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docx
《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docx(1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半个世纪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江苏的成功实践。面向新世纪,江苏广大干部和群众决心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必须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从现实经济状况(包括国际、国内和江苏自身的状况)出发,对合理地配置资源,选择恰当的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作出总决策,制定既体现全国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又体现江苏人民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能够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行动纲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当战略决策正确时,国民经济就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就得以改善,社会主
2、义制度就得以巩固,而战略决策失误时,则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探讨、正确制定发展战略,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科学地预见未来,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才能顺利地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江苏自觉地制定和执行本省的经济发展战略,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在由中央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时代,江苏经济只是统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简单分解和复制,产、供、销、人、财、物的调拨、分配和使用,完全由国家计划安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是作为经济运行与经济管理的全权指挥者而存在的,地方政府则是被动地贯彻中央政府行政指令、计划任务的执行者,而企业则
3、是行政管理机构的附属物。在这样的体制下,江苏作为一个省份发展经济的自主权是相当有限的,几乎没有什么独立的经济行为。虽然,那时候也可能是不自觉地被动地在执行某种发展战略,但根本谈不上主动地去制定和执行对地区发展具有方向性、长远性、总体性指导作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经济现象,例如:财政、信贷包干,投资切块,资源快速开发,生产要素自我调节,地区间的贸易壁垒与竞争,产业同构化等等。这些完全不同于中央统制经济下的产物,显然同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自主权的地方政府独立的经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也就随之提上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正
4、确的战略犹如一面旗帜,起着统一认识,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江苏省各级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一个又一个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江苏在努力实现邓小平提出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曾经开展过一场“2000年江苏”的大讨论,省、市、县三级都组织力量研究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省政府举办了“江苏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会后首次制定了“江苏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1986-2000年)”,提出了“科技先导、外向开拓、优化结构、集约经营”的十六字经济发展战略。1988年,江苏
5、又在全国率先明确制定“科技兴省”战略,以取代“科技先导”。可以认为,这个战略与中共中央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方针,其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是全国战略的地区化和具体化,实践表明,实施这一战略使江苏经济呈现全面高涨的势头。进入90年代,经过治理整顿,江苏经济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后,江苏又提出了“三为主、四加快”的发展战略,即“加快改革,基本上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加快对外开放,尽快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新优势;加快科技进步,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新格局;加快提高经济效益和结构调整,提前实
6、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这一发展战略是对前述“十六字”战略在江苏省情的认识及战略思考上的深化。它较好地概括了江苏经济在90年代发展中应有的新特点和新内涵,体现了改革、开放、发展整体推进,江苏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三为主、四加快”的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又有所充实和发展,但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未变。实施这一战略,使江苏经济在有原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江苏经济的多项重要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实现了邓小平提出的江苏经济发展“要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要求。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
7、的根本性转变,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90年代中期,江苏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本省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要求,成立了江苏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组织全省各市和省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大规模的发展战略研究。1994年12月,中共江苏省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江苏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一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速培养大批跨世纪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在更宽广的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经济运行基本同国际接轨,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三是实施区域
8、共同发展战略,实施分类指导,加大“脱贫”攻坚的力度,在继续加快苏南及沿江地区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快苏北地区的开放,加速其工业化进程,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促进全省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大战略彼此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战略是主体战略。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日益证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为了加快江苏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必须坚持依靠科教兴省战略,而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又促进着科教兴
9、省战略的贯彻。与此同时,实施三大战略,还有力地推动江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1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贯彻三大战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江苏省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江苏跨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996-2020年),更明确地提出要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把三大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在一起,即把“四大战略”作为江苏实现第三步目标的总体战略提出来。应该说,这个由“四大战略”组成的总体战略既体现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方针与要求,又是对江苏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经验和
10、内在矛盾的总结和概括,因而它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仍然是适用和有效的。二、观念转变是战略转换的前提随着江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发展的新时期,人们的利益关系、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出现许多新变化,既有振奋又有困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这就更需要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也更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环境。实践一再证明,现代经济的成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实现,总是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思想、文化观念为指导的。推进江苏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需要有新发展战略和多方面的努力,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我们认为,增创江苏改革发展新优势,客观上要求
11、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面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这一新的历史任务去进行理论创新。从江苏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进一步解放思想:(一)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概括与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且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提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含意隽永,影响深远。但有些同志却用姓“公”与姓“私”的抽象对立,来代替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他们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
12、不能等同起来,不能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看成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还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等同起来,虽然非有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见当代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第期、第期、第11期、卫兴华、方生、张炳光等人的讨论文章。显然,他们是以社会主义建立在纯粹公有制基础之上,以及社会主义要取消商品经济等理论为逻辑前提的。这些前提的理论是当年马克思提出来的,现在仍被部分同志认为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理论要由实践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原
13、理中某些不符合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实际情况的部分,我们不应该遵循,而应该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地加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特别是正确领会十五大对这个理论的概括和发展。我们认为,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论述,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其指导意义远远超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范围。只要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稍作分析,就很难得出结论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就有必要和有可能彻底消灭私有制,就能取消商品经济、不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历史上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
14、段后不久,我们就曾根据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理论,不断地想在中国大地上消灭而且是彻底消灭私有制。结果却导致生产力的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难以完善和发展。同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包办了本应由企业办的事情,企业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民主难以发扬,腐败难以减轻,人民生活难以改善。短缺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马克思曾分析过市场经济的缺陷,主张用计划经济来克服这种缺陷。而苏联、东欧和我国计划经济的事实却证明,计划经济并没有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不能克服这种缺陷。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相比,它决不是一种好的资源配置方式。再从现状和发展趋势看,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并未证实马克思的预言。新科技革命的
15、世界浪潮,既有推动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又有维持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新趋势。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人们可以实现在家办公,从事个体经营,而并不因此就降低生产经营的社会化水平,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空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由和方便,可能更乐于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对这种既有利于个人,又无损于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在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能加以消灭和限制吗?特别是现在人们对不同于资本家的企业家的重要作用,认识得越来越清楚。即使是私营企业,企业家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不仅不应消灭个体经济,而且不应消灭不同于个体经济而又适应于
16、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私营经济。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发挥作用。既然,我们不能设想社会主义社会能消灭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那么,这种所有制格局的社会主义经济,如何做到在提倡展开竞争的同时,又加强宏观调控?这只有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和制度来调节,才能做到和做好。这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既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又存在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不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到了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也仍旧要搞市场经济。一句话,有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市场经济。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没有摆脱
17、计划经济的框框搞企业改革,并使得江苏非公有经济一度发展滞后,市场化进程缓慢。总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尤其是党的十五大对这个理论的概括和发展,当然首先是直接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的,但是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树立实现跨越发展的观念,从省情出发充分认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把江苏经济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按照国际经验,发达国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一般都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程。往往是一个产业群充分发展和成熟后,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另一个产业群的发展,整个经济结构的演进比较协调、有序,发展的阶段性鲜明。而后起国家和地
18、区由于工业化历程缩短,产业转化剧烈,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的多重性和转移的不同步性。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经济差距,一些后起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引进经济现代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节省基础研究的时间和投入,使国民经济保持在较长时间内的持续、快速增长,以缩短某些经济发展过程和阶段,实现跨跃发展。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正是利用其经济技术的后发优势,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江苏而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要从目前较低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出发,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亦步亦趋地沿袭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推动江苏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世纪后半
19、叶,应该说江苏的农业和轻工业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而重工业化的时期却很短。江苏大体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发展重化工业,至今仅有10多年时间,而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时期至少在50年左右,作为后起国家的日本也大约用了25年左右的时间。目前,江苏在继续重化工业过程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已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即已经出现了向高加工度化发展的势头,在阶段上已具有明显的跨越特征。这种阶段跨越使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加快,因而结构变化不同步现象十分明显,表现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不同步;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等。江苏的许多重要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10年以上的经济、技术差距。但我
20、们可以在集成自主创新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最新技术和最新产品,进而形成优势产业,达到在相对短的时期内迅速逼近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目的。可见,树立跨越发展的观念,是江苏这样具有较好科技基础,具有潜在优势的省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谋求局部的现实优势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江苏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充分把握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规律,认真分析现有的优势,从较高的起点开始,不重复某些产业发展的过程,完全有可能 比发达国家更快地进入新产业领域,在技术水平、组织形式等方面实现跨越。推动江苏实现跨越
21、发展,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及时把握全球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在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选择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经济发展、营造地区竞争优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进行重点突破。综合各方面研究的意见,软件产业及网络技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电动汽车及轨道交通,电子商务与知识型服务业等领域,将作为江苏“十五”计划中重点攻关的领域 详见“十五”计划专题研究成果汇编(一)、(三),内部资料,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1999年7月。 (三)确立政企分开是体制创新的核心的观念,彻底打破政府指挥企业的习惯势力,让企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关于政府与企业职能“错
22、位”、“不到位”的问题,已议论许久。但至今仍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在转型时期,完全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办事不现实。”在政府行为中,很多仍然靠审批,这不仅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为腐败带来可乘之机。这些都应当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进一步加以解决。应当看到,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由于受行政性分权和经济性分权的改革方案所决定,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体现,企业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而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事务中的决策空间却前所未有地得到扩展。从地方政府所掌握的资源和承担的职能来看,实际上具有经济调控主体和经济利益主体的双重身份,成为具有
23、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准市场主体”。 倪家铸、严英龙等: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承认地方政府在转型期的这种市场地位,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现阶段地区经济增长格局的实质,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能帮助我们认清它存在的弊端,如导致粗放型经济,结构升级中的新一轮重复建设、结构雷同,削弱中央宏观调控能力,阻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等等。面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新形势,不进则退。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表已经排定,这就从外部强迫我们不进也得进!进则有生路,不进只能继续陷于困境。关键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要担心政府不管企业,不直接干预经济活
24、动,经济秩序就必然紊乱。其实,当前出现的许多问题,恰恰是政企职能错位。只要政府职能不转变,就会越搞越乱。目前,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行使各自的计划制定权,编制“十五”规划。按照在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改革要求,在编制长期计划中,地方政府的责任是正确估量国内外形势,提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途径。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并根据地方政府自身的财力和中央转移支付的财力,按排本地区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公益事业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来进行投资。其他则主要通过政策导向、法律法规、信息发布来体现政府的意志,而不再硬性规定出各种数量指标,直接调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经济发展战略 转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09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