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深圳市海洋局二一一年三月目 录前 言1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1(一)“十一五”发展回顾1(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5(三)面临形势与挑战8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2(一)指导思想12(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三、产业选择与发展方向16(一)巩固提升优势海洋产业16(二)加快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18(三)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20四、布局优化、区域合作与空间拓展23(一)布局优化23(二)区域合作25(三)空间拓展26五、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28(一)岸线、海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28(二)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29(三)海洋污染防治与生
2、态修复29六、保障与支持31(一)制度保障31(二)组织保障32(三)信息保障33(四)资金保障34(五)人才保障34(六)科技保障35附件一:海洋生产总值的构成与计算37II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前 言“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主要海洋产业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波动后,已呈现全面回升态势,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海洋经济中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都市型海洋经济特征愈加明显。通过远洋渔业“走出去”战略,海洋经济空间进一步向外拓展。全市海洋工作会议首次召开,确立了海洋立市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产业发展 建设海洋
3、经济强市的若干意见,对海洋经济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海洋行政力量进一步加强,海洋与渔业实现专业化管理。海洋意识进一步提升,坝光精细化工园功能得到调整,海洋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深圳已进入而立之年,特区内外一体化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临海资源、岸线资源和海洋休闲旅游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远洋渔业、深海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和压力也日渐紧迫,国家层面对南海权益的诉求也将更加清晰。深圳迫切需要探索海洋城市的科学发展模式,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全面推进区域海洋合作,担负起海洋城市建设的历史使命。38一、发展基础与面临
4、形势(一)“十一五”发展回顾我市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2006-2008年我市海洋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增长,海洋生产总值从833.04亿元增长到981.2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53%。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市海洋生产总值降为762.13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9%。表1 2006-2009年深圳市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及海洋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行业年份海洋产业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经济占本市生产总值比重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渔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2006273
5、.74117.27415.512.19-6.7514.852.74833.0414.33%2007311.01130.05411.743.870.195.1618.142.73882.8812.98%2008328.6131.76485.318.280.126.5917.193.39981.2512.57%2009301.22138.48297.525.70-5.173.3410.70762.139.29%数据来源:深圳统计年鉴2007-2010注:1、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及增加值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统计口径有所变化,对“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数据进行了修正。2、
6、参照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09,海洋生产总值由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构成,详见附件一。1、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路径出现分异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外部影响波动较大。2006-2009年,我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从273.74亿元增长到301.2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2%,深圳港货物吞吐量从17598万吨增长到1936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2%。2006-2008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874万TEU增长到2124万TEU,年均增长率为6.5%。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下降到1825万TEU。随着经济持续复苏,2010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2097.69
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0.97万TEU。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进一步强化。滨海旅游业稳步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滨海旅游业。顺利推进了小梅沙海洋世界极地馆、深圳湾15公里海滨风景线改造工程、大型综合旅游娱乐社区“欢乐海岸”以及蛇口太子港邮轮码头等重点滨海旅游项目建设。2006-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从460.91亿元增长到62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接待游客总人数从6130.56万人次增长到769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5.9%。入境游客数从2006年的2524.8万人次增长到2008年的2687.05万人
8、次 2010年旅游统计数据将通过市统计局和市文体旅游局调研获取。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出入境旅游集散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海洋油气业增长与国际油价密切相关。“十一五”期间,以中海油为主体的石油企业对珠江口盆地和南海东部海域油田的开发,带动了我市海洋油气业的迅猛发展。2006-2008年,我市海洋油气业工业增加值从415.51亿元增长到485.3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波动,2009年我市海洋油气业工业增加值为297.52亿元,比上一年下降38.7%。“十一五”期间,我市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服务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09年石油与天然气开采服务的
9、工业增加值为9.2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2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6.4%。海洋船舶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船舶工业发展平稳。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1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5.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7.7%。海洋生物医药业步入成长期。南海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生物栖息环境,深圳是该地区唯一的滨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具备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优越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依托龙岗海洋生物产业园,培育海洋生物企业。2007年、2008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分别为0.19和0.12亿元 2009年、2010年海洋生
10、物医药业统计数据将通过市统计局调研获取。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6-2009年,我市水产品养殖面积从6.91万亩减少3.03万亩,水产品生产总量从5.61万吨下降到3.03万吨,海洋水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从0.79亿元增长到1.21亿元。市海洋局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远洋渔业发展,利用国际海洋资源发展壮大我市海洋渔业。截至2010年底,全市已成立远洋渔业企业6家,共有远洋渔船92艘,年捕捞产量近3万吨,年产值约5亿元。海洋设备制造业高度依赖交通运输业。我市海洋设备制造业包括海洋船舶设备及材料制造、海洋石油生产设备制造和海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海洋集装箱制造)。“十一五”前期,我市海
11、洋设备制造业稳步发展,2007年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18.14亿元的“十一五”期间最高值。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海洋集装箱制造急剧下降,海洋设备制造业增加值仅为3.34亿元。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快速成长。我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主要是指海洋石油加工产品制造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2.7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0.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7.6%。2、海洋产业结构稳步调整我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海洋渔业)比重极低,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
12、比重较高,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比重稳步上升。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7:42.2:57.1,其中第一产业与“十五”期末相比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比2006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表明我市海洋经济中服务业的比重在增加,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合理化,呈现较为明显的都市型海洋产业特色。3、海洋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蛇口集装箱码头三期、大铲湾集装箱码头一期、铜鼓航道、西部公用航道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盐田港东港区一期、西部港区疏港道路工程开工建设,东西部港区海铁联运快速发展;孖洲岛修船厂、深圳机场
13、扩建工程、深圳湾15公里海滨风景线改造工程、广东LNG、东部燃气电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顺利推进,为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存在问题与发展潜力目前,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主要海洋产业引领带动能力有待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需要在提高信息技术含量、构筑多元化外部市场方面增强稳定性和开拓性;滨海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尚未充分发挥,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需要在资源集约利用、打造高端产品和产业化动力机制方面寻求突破;海洋油气业对我市海洋经济贡献尚未充分发挥,需要从服务能力建设及地方留成比例方面加强协调;海洋船舶工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发展空间有
14、限,需要从加强技术含量入手,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海洋渔业养殖面积逐年萎缩,远洋渔业贡献度不高,需要从渔港和集散地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提高都市功能区的辐射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尚未对我市海洋经济转型升级起到引领作用,需要在技术储备和政策扶持方面加强引导性。2、海洋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有待加强“十一五”期间,海洋资源粗放利用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逆转。临海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用海格局相容度不高,亟需通过创新岸线开发模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填海规划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市已划定围海造地功能区16个,填海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需要进行整体填海、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岸线资源的粗放使用
15、使大部分海岸线生态、景观价值已严重损耗,亟需推进海岸带更新工程;对海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缺乏系统规划;海洋资源承载力处于勉强可持续发展状态,海洋生态赤字总体呈上升趋势。3、陆海统筹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海陆污染治理缺乏有效衔接,河流排污与陆源入海排污标准不统一,河流排污控制与污染治理效果严重影响近岸海域水质,2008年深圳河入海污染物总量比上一年增长22.9%,造成深圳湾海域的严重污染;海洋工作涉及规划国土、建设、交通、旅游、环境保护、海事、公安消防、农业及渔业等部门,缺乏海洋管理协调机构与机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污染排放监督检查的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升。4、海洋法规的
16、系统性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在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面临诸多立法问题。已有的海域法、海环法确立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原则性的规定较多,管理程序不够明确。亟需出台与我市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操作性的地方性海洋法规,建立陆海标准对接的海洋法规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具备的优势和发展潜力主要有:1、毗邻深海、接壤香港的区位优势我市毗邻深海,是国内沿海城市中距离深海最近的城市,拥有深海开发、南海开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深圳是内地惟一与香港接壤的城市,是连接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深港之间的海域,正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潜力的湾区之一;
17、以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契机,深港将共同打造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增长极。2、先行先试权和特区立法权优势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特区立法权,为我市在海洋经济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提供了立法保障。2008年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深圳“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为我市海洋经济领域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2010年国务院批复深圳特区扩容,宝安区、龙岗区纳入特区范围,为两区的滨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11年深圳市海域管理条例即将出台,将为我市海域规划和使用管理、海洋资
18、源配置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3、金融市场和民间资本发达的金融优势深圳金融市场发达,在2010年伦敦金融城公布的第七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名列第九位,内地城市第一位。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为海洋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海洋产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民间金融资本、上市公司与产业基金相结合,为购买国际资产、投资新的海洋发展领域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三)面临形势与挑战“十二五”期间,我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1、党和国家把海洋经济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
19、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滨海旅游等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发,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强海洋开发利用能力。”我国海洋战略可表述为“建设海洋强国”,即以扩大管辖海域和维护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权益为核心的海洋政治战略,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为中心的海洋经济战略,以近海防御为主的海洋防卫战略和以高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战略 引自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2、海洋经济正成为沿海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重点“十二五”期间,国家面临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
20、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滨海城市带将承担起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海洋管理制度改革、协助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历史使命。沿海各省市纷纷推出海洋发展战略,河北省提出“环渤海”战略,天津市提出“海上天津”,山东省提出“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省提出“海上浙江”,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省积极推动“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等。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已列入纲要,将构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3、深港海洋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深圳将与香港进一步巩固合作基础,扩宽合作领域,实现功能互补,错位
21、发展,共同建设全球性物流中心、贸易中心。2010年获批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利用前海粤港合作平台,推进与香港的紧密合作和融合发展,逐步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推进香港与内地服务业合作中发挥先导作用。与此同时,我市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1、陆域空间有限,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我市土地资源短缺,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到140平方公里 引自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2007年底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50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90平方公里以内。,陆域开发空间消耗殆尽。通过填海增加城市用地空间
22、的需求越来越大,构成了对我市海域持续增长的压力。陆源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依然存在,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河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近岸的油气仓储,特别是南头半岛城市密集区油气仓储,以及临海工业布局,已成为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在海上大规模船舶运输现实情况下,石油类污染以及船舶新材料带来的三丁锡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2、南海油气资源争夺激烈,对陆上城市服务基地要求明显提高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 陈洁,温宁,李学杰.南海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现状.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4).,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目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
23、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南海周边国家,已经与欧美石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1000多口钻井。我国对深海开发,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建设海洋油气开发陆上基地。目前,我市在深海开发研究的技术准备和技术力量不足,缺少国家深海科研项目支撑,尚未形成一套引进培育海洋科技产业人才的完整战略。因此,如何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与国家海洋战略对接,加快对南海资源的研究、开发、利用,提高深海开采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我市“十二五”期间海洋发展的重要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海洋立市”的战略部署,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保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圳市 海洋 经济发展 十二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0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