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技:新型城镇化道路课件.ppt
《专技:新型城镇化道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技:新型城镇化道路课件.ppt(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和探索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1,城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2,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3,广东与清远新型城镇化探索,目 录,4,新型城镇化之路怎么走(体制创新),3,一、城镇化发展的几个问题,“半城镇化”现象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协调“被城镇化”现象 “大跃进” 现象“贵族化”倾向城镇建设滞后,4,问题一:“半城镇化”现象,201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6.7%,二者相差17%。,人口城镇化不彻底,近3亿农民工和城镇间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6,问题二:两个城镇化不协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4倍,而城镇人口只增加了1.6倍。
2、2000-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61.6%,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78.5%,同期城镇人口只增长了46.1%。,7,“三无农民”:种地无田、就业无门、低保无份兵营式建筑:消灭地方特色,丧失原有功能,消耗资源。,问题三:“被城镇化”现象,8,问题四:城镇化 “大跃进”,各地频现“鬼城”,10,问题五:“贵族化”倾向,片面追求高楼大厦、大型广场、人造景观、高档小区、豪华别墅。中低收入居民面临住房难、租房难、乘车难、看病难、入托难、上学难、就医难、理发难等诸多不便。 城镇化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11,问题六:城镇建设滞后,首堵,霾伏,围城,看海,二、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1,
3、世界城镇化化的发展历程,2,3,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4,绿色、集约、生态、智慧,本章概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及比较,?,城镇化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城市用地,规模,?,?,第二、三产业,扩大,city,city,City,city,Metropolis大城市,都会,Metropolitan area大城市区域,Citistate现代城邦,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City城市,Town镇,城镇化水平,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规模继续膨胀,市中心环境趋于恶化,郊区城镇化推进迅速。,城镇化水平高,出现逆城镇化现象,生态
4、城市建设得到广泛重视。,城镇化发展阶段,几千年前,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现 在,缓慢发展,加速发展 (起步),空前发展,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几千年来“影响世界”的首位城市在不断“漂移”,美索不达米亚(前3000)印度河流域(前2000)中国的宗教中心(前1000),古典时期的罗马帝国(公元300),威尼斯等商业城市(16世纪初),以洛杉矶为代表的后工业化城市,伦敦(18世纪末),纽约等工商城市,世界城镇化发展模式,(一)欧美模式(二)拉美模式(三)苏联东欧模式(四)新兴工业化国家模式,日本四大都市圈与临海工业地带,“三湾一海”,1960年前后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农山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东京、名
5、古屋、大阪三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率高达122209。,墨西哥城,拉丁美洲的虚假城镇化,中国区域城镇化模式,外资企业建立,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发展,边贸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图解新型城镇化,27,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集约型,惠民型,融合型,生态型,改革型,新型城镇化特征,李克强总理关于新型城镇化框架总结,李克强与院士就城镇化问题座谈,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
6、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29,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外来人员与当地居民摩擦事件时有发生“二元人口”间的社会矛盾显化,日本 6 1法国 5 1中国 1.5 1,我国工业用地太多城市人居或环境空间偏少,建设集约型城镇,居住用地 工业用地,建设集约型城镇,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囤地等土地浪费行为,建设智能化城镇,“绿色”城镇化内涵丰富,生态绿色出行绿色建筑绿色,我国建筑多数不够环保,既有建筑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7、我国建筑耗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37,1,新核心:以人为核心,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变以往发展见物不见人。 首先,降低城镇准入门槛,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尽快融入城镇成为市民。 其次,要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为留在农村的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协调好新进城人员和城镇原居民的利益,要通过发展达到共赢。,38,2,新理念:包容发展,所有人群共享成果 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和因体制造成的机会、权利等不平等状况 首先,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其次,要破除目前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逐渐实现城镇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对所有居民无差别、全覆盖。 第三,逐步提高城镇的承载
8、能力,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同时提高城市容纳和承载能力,克服大城市病。,39,3,新动力:四化统筹,产业支撑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城镇化是信息化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 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并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40,4,新方式: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实现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先,无论大中小城市(镇
9、)、产业、能源等植入生态文明的理念,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其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指标融入其中。要适应绿色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建设 “宜居城市”。第三,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许多城市面临的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环境严重透支、污染严重难的境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山。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世子孙的需要。,41,5,新格局:新的国家城镇化总体规划形成科学的新城镇布局改变以往城市无序发展的局面,在全国范围内稳妥进行城镇布局,形成全国城镇新格局。一是在空间布局上以城市
10、群为主体形态,突出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注重发展的因地制宜。三是通过城市综合能力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四是城镇化建设既不“邯郸学步”,又不“闭门造车”,要注重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与现代人文关怀相容。,42,6,新重点:重视制度等软件建设,释放改革红利以人为核心,着重解决人的问题,重点和中心将会逐渐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制度、体制等软件建设和改革上。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福利待遇,健全户籍制度和居住证制度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户籍)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专业人口落户数量相挂钩的政策。(土地)建立可持续的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和投融资机制,为实现城镇基本
11、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资金)通过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激励机制。(财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冲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区域改革),三 新型城镇化之路怎么走 制度创新,1,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2,本章概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制度保障,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逐步消除行政级别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影响,中小城市城镇自主权有限,处理好城镇发展占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服务差异化的关系,处理好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发展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和创新,人到哪儿去?钱从哪里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技 新型 城镇 道路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0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