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docx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docx(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关键阶段。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和人口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增强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自治区党委、政府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立足广西区情和长远发展需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
2、形势,适时作出了建设生态省(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广西,是我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思想的具体体现。其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为主线,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系统工程方法,把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和实施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优化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倡导生态文明,使我区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把广西建设成为一个既有发
3、达生产力,又保持蓝天碧海、山川秀美的生态省区。生态广西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为了动员和组织全区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生态广西建设,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生态广西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本纲要提出了建设生态广西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是推进生态广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制各市县、各部门(行业)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随着生态广西建设的不断深化,将根据实际情况对纲要进行适时调整、补充和完善。一、建设生态广西的现实基础和条件(一)宏观环境上世纪末,全球性的
4、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形成了走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资源环境作为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将生态安全列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快的同时,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影响也日益加深。我国是世界上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基本战略并采取具体行动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5、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和深远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我国更加明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指向,为我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难得的机遇。我区发展水平虽然还相对较低,
6、但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地缘优势,并且享有国家给予的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西部地区和沿海开放地区等各种特殊政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西南六省区市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正在推进,这多重机遇将为我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区情、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二)有利条件和工作基础1、地缘区位优势明显。我区地处华南和西南的结合部,与越南及东南亚毗邻,是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地域特点的省区,是连接
7、粤港澳与西部地区、实现东西互动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海陆通道,对促进西部大开发,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构建中国与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格局,推进泛北部湾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并正在成为国家实施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战略的前沿。独特的区位条件,可为建设生态广西提供更多的可利用因素和机遇。2、特色资源较丰富。我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降水、热量充沛,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结合良好。水资源丰富,年径流总量达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7.2。拥有陆地海岸线1595公里,海域及
8、潮间带滩涂面积广阔,海洋资源丰富且开发潜力巨大。野生生物物种及农林牧渔业种质资源丰富并具特色,已知有野生维管束植物8354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916种、淡水鱼类212种、海洋生物近1600种,在全国生物多样性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宜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率51.66,活立木蓄积量5.106亿立方米。矿产种类多,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7种,其中锰、锑等14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铝土矿、锡矿、铟矿等储量居全国第二位,是全国十大重点有色金属矿区之一。可开发水能蕴藏量1800多万千瓦。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样、特色突出。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生态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3、生
9、态环境保持良好。我区有森林、湿地、海洋等多种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并相对稳定地维持着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约90%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类水质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85%以上,是目前我国近海水质保持最好的海域之一。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建设生态广西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4、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区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7,2005年达到40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762元,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明显增强,能源、交通、通信、水利和城市
10、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贸易较快增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过快增长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成绩显著,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和睦团结,人民生活改善,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为建设生态广西奠定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5、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多年来,我区大力实施造林灭荒、封山育林、防护林体系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建设、工业污染防治、酸雨控制、重点流域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1、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区建立了72个自然保护区、34个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区网络已基本形成。31个市(区、县)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3个县已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创建了11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生态富民小康建设示范“十百千万”工程项目覆盖了全区半数以上的县,项目实施面积占农作物面积的40,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全区广泛开展。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沼气池273万座,农村沼气入户率34.3,位居全国前列。矿产开发、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管理得到加强。桂林市获得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
12、市称号,南宁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不断推进,出现了一批循环经济典型企业、行业,工业生态园区建设取得初步进展。这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我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建设生态广西积累了经验。6、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和规划,将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广泛深入地开展科学发展观和人口资源环境国情、区情的宣传教育,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13、逐步增强,广大群众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建设生态广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三)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我区属于多山地丘陵地区,山地丘陵占全区陆域土地面积的68.3,其中岩溶石山区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平原面积小且呈零星分布。山区、丘陵区地形复杂,坡陡谷深,土层浅薄且易被侵蚀。以山地森林类型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敏感而且脆弱,遭破坏后恢复困难。受地质、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岩溶石山区缺水问题突出。耕地质量不高,坡耕地多,土壤肥力较差,中、低产耕地面积比重占77。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危害日趋明
14、显,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干旱、洪涝、风暴潮、农林病虫害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2、人口形势严峻,资源供需矛盾突出。2005年人口总数4925万人,人口密度208人/平方公里,预测2025年我区人口总量将达5644万左右,人口压力较大。人口过快增长使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目前全区人均耕地面积仅0.78亩,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煤、石油、铁矿等重要资源严重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趋明显。3、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环境压力较大。我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依赖型产业比重大,工艺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
15、和万元生产总值排放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江河、湖库和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下降,酸雨频率居高不下。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强度较大,不仅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而且农产品出口也已受到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明显制约。因长期受不合理开发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栖息地破碎化明显。土地退化问题突出,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81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2;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达238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10.1%。沿海滩涂湿地及红树林、海草床面积减少,过度捕捞导致近海鱼类资源衰退。4、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扶贫解困任务艰巨。
16、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总量不大,许多经济指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水平相对落后,规模小,质量和效益不高。农民增收还比较困难,农村贫困面较大,现有国定重点扶贫村4060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27.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尚有近百万,特别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大石山区,致使区域性贫困和脆弱环境问题相互交织,更增加了扶贫解困难度和生态环境压力。5、高素质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区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整体文化科技素质不高,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科技人员数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缺乏。科技发展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工业领域
17、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少,科技发展水平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缺乏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二、建设生态广西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建设生态广西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按照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
18、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并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把广西建设成为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社会文明进步的可持续发展省区。(二)基本原则1、尊重规律,协调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统筹兼顾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潜力、重点环境问题等,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广西建设各项活动,形成各具特
19、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抓好重点产业的生态化转型以及重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3、依靠科技,开拓创新的原则。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强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生态广西建设的科技含量。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机制。4、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发挥政府在生态广西建设中的决策主体、监管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强化监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各项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广西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生态广西建设的公益性与市
20、场经济的竞争性有机结合。5、公众参与,开放合作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等手段,使法规的强制性与公众的自觉性有机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和共同参与生态广西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扩大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推进生态广西建设。(三)总体目标建设生态广西的总体目标是:经过20年的努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显著成效,资源合理利用率显著提高,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繁荣,建成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竞争力强的生态产业,基本实现人口规模、素质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基本形成全面协调可
21、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建设步骤及分阶段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战略步骤相衔接,生态广西建设分为全面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全面达标和深化提高阶段3个建设期。1、全面启动和重点推进阶段(20062010年)生态广西建设全面启动;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通过重点区域、领域的试点示范,积累经验,为全面建设阶段工作的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生态广西建设的良好氛围,并建立起良性的决策和监管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取得成效,建设一批生态产业、生态园区、环境友好型企
22、业等示范项目,生态经济初具规模。 资源利用方式优化初见成效,节约型技术、装备、材料得到推广应用,节能降耗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遏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大部分历史积累和遗留的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已遭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生态市、生态县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建成一批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区域性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增强,建立健全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环
23、境监测监控和信息服务体系、食品安全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13300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8;总人口控制在5200万以内,城镇化水平达到40;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4;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5.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94.0万吨以内,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2.2万吨以内;地表水水质、近岸海域水质和主要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的比例超过90;县城及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0,新增城
24、镇污水处理能力124万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退化土地治理率达到50,其中石漠化治理率达到30。 2、全面建设和加快发展阶段(2011年2020年)生态广西建设全面推进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保障有力的支撑体系等生态广西建设体系框架,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环境进一步均衡发展;建成一批重大生态经济建设工程,生态经济形成规模并产生较好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到2020年,我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本世纪 十年 经济社会 发展 必须 紧紧 抓住 重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