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1发展趋势2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思路(四)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构建开放合作区域创新体系(二)建立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三)健全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四)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四、发展重点(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1培育创新型企业2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二)知识创新推进工程1建设科技基础平台2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1LED产业2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3新能源汽车产业4潜力新兴产业(四)优势传统产
2、业升级工程1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2改造提升传统支柱工业产业(五)科技服务业发展工程1建设科技服务聚集区2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人才队伍建设3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推进科技服务外包及应用(六)民生科技重点突破工程1生态环保2人口健康3公共安全4城镇化技术集成示范(七)服务三农科技专项工程1农产品和食品安全2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与产业化3农业信息化4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八)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工程1推动产学研创新联盟组织化和制度化2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3建立科技特派员长效机制4提升示范基地聚集创新资源功能(九)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工程1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2加快发展创业投资3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科技型
3、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1构建“广州深圳香港”创新轴2建设两大创新型城市3加快形成三大创新圈4加强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十一)高新区与专业镇提升工程1加快高新区“二次创业”2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十二)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工程1引进人才重点计划2培养创新人才3优化人才环境(十三)区域与国际科技合作工程1粤港澳台合作2泛珠三角合作3国际科技合作五、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1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政策2完善和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二)加大政府和社会创新投入力度1切实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1全面实施
4、知识产权战略2继续实施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四)培育和发展创新创业文化1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建设2全面推进科技普及工作3加强创新方法工作(五)加强组织管理与统筹协调1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机制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3加强统筹协调广东省“十二五”时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作目标指标说明“十二五”期间是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省科技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广东、
5、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广东通过率先开展省部(院)合作、产学研结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不断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创新体系、集聚创新人才队伍、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迅速跻身国内领先行列。2010年,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二,创新的经济绩效和创新环
6、境等多项分指标位居全国第一;重大基础研究和原创性能力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水平上升为全国“第一梯队”,首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国家973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数量跃升至全国第五;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首位。全省加快实现从对外技术依赖型向技术自给型转变,技术自给率从2005年的454%快速上升到2010年的65%,对外技术依存度下降到35%。二是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主轴,辐射珠三角、连接全世界的区域创新网络布局。重点建设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区域-企业-公共资源”四个层次的创新平台体系。首创“三部两院一省”产
7、学研合作新模式,构建了以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为点、以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为线、以建立产学研结合区域示范基地为面,“点线面”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了新鲜经验。“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312所高校、332个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在广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实现新增产值8000多亿元,获得专利2万多件。率先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成立了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开创了“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国内外创新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三是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其中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均保持全国首位,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500家,总数居全国第
8、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5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高新区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5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约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0%.组织实施“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和“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并取得明显成效,加速了石化、钢铁、陶瓷、造纸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带动了LED、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专业镇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省专业镇GDP超过1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28%,比200
9、5年增长137%,年均增加1500多亿元。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发挥积极作用,全省建立了120多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形成较完善的生产力促进体系,技术合同交易额连年攀升,并多年位居全国前三位。实施“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以来,已建成2万多个镇村级信息服务站点,覆盖了省内大部分行政村,惠及3000多万农民。四是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社会R&D投入从2005年的24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90亿元,R&D投入累计达到4300亿元;R&D投入占GDP的比重年均增长013个百分点,2010年占GDP比重达18%.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全省研发(R&
10、D)人员从2005年的122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近32万人,“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1%,规模全国第一。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科研团队加速集聚和涌现,至2010年,在粤工作的院士达85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全面展开科技金融试点市工作。相继出台了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制定了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表1“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目标实现对照表 指标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49%53%53%技术自给率45.4%48%65%R&D/GDP
11、1.12%1.8%1.8%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人年)30.83556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件)14020039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28.7%30%33.6%(二)发展环境。1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传播、应用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刻改变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其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正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促进了生产方式变革,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知识创新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12、,人才作为知识创造者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竞争能力;三是通过开放创新与研发国际化整合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竞争已经成为趋势;四是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受到空前重视;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重点发展产业。2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十二五”期间广东经济社会将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并为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成为广东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13、劳动者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对科技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科技的突破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新兴技术有效供给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知识经济加速发展。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知识产业化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服务业与制造业加快融合,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研究开发作为独立的知识类产业迅速壮大。四是地区发展协调推进。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创新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将有力推动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战略的深入实施,形成
14、布局合理、开放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五是区域与国际合作更加紧密。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提速、泛珠三角合作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强,有利于我省引进国际先进科学技术、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建成创新型广东。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人才、资金、专利、标准等创新资源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和胜负关键。二是产业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是广东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亟须提升。三是人才瓶颈突出。科技人才的总量、
15、结构和素质仍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四是区域发展不协调。创新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粤东西北地区科技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广大群众对解决人口健康、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问题的需求日益迫切,但科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能力仍较薄弱。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未来五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广东必须顺应国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赢得先机、占据主动,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幸福广东”建设。(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
16、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抓住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科技发展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广东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为发展路径,整合创新资源,突出服务民生,创新机制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为广东率
17、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综合试验,重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争当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排头兵。开放创新。把握科技、经济全球化趋势,坚持“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思路,以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广东自主创新,深化省部、省院合作,建立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强化金融创新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有效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努力建设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坚持把服务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的科技成
18、果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重点突破。围绕全省科技工作和产业发展主要任务,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科技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力争取得若干重大突破。资源整合。围绕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战略目标,坚持把优化资源配置作为重要保障,强化“大合作”机制,整合、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通过增量带动存量,实现资源集约化、创新高效化、增长持续化、价值最大化。(三)发展思路。“十二五”广东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推进三个层面部署、强化四大体系建设、优化三大空间布局。推进三个层面部署。重点在产业发展
19、、知识创新、服务民生三个层面展开战略部署。围绕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快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幅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围绕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创新型区域,努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优先发展领域和高端创新人才培养上取得重大突破,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加强民生科技工作,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幅提高科技对社会民生的服务功能。强化四大体系建设。根据广东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重大
20、需求,统筹部署、集中力量,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建设创新型广东为目标,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目标,大力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构建现代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推进“和谐广东”建设为目标,以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为核心,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强化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构建社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依托,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目标,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优化三大空间布局。结合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山区三大空间科技资源布局。珠三角地区按照优化开发的要求,围绕
21、珠江口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珠三角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的“A”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重点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加强资源共享,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的科技创新区域;东西两翼按照重点开发的要求,重点建设省级高新区、产业转移园区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东西两翼地区集聚;粤北山区按照生态发展的要求,加快生态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支撑区域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有力、布局合理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
22、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广东,率先成为全国创新型区域、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具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技术自给率达72%,国际科技论文国内排名上升1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全国领先。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在部分领域占领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高地,在一些重点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广州、深圳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地区在全国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到2015年,全
23、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25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4万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保持全国第一;形成5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千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至10家。全省高新区成为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创新集群和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到2015年,每万名社会就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人员达80人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8万人左右,总体规模居全国前列;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快形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200人;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和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科学 技术发展 十二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