文5篇,获两项光学玻璃专利,创研新型V棱镜折光仪,现已成为
2、测量光学材料光性的经典仪器。1948年12月1949年2月,由上海至大连大学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3月1951年,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1956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1960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1981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3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先后兼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19591965年),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19801983
3、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319.王大珩新中国光学工程事业的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者陈星旦,卢国琛,周立伟王大珩,著名光学家,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光机学院院长(兼)、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院长(兼)、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王大珩先生一直从事光学研究及科研的组织领导工作,在应用光学、激光技术、计量科学和空间遥感技术等方面有很深的学术造诣,为发展我国的间断武器所需的各种大型光学观测设备研制做出了杰出贡献。王
4、大珩先生是我国“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影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光学科技骨干。曾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名列首位;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将;1999年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大珩先生祖籍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2月。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早期的天文与气象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曾研制出风力计,1964年去世。大珩先生在北京和青岛读中学时,常随父亲去观象台观测天体和气象。少年时代的这些科学启蒙及熏陶,对大珩先生后来去国外研究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王
5、大珩先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第六届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的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王大珩先生在英学习期间,最早发表的一篇关于光学设计的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差对最佳焦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文中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
6、用。日本学者对大珩先生青年时代的这篇学术论文曾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有关专著中全文引用。王大珩先生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时,正值二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王大珩先生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此间他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专利,他发展了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并在英国制成商品仪器,他因此荣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后来他在国内把V棱镜折光仪进一步改进推广,至今仍是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1948年王大珩先生回国。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朝鲜到了刚解放不久的大连
7、,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制仪器,解决了全年级学生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的问题,显示了他的创业精神及能力。1951年,中国科学院聘请王大珩先生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于1956年更名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现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他先后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在他的主持领导下,长春光机所历经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与光学仪器研制重要的科研开发基地;最早在国内建立起现代光学仪器的各种技术学科基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光学科技骨干。现在国内许多知名的光学专家,大多
8、在长春光机所工作过;国内几个光学专业研究所都与长春光机所有渊源关系;国内不少光学工厂前期的产品,都来自长春光机所的科研成果。光学设计是仪器馆最早取得成绩的科研领域。王大珩先生亲自领导建立了光学设计组,并多次举办全国光学设计培训班,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很有成就的光学领域的科学家。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之初的重要科研成果。在以龚祖同先生(我国另一位光学事业开拓者,1988年病故)为首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过程中,大珩先生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及测试检验技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长春光机所以研制高精度光学仪器的“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1s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
9、、1m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光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高温金相显微镜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这是大珩先生创办仪器馆以来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打破了但是对精密仪器制造的神秘观念,对推动我国仪器工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科技人员和急速工人。多年的积累,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也孕育了1961年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再长春光机所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王大珩先生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先后在红外和激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和空间侦察摄影、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
10、重要共享。他参加了我国第一次核爆试验,指导改装了用于火球发光动态观测的普通高速摄影机;最早在国内领导开展大气光学和目标光学特性的研究;他在太阳模拟器的研制中提出了先进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靶场光测设备,他还领导了以后多种型号的研制工作,为建立国防光学工程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为适应国防工程的需要,国家提出了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就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成这以任务有很大困难。但是再大珩先生的魄力感召和指导下,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超过原设计指标的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地历史。在这项工程中,大珩先生任总工程师,他提出的
11、工程总体方案设想和一些技术思路,对保证仪器性能指标和缩短研制周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对作用距离进行了周密的技术分析,综合考虑了目标与天空背景的对比度、大气衰减与抖动、光学系统与摄影底片分辨率、跟踪过程的平稳性、人眼能分辨的物像大小极其阈值对比度等各种因素。这些分析是仪器总体设计和确定光学系统的孔径、焦距、快门曝光时间等参数的主要理论依据。他在光学系统结构、光学玻璃、光学镀膜、光学加工及检验等各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指导当时各类光学工程的研制取得成功并日臻完善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研制第一台总质量达5t以上的光学装备中采用摩擦驱动垂直轴系,用光学补偿方法校正机械结构动态变形导致光轴偏移
12、等措施,提高了设备运行和跟踪的平稳性及测量精度。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等研制的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及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浮动干扰等技术难题。大珩先生在测量船的光学测量布局和船体摇摆及挠曲与实时修正等方面均有重要创造性贡献。他还强调船上观测设备(包括光学设备和雷达)在布局上必须与船体及航船设置作一体化的综合考虑,使光学望远镜的成像质量不致受太阳照射甲板产生气流变化的影响,从而取得了满意的光测效果。由于王大珩先生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做的突出贡献,
13、197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王大珩先生在“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中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他名列榜首。在发展我国空间技术方面,1965年,王大珩先生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方案探讨。1967年前后,他在长春光机所组织的空间对地摄影技术祖,调入七机部(现航天总公司),成为该部对地摄影技术的骨干力量。在开展对地摄影初期,他极力主张采用同步对星体摄影作为定位手段,经论证付诸实施,提高了研制起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大型太阳辐射模拟装备是为了保证在卫星温度环境下正常运行,而在地面进行模拟热真空试验的一项巨大工程。随着卫星体积的增大,必须相应地扩大在
14、地面上的环境试验的规模。在大珩先生组织领导下,长春光机所建立起从事大型太阳模拟器的总体设计、加工组装及检验系统。为了达到规定的光照均匀度,专门开展了特殊的照明度光学设计。在采用多个点弧灯的拼接设计中,基于近期光源输出功率的新进展(由每灯输出光辐射功率5kW提高到25kW),他毅然决定将原方案的37个灯改为19个灯,从而大大简化了工程结构,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在国家规定的某项庞大空间工程中,大珩先生任可行性论证组副组长之一,对方案及其可行性进行了为时一年半的探讨。1975年,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织,由王大珩先生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
15、感工作的迅速发展。1979年,在大珩先生的倡议和领导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但是他兼任分院院长)在长春地区组织了一次综合性航空遥感试验。全国60多个单位约400任参加。次年,召开了长春遥感试验学术会议,出版了长春遥感试验论文集和长春遥感试验典型图像分析。这次试验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继而长春成为我国以地理研究所和光学机械研究所为主干力量的遥感科研基地之一。这项工作与当时在云南腾冲组织的综合性遥感试验,都为我国遥感技术发展起了开拓性作用。1983年,王大珩先生从长春转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后任名誉主任。1986年被推选为国
16、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8年春,以美国为首发起成立的国际空间年评议会,旨在协调各国有关全球环境研究的空间计划,并对空间技术应用于人民及社会福利事业做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并决定1992年为国际空间活动年。美方邀请我国参加并作为发起国。国家科委决定王大珩先生代表我国出席会议,直至1992年,每年都参加会议并有学术活动。该组织至今有24个国家参加,并得到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的赞同。我国为此成立了国际空间年中国筹委会,由宋健任名誉主任。王大珩、庄逢甘分别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在任期间,大珩先生不遗余力地联系国内有关空间技术的部门联合作战,确立了我国在空间应用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的激光研究,也在王
17、淦昌、王大珩先生的倡议下,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建成我国著名的“神光”激光装置,使我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美、法、日、中)之一、1989年初基于国际上激光核聚变研究的新发展,他又与王淦昌先生等几位核技术专家向中央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这一建议立即得到批准且已做出规划,第一步就是扩充已有“神光”装置的规模。40年来,他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发挥领导作用,对我国激光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0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先生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论述了我国激光技术的进展,并担任会议论文集的主编。这次会议引起国际学者对中国激光科研进展的关注。他1985年在光学学报上,
18、1987年在厦门召开的我国第三次国际激光会议上,又相继做了“我国激光科技新进展”的报告。早在王大珩先生留英期间,他曾随但是国际色度学权威之一W.D.莱特(Wright)教授学习色度学,并在色差阈值研究中充当实际观测者。回国后他一直关注我国色度学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诸多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着手开展彩色电视广播事业。为了培养彩色电视专业人员,1973年广播事业局在长春和西安举办了彩色电视学习班。大珩先生为此编写了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向全国几十个单位近百人讲授了色度学原理,指导设计了彩色电视摄像机中的分色光谱曲线和分色棱镜,解决了当时彩色电视中的彩色复现问题,为我国彩电事业做出了具有
19、指导意义的贡献。多年莱,王大珩先生一直想建立我国的色度标准系统,直至198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才批准了该项基础性应用研究课题;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司的赞助下,成立了国家级颜色标准委员会,由大珩先生任主任委员;并为颜色命名及制订标准颜色体系与样卡成立了专家工作组。经过4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期间还为我国国旗制订了法定颜色标准。王大珩先生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国家计量局初建,他被聘为技术顾问直至现在。当时他在长春仪器馆,指导开设了广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多次代表国家计量局出国考察。后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20、成立,长春光机所前期计量研究工作成为计量院有关工作的先导。特别在光度计量方面,一直得到他的关注和指导。1956年国家制订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大珩先生是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者。1977年,我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大珩先生作为中国代表,每年参加例会并同时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4年当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大珩先生多次呼吁加强计量的基础研究,在他的倡导下,1994年成立了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设立的“计量测试高技术实验室”。王大珩先生
21、被推举为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开展的10项计量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珩先生十分热心于教育事业,特别关心国内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建国初期,他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建议在大学设立光学仪器专业。为此,早在1952年,在浙江大学成了了光学仪器系。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改名为长春理工大学),他兼任第一任院长,亲自指定专业系的设置,亲自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电子学等基础课程。除光学仪器专业外,学校还设立了光学材料、技术物理、电工及电子技术及精密机械等专业系,从而在光学技术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该校的创建,甚得当时国防科技领导得关
22、注和支持,聂荣臻元帅亲自指示从其他学校调拨学生转系到该校学习。该校至今已培养毕业生约28 000人。1978年大珩先生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技术大学,兼任第一任院长,该校划归机械工业部;最近又与其他院校整合,改名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现在他仍是以上两所大学的名誉校长。大珩先生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收到过他教益的科技人员,遍及全国,许多人已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优秀的中年科学家蒋筑英就是他在60年代初培养的研究生。他曾任茅以升基金会副主任,亲自参加茅以升青年科
23、技奖评审工作,亲自参加中华青少年雷达英才奖的评审,他本人还在中国科协基金会设立“迎光基金”,在中国光学学会设立“王大珩光学奖”,用于奖励在光学领域的优秀青年科技人员、优秀学生,鼓励青年优秀人才成长。出于亲身经历的体会,大珩先生对青年学者,特别是出国青年学者指出应注意的几点:其一,要让你的导师知道你是有能力的,就必须竭尽全力做出成绩,才会受到导师们的青睐,这样才能真正“登堂入室”,受到教益。如同拳师收徒弟一样,首先看徒弟手足是否有力,才能知道你今后是否能成才。其二,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打上个人的烙印,终生不忘,才会进一步发明创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其三,在研究工作中,要注
24、意课题的发展前景,避免走进“死胡同”,必要时要及时转变,另寻出路。如果死抱原来的专业不放,只能耽误前程,浪费精力,做不出成绩。因此要珍视机遇,而且还要主动寻求机遇。其四,发明与创造往往寓于工作疑难之中,解决了所遇到的问题,知识和学问就提高了、前进了。在研究工作中,那种自始至终一帆风顺,与开始所料无异的情况,对一项工程来说,是顺利完成任务,但作为科学研究则是所得甚微。20世纪80年代,大珩先生虽然年事已高,而且工作繁忙,仍不遗余力地知道博士研究生。在选定研究课题上,他十分重视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并重。他对学生论文地审阅修改,详尽而严格,对曾是自己提出地新概念、新思想等内容,从不计较个人署名。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大珩 院士 对光 发展前途 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