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创新杯作品.docx
《有用的创新杯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用的创新杯作品.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关于创新的说明本文是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从2007年1月至今,本课题组成员深入桂柳运河地区调查共10余次。到目前为止,只有在新唐书、清实录以及地方志对该运河有一些零星记载(这些记载的内容大多数是重复的),它们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桂柳运河的维修系统上。我们通过社会历史调查,收集了地方的一些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一些古老家族的族谱,实现了资料的创新。这些散落于民间的珍贵历史资料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它们丰富或者说填补了中国历史资料的某些空缺。本文综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社会学的调查实证分析法而形成。自始至终,我们都重在还原历史、考证历史,在逐段考察的基础上,将文献与口碑资料相结合、历史与
2、现实状况相对照,力图用具体的事实,展现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行文大体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注重对桂柳运河的历史考察,第二部分阐释了运河的路线及其沿岸经济状况,第三部分提出我们的建议,第四部分将值得深思的问题提出进行讨论。文章通过这四个部分,对古运河进行了古今追溯,通过图文,解说了古运河的大致走向,提出一些建议,也算是对前人著述的补充,以实现部分观点的创新。桂柳运河沿岸经济的历史考察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内容提要】桂柳运河始建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历史上曾对广西的经济、军事、政治起过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历
3、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获得的口碑资料,陈述了桂柳运河的历史沿革,对桂柳运河流域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供研究者讨论。本文力图用具体的事实,还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加快桂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桂柳运河;历史沿革;现状;经济;在农业文明时期,桂柳运河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位,运河及其沿线的村庄,曾经历了一个繁华的时代。时过境迁,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古运河已失去了昔日的作用,日益衰落。但运河丰富的资源依然保留。本文着重探讨桂柳运河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兴衰,对桂
4、柳运河流域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将田野调查获得的口碑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力图用具体的事实,还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加快桂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一、桂柳运河历史沿革概述运河历史桂柳运河亦称相思埭,位于广西临桂县境内,故又称临桂陡河;又因与灵渠同在桂林且位于灵渠的南面,因此又称南陡河。它是联系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相思江的人工运河,东起良丰江,西至相思江上的大湾,全长约16公里,控制集雨面积约59.8平方公里。分水塘在运河的中部,水源为狮子岩流出的地下水及附近山涧溪流的水。相思埭是在排水河道的基础上人工开凿的,由分水
5、塘起,水往东西两面流,以东称东渠,以西称西渠,分离后不再相遇,故被形象地命名为“相思埭”。有关相思埭工程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桂州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长寿元年正处于唐武则天兴盛时期,桂州总管府在五个总管府中是最接近中原的地区。朝廷修相思埭是开发边疆,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宋元时期的文献上没有见到关于相思埭的明确记载,但由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可以推测,相思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明代对相思埭的大规模整治维修,史载资料不多。明万历三年(1575年)“开通府江水路诸路”时,曾对相思埭进行修治。魏浚写于万历壬子年(1612年)的峤南琐记云:“灵渠自北而
6、南,三十二陡。又由漓通铜鼓水,自东而西,入永福六陡。六陡冬月水涓,则涸绝不行。”邝露在赤雅里记述他在1633年左右来广西时曾写道:“灵渠,自北徂南三十二陡。由漓通铜鼓水,自东徂西入永福六陡,冬月涸绝不行。予过陡时,水长月明,如层台叠壁,从天而下。”通过这两人的记述可知,灵渠与相思埭一北一南,共同构成一个运河系统;相思埭设陡闸帮助通航;相思埭的通航情况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冬季枯水季节,船无法通行。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广西旅行时,由桂林至苏桥是陆行;从苏桥乘船下洛清江,经永福、鹿寨至雒容;在雒容弃舟乘马至柳州。从桂林至柳州,在正常情况下,本可一水直通,但徐霞客在这条运输线上是分段而又用
7、多种代步工具前进,当是相思埭年久失修,航运时通时断之故。清代是相思埭运输最繁忙的时期,官船、民船往来频繁,为保证运河的通畅,曾进行多次整治维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整修灵渠的同时修缮了相思埭。雍正七年(1729年),兴修相思埭,“与兴安灵渠工役并举。于是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开浚河流,如石槽型,水得容蓄,长流不竭。农田商楫倶赖其利。”雍正八年(1730年),“修葺临桂县黄泥等十三陡,凿石十九处,开凿雒容县陆路,又修兴安县以至全州一带河道,修整旧陡三十六处,以资转运米谷,灌溉田亩。”次年,两广总督鄂尔泰“自滇入粤,道出百色,渡柳江,过永福,抵桂林”。
8、鄂尔泰经过相思埭时,看到旧时所建鲢鱼陡,奔流急湍,陡门多已倾塌,于是奏请修复。雍正十年(1732),由鄂尔泰、大中丞金鉷奉旨监修,“增修临桂县鲢鱼等七陡,增凿一百三十五处。又覆准临桂县修凿鲢鱼等二十陡,每陡设夫二名,共设夫四十名。东西两陡各设渠目一名,每名岁给工食银六两。照兴安县陡河之例,岁修银六十两,于存公银内动支,以备分修之用,年终造册核销。”乾隆四年(1739年),“临桂县鲢鱼陡河上之门山湾、鲨鳅桥二处,加筑两陡,给岁修银六两,于盐道库存公银支给,按年造报察核。每陡设夫二名,每名年岁给工食银六两。”乾隆十一年(1746年),“临桂县南陡二十四陡,每陡设夫二名,共四十八名,又渠目二名,工食
9、银年各六两,共三百两,遇闰各加银五钱,共二十五两,在司库耗羡银内动支。陡长二名,工食银年各三两六钱,共七两二钱,遇闰各加银三钱,共六钱。塘长一名,工食银六两,遇闰各加银五钱。每陡器具银一两,共二十四两。龙神庙僧一名,每年银十四两四钱,遇闰加银一两二钱。在司库闲款银内动支。岁修银六十六两,在道库盐羡银内动支。”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临桂县陡河,俗名南陡,下达柳庆,溉田运铅,亦关紧要。近日陡坝倾颓,且有陡门相离太远并需酌添闸坝之处。均请动项兴修。”得旨:“如所议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广西巡抚冯钤奏:“粤西陡河,自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理后,堤岸沟渠不无坍淤,应
10、行修补。查每陡相距半里至一二里不等,惟新陡至竹头陡中隔五里,路长水散,舟行多阻。此处有旧陡基三处,应仍添设三陡,以利行舟。估银三千二百余两,应于盐道库内羡余项下动支。”得旨:“如所议行。但须细为查察,勿令冒销,工归实济可耳。”乾隆三十年(1765),广西巡抚宋邦绥奏:“粤西临桂、兴安所属南北二十八陡河,为通商利农之要津。今又修复星桥、灵山(今属兴安县)、牛路(今属临桂县)三陡,请每陡设夫两名,并给蓄水器具银两。再,向令临桂巡检、兴安典史分管,该县按季亲查,但二县事繁,难于兼顾。查桂林府同知,本兼水利衔,事务亦简,应责成稽查。”民国期间,境内公路、铁路相续兴建,交通运输工具改善,加之相思埭年久失
11、修,河道淤塞,往来船只减少。解放后,运河东段尚可载物行船。1973年,兴建相思江排涝工程,拓宽、加深河道东段3公里,并拆毁部分桥梁及陡门。睦洞至莫家段6米宽的河道被填平缩小至1.5米,狮子岩前的积水塘堤坝已被毁坏,现存河道仅供睦洞、新民两村农民驾舟运送生产物资和农田灌溉之用。到了现代,随着湘桂、黔桂和枝柳等铁路的通车以及城乡公路网的普遍建立及完善,用陡门逐级递运、运输量又极为有限的古运河航运,因很难适应现代交通的要求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桂柳运河逐渐衰落。桂柳运河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文明发达的地区,历史包袱都很重,这是一种历史的悖论。在农业文明地区生活的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现状,容易形
12、成一种惯性,不习惯打破旧有的生活经济圈,习惯于固守。因此,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基本上不会主动“走出去”,他们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安于现状。但自从人类社会跨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些地区的人们的固步自封自然会导致其落后。桂林政治地位的下降是桂柳运河衰落的又一原因。广西首府自桂林迁往南宁之后,广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相继迁往南宁,这也是造成桂柳运河衰落的原因之一。桂柳运河的衰落可能也与其自身设施的破坏有关系。桂柳运河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许多基础设施被拆毁,这些都不利于桂柳运河的通行。运河的作用1.缩短从桂林顺流至梧州再溯江上柳州的航程509公里。在相思埭开凿以前,从桂林南下柳州的水路,须经漓江至梧州,溯西江
13、上桂平,北上黔江,又经象州入柳江,航程千余里,滩险浪恶,事故频多。自从桂柳运河开通以后,从桂林至柳州的水路航程不仅缩短到150多公里,而且在运河内航行较之前平稳安全。2.丰富古代广西水陆交通网。相思埭的开通,不仅沟通了漓江与洛清江、柳江的航运通道,加强了广西的水运能力;而且促进了广西与贵州、湖南、广东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思埭是古代广西水陆联运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其航程仅有16公里,但其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相思埭与自合浦入广西境的海上丝绸之路、湘桂走廊、潇贺古道,共同构成了古代广西水陆交通网。由于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3.平衡河水,调节流量,利于灌溉。当良丰河水涨时,江水经过相思埭流
14、入相思江,而相思江水涨时,可沿相思埭流入良丰河,起到协调流量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境内的农业灌溉,做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兼顾航运与水利两方面的效益。4.便利军旅“粮食戈甲”运输。相思埭修建的最初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唐王朝对岭南的用兵。相思埭修建后,便利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的统治,也加强了西南与中原的联系。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师赴黔征苗,“自雷塘驿则费而劳,自分水塘则捷而逸”;且昔人有言曰“治水而不通军,则濡足何益?”二、实地调查情况运河现状见闻自2007年1月始,我们开始对桂柳运河进行了多次调查,虽然河段多数被浮萍堵塞(调查时正值枯水期,部分河段有干涸的现象),但大部分河段保存得较好,分水
15、塘源头水量依然充足,一些分水工程如蓄水闸、分水闸的遗迹还十分清晰,相思埭上的一些古桥也保存得较为完好。现将有关运河河身、分水工程、陡门、古桥等方面的调查情况简述如下。1.运河的中段部分,即分水塘附近分水塘位于陡门村的东北方向,初建时具有蓄水和分水功能,因年久失修,现如今分水塘里已是芦苇丛生、浮萍满塘,其功能已经不明显了。在丰水季节,分水塘两边的河段还可通航,但到枯水季节,水源仅仅是一条涓涓细流,船只无法通行。整个分水塘约有200-300亩,东西两端各有分水闸,同时也起着陡门的作用。水流沿着两岸两个陡门分流东西两个方向,以东称东渠,通往雁山,经良丰江入漓江;以西称西渠,通往永福,经洛清江入柳江、
16、达柳州。东陡门的遗迹保存较完好,宽约5米,长约10米,闸口高出水面约1.5米,从这些数据中可知当年过往运河的船只吨位并不是很大,但却适合南方地势陡峭的特点;运河南岸固定船只所用的石柱尚存,北岸石柱已不知所踪。据坠尾村村民李贵松所说,北岸石柱上刻有“乾隆”二字,有人曾说在七星公园见到,该说法现在无法考证。西陡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泄洪的需要已被炸毁。分水塘入口处的陡门遗迹尚存,闸口高出水面约1米,陡门宽2.5米左右,这也说明了古时分水塘的水量充足。分水塘入口(水自此流入后经东西陡门各自分流)东陡门远景东陡门一侧东陡门闸口分水塘东渠航道分水塘景色分水塘旁原有一座龙船庙,过往船只到达分水塘后,船夫
17、必会到庙中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而如今的龙船庙已是一片菜地,仅残留一些地基。当地居民告诉我们,此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粮管所拆除,里面的一些石碑被用来修路铺桥。政府部门带头破坏历史文物古迹,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龙船庙遗址 龙船庙地基分水塘的北面有四座山环绕,当地居民就其形状编成顺口溜: “钟鼓麒麟狮子山”, 分水塘的水源便来自狮子山及附近山涧溪流,而这四座山就如分水塘的守护神一样屹立于八仙湖边,而八仙湖则是分水塘的源头。狮子山下的狮子岩曾经也是分水塘的水源之一,但如今却为一条人工水渠所横断洞口。如今的八仙湖虽是一大片的沼泽地,但源头水势依然旺盛。横断狮子岩洞口的水渠分水塘的涓涓细流分水塘源头1 分
18、水塘源头22.相思埭东渠的大致走向:分水塘黄毛村官塘桥鸦舌桥社门岭村竹园良丰江漓江相思埭的东渠较西渠保存得好,河床淤塞现象较轻。东渠附近的居民多利用古运河进行农事灌溉,用于行船运货则几乎没有。此段有几座陡门的遗迹,社门岭村附近的社公陡保存比较完整,两岸均用方正石块作河浜。四塘桥附近河段,两头水面落差较大,河流已经被截成数段,用来蓄水灌溉和排水。据万竟君. 临桂南陡河的历史和现状南陡河的初步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一文记载,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领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七九级南陡河调查组在调查相思埭时,从睦洞村的一位老农口中得知, 1960年前后修建青狮潭水库(
19、在灵川县甘棠江上游)时,他们兄弟都曾去支援,自驾小船沿运河东经漓江北上直达青狮潭工地。六十年代初古运河东段还能通航,而今却只是作为一条小溪在流淌。官塘桥 官塘桥下潺潺的流水相思埭东渠河段从相思埭上经过的桂梧高速公路(此处亦是鸦舌桥的遗址)东去的相思埭东渠会仙工业园附近的陡门 会仙工业园附近的陡门闸口桂林地方审判厅长陈祖信布告,位于社门岭村关帝庙中,竹园村也有一块相同的碑刻。碑记社门岭与竹园村为争夺守陡权,两村裁决不定而报承桂林市政府,碑文是桂林市政府所做的决定。立于民国十三年三月。社公陡社公陡附近的河浜 社公陡附近的拦水坝据说这段河道是为净化风俗而修的。当时,运输船经过这里,由于天热,许多人光
20、着膀子,而村里的妇女都在这里洗衣洗菜,村民感到十分不雅,于是决定让河道转个弯。这段河道大约长100米,阻隔河水的堤坝约长30米。(位于社门岭村附近)四塘桥及其桥下石头(四塘桥下依然可见当年商船往来相思埭时水手用撑杆将岸边岩石凿出的洞,这足以说明当年这条古运河的繁荣。)3.相思埭西渠的大致走向:分水塘新桥睦洞村高岸村莫家村龙门桥凤凰山附近的古运河段大湾洛清江柳江相思埭西渠的情况比东渠复杂,自新桥至睦洞村一段,水源比较充足,水流比较平缓,在丰水季节,此段仍在通航。尤其是在睦洞村,沿岸的居民根本离不开古运河,出门便得靠船,他们靠船捕鱼、运作物、运工具、运牛等,对他们来说“船就是路”。在睦洞村村头,有
21、一古码头,码头停船如蚁,水面宽阔,俨然一幅江南水乡景象。在睦洞村西北方向,有一座龙头山,龙头山上曾有一座龙山大庙,现只留下几块石墩。龙头山下是一块100亩左右的水塘,其间芦苇丛生,水藻漂游,鱼儿漫步,螺蛳遍地,让人不禁想起芦苇荡,当地人为其取名 “水泊梁山”,以示开阔之意。龙门桥至大湾一段约有六七里,此段因得到一条来自东南的天然河(当地人称之为相思江)以及会仙河的补给,水量有所增大。但此段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因此古代的劳动人民特意将这段运河凿得弯弯曲曲,以控制水速,便于行船。这一段是相思埭运河最为险峻的工段,即古时所称的鲢鱼陡,邝露所记“如层台叠嶂,从天而下”和赵炯所说“陡河
22、之险”便指此段。但由于陡门的废弃破坏,河床堵塞,目前已经无法通航。相思埭西渠的出口位于永福县罗锦镇、洛清江边上的铜鼓码头,但现在已经荒废并且萎缩,只残留一些石阶和古迹作为见证。值得注意的是,在铜鼓码头边立有一渡口守则(见右图)的石碑,内容为:一、必须在渡口两岸和每一渡船的显著地位上标明载客定额和载货定额,严禁超载;二、乘客要遵守渡口守则,维护渡运秩序,不得抢渡,上船后要听从船工指挥,防止发生事故;三、遇洪水暴发、大风或其他恶劣天气,开航有危险的时候,必须停止渡运;四、破漏失修或驾船工具缺损的船只,不准开航;五、严禁残、病和醉酒的船工驾船;六、为了维护安全,乘客和船工都有责任互相监督、共同遵守。
23、永福县交通局、罗锦乡政府制。一九九年十二月六日。从此守则所立的时间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此段的航运还在发挥作用;从碑刻的内容来看,有货运,也有客运,这表明当时从桂林至柳州的水运仍很发达,如今却已废弃。会仙新桥远景会仙新桥及桥边的护堤睦洞村码头船就是路龙头山龙头山脚的芦苇荡(有水泊梁山之称)龙山庙遗迹重修龙山大庙高岸村附近的古桥(疑是牛桥)高岸村附近古桥桥拱及淤塞的河床龙门桥及其桥边石碑(龙门桥亦被当地人称为“乾隆桥”,桥边刻于乾隆十六年的石碑,碑文证明了史书上所说的乾隆年间大修古运河这一盛事)九头山脚的陡门遗址九头山脚的古运河运河沿线村落发展现状及断想曾经辉煌一时的桂柳运河如今已逐渐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有用 创新 作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