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发西游论心.docx
《张新发西游论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新发西游论心.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游论心张新发前言 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这是大众认同的,这个观点没有错。其实也是这样,整部西游记,都写的是神话故事。但是我要说,西游记不仅仅是神话小说,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下去,就会发现西游记所蕴含的意义,就不只是塑造几个人物,用一些神奇的故事情节把他们联系起来,给人们茶余饭后谈古论今时提供一点聊天的话题那么简单了。在那些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里面,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三大主流佛、道、儒的思想精粹。广博的知识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禅、易、医、巫等,理论都非常精深。 首先,西游记是一部佛学著作。本来,佛学著作包括了经、律、论,西游记不是经,也不是律,更不是论,是一部小说,不能算是佛学著作的。但西
2、游记里有一个唐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唐僧西天取经,是依经律论而行的,所取之经也是佛教的三藏经典。佛教讲心,所谓即心即佛,就是佛教经律论中的主体内容,修心则是修行实践中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此西游记里面就有一个孙悟空。孙悟空是源流、是灵根、是心性、是大道,这在西游记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里,就暗示了出来了。一部西游,就是写孙悟空,其实就是写心。整个西天取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修行人的心路历程。 其次,西游记是一部弘扬真道、破除邪道的书。孙悟空上闹天宫,下闹地府,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让他一脚蹬倒。取经路上,孙悟空成了佛教徒,而妖魔鬼怪的歪法邪术都给孙悟空一一识破。最后到了西天,
3、见到如来,取得无字真经和有字真经,而这正是佛法。西游记弘扬了禅,让唐僧这个金禅子成了佛,也让孙悟空这个本心成了佛,这就是佛教即心即佛的理念。 西游记还运用了许多周易的理论,用周易解析了许多修行方面和人生实践的难题。可以说,西游记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并把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圣人、佛的境界揭示了出来。吴承恩的精神境界应当达到了很高的地位,他留下了西游记,说不定正是他的人生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西游记对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有着较高的精神追求的人,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当我们潜心参究西游记时,会突然触动灵机,豁然开朗而明心见性,觉悟本来。 西游记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者必读之书,西游论心则是了悟宇宙
4、人生者开卷有益之书。一石猴出世 西游记是一部好书,古来多有评论,享有非常崇高的声誉。古今中外,研究西游记者大有人在,只是大多都是在世俗层次上去探讨,很少有人从宗教的角度,深入地研究它。 其实,西游记的写作宗旨,它的主题思想,本来就是描述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游记这部书在宗教方面的价值就非常之高,简直无法估量,很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啊。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心好动,一点也不安分,就象猴子一样。你看孙猴子多好动,一刻也不得安宁。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从来也没有安静过。吴承恩把它应用到西游记里,用猴子来象征心,运用艺术的手法,生动的故事情节,把猴子的出世,修行,炼魔,成道,写得活灵活
5、现,淋漓尽致,吴承恩可真是够伟大了。 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这个标题有点巧妙,一般的人是看不懂的。什么灵根啊,源流啊,还有心性,大道之类的,真是莫明其妙。其实,吴承恩并不只是为写故事而写故事,他的故事里,是有深刻涵义的。灵,是指心灵,根,是指根本,灵根,就是心的根本,就是本来的心。源就是本源,源头;流,就是从源头流出的万物。佛教认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为万物之源。无心,万物之是否存在,都不能被认识;心生了,才有认识事物之心,这个认识本来就由心所生。因此,这个标题暗含有心的出生的意义。而这一回,是写石猴出世的。由此可知,吴承恩写石猴出世,实际上就是写心的生起。心
6、性就是石猴,大道是由心生出来的,心之所以会生起大道,就是由于修持的缘故,修心养性就是大道,就是正道。这就是这回标题的含义。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吧。 石猴是出生在一个称为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的花果山上。在这里,十洲和三岛都是指空间,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十州,是十方的意思,东南西北加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共八方,再加上方和下方,就是十方;三岛指三维,即上下,左右,前后。祖脉是源头,来龙也是源头。那麽,十洲三岛的源头是什么?也就是说,宇宙的来源是什么?佛教认为,宇宙的源头在心里,境由心生,还由心灭,因此宇宙的生灭是随着心的生灭而生灭的。花果山有点类似圣经的伊甸园,一个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7、的地方。石猴的出生地就是在宇宙的源头心地里。在心地里,有个快乐的地方,就是花果山。这里有一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象征周天365度,二十四节气。这块仙石也是时空的代表周天是空间,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石猴就是从这块仙石里爆裂出来的。他出世了,来到这个有空间又有时间的地方了,这里充满着快乐其实,这个娑婆世界(佛教把我们这个具有对立统一规律的世界叫娑婆世界)虽然有快乐,但也有痛苦。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才是永恒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的根本规律。这是众所周知的哲学观点。因此,有对就有错,有是就有非,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
8、。石猴就是在这样一个二元世界里出世了。然而,吴承恩的意思绝对不止这些,他要描述的,也不仅只是二元世界里的事物。按照佛教的观点,我们这个对立统一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因此叫做娑婆世界,要想解脱,就只有舍去对这个世界的执求,回复到心念未生时的一元世界里,即所谓的返本归根。石猴未生时,并没有西游之记,作为宇宙的源头里,是一片清净的,那里不会有苦乐,是非之类的矛盾存在。一元世界,就是万事万物的原本状态,在这里,万物各归其根,处于圆融的祥和之中。石猴的出世,就是从一元世界来到二元世界,从没有是非的清净地来到有是非有对立,有物质也有精神的世界里。 禅宗,是中国特有的佛教宗派,它的参修特点就是究心明心,
9、见性成佛,提出自性本净,无染无杂,能见此性,自成佛果。禅宗要探究的,就是石猴未生前,阴阳(矛盾)未分时的心,这个心无形无相,但是,一切心念,没有它就生不起来。这个心就叫本心,一切都从这里生起,这就是石猴要从宇宙的源头出世的原由了。 姑且不论修佛参禅者,为求解脱,彻底否定二元世界,舍弃一切欲念,复归到本来状态后的那种超脱的,没有烦恼和痛苦的快乐,是何等的崇高和尊贵。就是我们人间的凡夫俗子,如果能够知道自己原本就有一个清净的心,而这个清净心正是我们原本的自己,从而守初衷,保持住自我本色,也就能够给自己所处的环境增添许多的快乐与祥和,减少许多的烦恼与纷争。其实,清净心人人本有,不从外来。只是人出生后
10、,在有选择地接受了社会的一些思想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后,就开始用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并把具有这种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看成了真正的自己,才忘失了自己的本来清净心。石猴的出世,正是这样,接下去,他的烦恼就很快生起来了。 人本来是一样的,原本就没有区别,都是在出生之后,受到社会的影响,受到人类某一世界观的操纵,因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这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应当说,人世间的事业与成就,是由自己的人生观造就的,而人生的痛苦和烦恼,也是由自己的人生观造就的。如果认识到自己的清净心是圆满的,而世界观和人生观并非自己的全部,是具有片面性的,由清净心生长出来的,那麽,我们
11、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了。有了这种认识,就能抛舍自己的主观追求,顺应客观规律而体验人生,人生就会变得很美,很有意义。二猴王觉醒 石猴出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竟然惊动了玉皇大帝。后因服食水食,金光潜息。 心之初生,还只是一心,其它的心都还没有生起,一无杂念。因此,这个心还是光明的,洁净的,可与日月争辉。玉皇大帝是天神之首,代表至善。但,就是最善良的心,也都不能跟毫无杂念的心相比,那可不是仅凭善恶两字所能衡量的。善恶是二元的,有善就有恶,恶是一种坏的杂念,而善又是一种好的杂念。石猴刚出世时,没有杂念,只是纯一的心,所以心光可照天地。后来,要吃要喝的心理产生了,各种欲念随着生起,心念复杂了,后天意识
12、代替了先天自然的、纯净的心,心光随之潜息,也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石猴与一群猴子寻找水的源头,找到水帘洞来,就在水帘洞定居下来了。水帘洞乃是水的源头,在人体中,水的源头在肾。按易经的说法,心属火,肾属水。心主神,肾主气,气聚则成形。因此,水帘洞暗指人的身体。心为阳神,肾为阴气,神恋气,气迎神,神气相依,从而构成了人的身心。于是,由阴阳二元对立统一的世界也就形成了。石猴来到水帘洞自立为王,可以理解为主宰人的身心的心王,这就成了美猴王。书中有个偈子说得好,表达了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心意: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历代人人皆属此,称
13、王称圣任纵横。 谁知道自己,谁能真正明白自己?原本的自己到底是怎么个样子?我想,世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历代人人皆属此,是什么意思?人人都是猴子吗?不是。肉体是不是自己?显然不是,否则,尸体就应当是人了。吴承恩正是要表达这个意思,指出人人都是美猴王心。这个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内观不识,却能通过物质的渠道,认识外在一切有形的事物。这个心才是每个人的真正自己。所以,天地所生的众生,实际上只是这个心。它是日月之精,日月代表阴阳,阴阳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运行,即使会运行也不能被认识;要完成大道,要靠它,修心养性就是心在修养,而不是身,也不是其他东西需要修养;道家修炼的金丹,实际上也是指它,所谓丹心,就
14、是这个意思。正是这个东西,可以称王,也可以成圣。这个心,在西游记里,就由石猴变成了美猴王了。佛教认为,人有四万八千烦恼心,水帘洞里也有四万七千小猴,这四万八千烦恼心的心王就是美猴王。 不管是石猴,还是美猴王,都是这颗心,虽然名称不同,但所指只是一种东西。石猴是独立的,自在的;而美猴王却不能独立,不能自在了,它已有了许多权利,也有了许多负累。虽然如此,体性不变。这正是佛教里面所说的人人本俱的如来佛性。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人人本来的心是一样的,是洁净的,是光明的,而只有这颗心才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意识,一切的烦恼杂念,并不是自己本来就有的,只是随缘生起的,经常变化的,因而把它放下,那么我们就获得
15、了独立自在了。释迦牟尼当时也就是觉悟出这么个道理来,就成了佛(圣者)了。 吴承恩的这首偈子,很象禅宗的直指人心的方法,一下子把人引向人的最根本处,发人深省。 美猴王此时已是太多心了,从它生发出来的,就有四万七千个,此外,还有外来的魔心。心与魔交朋结友,整天游山玩水、饮酒作乐,玩得不也乐乎。只是好景不长,美猴王在一次醉酒之时,体验到了死亡恐惧,想到人之必死,如今的快乐繁华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便禁不住烦恼起来。 吴承恩在这里重点提出死亡,因为作为一个人来说,这是个终极关怀的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的一生始终为八苦所困,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种烦恼。生苦,我们体验不到;
16、老苦,则很容易想象了,俗语说人不可老,蕃薯不可臭,个中三昧,不难理解;病苦,死苦,人只有面临时,才能有深切体会。爱别离,所谓生离死别,多凄凉;怨憎会,不想见的人,偏要见面,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也是一种苦;求不得,所求不能得到,令人惋惜。而五蕴炽盛之苦,更是时刻纠缠着每一个人。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行为,识是认识。这五种苦是每时每刻都有的。八苦中,以死为最。美猴王想到了死,无法摆脱,因而悲从中来。于是,他决定要修行,以期摆脱这些烦恼。 美猴王觉醒了。置身于二元世界中,一切问题都会产生,正象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苦乐循环,永无休
17、止。只有摆脱这个世界,才能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要摆脱这个二元世界,是不是要离开这个世界呢?当然不是。佛教没有象其它宗教那样认为死后才能上天堂。释迦牟尼以他的亲身经历,证实了每一个人都可以象他那样,就在这个二元世界里,获得超脱的境界。他在菩提树下悟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现前。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运用故事的形式,把这种超脱的境界暗示出来了。美猴王要解脱,只须离开它的四万七千小猴(烦恼心),就能获得自在。而美猴王,他现在是知道了,于是,他决定离开他们,去找回自己。三悟空明心 美猴王拜见菩提祖师,且事之为师,
18、从而得悟本来。 菩提祖师住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就是心山心洞。灵台方寸是心,斜月加三星也构成一个心字。心山心洞里居住的,是菩提心,所谓事心为师,正是禅宗的修行方法。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之分,世俗菩提心指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胜义菩提心又叫圆觉清净心,也就是我们的本来无污染的心。 石猴出世时,原本没有污染,至成了美猴王,幻心多了,再交上一些妖魔鬼怪为友,早就忘失了自己的本心。只因恐惧死亡,才离开水帘洞,找到灵台方寸山来。古人认为,水是生命现象的来源,肾是水的源头,因而自古以来,肾一直被看成生命的源头。在西游记里,水帘洞是肾的象征。美猴王离开水帘洞,也就是超越了生命现象的世界,经
19、过千辛万苦,度过了四重大海,才上了岸。真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超越了生命现象的世界,这是一种禅定状态,进入了这种禅定,原先的一切,都成了梦幻泡影,心灵也就清净了,解脱了,因而,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此时容不得他不觉悟。因此,菩提祖师为他安名为孙悟空。孙,小子,象征赤子;悟空,觉悟空性。佛教认为,心性本空,本空之性,才是真性,这跟儒家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是有差别的。善恶之道,是世间道,为人处世,讲究以善为本。但,世间的本原,不是善,当然也不是恶。善恶是相对,究其实性,原本也是不存在的。我们如果如实地看问题,则不能说老虎凶恶,牛羊良善,只就立足于我们自己的利益观点出发,才会认为老虎凶恶,牛羊良善。
20、人对善恶标准的评判,哪个不是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而佛教正是要破除这矛盾对立的两面,消除一切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枷锁,从而达到对事物直接的,如实的认知。这就必须扫除一切思想杂念,清空一切污染,有如赤子之心,纯真得一尘不染。这种空灵的心理状态,才是我们的本空之真性。美猴王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本真,认识到自己本来就不是美猴王,甚至不是石猴,这些都只是假相而已。真正的自己,是不可名状的空性。因而,美猴王又变成了孙悟空。它超越了生命现象的世界,却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因而得到了性命(姓名),欢然踊跃,对菩提作礼启谢。 第二回彻悟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原神,就是描述悟空觉悟真
21、理,究心而至于明心的过程。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但真要明心,可也不是那么容易。书中借菩提祖师的口,说出了开悟见性的艰难: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这里的道,金丹,至人,都是指本性真心。道不从外来,本心要由心悟,空口说白话,钻进故纸堆里,都是于事无补的。可叹当今世间,诸多僧众,大多都是遍阅三藏经典,讲经说法头头是道,最后只好依赖一声阿弥陀佛,以了终生,哀哉! 悟空在心山心洞里,修习菩提心,用了七年时间,这只是个象征。开悟只是刹那间的事。易经里有一卦,叫做复,中有七日来复,复就是复归,七日是重卦的一个循环。因此,七年是取复卦复归的意思。美猴王觉悟了空性,反本
22、归根,复归本来,就成了孙悟空。于是,他从哪里来,就要再回到哪里去了。书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 祖师道: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吧。悟空闻此言,满眼堕泪道:师父,叫我往哪里去?祖师道:你从哪里来,便到哪里去就是了。悟空顿然醒悟道:我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来的。祖师道:你快回去,全你性命;若在此间,断然不可。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挫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叫你万劫不得翻身!悟空道:决不敢提起师父一字,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 这段对话很重要,告诉我们要自立,而不是依赖他人。悟空知道自己来自水帘洞,反本归根,就要回到水帘洞。他
23、不能也不可能出卖师父,菩提祖师就是自己的本性真心,本来就是一体的,如果出卖自己的本心,就等于把自己与自心分离了,那不是又落入迷途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真的是万劫不得翻身了。因此,他说是自家会的。他并没有说慌,菩提心确实是他自己本来具有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经常告诫弟子的,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离开自立,向外追求,只会迷失方向,永远也找不到真理。至此,悟空就彻底觉悟了菩提妙理了。他驾起筋斗云,径回东胜。筋斗云是翻腾的,以前不识自心,不知道心会翻腾得这么快,一下就是十万八千里。从我们的娑婆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十万八千里啊!他只一翻,就可到达了。现在,他知道了,此岸与彼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张新发 西游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