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创新杯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用的创新杯作品.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关于创新的说明本文是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从2007年1月至今,本课题组成员深入桂柳运河地区调查共10余次。到目前为止,只有在新唐书、清实录以及地方志对该运河有一些零星记载(这些记载的内容大多数是重复的),它们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桂柳运河的维修系统上。我们通过社会历史调查,收集了地方的一些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一些古老家族的族谱,实现了资料的创新。这些散落于民间的珍贵历史资料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它们丰富或者说填补了中国历史资料的某些空缺。本文综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社会学的调查实证分析法而形成。自始至终,我们都重在还原历史、考证历史,在逐段考察的基础上,将文献与口碑资料相结合、历史与
2、现实状况相对照,力图用具体的事实,展现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行文大体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注重对桂柳运河的历史考察,第二部分阐释了运河的路线及其沿岸经济状况,第三部分提出我们的建议,第四部分将值得深思的问题提出进行讨论。文章通过这四个部分,对古运河进行了古今追溯,通过图文,解说了古运河的大致走向,提出一些建议,也算是对前人著述的补充,以实现部分观点的创新。桂柳运河沿岸经济的历史考察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内容提要】桂柳运河始建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历史上曾对广西的经济、军事、政治起过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历
3、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获得的口碑资料,陈述了桂柳运河的历史沿革,对桂柳运河流域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供研究者讨论。本文力图用具体的事实,还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加快桂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桂柳运河;历史沿革;现状;经济;在农业文明时期,桂柳运河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位,运河及其沿线的村庄,曾经历了一个繁华的时代。时过境迁,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古运河已失去了昔日的作用,日益衰落。但运河丰富的资源依然保留。本文着重探讨桂柳运河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兴衰,对桂
4、柳运河流域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将田野调查获得的口碑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力图用具体的事实,还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加快桂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一、桂柳运河历史沿革概述运河历史桂柳运河亦称相思埭,位于广西临桂县境内,故又称临桂陡河;又因与灵渠同在桂林且位于灵渠的南面,因此又称南陡河。它是联系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相思江的人工运河,东起良丰江,西至相思江上的大湾,全长约16公里,控制集雨面积约59.8平方公里。分水塘在运河的中部,水源为狮子岩流出的地下水及附近山涧溪流的水。相思埭是在排水河道的基础上人工开凿的,由分水
5、塘起,水往东西两面流,以东称东渠,以西称西渠,分离后不再相遇,故被形象地命名为“相思埭”。有关相思埭工程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桂州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长寿元年正处于唐武则天兴盛时期,桂州总管府在五个总管府中是最接近中原的地区。朝廷修相思埭是开发边疆,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宋元时期的文献上没有见到关于相思埭的明确记载,但由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可以推测,相思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明代对相思埭的大规模整治维修,史载资料不多。明万历三年(1575年)“开通府江水路诸路”时,曾对相思埭进行修治。魏浚写于万历壬子年(1612年)的峤南琐记云:“灵渠自北而
6、南,三十二陡。又由漓通铜鼓水,自东而西,入永福六陡。六陡冬月水涓,则涸绝不行。”邝露在赤雅里记述他在1633年左右来广西时曾写道:“灵渠,自北徂南三十二陡。由漓通铜鼓水,自东徂西入永福六陡,冬月涸绝不行。予过陡时,水长月明,如层台叠壁,从天而下。”通过这两人的记述可知,灵渠与相思埭一北一南,共同构成一个运河系统;相思埭设陡闸帮助通航;相思埭的通航情况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冬季枯水季节,船无法通行。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广西旅行时,由桂林至苏桥是陆行;从苏桥乘船下洛清江,经永福、鹿寨至雒容;在雒容弃舟乘马至柳州。从桂林至柳州,在正常情况下,本可一水直通,但徐霞客在这条运输线上是分段而又用
7、多种代步工具前进,当是相思埭年久失修,航运时通时断之故。清代是相思埭运输最繁忙的时期,官船、民船往来频繁,为保证运河的通畅,曾进行多次整治维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整修灵渠的同时修缮了相思埭。雍正七年(1729年),兴修相思埭,“与兴安灵渠工役并举。于是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开浚河流,如石槽型,水得容蓄,长流不竭。农田商楫倶赖其利。”雍正八年(1730年),“修葺临桂县黄泥等十三陡,凿石十九处,开凿雒容县陆路,又修兴安县以至全州一带河道,修整旧陡三十六处,以资转运米谷,灌溉田亩。”次年,两广总督鄂尔泰“自滇入粤,道出百色,渡柳江,过永福,抵桂林”。
8、鄂尔泰经过相思埭时,看到旧时所建鲢鱼陡,奔流急湍,陡门多已倾塌,于是奏请修复。雍正十年(1732),由鄂尔泰、大中丞金鉷奉旨监修,“增修临桂县鲢鱼等七陡,增凿一百三十五处。又覆准临桂县修凿鲢鱼等二十陡,每陡设夫二名,共设夫四十名。东西两陡各设渠目一名,每名岁给工食银六两。照兴安县陡河之例,岁修银六十两,于存公银内动支,以备分修之用,年终造册核销。”乾隆四年(1739年),“临桂县鲢鱼陡河上之门山湾、鲨鳅桥二处,加筑两陡,给岁修银六两,于盐道库存公银支给,按年造报察核。每陡设夫二名,每名年岁给工食银六两。”乾隆十一年(1746年),“临桂县南陡二十四陡,每陡设夫二名,共四十八名,又渠目二名,工食
9、银年各六两,共三百两,遇闰各加银五钱,共二十五两,在司库耗羡银内动支。陡长二名,工食银年各三两六钱,共七两二钱,遇闰各加银三钱,共六钱。塘长一名,工食银六两,遇闰各加银五钱。每陡器具银一两,共二十四两。龙神庙僧一名,每年银十四两四钱,遇闰加银一两二钱。在司库闲款银内动支。岁修银六十六两,在道库盐羡银内动支。”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临桂县陡河,俗名南陡,下达柳庆,溉田运铅,亦关紧要。近日陡坝倾颓,且有陡门相离太远并需酌添闸坝之处。均请动项兴修。”得旨:“如所议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广西巡抚冯钤奏:“粤西陡河,自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理后,堤岸沟渠不无坍淤,应
10、行修补。查每陡相距半里至一二里不等,惟新陡至竹头陡中隔五里,路长水散,舟行多阻。此处有旧陡基三处,应仍添设三陡,以利行舟。估银三千二百余两,应于盐道库内羡余项下动支。”得旨:“如所议行。但须细为查察,勿令冒销,工归实济可耳。”乾隆三十年(1765),广西巡抚宋邦绥奏:“粤西临桂、兴安所属南北二十八陡河,为通商利农之要津。今又修复星桥、灵山(今属兴安县)、牛路(今属临桂县)三陡,请每陡设夫两名,并给蓄水器具银两。再,向令临桂巡检、兴安典史分管,该县按季亲查,但二县事繁,难于兼顾。查桂林府同知,本兼水利衔,事务亦简,应责成稽查。”民国期间,境内公路、铁路相续兴建,交通运输工具改善,加之相思埭年久失
11、修,河道淤塞,往来船只减少。解放后,运河东段尚可载物行船。1973年,兴建相思江排涝工程,拓宽、加深河道东段3公里,并拆毁部分桥梁及陡门。睦洞至莫家段6米宽的河道被填平缩小至1.5米,狮子岩前的积水塘堤坝已被毁坏,现存河道仅供睦洞、新民两村农民驾舟运送生产物资和农田灌溉之用。到了现代,随着湘桂、黔桂和枝柳等铁路的通车以及城乡公路网的普遍建立及完善,用陡门逐级递运、运输量又极为有限的古运河航运,因很难适应现代交通的要求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桂柳运河逐渐衰落。桂柳运河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文明发达的地区,历史包袱都很重,这是一种历史的悖论。在农业文明地区生活的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现状,容易形
12、成一种惯性,不习惯打破旧有的生活经济圈,习惯于固守。因此,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基本上不会主动“走出去”,他们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安于现状。但自从人类社会跨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些地区的人们的固步自封自然会导致其落后。桂林政治地位的下降是桂柳运河衰落的又一原因。广西首府自桂林迁往南宁之后,广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相继迁往南宁,这也是造成桂柳运河衰落的原因之一。桂柳运河的衰落可能也与其自身设施的破坏有关系。桂柳运河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许多基础设施被拆毁,这些都不利于桂柳运河的通行。运河的作用1.缩短从桂林顺流至梧州再溯江上柳州的航程509公里。在相思埭开凿以前,从桂林南下柳州的水路,须经漓江至梧州,溯西江
13、上桂平,北上黔江,又经象州入柳江,航程千余里,滩险浪恶,事故频多。自从桂柳运河开通以后,从桂林至柳州的水路航程不仅缩短到150多公里,而且在运河内航行较之前平稳安全。2.丰富古代广西水陆交通网。相思埭的开通,不仅沟通了漓江与洛清江、柳江的航运通道,加强了广西的水运能力;而且促进了广西与贵州、湖南、广东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思埭是古代广西水陆联运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其航程仅有16公里,但其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相思埭与自合浦入广西境的海上丝绸之路、湘桂走廊、潇贺古道,共同构成了古代广西水陆交通网。由于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3.平衡河水,调节流量,利于灌溉。当良丰河水涨时,江水经过相思埭流
14、入相思江,而相思江水涨时,可沿相思埭流入良丰河,起到协调流量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境内的农业灌溉,做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兼顾航运与水利两方面的效益。4.便利军旅“粮食戈甲”运输。相思埭修建的最初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唐王朝对岭南的用兵。相思埭修建后,便利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的统治,也加强了西南与中原的联系。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师赴黔征苗,“自雷塘驿则费而劳,自分水塘则捷而逸”;且昔人有言曰“治水而不通军,则濡足何益?”二、实地调查情况运河现状见闻自2007年1月始,我们开始对桂柳运河进行了多次调查,虽然河段多数被浮萍堵塞(调查时正值枯水期,部分河段有干涸的现象),但大部分河段保存得较好,分水
15、塘源头水量依然充足,一些分水工程如蓄水闸、分水闸的遗迹还十分清晰,相思埭上的一些古桥也保存得较为完好。现将有关运河河身、分水工程、陡门、古桥等方面的调查情况简述如下。1.运河的中段部分,即分水塘附近分水塘位于陡门村的东北方向,初建时具有蓄水和分水功能,因年久失修,现如今分水塘里已是芦苇丛生、浮萍满塘,其功能已经不明显了。在丰水季节,分水塘两边的河段还可通航,但到枯水季节,水源仅仅是一条涓涓细流,船只无法通行。整个分水塘约有200-300亩,东西两端各有分水闸,同时也起着陡门的作用。水流沿着两岸两个陡门分流东西两个方向,以东称东渠,通往雁山,经良丰江入漓江;以西称西渠,通往永福,经洛清江入柳江、
16、达柳州。东陡门的遗迹保存较完好,宽约5米,长约10米,闸口高出水面约1.5米,从这些数据中可知当年过往运河的船只吨位并不是很大,但却适合南方地势陡峭的特点;运河南岸固定船只所用的石柱尚存,北岸石柱已不知所踪。据坠尾村村民李贵松所说,北岸石柱上刻有“乾隆”二字,有人曾说在七星公园见到,该说法现在无法考证。西陡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泄洪的需要已被炸毁。分水塘入口处的陡门遗迹尚存,闸口高出水面约1米,陡门宽2.5米左右,这也说明了古时分水塘的水量充足。分水塘入口(水自此流入后经东西陡门各自分流)东陡门远景东陡门一侧东陡门闸口分水塘东渠航道分水塘景色分水塘旁原有一座龙船庙,过往船只到达分水塘后,船夫
17、必会到庙中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而如今的龙船庙已是一片菜地,仅残留一些地基。当地居民告诉我们,此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粮管所拆除,里面的一些石碑被用来修路铺桥。政府部门带头破坏历史文物古迹,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龙船庙遗址 龙船庙地基分水塘的北面有四座山环绕,当地居民就其形状编成顺口溜: “钟鼓麒麟狮子山”, 分水塘的水源便来自狮子山及附近山涧溪流,而这四座山就如分水塘的守护神一样屹立于八仙湖边,而八仙湖则是分水塘的源头。狮子山下的狮子岩曾经也是分水塘的水源之一,但如今却为一条人工水渠所横断洞口。如今的八仙湖虽是一大片的沼泽地,但源头水势依然旺盛。横断狮子岩洞口的水渠分水塘的涓涓细流分水塘源头1 分
18、水塘源头22.相思埭东渠的大致走向:分水塘黄毛村官塘桥鸦舌桥社门岭村竹园良丰江漓江相思埭的东渠较西渠保存得好,河床淤塞现象较轻。东渠附近的居民多利用古运河进行农事灌溉,用于行船运货则几乎没有。此段有几座陡门的遗迹,社门岭村附近的社公陡保存比较完整,两岸均用方正石块作河浜。四塘桥附近河段,两头水面落差较大,河流已经被截成数段,用来蓄水灌溉和排水。据万竟君. 临桂南陡河的历史和现状南陡河的初步调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一文记载,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领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七九级南陡河调查组在调查相思埭时,从睦洞村的一位老农口中得知, 1960年前后修建青狮潭水库(
19、在灵川县甘棠江上游)时,他们兄弟都曾去支援,自驾小船沿运河东经漓江北上直达青狮潭工地。六十年代初古运河东段还能通航,而今却只是作为一条小溪在流淌。官塘桥 官塘桥下潺潺的流水相思埭东渠河段从相思埭上经过的桂梧高速公路(此处亦是鸦舌桥的遗址)东去的相思埭东渠会仙工业园附近的陡门 会仙工业园附近的陡门闸口桂林地方审判厅长陈祖信布告,位于社门岭村关帝庙中,竹园村也有一块相同的碑刻。碑记社门岭与竹园村为争夺守陡权,两村裁决不定而报承桂林市政府,碑文是桂林市政府所做的决定。立于民国十三年三月。社公陡社公陡附近的河浜 社公陡附近的拦水坝据说这段河道是为净化风俗而修的。当时,运输船经过这里,由于天热,许多人光
20、着膀子,而村里的妇女都在这里洗衣洗菜,村民感到十分不雅,于是决定让河道转个弯。这段河道大约长100米,阻隔河水的堤坝约长30米。(位于社门岭村附近)四塘桥及其桥下石头(四塘桥下依然可见当年商船往来相思埭时水手用撑杆将岸边岩石凿出的洞,这足以说明当年这条古运河的繁荣。)3.相思埭西渠的大致走向:分水塘新桥睦洞村高岸村莫家村龙门桥凤凰山附近的古运河段大湾洛清江柳江相思埭西渠的情况比东渠复杂,自新桥至睦洞村一段,水源比较充足,水流比较平缓,在丰水季节,此段仍在通航。尤其是在睦洞村,沿岸的居民根本离不开古运河,出门便得靠船,他们靠船捕鱼、运作物、运工具、运牛等,对他们来说“船就是路”。在睦洞村村头,有
21、一古码头,码头停船如蚁,水面宽阔,俨然一幅江南水乡景象。在睦洞村西北方向,有一座龙头山,龙头山上曾有一座龙山大庙,现只留下几块石墩。龙头山下是一块100亩左右的水塘,其间芦苇丛生,水藻漂游,鱼儿漫步,螺蛳遍地,让人不禁想起芦苇荡,当地人为其取名 “水泊梁山”,以示开阔之意。龙门桥至大湾一段约有六七里,此段因得到一条来自东南的天然河(当地人称之为相思江)以及会仙河的补给,水量有所增大。但此段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湍急,因此古代的劳动人民特意将这段运河凿得弯弯曲曲,以控制水速,便于行船。这一段是相思埭运河最为险峻的工段,即古时所称的鲢鱼陡,邝露所记“如层台叠嶂,从天而下”和赵炯所说“陡河
22、之险”便指此段。但由于陡门的废弃破坏,河床堵塞,目前已经无法通航。相思埭西渠的出口位于永福县罗锦镇、洛清江边上的铜鼓码头,但现在已经荒废并且萎缩,只残留一些石阶和古迹作为见证。值得注意的是,在铜鼓码头边立有一渡口守则(见右图)的石碑,内容为:一、必须在渡口两岸和每一渡船的显著地位上标明载客定额和载货定额,严禁超载;二、乘客要遵守渡口守则,维护渡运秩序,不得抢渡,上船后要听从船工指挥,防止发生事故;三、遇洪水暴发、大风或其他恶劣天气,开航有危险的时候,必须停止渡运;四、破漏失修或驾船工具缺损的船只,不准开航;五、严禁残、病和醉酒的船工驾船;六、为了维护安全,乘客和船工都有责任互相监督、共同遵守。
23、永福县交通局、罗锦乡政府制。一九九年十二月六日。从此守则所立的时间可以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此段的航运还在发挥作用;从碑刻的内容来看,有货运,也有客运,这表明当时从桂林至柳州的水运仍很发达,如今却已废弃。会仙新桥远景会仙新桥及桥边的护堤睦洞村码头船就是路龙头山龙头山脚的芦苇荡(有水泊梁山之称)龙山庙遗迹重修龙山大庙高岸村附近的古桥(疑是牛桥)高岸村附近古桥桥拱及淤塞的河床龙门桥及其桥边石碑(龙门桥亦被当地人称为“乾隆桥”,桥边刻于乾隆十六年的石碑,碑文证明了史书上所说的乾隆年间大修古运河这一盛事)九头山脚的陡门遗址九头山脚的古运河运河沿线村落发展现状及断想曾经辉煌一时的桂柳运河如今已逐渐衰
24、落,但古运河丰富的自然资源仍在为两岸的居民造福:古运河不仅提供农业的灌溉之水,也是养殖业的生命之源,同时,沿岸的工业也离不开运河。古运河虽然不再如以前那般辉煌,但它的作用显然是不可替代的。凭借古运河的水源优势,运河沿线依然保持着发达的农业文明,同时此地也兴起了一股兴办养殖业、工业的热潮。1.农业在古农业文明时期,桂柳运河沿岸村落已经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到了今天,农业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我们调查时正处于双抢季节,沿线农田一片忙碌景象:有的村民在抢收稻谷,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有的村民赶着插秧,早插的秧苗已是绿油油的一片。在我们走访的十几个村落中,都是以
25、种植水稻、蔬菜为主,兼种水果等经济作物。譬如睦洞莫家村,有大约600亩的水田,1000亩的地。在600亩水田里基本上种植水稻,等水稻收割以后,选择一部分土质比较好、容易灌溉的田里种植香瓜之类的经济作物;而1000亩地,有300亩左右用于种西瓜,大约500亩荒地租给浙江人建养鱼场。桂柳运河自然充当了这些产业的灌溉水源,可见它的贡献依然很大。对古运河沿线的居民来说,桂柳运河同他们的生计休戚相关。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古运河沿线的农业虽然很发达,但作物品种却很单一,除了种植水稻,大部分都是种植西瓜。对于西瓜这种经济作物,古运河沿线的居民并未意识到要错开种植时间,反而选择在同一时期种植,导致的结果是市场
26、需求过于饱和,集市上西瓜过剩,价格低廉。据调查所知,去年夏季,当西瓜大量充斥市场时,瓜商拼命压价,西瓜的价钱低到一斤0.3元,甚至低于这个价格。鉴于西瓜的价钱太低,运出外卖的成本太高,村民感到入不敷出,即使地里的西瓜已经成熟也不去采摘,直至全部烂掉。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还是自发的小农经济所造成。要想很好的解决这种难题,首推“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发展模式。农民通过与公司签订合同,保证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就不用担心同类产品充斥市场时导致产品滞销,他们所承担的风险就会降低;同时,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之后,也保证了货物来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无货生产的尴尬局面。这就达到了“双赢”。但要想实现“公司
27、+基地+农户”这样一种生产模式,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或者能人的带动。一般而言,大多数农民的自主意识较低,跟风生产是普遍的现象,但他们并没意识到长期的跟风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运河边待收的水稻 运河边新种的农田凤凰山脚的西瓜地 桂梧高速公路边的西瓜地引运河水灌溉2.养殖业桂柳运河沿线的养殖业,主要有养鱼场(养鱼场一般兼养鸭子)、养鸭场、养猪场等,规模大小不一,但在运河沿线却是随处可见的。养殖场的土地租金普遍很低,一般在2545元/亩,这些养殖场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笔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这些养殖场一般建在运河里或者运河边。在运河边的养殖场,所占地都是一些土质比较差的荒地,如果用来种植
28、作物基本上没有收成,但作为养殖场就截然不同。因为养殖场对土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考虑的只是水源问题,而桂柳运河给它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把这些荒地用来兴建养殖场是最为合理的。养殖场的场主一般都是本地人或浙江人,而且一般都是小规模的家族式经营。比如浙江人,都是先有一个人到广西办养殖场,之后家族的其他成员在他的影响下接踵而至,本地人亦是如此。我们在会仙新桥附近采访了一位来自睦洞村的秦姓养鱼户,他告诉我们,他侄子也在会仙工业园附近办养猪场。这种分散的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仍然是一种自然经济的模式,发展程度低,风险大,没有真正走上商品经济的道路。本地人在运河沿线所办的养鱼场,规模都比浙江人办的小,最
29、大的鱼塘约100亩,但浙江人的养鱼场规模一般都是几百亩,而且机械化程度也很高。浙江人的鱼塘里一般都有增氧机和投饵机等先进设备,但本地人的鱼塘里几乎没有。从这些规模和设备来看,本地人的竞争力比外来者要低得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浙江人背井离乡来到广西办养鱼场,主要是因为家乡用地紧张。当地政府对这些外来投资户,不仅没有优惠政策,甚至还给他们出一些难题。在凤凰山脚,我们采访了一户张姓的浙江人,据他们所说,他们所办的养鱼场,基本上是用现代化管理方式,比如说抽水灌溉鱼塘、用投饵机喂鱼,用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氧气等,而这些都需要大功率的动力电。他们曾向会仙镇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动力电
30、的问题,但过了3个月,仍杳无音讯;之后他们便打报告到四塘乡政府(四塘乡与会仙镇交界),2个月后四塘乡政府给其回信,让他们直接找临桂供电局;于是他们找到临桂供电局,希望临桂供电局能够帮助他们安装一个变压器。在没有预算以前,临桂供电局只是让他们准备9万元。可是经过预算,却改口要30万元,这大大超出了浙江人一家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认为拉一公里的动力线要67万块钱不合理,最后协商没有成功。他们的生活用电来自莫家村,电线是自费买的,不仅电压低,且每度电比当地人贵0.2元0.3元,原因在于他们是“非居民”。张老板还向我们透露,他们来广西之前,已在广东养了10年的鱼。在广东时,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帮助
31、他们兴修公路,免费安装变压器。但来到广西后,当地政府非但不帮助他们,还假以名目,乱收费用。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政府对外来投资行为,非但不加以鼓励、引导,反而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处处刁难。试问,如此做法,外来投资者何来投资热情、信心?经济又怎能朝良性方向发展呢?浙江人外出打工,孩子的受教育情况成为难题。他们一般都是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在老家念书由老人抚养,放假时才在老人的陪同下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由于没有广西的户口,孩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受中国传统重土观念的影响,浙江人也不愿意将他们的户口迁来广西。成长中的孩子,如果长期不在父母身边,身心健康将受影响,亲子关系也令人担忧。在桂柳运河沿线开辟
32、荒地办养鱼场,固然充分利用了土地,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也伴随着一些环境问题。凿地办塘,鱼塘里的水多为死水,久而久之,便会散发出臭味,容易导致鱼类死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鱼塘附近堆满了死鱼骨头,还有一些药品的包装袋,而这些都彰显着环境所承载的威胁。鱼骸鱼塘边上丢弃的药品包装3.工业临桂县会仙镇位于临桂县东南部,全镇辖16个村委,总人口5.4万人。自从国家取消农业税后,原本以农业为主要税收渠道的会仙镇,陷入了财政危机。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会仙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区、市、县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精神,积极筹建会仙工业园。会仙工业园于2003年5月正式启动,总体规划3000亩,分三期实施,第一、第二
33、期已实施利用1500亩。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1500多万元用于集中区的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日趋完善。目前,已完成集中区的工业大道、土地平整、绿化、给排水、排污等设施建设,工业集中区高压电专线也已安装完毕,充分满足园区内各企业用电需求;此外,集中区的自来水引水工程也即将完工。会仙工业集中区目前(截至2007年8月)已成功引进企业38家,其中建成投产企业22家、在建企业6家、在办理相关手续企业10家;在谈项目6个;签订投资意向书企业3家;引进资金5亿多元;涉及行业有化工、印刷、包装、医药、食品、建材、电容器、汽车配件、橡塑产品、竹制品、农产品深加工等。2006 年,集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34、2.7亿元,实现税收650万元。预计到“十一五”末可完成工业产值10亿元以上,税收达到4500万元,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安排就业8000人以上。会仙工业园为会仙镇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周边的居民在农闲时可以到工厂打工,借此补贴家用,同时又不会耽搁农事,可以做到农事、务工两不误。再加上优越的区位优势(紧邻桂林市雁山区,距桂林市区仅24公里),建成桂林市新兴工业区是有极大可能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会仙工业园在给会仙镇带来福利的同时,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工业集中区中的一些诸如化工、医药类的产业,污染比较大,处理稍有不慎,就会殃及运河沿线农业及养殖业的发展。现在仍有一些企业因为污染问题而被迫停产
35、整顿。在此,我们呼吁:不要一味的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罔顾环境问题。滚滚浓烟停产整顿的企业厂房中杂草丛生桂柳运河沿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都有所发展,但多是单个家庭的行为,他们各自经营,并没有形成规模。从单个家庭外出办养殖场,逐渐发展成为家族式的经营,这是一种扩大了的自然经济,这种经营方式的发展程度仍然很低,风险也很大。我们更希望看到“公司+基地+农户”这样一种形式的经营方式,对农民抵御风险是有好处的。运河沿线工业的发展势头迅猛,而环境问题是发展中必须面对同时也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处理得好,泽被人民,否则,将成灾难。三、我们的建议桂柳运河是1300多年前修建的人工运河,在历史上曾发挥着商业、航运、灌溉等综
36、合作用,它对维护祖国西南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以及相关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曾产生巨大影响。对于研究广西地方史、运河史、航运史、民族关系史以及移民史等,均有重要意义。况且,桂柳运河在今天仍发挥着运输与灌溉的作用。因此我们建议:第一,加强对运河的宣传,包括对运河历史价值的介绍及振兴发展其沿线经济的重大意义,以便引起专家及各方人士的关注,让大家都知道在桂林还有一条与灵渠同样重要的人工运河桂柳运河。我们首次听说这条运河,是在2006年上学期选修唐凌老师的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变迁这门课的时候,当时唐老师布置给我们的课程作业便与桂柳运河有关。为得到第一手资料,我们欣然前往桂柳运河。出人意料的是,沿线很多居
37、民并不知道有桂柳运河,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略微知道一点运河的历史。我们在坠尾村采访了一位守陡人的后代李辛酉,现年83岁。老人告诉我们他在十几岁时还看到一些货船从运河经过,那些商人前往龙船庙(据说国民党时期被毁)烧香,并将一些货物(例如白砂糖)分给当地百姓,他也曾得到那些商人赠与的白砂糖。像这样亲身经历过运河事务的老人已经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建议在宣传的同时开展对古运河的全面调查,尽快行动起来拯救这些“活历史”。第二,注重对古运河的保护。桂柳运河作为一个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对于研究广西地方史、运河史、航运史、民族关系史以及移民史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古运河。在运河
38、沿线的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运河段出现多处坍塌的迹象,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破坏。例如位于临桂县会仙镇新陡门村西约800米处的会仙新桥,两端部分台阶塌陷,西南局部桥身垮塌;又如位于临桂县会仙镇上大活头村的铜桥,桥边碑刻被人为破坏,碑刻遗迹处出现坍塌。这种现象在运河沿线并不少见。如果再不引起重视,肆意破坏,古运河将不复存在。第三,疏通河道,逐步修复分水塘的蓄水、分水工程以及一些重要的陡门,在此基础上对古运河进行旅游开发。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各国、各地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急需发展经济的桂柳运河沿岸的村落来说,拥有丰富完整的文物古迹与保护较好的自然环境,无疑已经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而距世
39、界旅游名城桂林很近的地缘优势、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则又为它增添了魅力,当务之急,就是当地政府要加大考察力度,引进外地资金,把桂柳运河沿岸建设成桂林市又一个特色旅游经典之地。从而带动会仙、临桂的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与政府人员座谈时,我们了解到临桂县政府、会仙镇政府已十分重视并且着手于开发运河旅游业,他们拟定了一份详尽的计划,包括古运河沿岸经济作物的种植、运河流域的旅游规划、旅游路线的设计等方方面面。国内许多旅游投资公司(包括港澳)也已经先后数次派人深入考察,研究桂柳运河旅游业发展的潜在价值。今年3月20日,澳门科雄国际投资贸易行就与桂林八仙湖旅游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计划用5年时间
40、,投资10亿人民币打造桂林八仙湖旅游景区。景区建成后,将包括10大景区,8大功能服务区,俱乐部会员别墅楼6个区域,接待床位12000个。景区内还将包括各种娱乐设施、餐饮、商业街、酒店、园林式建筑。除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民族风情园,还将引进多个其他民族的风情园。届时,桂林八仙湖旅游景区将成为微型的“世界之窗”。除了建造这种大型的旅游景区外,我们认为时下流行的“农家乐”“生态旅游”也将是发展当地旅游业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趋丰富并呈多样性发展。因此,除了游览名山大川、历史胜迹等传统旅游方式外,“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购农家物”
41、的特色旅游活动悄然兴起并已成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在推出“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同时,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活动也将吸引大批游客,例如宗教节日中穆斯林的各种活动,旧村板鸭的现场制作等等。为此,我们设计了三条认为比较合理的旅游路线,以供参考:一条是从睦洞村乘船到龙头山,再游乾隆桥,最后在毛家村上岸;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对古桥及附近石刻的保护。第二条是由社门岭村徒步北上,最后在七星村落脚;此线路属于“生态旅游”;第三条是从会仙镇上出发,坐汽车游览运河两岸。考虑到年老和年幼的旅行者旅行多有不便。三条路线设计的原因在于首先保护沿线的文物古迹及环境不受破坏;其次充分考虑到旅行者所能观赏的最大程度。第四,组织力量对
42、桂柳运河的历史进行挖掘考古工作,复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古时候这样一条对桂北经济、军事、农业非常重要的运河,在史书上竟然很少记载,相比起国人皆知的京杭大运河,甚至同处一府的灵渠,有着天壤之别。根据我们发现的石碑记载及其他资料,可以肯定的是清朝至少对桂柳运河进行过7次大修。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留下来的资料应该相当丰富,可是经过实地考察及翻阅资料,我们发现详细记载桂柳运河的很少,乾隆桥原有的记事碑要么被毁,要么不知去向,这些都反映出桂柳运河的过去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组织力量对桂柳运河及其历史进行发掘,考察其原貌,这样一来可以丰富广西地方史料,二来可以从历史上桂柳运河的兴衰中吸取教训,为当地人
43、民造福。四、值得深思的问题1.桂柳运河现存古桥是否都是乾隆年间或清朝修建?在运河上,现存较好的古桥有8座:四塘桥、官塘桥、旧桥、新桥、牛桥、太平桥、龙门桥、高桥,其中只在龙门桥边发现有碑刻,碑文记载此桥建于乾隆十六年。当地居民通称这些古桥为乾隆桥。在当地,人们流传着当年乾隆帝游江南时,曾游览过相思埭这样一个传说。人们为什么通称这些古桥为乾隆桥呢?难道这些古桥都是建于乾隆年间?临桂县会仙镇前人大主席秦善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桥的修建都是为了劳作的需要,便于两岸居民的往来。所以他认为这些古桥应该散建于唐至清之间,秦主席的看法也不无道理,我们是否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清朝是在这些桥原有桥的基础上修建
44、的,有的可能是修复原有的桥,有的可能是新建的桥,而且这些桥大都是在乾隆年间修复、新建或重建的,因此大家都通称为乾隆桥?奇怪的是,这些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桥大都集中在睦洞一带,这说明了什么?根据秦主席的猜测,这些古桥围绕相思江而建,是否当年此处是一个类似于江南水乡的地方?秦主席的理由是睦洞村在会仙镇一直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村公所。而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大活头村旁边的古河段,山清水秀,犹如江南水乡。难道真如秦主席说的,当年此处就是一个江南水乡?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由于史料有限,我们无法从文献中找到答案,在此提出,仅供研究者讨论。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论对人们深入认识桂柳运河的历史还是充分利
45、用其资源都会有较大的帮助。2.运河沿线的生态问题在运河沿线考察时我们发现,运河的堤坝普遍很低,最高在2米左右,最低不到0.5米。堤坝上缠绕着老树根、芦苇、野草等,所有的堤坝都是在原有河岸的基础上稍加改善而成,基本上还保留原貌。耐人寻味的是,有很多河段的河床几乎与运河边的农田平行。如左图所示,此段古运河段的堤坝很低,不到0.5米,河床与离运河有200米左右的清代墓地几乎平行,但历经几百年,此墓保存依然完好。临桂县会仙镇是桂林市的暴雨区,但这些墓地保存完好,这说明了什么?这是否和堤坝上的老树根、芦苇等有关?如果是,老树根、芦苇等,到底又能承受多大的洪水冲击,以至于使与运河平行的清代墓地没有被河水毁
46、坏?抑或是墓地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所以保存完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得到肯定的答案,希望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能给我们一些帮助、启示。3.为什么在桂林会出现两条人工运河?修建于长寿元年的相思埭,与北面的灵渠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一个运河系统,又与经过桂林的湘桂走廊、潇贺古道形成一个水陆联运的系统。由此可见,相思埭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奇怪的是,这样一条重要的人工运河,史书记载非常少,甚至当地居民也不甚了解。这是何故?再者,桂林地处西南边陲,土地总面积27623平方千米。但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有两条人工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是少见的。这又是何故?从现存的一些资料来看,灵渠是秦始皇为了攻打百越,作为军资运
47、输的渠道而修建。很显然,最初的设想是出于军事目的。相思埭则是唐王朝为了方便对岭南用兵而修建,诚然也是出于军事考虑。那么,为何会在一个桂林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一南一北”两条运河,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抑或是其他的因素?4.雁山大学城对运河的影响包括我校在内的桂林几所高校,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工业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已经在雁山购置了土地用于建立大学城,大学城建立之后将会给当地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40%,德国海德堡学院经济收入已占到城市经济的65%;从国内来看,北京海淀区依托北大、清华等大批高等院校发展的学校经济圈,已经成为都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利润增长点。在上海、武汉、西安等大中专院校非常集中的城市,高校经济圈正俨然成型,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不容小觑。 权威调查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高校学生年人均消费7000元左右,人均月消费在600元左右,30%用于外出就餐、购物、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由于毗邻大学校园,周边的商业模式也以餐饮、娱乐、休闲、零售等经营业态为主。再加上大学本身所具有的深厚人文底蕴,稍微点缀的商业氛围,就能辐射周边社区,带动人们消费。有资料显示:一些城市已在谋求更大动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5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