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妇女发展规划终期监测统计分析报告.docx
《某市妇女发展规划终期监测统计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妇女发展规划终期监测统计分析报告.docx(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调兵山市妇女发展规划终期监测统计分析报告前 言按照辽宁省、铁岭市政府颁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的要求,于2001年制定出(20012010年)辽宁省妇女发展规划。为及时、准确掌握我市妇女发展规划的实施进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完成,省统计局率先在全国制定了辽宁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制度。制度中反映的妇女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由近500项指标组成,涉及卫生、教育、劳动保障、公安、民政、组织部等三十多家省直部门的工作内容。本报告就是根据这些部门的监测指标,按六大领域进行为期六个年度的跟踪监测基础上分析撰成的。一、社会发展总体状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振
2、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这个“一五”时期建立起的老工业基地,继“九五”时期的改革与脱困,走出低谷的历史性转折之后,经过五年来的调整与改造,实现了“高起点快起步开局,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全省社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奠定了良好开端。(一)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投入不断增加2000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97%。2005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8983元,为2000年的1.96倍,比上年增长12.2%。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为妇女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3、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投入,推动社会事业共同发展。2005年,全省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事业稳步繁荣。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05.97亿元,卫生经费达1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01和1.98倍。(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增长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07.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0.21元,分别是2000年的1.70倍和1.57倍;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9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5.1平方米,分别比2001年提高3.09和2.5平方米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恩格
4、尔系数分别为38.8%和41.6%,比2000年下降1.88和4.9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不断增长,2005年达到6950.2亿,比2000年增加3170.6亿元,年均增长17%。(三)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参保范围继续扩大,到2005年末,有3360.2万人次参加社会统筹保险,比2000年增加890.1万人,增长36.03%。2005年全省城乡接受最低生活保障达207.6万人,比2000年增加1.91倍;其中城镇接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71.45万,增加到2005年的141.8万人,增长98.46%;2005年起将农村接受社会救济人群纳入社会最
5、低保障达65.8万人。全省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机遇,发展经济,促进再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2年的6.8%,回落到2005年的 5.7%。(四)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时期2005年全省女性人口2105.01万,占总人口的49.87%,比2000年增加54.91万,提高0.83个百分点。辽宁是全国计划生育实施早、显效快的省份之一。1975年妇女总和生育率就降至更替水平以下,比全国提早10年实现生育模式的转变。2000年以来,一直稳定在1.2左右,整个生育率曲线呈明显的尖峰型。同时女性初婚人数逐年减少,2005年为16.7万人,比2000年减少3.1万人。虽然育龄妇女总量仍在增加,但
6、直接决定当年生育水平的2029岁已婚生育旺盛期妇女人数近年来稳步减少,20002005年共减少近10万人。2005年女性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比2000年提高0.3岁。由于女性人口进入婚育期时间的后延和人数的减少,使得生育模式曲线升支逐步后移,延长了生育的平均世代间隔。20002005年间,多孩生育率逐年下降,一孩率平均在80%以上,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为1.28人,比2000年前平均减少0.5人。全省有22.8万对符合生育两孩条件的夫妇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生育水平下降和生育人数的减少,为改善妇女的生育健康状况和儿童的抚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二、妇女规划主要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辽宁省妇
7、女发展规划中可量化指标49项(见表1),其中有37项达到2005年中期目标要求,达标率为75.51%,有12项未达标,其中2项是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除经济领域中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卫生领域中的婚前医学检查率和艾滋病发病率、环境领域中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外,其余主要集中在妇女参政领域,如:地、县级四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不平衡等。辽宁省妇女发展规划主要目标达标判断表表1主要监测统计指标单位2000年2005年中期达标判断2005年终期目标2010年终期目标一、妇女与经济 1、女性从业人员比例 2、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女性比例 3、女性再就业比例 4、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5、妇女贫困发生率二、妇女参
8、与决策及管理 1、女干部占干部总数比重 2、省级党委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 3、市级党委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 4、县级党委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 5、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 6、市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7、县级政府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8、省级人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率9、市级人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率10、县级人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率11、省级政协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12、市级政协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13、县级政协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14、省级党政工作部门女干部配备率15、市级党政工作部门女干部配备率16、县级党政工作部门女干部配备率17、省级人大女代表比例18、省级政协女委员比例19、村民委员会
9、女性比例20、居民委员会女性比例三、妇女与教育1、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2、小学女童辍学率(流失率)3、小学女童五年巩固率4、初中女童入学率5、初中女童三年巩固率6、初中女童辍学率(流失率)7、高中阶段女性毛入学率8、高等教育女性毛入学率9、成人妇女识字率10、青壮年妇女识字率四、妇女与健康1、孕产妇死亡率2、城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3、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率4、农村住院分娩率5、农村非住院分娩消毒接生6、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7、城市婚前医学检查率8、农村婚前医学检查率9、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0、性病发病率11、HIV(艾滋病)发病率12、妇女活动阵地五、妇女与法律保护六、妇女与环境 1、农村卫生厕所
10、普及率 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10万%1/10万1/10万个%43.1938.475244.8-42.611001007410057.14600-100-29.7339.3943.4519.9018.6722.2170.8598.330.1898.3889.5390.402.9448.213.9491.3098.6627.8290.0289.0870.9299.3599.9298.5384.190.1671.060.05-42.4059.1842.8738.175642.6-43.9110085.717410092.869210078.57701001007958.1849.3849.23
11、17.4818.823.9082.33-99.730.22100.72103.3393.102.0660.230.8692.9199.2623.1193.1092.0997.1699.7799.963.292.540.0522.530.38137052.7554.32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未达标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未达标达标-80减少逐步提高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占一定比例占一定比例-
12、26908375999098860.4减缓增速控制-5543.2455060902逐步提高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逐步增加5050502528占一定比例占一定比例1001以下9997973以下8520859522.592858099.59598.5880.3减缓增速控制每个市有一处50%县有一处6550辽宁省妇女发展规划中可量化指标49项(见表1),其中有37项达到2005年中期目标要求,达标率为75.51%,有12项未达标,其中2项是国家政策影响的结果。除经济领域中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卫生领域中的婚前医学检查率和艾滋病发病
13、率、环境领域中的卫生厕所普及率外,其余主要集中在妇女参政领域,如:地、县级四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不平衡等。三、妇女规划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分析(一)妇女与经济妇女的广泛就业是其获得经济独立和自身发展的先决条件。2000年以来,全省男女平等享有参与经济发展和获得经济资源的权利有较大改善。在调整、改造、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妇女就业的工作力度。1女性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就业渠道继续扩大2005年全省从业人员2120.3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910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2.87%。女性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渠道继续扩大。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开发公益岗位、社区服务业
14、和家政服务业、开展免费培训,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等,多渠道、多形式为妇女创造更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2005年全省实现就业再就业119.8万人, 其中女性占56 %,比2000年增加4个百分点。全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还对女性就业的弱势群体、残疾妇女提供就业援助,以按比例就业安置为重点扶持贫困残疾人,帮助他们寻找就业岗位。2005年全省共安置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女性残疾人就业26.80万人,占残疾人就业总数的40%,5年来残疾妇女就业率一直稳定在40%左右。2第三产业女性就业优势凸现,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全省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为女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妇女就业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拓宽,已
15、经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2005年全省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189.8万人,占全部单位从业人员的38.17%,从女性就业去向分布情况看,第三产业日益6成为女性就业的主渠道。2005年末,全省城镇单位的产业分布中,第三产业的女性比重为54.47%,与2000年相比,第三产业女职工比重上升了13.09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男性比重(45.19%)9.28个百分点。从行业分组看,全省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农、林、牧、渔业,金融等六大行业,占全部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总数的70.52%,其中制造业最高占29.65%;教育其次,占15.41%;卫生、
16、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第三,占7.23%。从分性别就业比例看,女性所占比例超过45%以上的行业主要有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62.69%,教育56.96%,住宿和餐饮业56.16%,金融51.74%,批发和零售47.01%等五大行业,与2000年相比,依次上升2.0、3.8、2.0、10.8、2.4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女性就业结构日趋合理,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5年全省16岁以上女性灵活就业达173万人,占全部女性就业19%,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05年女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分别达到52.12%和54.10%,比2001年分别上升3.03和7.27
17、个百分点,就业层次明显提升。女性的职业分布正朝着根据自身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发挥女性优势的方向发展。3女职工劳动保护得到加强,劳动权益基本得到保障全省进一步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为女职工提供必要的劳动条件,解决女职工因生理特点而带来的特殊困难;指导各类用人单位把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款纳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2005年,90%以上的企业,在集体合同中写有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款;国有企业基本落实了女职工享有经、孕、产、哺乳“四期”特殊保护、生育保障以及禁忌从事有毒有害、强体力劳动等女工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普遍实行女职工两年一次妇科病普查工作制度。2005年全省
18、执行了女职工“四期劳动保护”规定的企业比重达91.09%,执行了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禁忌劳动规定的企业比重达81.66%。4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2001年辽宁开始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2003年社保体系建立。全省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过程中,把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均纳入了“五险”范围,保证了女职工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参保总人数不断增加。2005年全省参加社保五险的人数有3360.2万人次,比2000年的2470.11万人次增长36.03%,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增长7.16%;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增长近
19、6倍;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人数增长15.98%;由于城镇职工队伍不断减员,参加失业和生育保险的职工人数分别下降12.44%、3.84%。(二)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妇女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1各级女干部占干部队伍比例不断增长女干部队伍是女性参政人才产生的基础,是女性领导人才选拔的摇篮。2005年全省女干部总量达57.47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43.91%,比2000年提高1.3个百分点;省(部)级以上女领导6人,地(市)、厅(局)级女领导2000人,县(处)级女干部6474人,分别占省、地、县三级干部总数的12.24%、12.57%、18.6
20、2%,比2000年分别提高2.04、2.07、1.78个百分点,其中,地(市)、厅(局)正职女领导干部26人,县(处)级正职女领导干部1004人,分别占市、县两级正职领导干部的11.06%、14.34%,比2000年分别提高2.34和0.58个百分点。2女性参与行政管理的比例明显提高2005年省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领导班子均配备了1名女干部,女干部配备率均达100%;地级四大班子除政协女干部配备率达100%外,党委、政府和人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分别为85.71%、92.86%、78.57%,其中地级政府女干部配备率比2000年提高62.51%;县级四大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分别为74%
21、、92%、70%、79%,其中县级政府女干部配备率提高53.33%。同年省、地、县三级党委、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女干部配备率分别为58.18%、49.38%、49.23%,分别比2000年提高28.45、9.99和5.78个百分点(见图1)。妇女进入国家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政权领域,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比例明显提高。3女性参与决策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以来,在辽的全国人大女代表领衔提出的议案、建议累计519件仅2005年就达142件,是2000年的2.12倍;全省人大女代表领衔提出的议案、建议累计915件,仅2005年就达216件,是2000年的2.37倍。
22、省政协女委员单独或领衔提出的提出案数累计657件仅2005年就达115件,是2000年的1.46倍。各级各部门女性管理人员呈现出年龄轻、学历高、专业技术知识扎实、精道业务等精明强干特点,巾帼不让须眉。4基层女性群体参与管理的程度日益提高基层女性通过参与村民(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2005年全省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为23.90%,居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达82.33%,分别比2000年提高1.69和11.48个百分点。企业女性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参与基层民主管理。2005年全省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比重为23.59%,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会中女性代表比重为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某市 妇女 发展规划 监测 统计分析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