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从SUV到插电混自主品牌开启二次腾飞.docx
《2022年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从SUV到插电混自主品牌开启二次腾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从SUV到插电混自主品牌开启二次腾飞.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年汽车行业专题研究报告:从SUV到插电混,自主品牌开启二次腾飞引言:借助插混,自主品牌能否复制SUV时代的成功?2009-2017年,SUV渗透率快速提升成为自主品牌份额提升的关键契机。2010年前后,SUV“宽敞、大气、功能强”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2009-2017年SUV市场销量从66万增长到1012万,CAGR为40.6%,渗透率在2009年为6.4%,2011年提升至11.4%,到2017年则已超过40%o相对应的,从自主品牌成长路径看,SUV渗透率快速提升之时也正是自主品牌增长最快的时间段,自主乘用车市占率(剔除微面,下文如未另外注明,乘用车行业整体销量均做剔除微面处理)由
2、2009年的31.6%上升到2017年的42.4%,销量从265万增长至1024万。自主品牌迅速把握市场需求,实现整体份额提升,同时进军中端市场。2009年日韩车系在SUV市场导入阶段占据较大优势,尤其对国内中高端SUV市场,但随着2010年起整个SUV市场迅速放量,品类受众向主流购车人群快速扩大,SUV车型所需要的优势和特点发生了快速变化,技术水准和成本控制显得更加重要。自主品牌适应变化,在2011年还占据了SUV半壁江山的日韩品牌到2017年则仅有19.0%的市场份额,其丢失的市场除部分向欧美系高端车型分流之外,几乎都被在中端市场反应更敏捷、性价比更高的自主品牌夺取。自主品牌整体乘用车份额
3、从2009年的31.6%上升至2017年的42.4%o类似2010年后快速腾飞的SUV市场,2021年成为国内混动市场的拐点。2020年之前,混动月均销量不到4万辆,2021年后混动市场月均销量为10.9万辆,2022年1-6月仍保持稳定增长。渗透率来看,2020年后混动渗透率接近2.5%,2021年混动渗透率快速爬坡,从3%提升至7%左右,2022年混动势头仍然强劲,前6月达到8.3%o混动技术路线中,PHEV增速更快,以插混为主要技术路线的自主品牌份额已超过以油电混为主的日系。PHEV相比HEV在2019-2020年渗透明显滞后,但2021年起快速赶超,到2022年前6月渗透率较HEV已领
4、先2.1%。当前阶段日系仍以油电混为主场,而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借力插混发挥敏捷优势与技术积累在PHEV领域重现“SUV式”赶超,2022年前6月自主品牌份额达到55%,超过日系。在详尽对比之前,我们可以看到混动发展局面参照当初SUV,已出现许多类似的驱动因素:1)渗透率迎来突破拐点;2)自主龙头车企带动自主品牌整体竞争力突破,高性价比爆款车型重塑市场认知;3)车企及国内供应链多年技术积淀,实现关键环节能力内生化、成本可控,并拥有更快反应和迭代速度;4)市场价格下沉与中端化的大背景下,合资优势与车型吸引力渐弱,市场的巨大新增量开始由自主引领。由此展望:从SUV时代,自主车企把握先机,获取了辉
5、煌成长;而2021年是插混市场元年,在诸多相似因素奠基之下,插混是否将成为下一个自主品牌突破向上的核心驱动力?轮动:SUV爆品轮番而至,带来轮动行情回顾SUV发展历程:2010年长城率先推出哈弗H6引领市场,2013年长安福特翼搏、翼虎以及CS系列持续放量,2016年吉利推出博越大获成功,各个爆款车型的成功拉动公司当年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均推动公司股价上涨。长城汽车受益于哈弗H6的成功,公司市值在2011年出现了快速上涨。1)受益于哈弗H6的成功,公司SUV销量由2010年的15万辆迅速增至2014年的52万辆,其中哈弗H6销量占比高达51.6%,公司在乘用车行业整体(剔除微面)份额从2.6
6、%最高提升到3.4%,其销量的大获成功推动公司股价快速上涨。2)后续公司持续推出哈弗HKH2、H8、H9等SUV车型,推动公司销量和股价二次上涨。长安汽车受益于福特、CS系列的成功,公司市值在2012-2015年持续上涨。受益于福特翼搏、翼虎及CS系列的成功,2012至2016年,公司SUV销量由2012年的2万辆跃增至2016年的102万辆,其中福特SUV销量28万辆,自主SUV销量62万辆,带动公司整体份额从6.9%升至10.7%,福特和公司自主SUV的成功推动公司股价快速上涨。吉利汽车受益于博越的成功,公司SUV销量由2015年的6万辆跃增至2017年的63万辆,推动股价快速上涨。201
7、7年博越销量占比达22.0%,公司在乘用车行业整体(剔除微面)份额从2.7%(2015年)最高提升到5.4%(2017年),其销量的成功推动公司股价快速上涨。可以看到,三家车企市值涨幅时间有所不同,且与各自爆款车型上市时间有紧密联系。各家推出车型的时间点不同,销量表现不同,各自的股价涨幅也有所不同。对比可得,公司销量表现越好,市占率提升越多,公司在此期间的股价涨幅越大。1)长城汽车:2011年-2013年,公司自A股上市后股价上涨260%,期间公司上市了第一辆爆款SUV哈弗H6,推动公司总体市占率由3.0%升至3.9%;2014年-2015年,公司股价上涨106%,公司上市多款哈弗H系列车型均
8、取得较好表现,期间公司市占率由3.4%升至3.8%。2)吉利汽车:2016年-2017年,公司股价上涨858%,期间吉利博越上市后销量快速增长成为爆款,推动公司总体市占率由3.4%升至5.4%。3)长安集团:2012年-2015年,公司股价上涨479%,期间公司爆款SUV频出,合资品牌福特上市翼搏、翼虎,自主品牌推出CS35、CS75,推动公司总体市占率(剔除微面)由6.9%升至10.8%o2010年后自主品牌先后打造爆款,提升份额,以长城、长安集团(含1515福特计划)、吉利为例,均推出了重磅SUV车型,销量实现大幅增长。2009-2017年,自主品牌受益于SUV销量快速增长,自主品牌整体市
9、场份额开始不断攀升,由2009年的31.6%升至2017年的42.4%o具有代表性的长城、长安、吉利均先后打造出爆款SUV,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提高,长城、吉利和长安份额分别由1.9%,3.9%、7.0%提升至3.9%、5.4%、9.2%o(注:长城仅含乘用车,吉利不包括沃尔沃,长安为集团整体乘用车销量)长城汽车:专注SUV,打造销冠SUV,带动公司销量快速增长。长城汽车乘用车业务以SUV起家,2010已成为自主SUV龙头,当年公司市场份额为2.6%o2011年推出第一款城市SUV车型哈弗H6,连续获得了2014-2021年国内SUV销量冠军。从2010年至2016年,长城全力发展SUV车型,
10、公司内部SUV销量占比从51.0%提升到96.8%,整体市占率从2.6%提升到4.2%o哈弗H6于2011年8月上市,定位紧凑型SUV,官方指导价9.58万74.18万。上市后销量快速增长,2013年销量已达19.1万辆,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份额达1.2%,2016年销量已增长至58.1万辆,乘用车市场份额增至2.5%o吉利汽车(不含沃尔沃):爆款SUV博越拉动公司销量快速增长。吉利汽车于2012年推出第一款自主SUV车型全球鹰GX7,并于2016年推出第一款爆款SUV博越,该车型当年即取得十万辆以上的销量,成为公司SUV销量主力。从2011年至2017年,吉利内部SUV销量占比从0%提升到48.
11、5%,整体市占率从3.4%提升到5.4%o吉利博越于2016年3月上市,定位紧凑型SUV,官方指导价9.88万75.78万。2017年销量达28.7万辆,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份额达1.2%,随后每年销量稳定在20万辆以上。长安汽车(仅含自主):依托CS系列的成功拉动公司销量快速增。长安汽车于2012年推出定位城市SUV的CS系列,该系列车型上市后推动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快速增加,成为拉动公司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从2011年至2016年,长安自主品牌内部SUV销量占比从0%提升到47.0%,整体市占率从1.9%提升到4.9%o(注:此处自主不包括微面,包括自主乘用车+欧尚+凯程中计算为乘用车的部分
12、+引力)长安集团(包含福特):依托福特翼搏、翼虎以及CS系列的成功拉动公司销量快速增长。长安汽车于2012年推出定位城市SUV的CS系列,该系列车型上市后推动公司SUV车型销量占比快速增加,成为拉动公司销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长安福特在2013年开始推出SUV翼搏和翼虎,2014年销量表现不俗。从2011年到2016年,长安集团SUV销量内部占比从1.5%提升至40.7%,整体市占率从7.1%提升到10.7%o长安CS35和CS75为最早推出两款城市SUV,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4年4月上市,分别定位小型和紧凑型SUVo两款车上市后均取得了不错的销量表现,2017年两款车销量分别达15
13、.2、24.0万辆,在国内乘用车(不含微面)市场份额分别达到0.6%、2.4%o规模:自主品牌先后打造爆款,提升份额SUV:高性价比、技术逐渐成熟、迭代效率高,自主第一次崛起在SUV时代,自主是凭借了高性价比、技术已经成熟、迭代效率更高,实现的崛起。自主SUV在2010年后快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比合资,自主SUV在当时拥有较高的性价比。我们分别选择与长城、吉利、长安爆款SUV上市当年销量排名靠前的合资品牌SUV本田CR-V大众途观作为竞品,对比他们在价格、尺寸、动力性能和销量的差异。自主SUV可以实现高性价比的核心原因在于自主品牌技术逐渐成熟,车型研发效率提高。1)研发技术:自主品牌在经
14、历前期的技术和资本积累后,SUV相关技术储备逐步丰富,如长城、长安、吉利均有全面的技术研发中心,在2014年后SUV新车型推出速度明显加快,上市了多款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丰富的配置的多样化车型;2)快速反应:自主品牌对SUV市场、涡轮增压、车联网等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和快速反应,进一步加强了其产品优势。3)品质稳定:自主品牌车企更加重视主动研发带来的技术积累与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品牌在生产制造方面精益求精,质量可靠性已得到显著提升。从PPM(每百万辆车故障问题数)来看,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快速缩小,分差从2007年139分缩小至2017年的13分,这一极小差距表明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车型质量已处
15、于同一水平;自主SUV依托高研发效率,迭代更快,服务响应速度为自主品牌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三。新车型(换代)往往是公司打开销量天花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缩短换代周期,随着行业竞争加剧,车型迭代是车企保持竞争力从而保证销量稳定的重要方式。自主品牌的迭代速度明显优于合资品牌,以长城为例,其车型的换代周期在3-5年,而合资品牌普遍在5-7年。PHEV:解决行业痛点,自主技术趋向成熟消费端:低油耗成核心能力,性价比痛点驱动自主领跑10-20万混动价位主战场混动有望接力SUV成为车企下一发力点。在2018-2020的混动整体瓶颈期之后,格局分化再次明显,自主持续实现200%以上同比增速的同
16、时,伴随着合资销量延续停滞,体现出自主在这轮浪潮中的引领作用。比亚迪DM-i在本轮PHEV爆发中独占鳌头,吉利、长城、长安几家自主发力较晚但已完成技术奠基、2022年增速亮眼,跟随其后;日系混动仍更聚焦HEV而对PHEV机遇反应较慢,德系发力点以纯电和MHEV为主而同样对PHEV较为冷落,总体上2021-2022年合资插混份额持续被自主大量蚕食。而自主之所以能在此轮混动机遇中抢占先机,在于其产品竞争力突破体现优势。通过对中端(10-20万)和中高端(20-30万)多款自主与合资车型对比,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车型在几个关键点上优势显著:油耗:以比亚迪秦P1.US为代表的自主车型在NEDC油耗和亏电
17、油耗上均优于同级合资,从而降低使用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性。而2022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高企也拉大了这一优势。尺寸:自主车能以更低价格提供更大尺寸,在两个价格段的对比中均是自主车尺寸全面领先。动力:自主车型在能在低油耗、价格更低的同时,功率等参数与合资没有实质性差异,而从零百加速来看荣威i6MAX和秦P1.US120km款则以7.2、7.3秒显著领先别克微蓝6o续航:总体上自主车型电池更大、提供更长续航。尤其比亚迪得益于电池自主自有、成本更低,在电池容量和相应的续航能力上显著优于同级合资。综合性价比:自主车型以同级乃至更高的配置和性能实现更低的价格。如秦P1.US2021款DM-i120KM旗舰
18、型在尺寸上所有参数均高于对比合资车,油耗水平远低于合资,而动力则更强且续航更长,同时价格低于别克微蓝6。此外,合资在混动领域的“技术积淀溢价”的市场认可则不像燃油车那么稳固,更能显示出自主品牌的性价比。自主插混崛起与市场“中端化”相辅相成,再履SUV以自主中端车引领行业趋势之路,10-20万核心区间前景广阔。2020年前的PHEV市场类似于2010年以前的SUV市场,在自主中低端早期导入而后合资中高端快速抢占市场之后呈现高端最为繁荣而中间段价位占比不高的局面。不过由于受众快速拓宽,2009年SUV在8-15万核心中端价位占比仅20%而到2016年已达53%,PHEV市场也正在自主10-20万核
19、心中端车型(比亚迪秦、宋系列;领克系列;荣威系列等等)引领下重现这一过程,该价位段占比在2020年仅20%而到今年前五月已达到50%,已成为PHEV竞争的主体价位段,未来随着比亚迪以外的自主快速放量以及合资PHEV价格下沉,有望占比进一步上升。在10-20万价格区间,自主品牌混动车型先后实现了对“两田”混动的动力性能、燃油经济性从逐渐趋近到反超的过程。早期丰田进入我国混动市场时主要瞄向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主要定位于10-20万区间,但动力性能、油耗水平与成熟的丰田混动产品存在差距。20132017年间,自主品牌不断打磨混动技术,油耗水平进一步趋近丰田的同时,在动力性能方面实现反超。2017年起
20、,自主品牌在油耗方面逐渐超越两田,且价格不断下探,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低油耗降低使用成本,成自主品牌混动技术性价比核心考量点,实现远低于燃油车的使用成本,满足性价比痛点。纯电动车的能源成本约为燃油车的1/3,以日行驶里程40km为例,纯电动车每年在能源上成本可节省3000-4000元左右,且保养费用也远低于燃油车。比亚迪秦P1.USDM-i插电式混动车油耗低,在有充电条件下能源成本与纯电动车基本持平,只用油的亏电情况下相比燃油车也具有优势。随着新能源补贴逐步退坡直至无政策,尽管售价提高、缴纳增值税,比亚迪等品牌的燃油经济性较好的插混与纯电动车在使用成本上仍具有较大优势。因此可以认为,中端价位崛
21、起的核心原因便是自主品牌实现了接近更高价格合资车的功能性和体验,从而抓住“性价比”这一核心痛点。和SUV一样,中端车打破价格下限是让混动被大众接受的必然条件,但仅仅低价并不能保证自主车被认可,同时还因其在核心能力上具备优势:对于SUV而言是空间和驾乘体验,对于混动而言则是油耗水平。低油耗带来的低使用成本将进一步拉大自主插混的竞争优势,从而成为实现“性价比”的核心痛点。供给端:技术积淀趋向成熟推动油耗降低,串并联方案瞄准综合性价比从消费端看,满足低油耗这一“核心能力”、进而满足高性价比“核心痛点”的自主混动已拥有较高市场竞争力;而其背后则是行业发展和自主品牌技术多年沉淀带来的供给端变革所驱动。要
22、实现高性价比,一是功能性足够好(油耗、动力等),二是价格足够低。同时实现这两点不但要求技术水平高,也要求技术成熟度和产业链控制能力高以实现成本控制。而自主品牌在混动技术上通过多年精研实现这两个环节,从而推动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技术发展水平提升综合性价比:混动技术近年发展较快,动力、油耗与经济性的平衡不断优化,目前双电机串并联架构综合性价比最为突出,自主品牌开始跟进类似方案,开启行业整体技术革新。主流混动系统架构可分为串联增程式、单电机并联式、双电机串并联式和功率分流混联式,早期在石油危机背景下,丰田采用功率分流混联式架构来降低油耗,结构紧凑,成本上具有优势,丰田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建立起专利
23、壁垒;日产采用串联增程式架构来解决其电动车产品的续航问题,在纯电动车的基础上增加发动机+发电机为电池供电来增加里程,由于车辆仍靠电池+电机来驱动,因此成本很高,且高速工况下能量效率低;欧洲大部分车企为应对趋严的排放法规,采用单电机并联式架构,该架构允许车辆保留传统燃油车平台的发动机、机械多挡变速箱等部件,在满足排放标准的条件下实现最小的改造成本,但燃油经济性相对较差;本田、比亚迪等采用双电机串并联架构,对电机与电池要求较高,该结构能量利用率高,兼具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市场表现良好。而除了比亚迪DM-i/p夕卜,2021年多家自主推出采用类似技术方案的混动架构,如长城柠檬混动、吉利雷神混动、广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汽车行业 专题研究 报告 SUV 到插电混 自主 品牌 开启 二次 腾飞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0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