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docx
《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docx(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学校名称: 韶关学院 (盖章)联系部门: 发展规划处 联 系 人: 向爱国 (签字)联系电话: 13826360619 编制(修订)日期: 2014年7月 10 日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 43 -目 录一、学校现状3(一)学校概况3(二)协同机制创新情况5(三)学科专业建设情况9(四)教学实验平台与高校“质量工程”建设情况9(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11(六)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1二、指导思想12(一)规划的方针12(二)战略思想及总体思路12(三)重点发展领域13三、总体目标15(一)总体建设目标15(二)项目建设的意义
2、16(三)可行性分析17四、主要建设内容18(一)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项目19(二)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项目20(三)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类项目21(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类项目24(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32(六)对外交流与合作类项目34五、建设资金预算及主要用途35(一)规划总资金预算及年度预算35(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及主要用途36(三)省财政专项资金及主要用途36(四)地市财政专项资金及主要用途36(五)学校自筹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37六、建设项目实施组织及进度安排37(一)实施组织37(二)进度安排38七、预期效益分析38(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38
3、(二)学科特色进一步彰显39(三)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39(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39(五)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能力显著增强39(六)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40(七)有效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建设,打造全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40八、保障机制与管理措施40(一)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40(二)加强环境条件建设40(三)加强资金筹措与管理41(四)加强采购管理41九、附表:表1: 学校基本情况表42表2: 20142016年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表44表3-1: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体制机制改革与协同创新类建设项目规划表47表3-2: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大学及特色高校建设类建设 项
4、目规划表49表3-3: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类建设项目规划表50表3-4: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类建设项目 规划表52表3-5: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建设项目 规划表65表3-6: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对外交流与合作类建设项目 规划表74韶关学院“创新强校工程”2014-2016年建设规划2014-2016年是学校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落实“三步走”战略第三步“发展提升”阶段(2014-2018年)、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高教质量30条”、“2011计划”、“广东省高等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实施方案
5、”,进一步加速内涵发展、凸显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明晰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思路、任务和目标,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本规划。一、学校现状(一)学校概况韶关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先后与韶关大学、韶关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于200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坚持“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确定“紧密结合地方
6、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全国同类院校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的总体办学目标和定位,树立“创新发展、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协同发展”的办学思路和“经营大学、精细化管理”的治校理念,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在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综合性学科格局,已成为粤北乃至粤湘赣“红三角”地区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文化辐射的重要基地。办学56年来,为社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13万多人。目前,学校校本部占地面积2511亩(含校外二级学院共2694亩,除特别说明之外,以下所有数据均
7、取校本部数据),校舍建筑总面积64.13万平方米,专任教师819人(含校外二级学院共114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08人、副高级313人、博士1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紧缺拔尖人才”和“培养高层次人才”4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7人、校级培养对象63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7人。设立17个二级学院,2个教学部(中心),2个校外独立法人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1107人(含校外二级学院共28097人)。学科专业涵盖11大学科门类。有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扶持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6个、重点扶持学科6个、
8、扶持学科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校本部固定资产总值11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9亿元。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广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拥有现代化、智能化的多功能图书馆,馆藏纸质藏书174.79万册,电子图书7796.6GB。近年来,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64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32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市科技奖30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2项,国家专利66项;获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207项;获
9、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7项;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7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近100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300多部。由于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努力转变学校地处粤北贫困山区办学的劣势,坚持注重内涵发展,学校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10、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二)协同机制创新情况近年来,学校按照“2011计划”、“创新强校工程”的内涵和要求,不断开展协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开放、集合、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建设进程。1、构建全校统筹开展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为成员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协同创新工作,组织开展“2011计划”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评审确定第一批5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校级协同育人中心,申报1个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成立地方合作处
11、,与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从全校层面着力构建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机制。2、构建学校协同经营管理机制,加强目标管理。学校按照协同创新的思想,树立“经营大学、精细化管理”的办学理念,逐步深化学校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编制出台韶关学院二级学院目标管理实施方案等制度,从2013年实施目标管理,设置18个考核责任单位协同开展二级学院目标管理与考核,每年按照不少于100万元标准设立综合考核奖励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在综合考核结果排名前50%的二级学院,充分调动了二级学院扎实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等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取得明显成效,学校
12、的质量工程项目、学生考研、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的获奖成绩、教师科研立项等可比性指标,比2012年有显著的进步,其中学生考研、竞赛等指标同比翻了一番多。同时,积极开展教研积分奖励、科研积分奖励、科研经费目标管理、校内奖励性绩效改革、后勤目标管理、水电量化考核管理、节约型学校建设,推进目标管理协同机制探索。3、构建“五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学校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逐步加大实践课程、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公共平台+学科专业平台+专业方向”课程
13、结构体系,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平台和实践课程平台,探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机制和质量审核机制,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以校校协同育人为根本,建立校际应用型人才培养联盟平台。大力推行学生“第二校园计划”,与东莞理工学院、赣南师范学院达成了交换生协议,与嘉应学院、肇庆学院签订联办术科考试协议,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等7所高职院校协同开展本科高职“二三分段”、“四年制”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与南昌大学等重点本科院校
14、开展拔尖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在相应专业遴选优秀学生到重点本科院校跟班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2)以校所协同合作为手段,推进科研与教学互促互进良性循环。依托科研创新体系中的科研院所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韶关学院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地方立法(粤北)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韶关学院与莞韶产业园共建的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等平台,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循环互动,研究院(所)在开展研究的同时,直接反哺、服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3)以校企协同合作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政产学研教合作模式深度。学校校企合作经历了顶岗实习、政产学研教合作、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历
15、程。顶岗实习阶段,10多个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探索了“全真性实践教学”、“3+1”培养模式,取得较好效果。政产学研教合作阶段,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建“韶关学院韶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韶关学院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综合实践教学基地”、“韶关学院中软国际创新型软件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校级、省级、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共建的范畴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人员培训、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学校教师挂职锻炼或随岗进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用型课程教材开发等,将校企合作推向了深度融合。校企联合办学阶段,学校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合作试办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与中国联通韶关分公司开展共建“人才
16、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试验班联通班”、与韶关市司法系统合作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与珠海一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建植物组织实践教学平台,与华美达广场酒店等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等,校企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4)以校地协同合作为宗旨,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道路。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形式,推进高校、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这一新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近年来,“粤北现代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训基地建设”被立项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基金项目;“韶关学院南雄教师教育综合实践教学基地”被立项列为第一批校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韶关学院卓越教师教育
17、培养计划”被立项列为第一批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以及与南雄中学等学校建设“发展共同体”,通过项目立项的形式,大力推进高校、政府、中小学联合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置换培训的改革进程。(5)以国际协同合作为契机,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学校不断深化港澳台合作以及打造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积极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促进教育理念更新,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拓展了思路。目前,我校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建立交流项目28个,派出国际交流学生206人,招收长短期留学生 342人(一学期以
18、上的259人)。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澳大利亚联邦大学联合举办国际商务创业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技术应用专科专业,现已招收三届学生,积极开拓交换学生项目、双学位项目、暑期赴美实习、赴日研修、赴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实习、赴德国体验留学、夏令营活动等国际化新型人才培养项目。学校还与近10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高校签署了教师进修协议,派出一批教师赴国(境)外姐妹学校进修,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攻读国外学位,选派教师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使教师获得了国际经验,拓宽了国际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学校还通过与国外姐妹学校交换教授的合作方式,引进优秀外籍教员来校任教,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学校被教育部列
19、为内地免试招收香港学生高校,招收港澳生30人。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教育国际化评价试点高校、地方院校教育国际化综合改革试点单位。4、构建服务地方协同机制,推进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学校紧紧围绕“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依托校内各种教学科研实验平台资源,构建以学校为轴心,以“校内科研院所、二级学院、科研团队”和“校外科研院所-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两翼,协同合作参与的“一轴两翼”科研创新体系,积极对接韶关及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科研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科研服务地方能力。设立韶文化研究院、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英东动物疫病研究所
20、等35个研究机构;韶文化研究基地、张九龄研究中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韶文化研究基地入选首批“广东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省九大文化研究基地之一;英东动物疫病研究所被确定为广东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综合示范与培训站”;建立“现代机电工程创新实践基地”、“粤北特色果蔬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实践基地”、“广东高校粤北现代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韶关学院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联合实验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韶关分院、广东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韶关)基地、广东省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决策研究(韶关)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粤北)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并与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韶关
21、市浈江区人民政府、韶关市经济贸易局、河南省新乡县人民政府、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韶关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人民银行韶关市分行、香港绿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韶关分公司、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等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韶关学院韶关东南轴承有限公司汽车轴承联合研发中心”、“南雄田七GAP种植示范基地”、“新韶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等科研服务地方平台。另外,学校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校内学科专业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校外优势企业,共建校内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产学研孵化器建设,构建集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积极对接韶关发展生态农业经
22、济、振兴工业经济、打造粤北硅谷和历史文化名城战略,增强服务地方、校地协同的能力。(三)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学校紧密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地方产业发展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打造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健全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建立重点学科滚动建设机制,以点带面,推动教学、科研全面发展。2004年启动第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确定5个校级重点学科、5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应用化学”被评为省级扶持学科。2008年开展学校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6个校级重点学科、7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2012年,“理论物理”被评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同年,学校开展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确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高等教育 创新 校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3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