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评价课件.ppt
《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评价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评价课件.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风景区建设项目 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评价,1.评价依据Assessment of Basis,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B 50220-9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省级相关规划规范,江西省城
2、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2008)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2014)江西省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试行本)(2003) 江西省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管理办法 (试行本)(2011)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2006)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江西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规划纲要(2009),建筑设计规划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餐饮建筑设计规范(JGJ 64-1989)旅游建筑设计规范(JGJ 62-1990)住宅建筑设计规范(GB 50096-1999)旅馆建筑设计规范(
3、JGJ 62-1990)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JGJ 41-1987)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58-1988)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 40-198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什么是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景区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4、。 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供的依据包括下列内容:1、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 (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等);3、确定各级道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2.评价内容 Evaluation Content,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内容,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作出建筑、道
5、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 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一)区位情况 1、区域位置图:项目地块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位置; 2、区域环境图:项目地块周边的环境,包括周边用地、规划、现状情况等。 (二)现状情况 1、用地现状图(黑白线图1:500);图纸需反映地块范围及周边、内部的 用地现状情况,包括现状的建筑、水面、树木等; 2、现状资源分析图: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资源、交通资源等。此项为 可选内容,依据项目具体特征性进行确定。 (三)规划条件 规划部门提供的规划条件的文字内容;附规划条件复印件。
6、(四)规划用地性质图(1:500) 规划地块的各类性质、占地面积、退界等要求,附用地平衡表。,总平面图规划设计,(五)规划总平面 1、规划总平面图(彩色1:500),形象的反映建筑、道路、绿地、 水体以及其他设施的空间布局。 内容包括: (1)建设用地边界各拐点坐标及相邻周边地形; (2)建筑物功能、编号、层数、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距离; (3)城市道路坐标、高程、红线宽度; (4)建设用地内道路走向、宽度、出入口位置,地上、地下泊车 范围和泊车位,尽端式回车场布置等。,(六)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各类用房的建筑面积)、地下建筑面积、 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公共绿地面
7、积、地上泊车数量、地下 泊车数量、总户数等。 (七)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交通规划图:各类交通路线(人、车流;消防车道和场地等)、 道路宽度、坡度、控制点坐标、高程、转弯半径,主要道路断面形式, 出入口、定位坐标以及无障碍设计等。 2、停车布局图: 地上、地下泊车范围和泊车位,停发车方式,尽端式 回车场布置等。 (八)绿地系统规划图 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街道绿地等, 重要绿地应增加景观设计和绿化植物配置图。 (九)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配套服务设施的功能、位置、用地界线。,(十)基础设施规划图 配套公共基础设施(配电房、煤气调压站、垃圾站等)位置、用地界线。 (十一)竖向规划图 进行土
8、方平衡,确定各控制点与建筑物的坐标、地面排水方式、截洪沟位置、 挡土墙的形式、高程和地面排水方向、坡度等。 (十二)管线综合规划图 包括给水、排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燃气管线与室外消火栓的位置、 管径、埋深等。规划内容还包括负荷预测、外部管线现状、地坪标高、排水 管道标高、各类管线走向、管线位置、主要管线管径。 (十三)建设时序 包括建设周期;年度建设计划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时间和周期安排等。 (十四)日照分析报告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报告 (十五)建筑单体方案设计、主要建筑平、立、剖面图 (十六)效果图 包括规划鸟瞰图或规划模型、重要节点和城市界面的透视效果图。,(十
9、七)申报文本图纸内容 1、区域位置图 2、区位环境图 3、用地现状图(黑白线图1:500) 4、规划条件图 5、规划用地性质图(1:500) 6、规划总平面图(彩色1:500) 7、规划总平面图(黑白线图1:500)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9、道路交通规划图 10、停车布局图 11、绿地系统规划图,1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13、基础设施规划图 14、竖向规划图 15、管线综合规划图 16、日照分析报告和交通影响评价 分析报告 17、建设时序 18、重要建筑单位选型方案、主要 建筑平、立、剖面图 19、效果图(鸟瞰图、重要节点、 城市界面的透视效果图和夜景 灯饰效果图等),规划设计的原则-深
10、化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建筑与环境存在“互塑共生”“对景”等的关系: 1、 建筑与建筑,存在风格的延伸,衬托等;布局多以平行,对应,主次等关系为主 。 2 、建筑与景观,一般说来景观多以衬托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为主。布局多以伴随建筑的形式而形成点缀,延伸等形式,如与水体的融合,与景山的衬托。形成从室内看景,从室外又成一景。 3 、建筑与道路,道路是建筑的延伸线,是联通的各关系的桥梁与纽带。道路系统网关系到整个区域的走势与脉络,多以横平竖直,简化工整,行之有效;组团道路网或园区内小径则是另一番形式,曲径通幽,绵绵悠长,增加更多的驻足时间,布局多以围绕或延续建筑景观的形式而铺设。,以山地建筑为例:
11、1、山地建筑与景观 (1)山地建筑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 山地建筑与山地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景观是对山地自然景观的补充与点缀。山地自然景观是山地景观的基础,山地建筑是山地自然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景观与观景 在山地环境中,山地建筑具有双重的角色。一方面它点缀强化了山地自然景观,本身成了山地景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山地建筑为人们提供了较佳的观景条件。 (3)建筑布局与山地景观 山地建筑位于山地环境中,其布局方式对山地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小、散、隐”的布局方式实施建筑融于环境中的有效方法;而在一定条件下,面对大规模的山地建设,集中式布局的山地建筑在使用、经济、技术、生态方面都具
12、有明显优点,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取的协调,以获得美好的山地景观,如共构手法等。,2、山地建筑与交通 (1)山地交通的特点 立体化:立体化的交通,将为建筑组群的功能及形态组织提供丰富的选择可能,使建筑的复杂流线可以得到很好的立体分流组织 景观化:在山地环境中,由于交通的三维特征,人们在途中获得的视景比在平地显著,而且不断发生变化。 多样化:山地地形的凹凸变化起伏,为常规交通制造了障碍,人们不得不运用多样的交通方式,如坡道、架空道、隧道、索道、缆车等。 (2)山地车行交通 纵坡设置:山地道路纵坡不宜太大,坡段也不宜太长。山地公路的最大纵坡应小于9%,限制坡长200m;由于设计车速较低,其最
13、大坡度可放大至10%,特殊情况下,甚至可达13%。 道路布线:山地道路的布线应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与地形、建筑的结合。,布线于地形结合:在山地环境中,道路线形的选择首先要取决于地形。从生态观出发,我们一方面要使山地道路适应爬坡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变,使道路布线与山地景观和谐。,布线和建筑结合:在山地建筑的群体布局中,道路线型往往是建筑排列的骨架,它的形成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布局影响较大。为适应地形的变化和建筑功能、建筑布局的需要,以上各种形式的道路线形可以被混合运用。,1、地形地貌: 我国五大基本地貌类型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其他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
14、、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红树林地貌 1.1 山地建筑接地方式: 不定基面是山体所具有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是由于地形的坡起,基底表面崎岖不平,使许多山地建筑采取“天平地不平”的作法,以错层、掉层、吊脚等形式与山体地表发生关系使建筑根据坡度的陡缓、跨越等高线的数量来调节山地建筑的底面,产生出高低变化、参差错落的不平底面。,2、功能分区: 景区功能分区有着与其他功能分区的共性,就是依托一定空间区域面积,营造不同属性与功能的区域结构,每个区域结构有着自己的个性与主题与其他分区加以区分。,3、空间形态: 空间的营造是人们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对于山地建筑来说,空间是构成建筑形态的基本骨架,决定了建筑群体的布
15、局状况。由于山体的参与,山地建筑空间形态表现出一定特殊性:与山体空间的耦合性,由地形高差引起的动态性,因基地不规则形成的趣味性。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组织与地形的特征紧密联系,随地形变化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线网联系型、踏步主轴型、空间主从型、层台组合型、空间序轴型和空间穿插型。,4、土地利用率: 在我国,土地规划的核心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特别是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增长。对旅游用地的界定在规划方案中是以复区的形式给予认定的,旅游用地几乎被忽略了。除少量的设施建设用地外,旅游业中所必备的大量游览线路、活动场所、景点,均是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无法在其它领域中利用的溪流
16、、溶洞、岩石、沙漠等等,均可在旅游业中发挥长处旅游开发对这些天然事物研究、发现它的旅游价值,做出新的诠释,可谓物尽其用。 5、植被水系景观保护利用 (1)对自然风景资的保护要根据风景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等进行分级保护。 (2)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严格保护现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3)在风景区内禁止进行破坏地形、地貌、破坏动植物群落结构活动。 (4)坚决拆除不相关的破坏性建设。 (5)坚决拆除不相关的破坏性建设。 (6)规定合理的游人容,根据结构、游览方式和游客量分布。 (7)保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加强宣传教育。,1、主次入口 (1)交通量不大的较小景区,一般设置一个出入
17、口便可满足交通运输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景区宜分设主次出入口,主入口解决主要人流出入并与主体建筑联系方便,次入口作为后勤服务入口,与辅助用房相联系。 (2)在一般地段,景区出入口位置主要根据用地分区及相邻城市道路情况而定,应注意尽量减小城市主干道交通的干扰。 (3)当景区同邻城市主、次干道,主入口在主路,次入口在次路,机动车入口在次干道。当景区仅临一条城市道路,主、次入口均在同条道路上。景区或建筑物的主入口,避免正对城市主干道交叉口。 1.1 主入口的形式: (1)主入口与道路相结合 (2)主入口与游客中心相结合 (3)主入口与商业街相结合 (4)主入口与大型停车场相结合 (5)主入口与集散广
18、场相结合 (6)主入口与景观广场相结合,2、道路系统骨架 主干路 主干路指在风景区中结合自然景观的旅游游览路线,一般从风景区入口通向整个景区的各个主景区、广场、公共建筑、观景点、服务功能区、管理区,形成整个景区的骨架和环路,组成引导游览的主干路线应能适应风景区内生产运输车辆、管理车辆的行驶,以及应能满足突发事件如救护、消防等交通要求。风景区内主干路的等级一般较高,宽度在720m之间。 次干路 次干路是主干路的辅助道路,成支架状连接风景区内各景点,车辆可以单向通过,承担风景区内游览、生产管理和运输产生的交通。道路宽度一般为主干路的一半左右,线形指标比主干路要低。 园路 园路是风景区道路系统的末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景区 建设项目 规划 设计方案 评价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800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