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 临床课件.ppt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临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结合导论 临床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医结合导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教研室 贾钰华2011.8,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概况,【概述】,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和治疗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涵盖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引入临床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中医学和西医学在诊断标准、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即标准化、客观化和定量化方面基本达到互相参照,已涌现大批临床研究成果。,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形成和发展阶段。主要是在西医诊断明确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找出辨证治疗规律,提高临床疗效。1954年石家庄根据乙脑发于夏暑,中医辨为“暑热”,用白虎汤加茵陈为主治疗,取得10
2、0%有效根据脾肾辨证用药规律,用健脾温肾法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溃疡病、上消化道出血、痢疾、疟疾、钩端螺旋体病及流感等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疗效。,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进展,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进展,六十年代前后,在收集单方验方和整理病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集中对中医理论验证和研究。验证中医“异病同治”的科学性不同多种疾病(支气管哮喘、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冠心病等),可同样用补肾方法提高疗效。研究较多的有呼吸系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疾病、血液病、泌尿系疾病等。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重视单方、复方研究,产生了一些有效方药。如慢性支气管炎
3、,从“证”的研究入手,在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指导下,研究论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探讨诊断学、治疗学上的中西医结合。,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进展,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研究病种广泛,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标准化,临床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及相关理论深入研究,相继成立全国性研究协作组,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逐步走向诊断规范化、疗效客观化。1979年制订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分型标准;1980年制订冠心病辨证诊断参考标准;1984年组成血证急症协作组,制订了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984年成立热病协作组(南、北方协作组)。,南方协作组制订了中西医结合诊断高热和疗效评定标准,研制
4、了9个系列微型口服剂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成人肺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孟肾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均有明显疗效,北方协作组在制订了风温病的辨证和疗效标准,也研制了一系列有效方药;1985年制订了急症胃痛的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方药,如气滞胃痛冲剂、虚寒胃痛冲剂、温中止痛口服液、理气止痛口服液等,现广泛用于临床。,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进展,一、中西医结合内科研究进展,1986年制订了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辨证分型试行方案及慢性肾功能不全中医辨证分型参考意见;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制订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和疗效标准;厥脱证、痹症等也都有
5、了统一的诊断分型标准。21世纪以来,其进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中西医结合证候学,使其尽量客观化、标准化和定量化;二是引用了西医学的生命质量标准。以这两方面为主,亦可制订其他参照指标,共同作为评定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准则。,(一)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慢性支气管炎,应用多学科方法,评选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标本诊断分型方案,实现了慢性支气管炎计量诊断。用标实和本虚的相互作用-恶性病理循环,导致迁延不愈,解释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规律,由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是肺气肿逐渐加重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累及到逐步累及心血管及全身各系统的过程,是一个肾上腺皮质等内分泌功能逐渐低下的过程。用现代科学方法探讨标证
6、和本证的病理实质及其相互关系:热痰主要是细菌性炎症,也有变态反应和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以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或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同时亢进为多见;寒痰特征为分泌亢进,且常掩盖炎症变化,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多以副交感神经偏亢为主。,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作期及缓解期的证型传变进行了研究,发现COPD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是: 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阴阳两虚治疗后可控制或减轻症状,延缓肺功能减损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如广州学者以小剂量茶碱与中药复方天龙喘咳灵联合应用治疗COPD,治疗组临床控制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益气活血清肺治疗(川芎、虎杖、五味子)具有抑
7、制弹性酶活性,保护弹性纤维以防治肺气肿的作用;肺心病气阴两虚证有多脏器损害者病死率高,以中药益气养阴方结合西药调整心肾功能有肯定效果;,(一)呼吸系统疾病研究- COPD,(一)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肺心病,中药温阳利水法可减轻肺心病心力衰竭, 并减少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率;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提高血清SOD,降低脂质 过氧化物,使失衡的抗氧化酶恢复正常;高频通气供氧后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不仅能提高氧分压,并使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为型呼吸衰竭抢救提供了新方法;肺心病缓解期用冬病夏治法扶正固本可减少急性发作;应用清肺、健脾、滋肾、调肝方法不仅可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同时也可改善肺心病患者呼吸肌疲劳;在出
8、现右心衰竭前尽快使肺动脉高压逆转是关键,中药川芎、丹参、当归、三七、前胡、赤芍、黄芩以及三子养亲汤等降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已取得可喜进展。,(一)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哮喘临床疗效。哮喘急性发作期,可以现代医学治疗为主要措施,适当辅以中药治疗;哮喘缓解期,则重在预防,中西药并用。中西医结合研究,对阐明哮喘冷哮与热哮的本质以及肺虚、脾虚、肾虚等哮喘证型的病理生理机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辨证论治前后的内分泌、免疫功能和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作了观察,为中医辨证论治哮喘提供了重要依据。,(一)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支气管哮喘,在分子、基因水平探讨中医药对哮喘影响的研究方面也取
9、得了一些进展。开展了中药抗气道变应性炎症 AAI的临床和药理研究:基于近年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新认识(气道变应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迟发性哮喘反应等概念),气道稳定口服液(麻黄等):治疗支气管哮喘,总有效率92%,显示这种组合具有松弛痉挛的气道、对抗气道变应性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调节组胺受体等作用,有确切的抗喘作用。,(一)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根据平时治肾的观点,用补肾法防治哮喘,疗效显著;用温阳片(附子等)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显效率75%以上。加味六君子汤和补肾定喘汤用于缓解期哮喘能改善气道变应性炎症,降低气道阻力,上调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10、环磷酸腺苷含量。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伏痰”可能与气道变应性炎症有关,伏痰的主要原因是肺、脾、肾三脏俱虚,故缓解期中除祛痰外,加用健脾益肾之品有减轻气道变应性炎症的作用,如坚持长期治疗,效果良好。韩国研究表明,连续给予小青龙汤加金银花、杏仁治疗糖皮质激素依赖性哮喘等难治性哮喘, 有效率可达70%以上。,(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初期:20世纪50至60年代末期,首先明确了冠心病相当于中医之“胸痹”、“真心痛”,并从中医基础理论探讨了心脏血管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以后陆续报道中药治疗高血压病,主要是在西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找出辨证和治疗规律,提
11、高临床疗效。用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提出中医辨证分型,还提出高血压病的脉象多以寸、关部见弦脉,尤以关脉为主;弦脉的发生与血中儿茶酚胺水平有关。,(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疾病研究迅速发展的时期: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尤其是对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有了显著性成就。中医中药进入心血管科急重症领域急性心肌梗死,是突破性进展和标志,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医疗单位相继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多年的研究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比 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好。,(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70年代我国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已成常规,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
12、率从20%30%降至10 %15%以下,减少了并发症,轻、中症病例可单纯用中药治疗。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益气活血治法为主)的病死率为8.2%,而同期病情轻重程度基本一致的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单纯西药治疗组的病死率为29.1%。活血化瘀是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治则,主要代表方剂冠心号方,剂型有片剂、针剂、冲剂。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16个单位应用该方进行了较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证明该方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较好方剂。,(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各个病证诊断和疗效评定逐步规范化,医药并重
13、和相关理论的深人研究是其基本特点。高血压病中医药具有降血压,改善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明显改善症状,促进心脑血管病理改变恢复等综合作用。 本病以阴虚阳亢、肝火亢盛、肝肾阴虚及阴阳两虚等辨证分型较多见。充血性心力衰竭将心功能不全的病理变化概括为心气亏虚、瘀血阻滞、水液蓄留的气、血、水病变。 心气虚为本,血瘀、水肿为标,气、血、水三者又可相互为病,相互转化。 治法主要温阳活血利水法。,(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热点:缺血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毒性心肌炎和心律失常等。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具有不良反应小、作用环节多等方面优势,已成为西医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补充。西医手
14、术、介入治疗等方法对迅速改善冠状动脉血流、缓解心绞痛等疗效显著,但对预防冠心病心绞痛、控制心脏病事件、防治术后再狭窄等方面仍面临很多难题。,如何防止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主要西药:氯吡格雷(波立维、泰嘉)阿司匹林法华林仍未解决!,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主要在于心脉不通灵枢经脉篇中有“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的记录。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累及于心,不能助心以贯脉行血脏腑虚衰损为本,瘀血、痰浊、气滞为标冠心病为本虚标实正的认识已成共识。瘀血为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环节,贯穿本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主要方法:,蝮蛇抗栓酶、蚓激酶、丹参注射液、血栓通(三七)、毛冬青甲素
15、和川芎嗪等具有抗凝和溶栓作用;扩冠中药强度排序:赤芍川芎益母草丹皮当归红花苏木鸡血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人参、黄芪、麦冬、冬虫夏草、淫羊藿、当归、甘松、三七、佛手、半夏、石菖蒲、法半夏心功能不全: 生脉液、参附液、葶苈子、鹿衔草、北五加皮等强心药 茯苓皮、猪苓、泽泻、车前子等减少血容量 丹参、红花、桃仁、赤芍等扩冠减轻心脏负荷,陈可冀芎芍胶囊,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中医干预治疗方案。获首届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一等奖。(血府逐瘀汤),广东省中医院通冠胶囊,PCI后常见证型:气虚血瘀气虚痰瘀通冠胶囊黄芪、丹参等,本人体会:,PCI后常为:气虚、血瘀、痰阻、湿热互结防治冠心病心律失
16、常尤为重要!治疗加味定心方:葛根、川芎、黄芪、红花丹参、赤芍、三七、瓜篓党参、灵芝、茯苓、枣仁黄连、苦参(元胡、香附),(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冠心病,研究证明:中医药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降低血液粘稠度和心肌耗氧量,增强心肌耐缺血缺氧能力等方面有优势,同时在防治经皮刺穿冠脉腔内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促进心梗后血管新生等方面具有较好作用。对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证型本质以及中药作用环节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治疗方法益气活血、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益气温阳、芳香温通等药物治疗及针刺治疗等。麝香心绞痛膏、丹参等透皮给药、强心栓纳肛及丹参、生脉散中药注射液等新剂型,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
17、被使用。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心通口服液,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病机多为本虚标实,心、脾、肾三脏虚损为本; 气滞、血瘀、痰积为标。辨证论治规律: 治本健脾益气、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治标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食化痰、通腑化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研究热点: 1、降脂、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抗凝、溶栓、解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防止经皮刺穿冠脉腔内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 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增加近10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开始应用中医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
18、,多种多样,但以气阴两虚、风热犯肺、热毒侵心型较为多见。中医药可直接改善免疫机制,同时作用于病毒,有单纯西药无法实现的独特功效。近年来从调节免疫功能、纠正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三个方面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较单用西药或中药为优。,病毒性心肌炎,中医益气养阴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常用方药: 清心莲子饮、炙甘草汤、 养心汤合瓜蒌薤白汤加减、 参麦注射液、生脉散等,益气药黄芪被常规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二)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心律失常,以西医分类为依据按中医治法遣方用药。如:窦性心动过速重镇安神、养阴敛心法;窦性心动过缓益气补中、温阳通脉法;早搏益气养阴、通阳调脉法;房室传导阻滞祛瘀化痰、理气通阳法
19、;房颤益气养阴、安神定志法;病窦综合征温阳通脉、养阴安神法。,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病的范畴,有四大原因:心虚胆怯、心脾两虚、心阳不振、阴虚火旺 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快速性心律失常以痰、热、瘀、虚并见特点,缓慢性心律失常则虚、瘀、痰为病证特点,快速性心律失常清热祛瘀化痰定心方缓慢性心律失常温阳散瘀宁心丸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律失常有优势和良好前景。,(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癌前病变中药改善临床症状较西药快速而显著,急性炎症性病变消退明显,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也有缓解和逆转作用。消化性溃疡的抗复发中药治疗效果明显,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增强体质;慢性非特异性溃
20、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优于或相似于西药,疗效稳定,副作用少,具有更大优越性;中药对改善胃肠道各部位的动力紊乱均具有很强作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更为西药所莫及,既能治疗动力低下,使之提高;也能治疗动力过亢,使之降低。,(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使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案: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中药吴茱萸、黄连等有上述药理作用;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有标准三联或四联方法,丹参、黄连、乌梅等对幽门螺杆菌均有较好杀灭作用;活血化瘀药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保护胃粘膜功能。研制出四黄调胃汤、灭幽门螺杆菌胶囊、
21、健胃愈疡颗粒等,在临床上均取得了满意疗效。,(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由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交互反应所致,这些交互反应导致非特异性炎症细胞激活,炎性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产生造成结肠粘膜损伤。西医药治疗复发率甚高,许多专家对本病治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治疗方法上采用了中药为主、西药为辅、口服与保留灌肠相结合中西医结合方案,经临床多中心、大样本、平行对照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愈率比单纯西药组提高了30%以上,复发率降低了40%以上。从分子免疫、分子药理水平和 病理组织微观变化方面阐明了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 部分机理。,(三)消化系统
22、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清除肝炎病毒和阻止肝纤维化发生是治疗的两个最主要环节。清除肝炎病毒目前虽然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恩替卡韦),但治疗后复发率或反跳率比较高,原因与肝炎病毒产生了基因变异有关。香港学者用中药复方乙肝解毒胶囊(叶下珠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开展随机双盲阳性对照临床研究,显示中药复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扶正祛邪”理念,利用健脾补肾、清热解毒等中药,以调节无症状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失衡的免疫状态。 白背叶根,(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脂肪肝上海学者就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基础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西医结合导论 临床课件 中西医结合 导论 临床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0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