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docx
《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2.docx(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峡西岸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研究贺姝峒 2120140525 刘迪 2120140527 杨婷婷 21201405391概述1.1研究背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要求,对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实践这一要求的重要途径。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邻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前沿,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海西区生态环境优良,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海西区重点产业
2、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从宏观层面和战略角度,对重点展业发展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进行系统评价,有利于避免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问题,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2研究地理范围通常所指的海西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覆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部分地区的地域。空间范围上,包括20个地级市,北起浙江省的温州市,南至广东省的揭阳市,覆盖福建省全省9个市,浙江省温州、衢州、丽水3个市,江西省赣州、抚州、鹰潭、上饶4个市,广东省汕头、潮州、梅州、揭阳4个市。陆域总面积28.28万km2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95%;人口878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4%。1.3区域
3、产业发展态势1.3.1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分析1.3.1.1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分析海西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普遍高于内陆山区,其中温州、福州、厦门、泉州四个沿海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到整个海西区经济总量的60%。城市化发展方面:首先,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其次,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第三,区域内部城市化水平不均衡。从人口城镇化率来看,海西区城市化水平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海西区内部各城市发展不均衡。1.3.1.2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及现状特征分析近十年来,海西区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格局,第二产业依然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其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
4、三产业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对地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提高;第一产业农业的比重逐渐下降。海西区产业结构总体与全国接近,工业化发展进程略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但优势不明显。海西区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厦门、福州、泉州等沿海城市第三产业比例较高;内陆山区某些城市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1.3.1.3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分析本报告采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工业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构造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指数。运用该指数评价现状海西区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的综合
5、指数采用如下加权合成法构成:其中:K为国家或者地区的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无量纲,数值为0100;为单个评价指标值,采用阶段阈值法对指标原始值无量纲化后得到,数值为0100,指标的原始值摘自2007年海西区13个地级市的统计年鉴数据;Wi为评价指标权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的各指标权重,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空间架构和就业结构五个方面,综合指数值对应者不同的工业化水平(或阶段)海西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值为58,已经达到工业化中期后半段水平,与全国的工业化平均水平相当(全国的平均指数为56,达到中期后半阶段水平)。1.3.2重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3.2.1重点产业筛选重点产
6、业的筛选原则: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影响较大;二是经济贡献比重较大;三是属于区域未来发展重点。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区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海西区将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着力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并加强沿海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电。海西区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能源电力、皮革、纺织、冶金为主的产业体系。从海西区发展态势来看,各地都将石化、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电力和林浆纸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这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综合考虑海西区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经济贡献和环境影响,确定海西区的
7、重点产业为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冶金和林浆纸等六大产业。1.3.2.2重点产业发展现状(1)石化产业湄洲湾石化基地处于泉州和莆田的交界处,规划面积79.7km2,是我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到的20个千万吨炼油基地之一。基地已有原油加工能力1200万t/a,乙烯生产能力80万t/a,大型企业中石化、中化公司及地方化工企业逐渐在基地落户,目前已有石化及港口物流企业39家,总投资约530亿,在建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未来随着中化公司1200万t炼油和台湾地区石化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湄洲湾石化基地将成为我过重要的石化基地。(2)电子信息产业海西区是国家首批认定的纠葛“国
8、家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业高度集中,基本局限于厦门和福州两大城市,2007年厦门和福州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占海西区的86%。形成了厦门特区、福州市区、马尾开发区等信息产业基地,是全球最大的显像管生产基地、全球第二大彩色显示器生产基地、全球第四大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3)装备制造产业海西区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福州和温州,其工业总产值占海西区的68%。海西区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海西区工程机械、电工电器、环保机械和飞机维修业在全国有一定优势和特色。1.3.3重点产业发展情景设计情景一:基于国家发展需求该方案依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
9、建省加快建设海西区的若干意见重点考虑国际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产能过剩和国家宏观调控对海西区未来重点产业发展的可能影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使得一些重点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一方面,我国成品油市场由于供应紧张转变为过剩,与此同时我国的炼油能力却在迅速增长。另一方面,经过20世纪九十年代产能的急速扩张,我国目前钢铁供需已经出现不平衡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我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亿t和5.8亿t,而消费量仅为4.5亿t和3亿t,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未来国家对重点产业新上项目的审批将更为严格。国家宏观产业政策逐渐从推动总量增长向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空间布
10、局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未来的成长趋势面临大幅下调的压力。随着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区若干意见的出台和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的贯彻落实,未来海西区经济仍将以超过全国平均增幅的速度加速增长。假定未来海西区与全国保持2个百分点的平均增长速度差距,则可确定海西区2015年前平均增速为9.5%,2016-2020年均增速为8.5%。情景二:基于地方发展愿景该方案主要考虑海西区各地市的综合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经过汇总、梳理和分析,得出重点产业未来在该区域的趋势性判断。福建省相关重点产业主要发展规划包括: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福建省建设海西区纲要(修编);福建省钢铁及有色金属等八大重
11、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湄洲湾石化产业发展规划(2008-2020);漳州古雷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广东省相关重点产业主要发展规划包括: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实现“五年大变化”的指导意见;广东省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广东省东西北振兴计划(2006-2010);粤东地区发展产业与重大项目规划浙江省相关重点产业主要发展规划包括:浙江省石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2006-2020年);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情景三:基于生态环境愿景该方案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等主要制约因素,能够满足一定环境保护目标情况下重点产业发展的合理规模、结
12、构和布局。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能减排以及环保、土地、海洋等规划,梳理区域产业发展在结构、布局、规模等方面的可能约束,综合区域资源环境能力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生态环境风险评估结果,重点考虑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产业空间集聚的规模效应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1.3.4重点产业发展的排污预测规划方案排污预测:(附表3-45,3-46)1.4预期目标2主要环境问题2.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2.1.1资料收集与补充监测收集各地SO2、NO2、PM10、酸沉降等例行监测数据,补充监测PM2.5、O3、VOCs、Hg等城市发展过程中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本研究引用海西区13个城市国控、省控监测点1
13、9982007年的监测数据,点位覆盖海西区沿海平原、内陆山区、城市中心及相关清点对照点。为进一步摸清区域内复合型大气环境污染现状,与2009年68月开展了大气环境补充监测,共设23个点位,监测项目为PM2.5、Hg和VOCs日均浓度以及O3小时浓度。2.1.2评价标准的选用2.1.3常规因子现状评价2.1.3.1SO2现状评价结果小时浓度:各地SO2小时浓度达标率接近或达到100%,南平、三明和龙岩等内陆地区浓度相对较高,其中三明市和南平市极少数时间存在超标现象;沿海各市尤其粤东三市浓度相对较低。日均浓度:各地SO2日均浓度达标率均在90%以上,内陆地区浓度相对较高,其中三明市和龙岩市日均浓度
14、出现超标;沿海地区尤其是温州市、宁德市等海西区北部地区和粤东三市等南部地区浓度相对较低。年均浓度:海西区内陆的三明市SO2年均浓度出现超标,其他城市年均值达标,其中粤东的汕头、揭阳等城市和地区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2.1.3.2NO2现状评价结果小时浓度:海西区各地全年NO2小时浓度达标率均接近或达到100%,仅厦门市、龙岩市和汕头市极个别时段出现超标现象。日均浓度:海西区各地NO2日均浓度达标率较高,仅泉州市和厦门市个别天数出现超标,评价区内温州、福州、厦门等城市化较高的地区浓度相对较高。年均浓度:海西区各市年均值达标,其中温州、福州和厦门等城市化较高的地区NO2年均浓度符合二级标准要求
15、,其余地区达到一级标准。2.1.3.3PM10现状评价结果日均浓度:海西区各地PM10日均浓度为0.0010.386mg/m3,除宁德市和莆田市达标率为100%外,其余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超标情况,其中沿海各市达标率相对较高,地处内陆的三明市和龙岩市日均浓度超标率大于10%。年均浓度:内陆地区三明市和龙岩市年均浓度相对较高,超过二级标准限值,其余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二级标准要求,但温州、漳州、汕头占标率均已超过了75%。2.1.3.4酸雨统计分析酸雨频率:海西区酸雨频率较高,其中浙南温州市达到了90%以上,福建省各市频率为12.1%82.1%,粤东潮汕平原频率相对较低,为1.1%24.3%,区
16、域内地域差异明显。酸雨强度:海西区降水pH值年均值为4.356.34,其中属于强酸雨区的为海西区北部的温州;中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平、莆田、泉州和厦门等地区;若酸雨区主要为宁德、福州和三明市等地区;无酸雨区主要为孩子去南部的龙岩、漳州和潮汕平原等地区。2.1.4小结总体来说,近年来海西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但已呈现下降趋势。(1)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山区;(2)颗粒物是首要污染物,沿海城市灰霾影响开始显现;(3)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4)酸雨问题不容乐观,近年来呈持续加重趋势。2.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2.2.1内河水系环境质量现状海西区个主要水系水环境质
17、量总体良好,温州的瓯江,福建的闽江、九龙江、木兰溪等闽东、闽南沿海诸河,以及粤东韩江等主要水系水质达到优良水平。鳌江、龙江和榕江水质达标率相对较低,出现轻度和中度污染,超标污染物以溶解氧和氮、磷为主,粤东的练江水质呈重度污染,各断面均为劣V类水质,主要水质指标均出现超标。2.2.2主要湖、库水质现状分析海西区湖泊以沿河筑坝、蓄水呈库而形成的水库为主,多担负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活用水、防洪、旅游等功能。各主要湖泊和水库环境质量现状总体良好,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17个重点湖库中9个达标,达标率为52.9%,水质以类水为主,营养化水平以中营养为主,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的湖库占29%。2.2.3城市集
18、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现状分析温州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中仅山根水源地4月份粪大肠杆菌群项目超标,而其他监测时段达标,其他水源地水质全年全部达标。福建共有116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点位,其中湖库型有36个、河流型有68个、地下水型有12个。湖库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2%,超标项目为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河流型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5%,超标项目为总磷、粪大肠杆菌群、氨氮和锰;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6%,超标项目为氨氮。粤东地区所有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2.2.4 小结(1)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水质达标率整体呈提高趋势;(2)下游地区少数河段出现不同程
19、度污染;(3)部分湖库富营养化程度有所上升。2.3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2.3.1 生态敏感区和重要渔场海西区近岸海域拥有32个保护区和4个渔场,沿海主要渔场自北向南为浙江温州洞头渔场、福建省闽东渔场和闽中渔场以及台湾浅滩渔场。随着滨海居住、旅游、港口、临港工业以及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大量围填海以及排污活动,对海西区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珍惜海洋物种的数量有所减少,分布范围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2.3.2 近岸海域水质现状2007年海西区近岸海域环境状况基本良好,水质优于我国大部分近岸海域;但局部海域污染明显
20、,主要分布在各重点海湾、主要江河入海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是无极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历年调查数据表明,海西区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极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含量变化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无极氮、活性磷酸盐超标主要是河流径流输入、城市地表径流。生活排污以及海水养殖污染等原因造成;石油类超标可能与船舶修造业、港口和渔业船舶排污有关。此外,海水中铅和镉的含量虽然符合二类水水质标准,但有上升趋势。2.3.3海域生物质量现状2.3.3.1温州海域200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所有贝类体内均有监测项目超过海洋生物质量标准(GB184212001)一类标准值,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
21、其中铅超标率为100%,镉超标率为58%,而石油类超标率也达到33%。表明监测海域环境已受到重金属的轻微污染,局部受到重金属镉和石油类的轻微污染。2.3.3.2福建海域2007年监测结果显示:近岸海域贝类生物质量不容乐观,在牡蛎体内铅和砷指标均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与历史调查数据相比,牡蛎体内的汞和镉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沉积物种汞和镉的变化趋势相类似;其中汞的含量表现为不断下降趋势,镉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3.3.3粤东海域2007年检测结果显示,柘林湾海域翡翠贻贝、牡蛎抽样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监测对象没有受到石油烃、总汞、砷、粪大肠菌群的污染,但体内镉、铅含量超过海洋生物质量第一标准
22、。汕头市海洋贝类质量总体良好,主要污染物质为铅、镉、石油类。主要贝类养殖区生产的贝类中农药类、石油类、微生物,重金属总汞、铜、镉、铅、砷,以及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型贝类毒素含量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第一标准,但一些受陆源排污影响的贝类养殖区生产的贝类受到重金属的轻度污染,部分样品铅含量超过第一标准,个别样品镉、石油类含量超过第一类标准。2.3.4海洋灾害海西区海洋灾害主要表现为赤潮。20032008年海西区近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65起,影响面积累计约13911km2。赤潮主要发生海域为南麓列岛、洞头、苍南、平阳、宁德沿岸、罗源湾、黄岐半岛沿岸、泉州、平潭沿岸、厦门西海域和同安湾、东山湾、汕头港外等近
23、岸海域。2.3.5小结(1)近岸海域水质基本良好,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2)海水水质存在下降趋势,氮磷污染有所控制;(3)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航运、港口等累积性生态风险有所上升;(4)海洋灾害时有发生,溢油、危险品泄露污染事故防范形势严峻。2.4 陆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2.4.1陆域生态系统概况2.4.1.1森林生态系统海西区生态系统面积为8.4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59.8。森林生态系统占海西区生态系统的绝大部分,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是海西区的优势生态系统。海西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竹林及竹丛组成,分别占森林生态系统的79.5、14.2和6.2。可以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峡西岸 经济区 重点 产业 发展战略 环境 评价 研究 贺姝峒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10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