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与发展研究.docx(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革与发展研究第78期2009年5月本期责任编辑:樊玉琦、刘隽专题中医药发展与教育医改意见解读中医药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4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涉及中医药内容有多处。究竟怎样理解这些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对此予以解读。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摘自(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宪法总纲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医药与西医药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同的发展权利。在我国,中医药和西医药都是主流医学,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医药
2、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也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 摘自(五)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采取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以完善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在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要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探索建
3、立充分体现中药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的基本药物目录和制度措施。在制定和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时,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结合我国用药特点,参照国际经验,合理确定品种和数量。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研究制定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相关政策。同时,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中医院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防治疑难疾病的联合攻关。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在推进公立中医医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要研究公立中医医院的特殊性问题,探索建立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
4、格机制、有利于中医药人员专心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分配机制和有利于中医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对中医院(民族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摘自(十)建立政府主导卫生投入机制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整合现有的用于中医药发展的各类资金,统筹规划,集中财力,重点支持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建设、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发展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等。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国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根据中医药资源配置需求,积极引进外资和国际组织项目资金,
5、壮大中医药发展资源。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摘自(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针对影响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重大疾病的威胁,加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和水平。用35年的时间,通过加强协作、联合攻关,优化完善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制定实施相关诊疗指南。与有关部门协调,建立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协调机制。2009年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的有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完成中医药治疗HIV/AIDS疗效评价分期标准及指标体系,制订艾滋病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总结优化中医药治疗肝病和结核病的治疗方案。开展中医药治疗
6、矽肺和戒毒研究试点。开展中医药人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培训。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摘自(十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制定实施中医药教育发展纲要,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突出办学特色,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培养。用35年的时间,建立农村中医药人才定向培养制度和农村中医执业医师制度,探索农村师承工作机制。通过业务培训、学历教育及师承等方式,培养和引进城乡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和实用型人才,初步解决农村中医药人员问题,满足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同时,开展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2
7、009年底前完成2.5万名乡村医生的招生培训任务。借鉴历史上师承教育的经验,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使中医药的各种学术流派、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以及独特的技术、技能得以传承和发扬;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专业学位相结合的具体政策,妥善解决依法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徐茵 摘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报)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策略关键词: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策略1研究中医药大学办学定位的意义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摸索,2l世纪的中国高校已逐步进入学校自主定位的状态。对办学定位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
8、办学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困惑,基于国外成功大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基于我国少数起点高、基础好、综合性大学办学经验的回顾与展望;对实践层面的探讨较深入;关于定位的理论研究目前不够成熟、系统,使得高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缺少理论依据,随意性大。1995年,我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迈出自主定位的重要一步;从此,学校从中医药单科院校转变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并从教学型院校转变为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学校“十一五”及中长期规划明确要为自己在同类院校、广东院校中找寻合适的位置而定位。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视角,与同类院校比较,我校中观定位: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与广东省高校比较,我校微
9、观定位: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研究我校办学定位问题是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实践需要;是对我国高等中医院校办学发展的次实证研究,为探究高等中医院校办学规律而总结经验。2办学定位释义我们在研究学校定位时,主要应考虑学校的学科结构类型;单科性学校、多科性学校、综合性学校。办学层次主要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层次大体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或以本科教学为主)、职业技术型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系统分层次能促使各高校各具特色,“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而
10、高等教育系统层级的形成不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来完成的,而是各高校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定位来实现的。3我校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的策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院校必须面对高等教育市场,积极参与竞争,只有主动谋求发展的院校,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我校需适应高等中医教育发展要求,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为实力,以改革为发展动力,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31明确办学理念,创建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启示我们:创建一流大学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
11、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建设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必须建设国内一流的学科,国内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国内一流的科研成果。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及学科支撑点,使我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有厚实的底基,有提升的实力,有创新的动力。依托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科研,科学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大学师资队伍,为产生大师级的人才提供强力的教育政策保障,宽松的研究环境。通过师资队伍凝聚大学精神之科学、人文、民主之内涵。大学应该有耐心,给我们的教师群体以成长的时日和机会;更应有信心,给我们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成长的期待,让他们成长为未来中医药学界的大师级人物。科学研究是发展科学之所需,学术研究是探究高深
12、学问的重要方法、途径;“十年磨一剑”是保障学术质量的基石;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保障科研质量、学术质量的天平。我校要下苦功夫,用大力气去炼就创新、原创的科研真功夫。追求国内一流,是我们对高等中医教育的一种期望与自信;追求国际知名,是中医药大学应有的历史使命。32积极、主动探寻特色化发展之道大学个性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在此趋势下,我校应积极探寻特色化发展之道。 我校将来的声誉、名望和地位,将取决于学校在著名教授、院士和学术特色的市场上竞争能否成功,因为声誉和名望就是由在上述市场中所取得的成功积累的结果;而成功的手段是取得一流的学生、教职员和经费
13、资助。特色就是竞争力和优势,特色化是将特色动态实行,是凝聚大学精神、形成学术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的实践过程。我校以中医临床医学疗效显著,临床人才培养有成效,经典课程回归临床见长,这是我校已形成的办学特色,是我校竞争优势。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寻求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我校中医药学科是强学科,而理、工、管等学科门类的学科呈弱势;明确扶强补弱的发展策略,优先强学科、优势研究稳健发展,争取领先地位;确保弱学科有可发展的空间。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持各学科共同发展。应着力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基础理论,形成现代中医药科学体系。科研项目、科技开发应着眼于争取更多的市场效益,
14、科研特色化将使我校科研职能发挥更大作用。特色化发展是我校未来发展的现实选择,是我校在中医院校保持领航者地位的理性决策。3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中发展 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构建教育教学质量机制及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我校已启动的名师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名牌专业建设工程、教学成果申报评选等,应成为我校教育质量体系的主要内涵。切实创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检验创建特色化办学模式成败的主要标准和根本指标是高校的特色化状态。包括我校的办学风格的独特性、教育思想的独创性、教学手段的鲜明性、特色教育的长期性。教学方法改革应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动性。整合教学方法;研究学科课程教学
15、方法体系、教学方法的效果与形式的统一,形成具有教师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课程设置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是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因此,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行,将使大学找到它存在的合法性:教学培养人才是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也是大学运作模式中最基本、最稳定的一种组织运作模式。 (沈美萍 摘自医学教育探索2009年第一期)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
16、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
17、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
18、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二
19、)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
20、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
21、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一)做
22、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
23、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
24、地。(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
25、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
26、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27、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
28、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积极参与相关国
29、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30、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
31、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五)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
32、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国务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摘编者 沈美萍)高教发展与建设中国高校学分制30年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讨论述评关键词:中国高校;学分制;教学改革一、学分制的生长环境: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振兴曾寄望学分制1978年,教育部确定几所重点大学为学分制试点,不久,题为试行学分制,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的文章在当时的人民教育上发表
33、。学分制试行十年成效并不显著。至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仅为3.4,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只有206万。(二)思想路线在学分制的社会属性问题上碰撞试行学分制能够持续至今,得益于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述启发了人们的思路,从而否定了“学分制和资本主义必然联系”、 “试行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资产阶级自由化” 的观点。(三)经济制度变革改善了实施学分制的社会条件上世纪90年代,似乎和学分制讨论的某些观点暗合,“教育产业化” 的口号曾经响亮过一阵儿。时为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的龚放在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8期发表教育产业化:一个似是
34、而非的口号,批判了“教育产业化”理论,疾呼“教育不是宗教神学的奴婢,不是政治的附庸,它也不应是经济的雇工”。这种见识对排除学分制讨论的一些认识误区同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四)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涵盖了教学制度选择权30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试行学分制也经历了政府行为到政府政策引导的过程。截至1996年底,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试行学分制,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通识课程),并在教学计划中设定了各类课程的学分分布要求,使现行学习制度更具弹性和活力。二、学分制的价值取向:学习自由的历史进步性与现实借鉴意义 (一)关于学分制生成的的社会条件与内在逻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蔡先金教
35、授把学分制的产生发展放在广阔而又不乏细节的历史场景中作了客观的考察,指出学分制产生的前提是18世纪德国大学的课程开设冲破中世纪的束缚,建立选课制度所获得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这种进步为18世纪独立建国不久的美国所接受并在19世纪发展为专业选择的自由。经过与传统保守思想的较量,它经历了社会对新教学制度的曲折认可过程,也经过教学管理对选课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到19世纪末,“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选课制”。选修制全面铺开之后,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就需要尺度一“学分” 出现了,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配套措施包括主辅修制、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等制度来规范和发展选课
36、制。(二)关于学分制的性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学者注意到,对学分制性质的定义差异代表了人们对学分制功能的认识差异和试行学分制的态度差异,因此准确定义学分制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迄今,大多研究者认为学分制是“教学管理制度”;有的学者把“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相提并论;少数学者则明确地把学分制定位为“教学制度”。 (三)关于学分制的基本特征学分制属性和学分制特征互为表里,对学分制性质的认识差异也表现为对学分制基本特征的概括差异。比如有学者把“学分” 看作学分制的特征。其实,学分只是计量学习成果的一般等价物,它忽略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差别,抽象出一种可跨专业、跨课程类型、跨时间段(比如学年)、
37、跨空间(比如跨校选课)的计量单位。学分计量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只是学分制的表征而不是学分制的区别性特征。今天的中国普通高校大多以学分衡量学生的学习进程和毕业资格,但是其教学制度却不一定是学分制。我们倾向于“选课制、弹性学制和专业边界模糊的主辅修制应当成为学分制的本质特征。也是与学年制的根本区别”。(四)关于学分制的内容借鉴与路线借鉴如何实行学分制?遵循历史发展逻辑,中国高校试行学分制也是从课程体系的变革开始的。1985年的国内几所理工科大学实行学分制经验概要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实行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变化。以第一阶段参加试点的武汉大学为例,其学分制课程模块结构如下(见表1)。表1 武汉大学学分
38、制课程模块结构课程类别学分要求大学公共必修课32学分外语l6学分体育4学分自然科学基础必修课2624学分其中高等数学10学分普通物理及实验l2一l4学分计算机算法49学分专业教育必修课6460学分指定(限制)性专业教育选修课2211学分任意(非限制)性选修课l423学分毕业论文或科研训练10学分要求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158150学分这种课程模块体系成为后来二十多年大多数中国普通高校试行学分制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五)关于学分制的价值取向30年学分制讨论,从一开始高举“社会本位论”的大旗到最后“个人本位论” 的呐喊这已经是历史的一种长足进步。有学者分析,高等教育的四种文化模式基于高等教育的
39、基本四维:大学维、国家维、社会组织维和个人维。“大学活动一直在受这四种思考模式的左右,这构成了大学活动的四种基本价值取向。或许,学分制张扬的“个人维”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受教育者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历史每前进一步,对人来说都具有某种发展和解放的意义,是人走向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必要阶梯”。三、学分制的实现条件: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分制讨论向纵深发展,讨论较多集中在以下论题:(一)关于试行学分制的效果评价首先,以课程选择自由度、学习年限的自由度和专业选择自由度三个核心指标来审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普通高校
40、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这是改进的学年制:“学年学分制是以学分制内涵的丧失为前提的,它的本质不可避免地又滑向学年制”。“学年学分制” 的称谓的确是不可取的,它容易混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区别:“完全学分制” 的称谓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的前提是承认“不完全学分制”。两者都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学分制。有学者也从另一角度否定“学年学分制”、“彻底学分制”的说法,认为不要用美国实施的学分制模式作为惟一衡量标准,“关键的、本质的因素应该是:它是否能全面支持一所大学根据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而进行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全面支持这些改革的学分制,就
41、是我们所需要的学分制” 。这是有道理的,从这个角度说,改进的学年制也并非“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学年制。其次,以实现学分制价值取向为标准,改进学年制有以下成效:(1)找到高校教学制度不适应社会与人发展的机制“短板”;(2)促进了高校课程体系的创新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促成了通识教育模式,开始注重学生必具以及须拓宽的知识和能力;(4)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初步照应了学生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第三,以教学质量高低为衡量标准,大陆高校以提高社会发展适应性为教学制度改革的质量目标,30年来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校培养了社会需要的大批专门高级人才。“如果客观地、公正地、全面地评价当今中国高
42、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必须承认,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相比,它有了很大的进步”,“五分之一的入学率同百分之一的入学率相比,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质量没有规模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没有质量的高等教育”。如果说试行学分制一开始设定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的话,那么,不管试行学分制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由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目标已经初步实现了。(二)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条件障碍简言之,学分制需要发展的主要条件是:(1)社会整体经济实力;(2)人才需求的社会调节机制;(3)高等教育价值观;(4)高等教育制度。总言之, “实行学分制所涉及到的因素太多,学校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
43、,道德的、法律的,观念的、政策的,等等,这些因素构成了学分制的生长环境这种环境的变化无疑是个历史过程”。(三)关于现实条件下的学制模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试行学分制的客观条件不断改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人们更注意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及学校特点的学制改革之路。如上海交通大学俞长高等国情校情教学制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第2期),暨南大学彭大火等在实践中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制 (高教探索1988年第4期),华南农业大学的叶静华等建立适合国情的学分制的实践(高等农业教育,1992年第6期),上海大学杨德广从国情校情
44、出发试行有中国特色的学分制 (中国高教研究1995年第5期),清华大学袁德宁积极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0年第21期)。十年前,身为山西师范大学校长的侯晋川写道:应当实行以学年制为基本框架的,含学分制成份的教学管理体制。为与前述“学年学分制”相区别,姑且称作“学分学年制”。它应是能较好适应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其它方面的改革还不完全配套,高校教育还主要受计划支配这样一种大系统环境,又能较好地吸取和创造性地发挥学分制具有较大弹性和柔性的优点,克服过去学年制刻板、僵化的弊病,能够适时地、灵活地就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出反应和实行自我调节:它还应当有利于调
45、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适应性强的各类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是很有见地的,引为本文的展望。中国高校学分制发展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过去30年学分制试行和学分制讨论为这一进程打下思想基础,做好舆论准备,这就是它的历史价值。我们相信就在下一个30年里,中国大学的学子会骄傲地说:我们处在一个学习自由的时代。(马天梅 摘自高教探索2009年第4期)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关键词:教育部;2009年;学科评估;结果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1005 中医学(2009年)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
46、“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10个,本次参评4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6个,本次参评1个;还有2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1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高校共8所。学校代码及名称排名得分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90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81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7310507 湖北中医学院6810471 河南中医学院6710247 同济大学6610199 长春中医药大学6510716 陕西中医学院61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1006 中西医结合(2009年)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19个,本次参评6个;具有“博士点”授权的单位共14个,本次参
47、评1个;还有1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和1个具有“硕士点”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高校共9所。学校代码及名称排名得分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8310246 复旦大学8110610 四川大学7710089 河北医科大学7610487 华中科技大学70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6910716 陕西中医学院6410730 兰州大学10159 中国医科大学61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1008 中药学(2009年)本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单位共16个,本次参评7个;还有6个具有“硕士一级”授权的单位也参加了本次评估。参评高校共13所。学校代码及名称排名得分10268 上海中医药大学8410633 成都中医药大学8010026 北京中医药大学7910316 中国药科大学10572 广州中医药大学7710240 哈尔滨商业大学6910486 武汉大学10193 吉林农业大学6810199 长春中医药大学6710471 河南中医学院6610507 湖北中医学院6510475 河南大学6310716 陕西中医学院61(马天梅 摘自试析大学经营理念及实施战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4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