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平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邹平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doc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邹平县林业总体规划 目录 邹平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 (20042015)山东省林业监测规划院二四年六月iii项目名称:邹平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单位:山东省林业监测规划院设计证号:农林(营造林)工程甲151168-sj咨询证号:工咨甲1032119001院 长:陈景和 项目负责人:张金良 应用研究员 王宏年 高级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王宏年 高级工程师审 核:马福生 高级工程师编制人员:张金良 王宏年 孟凤芝路洪春 张 鹏 巩延苹张德静 刘献伦 张 静特邀专家: 门秀元 徐金光 韩永春 张学锋前 言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2、境相协调,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党的“十六大”首次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一道,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重要目标。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 中发20039号文)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林业工作,努力使我国林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
3、六大”和中央决定精神,山东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生态省,并把林业作为实现生态建设新突破的三大关键环节之一,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之中。2003年9月,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拉开了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启动生态省建设的帷幕。邹平县地处济南、淄博、滨州三市之间,济青高速公路横贯其中,黄河、小清河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物产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该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解放思想,齐心协力、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速度、提高绿化水平,改善邹平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县政府委托山东省林业监测规划院编制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本次规划以邹平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2000年)为基础,以镇(办事处)为单位,逐小班进行规划设计。主要成果有:(1)邹平县20042015年林业发展总体规划方案; (2)林业规划附表;(3)邹平县林业资源现状图、林业发展规划图、功能区划图、效果图等。规划编制过程中,省林业局、滨州市和邹平县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了大力支持,保证了规划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妥之处在
5、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目 录第1章 基本情况11.1自然概况11.2 社会经济情况61.3 林业发展概况71.4 森林资源161.5 林业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22第2章 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302.1 指导思想302.2 发展思路302.3 遵循的主要原则332.4 规划依据332.5 发展目标34第3章 总体布局413.1 南部生态经济林区413.2 中部农田林网区443.3 北部防风固沙林、商品林区453.4 城区园林绿化区47第4章 森林资源培育规划484.1 成片造林504.2 农田林网584.3 村镇绿化594.4 低产林改建61第5章 森林资源保护规划625.1 封山(
6、滩)护(育)林规划625.2 森林防火规划645.3 森林病虫害防治规划655.4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665. 5自然保护区建设68第6章 林业产业规划706.1 森林生态旅游706.2 木材加工736.3种苗培育746.4 花卉培育766.5 果品贮藏与加工77第7章 重点工程797.1 山区绿化工程797.2 绿色通道工程807.3 标准化农田林网建设工程807.4 商品林基地建设工程807.5 人居环境建设工程817.6 林业产业建设工程817.7 森林生态旅游工程82第8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预测838.1 投资估算838.2 效益预测84第9章 保障措施87附件: 1、附表110 2、附图
7、 第1章 基本情况第1章 基本情况1.1自然概况 1.1.1地理位置邹平县地处滨州市最南端, 北依黄河,南枕长白山。地理坐标为北纬36423709,东经1171811757,西北与济阳县、惠民县隔黄河相望,北与高青县以小清河为界,东与桓台县接壤,东南与淄博市的周村区相邻,西部和西南与章丘市毗连。东西最大跨径57.55km,南北最大跨径50.15km,总面积1251.75km2。1.1.2地质、水文邹平县位于鲁西台背斜泰沂隆断区北缘,北以齐河广饶大断裂与冀辽台向斜为界,属淄博茌平凹陷构造单元。自震旦纪以来,中生代初期,燕山运动、断裂运动与岩浆活动甚为强烈,从济南到金陵镇构造的岩浆通过本县西南部喷
8、出,中生代晚期,火山喷发活动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一系列侵入岩和次火山岩,构成了白垩纪青山组中基性火山溶岩和碎屑岩的山脉,后历尽沧桑至新生代,形成了南部的长白山脉。北部由于鲁北平原在古地质体断裂发生下沉影响而下降,又经第三、四纪沉积了巨厚松散地层而成平原。全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侏罗、白垩系地层;主要母岩为火山岩、侵入岩、沉积岩;主要成土母质有近代残积物、坡积物、洪积冲积物、黄土状母质、黄河冲积物和湖积物。该县属黄河流域小清河水系,境内共有黄河、小清河、杏花河、孝妇河等8条大型河流,14条骨干排水沟,306条小型排水沟,总长1045km。除黄河外,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全县地表径流量为1.27亿
9、立方米,实际用水量0.89亿立方米,历年平均客水量为 4.18亿立方米,年利用量0.78亿立方米。1.1.3地形、地貌该县地处鲁中泰沂山区北麓与鲁西北黄泛平原的叠交地带,地貌复杂,类型繁多。南部是中度切割的低山丘陵,东南部是第四纪形成的山前冲积平原,北部和西北部是广阔的黄泛平原。地势南高北低, 呈倾斜式下降。南部的低山丘陵,面积19602 hm2,海拔为51-826.8m,多为西北-东南走向。东南部的山前冲积平原,面积36408 hm2,海拔高度15-50m,地势平缓,间有岗地、洼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北部和西北部的黄泛平原,面积69165hm2,海拔为12-20m,岗、坡、洼相间,土体深厚
10、。全县分三个大地貌类型,十七个微地貌单元。各地貌类型及分布见表1-1。1.1.4土壤县域土壤面积75818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4%。共分三个土类,九个亚类,十七个土属、七十六个土种。褐土类总面积45919 hm2,占全县土壤面积的44.8%,主要分布在南部低山丘陵及东南部山前倾斜平原,该土类因成土过程不同分褐土性土、褐土、淋溶褐土和潮褐土四个亚类。潮土类面积为54635 hm2, 占全县土壤面积的53.3%,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依潜水作用程度分为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和湿潮土四个亚类。砂姜黑土面积1926 hm2,占全县土壤面积的1.9%,主要分布在山前倾斜平原中下部。全县土壤
11、种类及构成见图1-1。邹平县地貌类型及面积分布表表1-1大地貌类型微地貌单元面积(hm2)占总面积%合计125174.9100低山丘陵低山岭坡19602.39033.515.667.22水平梯田4647.53.71近山阶地4679.63.74沿河阶地1241.70.99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地36408.012413.729.099.92山前缓平地19681.415.72山前缓岗382.20.31山前洼地3930.73.14黄泛平原交接洼地69164.613254.555.2510.59浅平洼地3923.23.13背河槽状洼地2002.31.60洼坡地86136.88平坡地1755.913.6
12、5高坡地13188.110.54决口扇形地4093.73.27河滩高地3034.82.42河圈地3299.13.171.1.5气候条件气候属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湿度大,秋季天高气爽降温急,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少。年平均气温13.1,极端最低温度为-25.1,极端最高温度42.8。0的积温为4957.4, 10 的积温4466.9,无霜期193天。年日照时数为2619.8小时。历年平均降水量633.5mm,年际变化较大,最大1053.1 mm,最小366.3 mm,累年平均相对变率为19%。年内降水分布不
13、均,夏季最多,占全年的62.1%,冬季最少,只有全年的4%。春、秋季分别占全年的13.7%和20.4%。七月份降水最多,累年平均为197.6mm,占全年的30.4%,一月份最少,仅为6.1 mm,占全年的1%。年内降水分布情况见图1-2。境内主要灾害是旱、涝、干热风、冰雹、大风、霜冻、暴雨等。旱、涝根据出现时间可分为春旱、初夏旱、盛夏旱涝和秋季旱涝等几种情形,其中,春旱和夏涝对林业生产危害较大。1.1.6植被情况该县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调查境内共有木本植物63种,分属26个科,47个属,主要草本植物30余种。乔木树种主要有:黑杨、白杨、刺槐、泡桐、白榆、旱柳、国槐、侧柏、火炬树、苹果、桃、杏、
14、梨、山楂、核桃、板栗、香椿、柿子、枣等。灌木和藤本植物主要有:紫穗槐、黄荆、酸枣、柘树、连翘、胡枝子、金鸡儿、爬山虎、紫丁香、葛藤、溲疏、葡萄、野葡萄等。主要草本植物有:白草、黄被草、拐草、狗尾巴草、马唐草、墩草、灰菜、茅草、芦苇等。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地瓜、豆类、棉花、花生等为主。1.2 社会经济情况1.2.1行政区划邹平县隶属滨州市,现辖3个办事处、13个镇, 858个行政村。1.2.2人口状况至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70.2万人, 人口密度为560人/km2。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3.3万人,农村劳动力34.8万人。1.2.3国民经济状况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持续
15、快速健康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1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17%。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61359万元,其中,林业25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9%。财政收入同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0081万元,比上年增长37.03%。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9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3489元,比上年增长9.51%。各镇办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见附表1。1.3 林业发展概况1.3.1林业发展历程建国初期,邹平境内森林资源较少
16、,森林覆盖率较低。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开始进行有组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1950年1954年,中央制定了“植树造林,谁种谁有”的政策,全县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高潮,每年造林100多公顷。1958年,由于“大炼钢铁”、“大办食堂”,致使森林资源再遭破坏,加之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乱砍滥伐,森林资源迅速减少,森林覆盖率仅为5%。1962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贯彻落实“植树造林,谁种谁有”的政策,进一步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65年,全县有林地达到2000多公顷。文革期间,林业生产受阻,毁林开荒、退林还田,又一次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十一届三中全
17、会后,省委、省政府及时重申和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林业的政策,稳定了山权、林权。县委、县府也从邹平实际出发,确定了山区以防护林和经济林为主,平原地区实施平原绿化的发展战略,完善了林业生产体制,推动了全县林业快速发展。至1985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10896hm2,林木覆盖总面积16533 hm2,林木覆盖率达到13.2%。1984年、1985年连续两年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荣誉称号。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广东,奋战十年,绿化山东”的号召,层层签定绿化责任状,林业生产又上新台阶,至1999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达17124.3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6.2%,活立
18、木蓄积达71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九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实施“工程带动”战略,在全县实施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重点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后,省委、省政府也做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山东的决定,滨州市委、市政府也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确保林业快速发展,邹平县林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3.2主要成绩1.3.2.1森林资源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极大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通过“市长、专员绿化责任状”、“灭荒”、“八五绿
19、化达标”等造林绿化活动的开展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全县造林绿化的规模和质量,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到2003年底,全县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达到17398.7hm2 ,年末实现农田林网化面积20853 hm2,活立木总蓄积83.1万m3,林木覆盖总面积22672.2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8.11%。有林地面积比1961年的1391.2hm2增长了10倍之多,年均递增381 hm2,其中,19852003年增幅最大,年均递增528 hm2。各时期有林地变化情况见图1-3。1.3.2.2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全县初步形成了南部
20、山区以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中部和北部平原以农田防护林为主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南部山丘地区,通过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在黛溪河、潴龙河、淦沟河等三大流域形成了以刺槐、侧柏、毛白杨、麻栎等树种为主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生态防护林体系,有林地面积达到5623 hm2,林木覆盖总面积达到6315.8 hm2,林木覆盖率达到30.9%,有效地遏制了该区的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区通过实施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初步建起了以沟、渠、河、路为骨架,网、带、点、片相结合的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化面积达20853hm2,减轻了风沙、大风、干热风等自然灾害,
2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目前,全县生态防护林总面积已达到3960.5hm2,林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1.3.2.3林业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全县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业、花卉业、森林旅游业、林木种苗业等四大林业主导产业,2003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5580万元。林产品及加工业:全县木材及干果果品产值为4294万元,水果、蚕桑年产值9816万元。现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900余家,年加工木材15万m3,年产值9320万元。其中,富通、中意家具有限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信誉,已发展为以生产销售高档精品家具为主的大型现代化家俬企业,是目前滨州市家具生产和销售为体的较大规模的家具公司。花卉业:全县目前花卉
22、种植面积达300余公顷,生产经营单位达1500多家,年销售额达到7809万元。其中,好生镇已发展各类花园180个,花卉面积200hm2,每年可向社会提供110类500多个品种的花卉苗木2000万株,已经成为江北闻名的观叶植物、盆栽花卉集散地和地方名贵花卉繁育基地。森林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森林旅游方兴未艾,旅游人数、旅游收入逐年增长。邹平县旅游资源丰富,有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白云山、黄山、黛溪湖、唐李庵、范公祠、醴泉寺、王薄起义遗址、丁公古文化遗址等多处自然、人文景观,风景秀丽,景色怡人,令越来越多的游客流连忘返。2001年全县接待游人2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
23、500多万元,相关收入达到2000余万元。林木种苗业:邹平是我省林木种苗选育典型县,选育出的“抱印槐”、“邹平水杏”等优良品种,已在省内外推广使用,为造林绿化作出了较大贡献。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园林绿化和用材树种为主的林木种苗繁育体系。全县现有国有林木种苗基地3处,育苗总面积达到56.3hm2,年产各类苗木168万株,其中,用材树苗木110万株,绿化观赏树木58万株,产值250万元。1.3.2.4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成绩斐然为提高公路、河渠的绿化水平,几年来,大力实施了绿色通道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03年底,全县已基本完成了主要河流干渠、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县道两侧的绿化美化,共建成绿色通
24、道959 km,折实林地3800 hm2。其中,济青高速路两侧坚持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原则,内侧配置了25m常绿带;庆淄路、寿济路、邹魏路等主要干线公路,两侧林带平均宽度达到50m;县、乡公路两侧林带则以速生绿化树种为主,平均宽度达到30m。全县基本形成了纵横交错、带片结合,景观秀美的绿色通道网络。1.3.2.5特色经济林建设初见成效近几年来,邹平立足本县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扩大规模、膨胀优势、壮大基础”的原则,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水杏、柿子、香椿为特色的经济林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县经济林面积达到了52
25、87.4 hm2,年产各种果品7.9万吨,产值9533万元,邹平水杏、柿子、红芽香椿,久负盛名,远销四方。其中,传统果品邹平水杏个大(单果重7080g,最大可达120g)、肉厚质细、甜酸可口,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17,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和营养价值,并以早熟、丰产而著名。目前,栽培面积已达到2000hm2,年产量1.4万吨,果品收入1800万元,基本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机制。1.3.2.6城镇绿化水平得到提升为改善城镇、乡村人居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生态县,县委、县政府在城镇建设方面确立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集中财力、加快
26、发展”的方针,明确了“中心辐射、三线聚集、强镇带动”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城镇农村居民点绿化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发动,全面开展了创建园林城镇和生态文明村活动。目前,全县已建设园林广场、公园 10多处、生态示范村30个、围村林示范村64个,城市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人均公共绿地17.7m2。1.3.3林业在全县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担负着提供林产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使命,发达的林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邹平林业建设有了较大的发
27、展,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3.1改善生态环境(一)保持水土。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三者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森林是土壤有效的保护层,失去了森林就意味着失去了肥沃的土地。据测定,在降雨340mm的情况下,每公顷林地的土壤流失量仅为60kg,而裸地高达6750kg,高出有林地110多倍。邹平县地形复杂,人口密度大,山区、丘陵占全县总面积15.7%,据资料,建国初期全县山区水土流失面积224.9km2,占山区总面积的93.5%,表层土每年侵蚀达2.3 mm,每年土壤流失量达51.7 万m3,致使土层浅薄、肥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
28、,生态环境脆弱。建国后,通过多年生态、工程措施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4 km2,占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8.4%。(二)涵养水源。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象“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大量的降水。森林能将大部分降水变成有效水,在原地循环,对降水起到重新分配的作用。在没有森林庇护的情况下,降水则水土相挟,流入江河,导致可贵的淡水资源大量损失。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1000m3,据此推算,全县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1700万m3的水库。(三)防治风沙。土地沙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标志。邹平西北部濒临黄河,为黄泛平原,是
29、风沙化较为严重的地区。过去,由于缺少森林屏障,每遇大风,黄沙蔽日,轻者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的工作、生活,重者埋没青苗、良田,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森林资源是防治土地沙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实践证明,林网折实覆盖面积超过10%,或沙地植被覆盖度超过30%,沙尘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近年来,通过实施平原绿化工程,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有效地减轻了风沙的危害,改善了沙区生态环境。1.3.3.2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一)保证农业稳产高产,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构筑了绿色屏障,全县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为农业的稳产、高产起到了庇护作用。据观测,农田林网建
30、成后,在林带背风面20倍树高范围内,近地面风速可降低14%37.5%,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9%5%,气温降低0.290.54,可使农作物增产1020%。目前,全县农田林网化面积为20853hm2,2002年全县平均粮食产量为5701kg/hm2,如按增产15%计算,实现农田林网化的耕地年增产粮食17832t。 (二)为工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 森林面积的扩大和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为农业构筑了生态屏障,而且通过绿化、美化、香化、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全县的招商引资和经济繁荣。木材作为林业的主产品,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目前全县活立木蓄积达到83.1万立方米,每年
31、向社会提供木材4万立方米。果品及其它林副产品又是二、三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全县林产工业企业达900余家,年产值9320万元。由此可见,林业为县域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开展森林旅游,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回归自然,走进森林,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愿望日趋增强,为满足社会对生态旅游的需求,邹平县于1992年,建立了鹤伴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之后又相继开发了白云山、黄山、黛溪湖、唐李庵、范公祠、醴泉寺、王薄起义遗址等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每年接待国内游人达20万人次,年森林旅游收入达2000余万元。1.3.3.3优化了居民的生
32、活环境森林是陆地的主要的氧源,其在光合作用中能释放出大量氧气,据资料,每公顷森林每年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2.48t,释放氧气9.11t,据此推算全县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1.7万吨,释放氧气15.8万吨。森林可有效地吸收一氧化碳,吸附因烧垦产生的气溶胶,对臭氧层起到保护作用。森林对大气污染物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据研究,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0.7t,吸收一氧化碳2.2t。全县森林吸收二氧化硫1.3万吨,吸收一氧化碳3.8万吨。加之森林通过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减少细菌载体,许多树种的分泌物可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从而使大气细菌数量减少,减轻了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1.4 森林资源
33、1.4.1森林资源现状1.4.1.1林地据调查至2003年底,全县林地面积30303.7hm2,占县域土地总面积24.2%,其中:有林地17362.5hm2,占林地面积的57.3%;宜林地12865.7 hm2,占林地面积的42.5%;灌木林地和苗圃地75.5 hm2,占林地面积的0.2%。在有林地面积中,防护林3603.9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20.8%;经济林5287.4 hm2,占30.5%;用材林8124.7 hm2,占46.8%;特用林和薪炭林346.5 hm2,占1.9%。有林地面积构成见图1-5。在宜林地中,荒山3107.3 hm2,占24.2%,荒地915.5 hm2,占7.
34、1%,其它8842.9 hm2,占68.7% 。宜林地面积构成见图1-6。各地类面积详见附表2。1.4.1.2林网宜林网面积58245.3 hm2,占耕地面积的89.0%;其中已实现林网化的面积为20853 hm2,占宜网面积的35.8%;需进行完善的林网29045.4hm2 ,占宜网面积的49.9%;未网面积8346.9 hm2,占宜网面积的14.3%。林网树折实覆盖面积1802 hm2。林网化面积构成见图1-7。1.4.1.3村镇植树村镇树总株(墩)数246.6万株,其中乔木株数214.7万株;灌木株数31.9万墩。全县人均3.5株(墩),折实覆盖面积3471.5 hm2,村镇树覆盖率平均
35、为24.8%。1.4.1.4林木蓄积量活立木总蓄积83.1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50.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60.6%;散生木蓄积0.2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0.4%;林网蓄积5.1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6.1%;村镇树蓄积27.4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32.9%。 在森林蓄积中,防护林11.7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4.1%,占森林蓄积的23.2%;用材林蓄积38.1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45.8%,占森林蓄积的75.6%;特用林和薪炭林蓄积0.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0.7%,占森林蓄积的1.2%。各类蓄积及组成见表1-3和图1-8。分树种、分龄组蓄积详见附表3、附表4。全县各类蓄积统计表表1-3
36、单位:百立方米类别合计森林散生木四旁计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计林网村镇蓄积8306.45037.53809.11171.956.524.13244.8508.52736.3比例(%)10060.6 45.9 14.0 0.7 0.339.1 6.2 32.9 1.4.1.5经济林(树)产量 经济林(树)总产量81727t 。其中,经济林产量78825t,占总产量的96.5%;四旁经济树产量2902t,占总产量的3.5%。经济林中,苹果、杏、桃面积较大、产量较高,三者面积为4436.3 hm2,产量达70752t,分别占经济林总面积和总产量的83.9%和85.9%。经济林产量见表1-4及附表4。经济
37、林(树)产量表表1-4 单位:吨树种计苹果杏梨桃葡萄其它水果板栗枣其它干果计8172742294140034328137551905171027022857经济林78825422941400343281375510724224722875四旁树290283316682301.4.1.6林木覆盖率全县林木覆盖率为18.1%,其中森林覆盖率13.9%,林网和村镇林木覆盖率4.2%。各镇办林木覆盖率情况见图1-9。1.4.2森林资源简评1.4.2.1森林资源种类丰富,总量不足,分布不均。 邹平县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孕育了较为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共记录有木本植物26科47属63种。但是,森林资源总
38、量明显不足,且分布不均。目前,全县林木覆盖率只有18.11%,人均林地面积仅为0.025hm2(0.37亩),是全国人均1.92亩的19.3%;人均活立木蓄积1.2m3,是全国人均9.048 m3的13.3%。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在山丘地区,平原地区森林资源较少而且零星分散,山区西董镇覆盖率高达37.1%,而平原长山镇不足10%。1.4.2.2森林内部结构不合理。树种结构单一。在森林面积中,黑杨类面积7718.6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44.4%;刺槐面积 3695.1 hm2,占森林面积的21.3%;苹果2015.2 hm2,占森林总面积的11.6%;杏1812.7 hm2,占森林面积的10.4
39、%。四树种总和占森林总面积的87.7%。且山丘地区主要以刺槐为主,平原地区则以杨树为主,经济树种以苹果、杏居多,这种单一的树种结构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森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可产生不利的影响。林种结构比例失调。在现有森林中,用材林和经济林面积分别占森林面积的46.8%和30.5%,二者占森林总面积的77.3%,防护林所占比例只有20.8%,用材林和经济林比重偏大,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明显不足。林龄结构不合理。森林(林分)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面积的比例为41 :37:19 :3;蓄积比例为42:49:5:4。中、幼林面积占78%,蓄积占91%,近、成、过熟林资源则濒临枯竭,不利于林业
40、的可持续发展。1.4.2.3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纯林面积过大,混交林面积偏少。现有森林中,纯林面积占95%以上,混交林不足5%,并且多是单层林,林下灌、草植被及枯枝落叶较少,不利于森林生态效能的发挥。单位面积蓄积偏低,可采资源匮乏。森林单位面积蓄积平均为29m3hm2,用材林单位面积蓄积46.9 m3hm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78.06 m3hm2、用材林72.50 m3hm2)。森林蓄积中,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防护林和特用林占1/5强。可利用的用材林蓄积又以中、幼林为主,现阶段成材可利用的蓄积仅占立木总蓄积的9%,由此可见,当前可利用资源匮乏,应加速中幼林培育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1.
41、4.2.4经济林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品质量差 经济林由于品种老化、病虫危害、管理水平低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经济林产量较低,品质较差,经济效益不高。据调查,现有经济林中,苹果、杏和桃三大水果盛果期的平均单产分别是1500kg/亩、1000kg/亩、800kg/亩,而管理水平较好的苹果亩产可达到3000kg,杏1500kg 、桃2000kg。1.5林业发展的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1.5. 1林业发展的优势1.5.1.1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邹平县地处济南、滨州、淄博三市交界处,南依胶济铁路,北靠黄河,济青高速公路横贯境内25.1km,西距省城济南67km,东至海滨城市青岛240km,优越的区位
42、增强了与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1.5.1.2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境内气候条件适宜,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泰山副岳”之称的长白山脉,重峦叠嶂,绵延数十里,山间林木葱茏,灌草丰茂,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为培育森林资源、开展森林旅游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1.5.1.3雄厚的经济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全省各县(市、区)前列。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10亿元,同比增长2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15元,比上年增长20.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9元,比上年增
43、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3489元,比上年增长9.5%。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便利、充足、完备,经济外向度逐步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居民安居乐业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1.5.1.4政府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全社会办林业的氛围良好、浓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落实林业政策的实施意见、邹平县封山育林实施意见、邹平县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完善政策,优化机制,增加投入,千方百计地调动全县人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坚持全党
44、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坚持资源保护与发展并重,结构调整与提高同步;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坚持科教兴林和依法治林;坚持各级领导为生态环境建设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使全民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全民关心林业、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社会氛围。1.5.1.5完善的林业机构,先进的科技条件。县设林业局,下设营林站、果树站、森保站、林政站、场圃站、办公室及经济林站、长白沟苗圃、小位苗圃、西关苗圃、鹤伴山林场、鹤伴山林场派出所等单位,负责全县的林业建设工作;各镇办都
45、设有林业站,并有2-3名林业科技人员,负责乡村林业资源培育、保护与管理工作。全县共有林业技术人员88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45人。多年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林果科研、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二十多项科技成果,多次获省林业局、市科委、县科委的奖励。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林业系统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也有了较大改善,县林业局各科室都配备了微机,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完善的林业管理机构和先进的科技条件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1.5.2林业发展潜力1.5.2.1林地潜力(一)荒山、荒地(滩) 目前全县荒山面积3107.3hm2,荒地、荒滩915.5hm2。其中,荒山多为山丘中上部,坡度大,土层薄,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较大,可通过封山育(护)林的方式提高林木(灌草)植被覆盖率。荒山、荒地(滩)全部绿化后,可增加有林地4022.8hm2,森林覆盖率提高3.2个百分点。(二)农田林网宜林网总面积58245.3hm2,目前已实现林网化的面积20853hm2,占宜林网面积的35.8%,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37392.3hm2,占宜林网面积的64.2%,全部实现农田林网化后,若按现有的林网覆盖面积折算,可增加林木覆盖面积941.9hm2,使全县林木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