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向发展战略.docx
《安徽东向发展战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东向发展战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东向发展战略作者:程必定(安徽省社科联 出处:中国大学生在线中部崛起网(编辑:唐苏峰) 日期:2005-05-18 01:41:51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区域战略体系,充分体现了区域协调的科学发展观。中部的崛起,意味着中国龙的“脊梁”的挺起,不仅仅是对中部,更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安徽作为中部省份,是中国龙的“脊梁”的前沿,中部崛起会给我省带来诸多新的机遇。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已积蓄了相当的崛起能量,当前已处于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不仅越来越强劲,而且大面积地向县域深进;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基础设施条件
2、和经济发展环境都有显著改善,正在实施的“861”行动计划已初见成效,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会给安徽经济发展最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基于中部地区在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等方面的特殊地位,以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将会不断加大,从政策层面到市场层面,安徽奋力崛起的因素将会增多、增大,奋力崛起的条件也越来越充分,从而会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新机遇。我省应抢抓这些机遇,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在中部崛起中乘势而上,加快全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部地区各省加快发展的战略,安徽东向发展战略是融入
3、“长三角”的战略。由于安徽的区位、资源、产业和人文等方面的诸多因素,在开放的区域发展格局下,安徽只有东向融入“长三角”,才可能更有效地实现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战略意图。中部崛起战略在安徽的空间实现,应该是加速融入“长三角”的东向发展战略。 首先,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宏观格局看,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走向应该是东向,在中部崛起中应东向融入“长三角”。改革开放初期实现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战略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
4、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GDP,是沿海地区经济最发达、开放度最高、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拉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安徽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其次,从区域类型的经济发展关系看,安徽必须东向发展,在中部崛起中加速融入“长三角”。区域有三种类型,即行政区、经济区、规划区,其中,规划区介之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战略意图而划定的一种区域类型,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规划区的最终走向是经济区。中部地区是规范区,不是经济区,
5、中部六省作为行政区也分别属于不同的经济区。从规划区意义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意义上讲,安徽又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经济发展的这种区域指出是历史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更为密切。因此,安徽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第三,从区域分工体系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
6、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下,我国产业结构将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产业发展的区域分工体系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最为活跃,一些产业会提升、扩展,另一些产业、特别是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将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相比,资源相对丰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安徽与中西部地区的其他省区相比,区位、交通、市场又具有相对优势,这样,安徽便成为“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最为有利的承接区之一。安徽在中部崛起中
7、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对安徽有利,对“长三角”也有利,双方因互利而互动,前途非常广阔。这样,安徽在全国区域分工体系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将能更好地发挥区域功能作用,从而会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第四,从区域间人文联系的历史渊源和现状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号称“吴头楚尾”,连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于中国地方的“吴语”体系;33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徽州商人也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
8、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进入现代、特别是当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近年来,我省的一些市、县已注重东向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在,应从全省战略的高度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从局部的东向发展上升为全面的东向发展。全面推进东向发展,首先应该是全省范围的东向发展,而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东向发展。我省与浙江、江苏、山东三个东部沿海省份接壤线长达2000多公里,公、铁、水、空等交通网络纵横交错,与上海的交通联系也十分便捷,各市
9、、县都有东向发展的可能。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地区与沿海地区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通江达海,与“长三角”地区一水相连,应该加速融入“长三角”,率先东向发展,率先在中部崛起,带动和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的区域特色明显,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也比较密切,应努力培育和发挥相对比较优势,开拓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向发展道路;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应积极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后花园”,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东向发展,应该是积极呼应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广泛参与区域分工体系的东向发展,而不是个别产业门类、少数产品市场的东向发展。东部地区正处于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
10、升级期,我省应树立大开放的意识,充分发挥相对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积极主动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的转移,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转移,既为东部经济发展由“速度优先”向“效益优先”的转变提供重要支持,又为调整和提升我省的产业结构寻找机遇。同时,要瞄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形成的巨大市场需求,积极培育我省的强势企业和产品开拓东部市场的能力,通过融入东部市场进而走向国际市场,有效拉动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样,从产业在区域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个方面,广泛发展与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的生产联系、技术联系、资本联系、市场联系和服务联系,全方位、多层次地融入“长三角”,加快我省奋
11、力崛起。 全面推进东向发展,应该是科学运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充分发挥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作用。东向发展战略虽然是政府提出的战略,但东向发展和融入“长三角”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功能,注重分析市场、研究市场,积极主动地探索东向发展和融入“长三角”的市场途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努力把企业做强,把产业做优。政府虽然不可替代企业,但政府应通过制定战略和长期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为企业东向发展创造条件,特别要注重培育企业东向发展和融入“长三角”的机制、能力,组织和帮助企业招商引资、开拓市场。同时,各级政府为适应东向发展的需要,更要认识东部、学习东部,特别是要认真学习东
12、部地区政府发展经济的经验,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开拓思路,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全方位地为企业服务。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分析作者:梁玉红/蓝光喜 出处: 日期:2007-10-05 14:13:19【原文出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原刊地名】太原 【原刊期号】20065 【原刊页号】3740 【分 类 号】F107 【分 类 名】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复印期号】200704 【英文标题】 Urbanization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s Urbaniza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Regio
13、n 【作 者】梁玉红/蓝光喜 【作者简介】梁玉红,蓝光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梁玉红(1969),女,江西瑞金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蓝光喜(1949),男,畲族,江西信丰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策科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求实、江西行政学院学报副主编。 【内容提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一种双向的相互促进关系。中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对于区域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欲使中部地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应当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使国民能在城市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摘 要 题】中部
14、崛起 【英文摘要】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contribute to each other. Urbanization in the central region greatly promotes the regional economy, but it also produces some negative influence. We should develop middle-sized and small cities in a rational way, further 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15、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that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in the region may develop coordinatedly, and citizens and peasants may benefit from urbanization. 【关 键 词】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经济绩效 central region/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economic achievements 【责任编辑】冯耀明 【参考文献】 1 袁晓
16、勐,王宝平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经济绩效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 2 高强,董启锦巴西农村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和经验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2006,(4). 3 冯耀明山西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 (2006)05003704 一、中部地区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现状 中部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相互毗邻,土地面积102.7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7;总人口为3.6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1;2005年,中部六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7
17、1万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0.3。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5年中部地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情况略见表1所示。从经济发展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GDP增长率以年均10 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底,河南省GDP增长率达到14.1,超过全国平均GDP增长率4.2个百分点。江西、山西两省的GDP增长率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良好。虽然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较大,但中部地区GDP与全国GDP的相关系数正逐渐增大,这说明中部地区的经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东向 发展战略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2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