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及其应用.docx
《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及其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文化课程发展模式及其应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7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民89, 10期101-126頁公民意識與責任 培養社會行動能力 適應現代民主社會跨文化能力 培養群際關係能力 培養多元觀點多元文化意識 瞭解文化多樣性 消除刻板印象與偏見自我文化意識 培養自我概念 瞭解與認同己文化花蓮師院學報89, 10期1與探究能力批判思考、價值判斷、解決問題能力-26頁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劉美慧*陳麗華*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教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多元文化課程發展理論,並介紹研究者自編的多元文化課程方案。在理論分析方面,本文分別從課程目標、課程設計模式、課程組織要素等方面
2、,探討多元文化課程的相關理論,並作為發展課程方案的理論基礎。在課程發展實例方面,本文介紹研究者自編的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方案,此課程方案共十個單元,以族群與性別為議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教學理念改變傳統課文講述的模式,改以活動式課程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觀與批判思考能力。關鍵字:多元文化課程、課程方案壹、前言我國自從政治解嚴以來,原先在一元化制度下被隱藏的活力,紛紛釋放出來,使得社會日趨多元與活躍。因應社會的整體變動,多元文化教育的主張日益受到重視。一方面,教育學者對主流文化的宰制做意識型態的批判,凸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弱勢族群自我意識的覺醒,使教育機會均等的要求從形式上入學
3、機會均等轉變為實質上的平等對待。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社會下的產物,它希望藉由教育的力量,肯定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尊重文化多樣性下的人權,增加人民選擇生活方式的可能性,進而促進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的實現。因此,學校應教導學生瞭解個別差異的存在,並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我國小學課程一向採用文化融合政策的設計理念,亦即以多數族群的觀點為主,設計主流課程 (mainstream curriculum),並要求弱勢族群接受優勢族群所設計的主流課程,以期弱勢族群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所以教材中時常呈現漢族中心主義的觀點。牟中原與汪幼絨(民86)明白指出我國小學課程所隱藏的意識型態問題及其對學生影響:小學教材中,除
4、了漢族中心主義外,所呈現的白種人中心主義可與之等量齊觀,又以現代都市生活經驗建構都會主義的價值觀,並將政治鬥爭及其分合視為歷史主軸,也影響整個教材的族群觀。將這種敘述植入學童的腦海中,不僅無法學習去尊重、欣賞中國境內五十多個少數族群,也無以擁有持平、健康的世界觀。(第174頁)以主流文化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模式,不僅忽略了弱勢族群的文化與貢獻,也會影響弱勢族群學童對自我文化的瞭解與認同。尤其課程內容與生活經驗脫節,也使得弱勢族群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產生認知差異之情形,造成學習上的劣勢地位,此乃違背教育機會均等原則。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近年來國內的教育改革,開始重視此一課題。例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
5、議委員會(民85)將多元文化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此外,原住民族教育法在課程部份的規定,可以說是我國最早明訂多元文化課程必須納入學校教育的正式依據,其主要規定包括:1. 各級各類學校相關課程及教材,應採多元文化觀點,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及價值觀,以增進族群間之瞭解及尊重。2. 政府對學前教育及國民教育階段之原住民學生,應提供學習族語、歷史及文化之機會。3. 各級學校有關原住民民族教育之課程發展及教材編選,應尊重原住民之意見,並邀請原住民代表參與規劃設計。(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民87,第3頁)此外,許多學者也呼籲應將多元文化觀點納入學校課程,黃政傑(民82)建議我國宜組織多元文化課程評
6、鑑委員會,對於現行課程進行通盤評鑑,並將多元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納入各科中。陳麗華(民86)認為培養兒童具備瞭解、欣賞和尊重各種文化的多元文化觀,是社會科的重要目標之一。尤其當前台灣族群關係緊張,族群文化及語言政策面臨調整之際,學校教育更應強調此項目標。再者,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中所提出的十大基本能力指標,其中瞭解自我與發展潛能、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文化學習與國際理解、主動探究與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強調的目標。我國即將於民國九十年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擬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以學習領域取代獨立學科,並且增闢百分之二十的時間為彈性授課時間,供教師彈性運用。這些課程
7、改革措施的立意在於將傳統的中央集權制(centralization)的教育制度改為地方分權制(decentralization),讓課程更多元化,也讓學校與教師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這樣的課程改革過程中,以主題為核心的統整課程方案將成為未來課程發展的趨勢之一。此外,教師專業自主性增加後,教師本身的課程設計、教學資源與教學方法運用能力,都需要激發與培養。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在美國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而我國在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工作仍在萌芽階段,尤其是多元文化課程的相關研究並不多見,目前的研究包括陳枝烈(民84)的研究強調如何在現行的社會科課程中附加排灣族文化內 涵。林明幟(民86)探討自編的減低族群偏
8、見課程方案,對小學生減低偏見、提高批判思考能力、提高自我觀念等方面的影響。陳美如(民88)從社會正義的實踐、差異多元的開展、社會文化的學習、聲音歷史的再現與溝通對話的建立等五個理念,建構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基礎。此外,花蓮師範學院(民87)的原住民課程發展研究計畫則是屬於大型、整體性的研究計畫,包括原住民課程理論的探討,與七大學科的課程設計。由於體會多元文化課程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研究者於民國八十五年起執行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設計與評鑑專案,此研究為期三年,主要在探討社會科教育與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統整的理論基礎;依據理論探討結果,設計一套多元文化課程方案;並於一所多族群背景的學校進行實驗教學,以瞭
9、解課程方案的適用性以及師生的反應(劉美慧,民85;劉美慧,民86;劉美慧,民87;)。本文為第一與第二年研究結果摘要,主要在探討多元文化社會科課程發展的理論,並以研究者所發展的課程方案為例,說明多元文化課程發展的應用。貳、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多元文化教育強調多元、差異與社會行動等概念,希望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欣賞,對差異觀點的尊重與包容,消除優勢族群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提昇弱勢族群的自我概念。Gay (1995)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包括個人與社會二大面向,個人目標包括自我肯定、認同差異、不同文化團體增能;社會目標則是提升對不同文化團體的理解與態度,使社會呈現多樣化並回應文化差異。多元文化教育
10、是一個複雜的概念,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有不同的看法。綜合學者(Banks, 1993; Bennett, 1995; Grant & Sleeter, 1996; Nieto, 1996 ; Tiedt & Tiedt, 1995)的看法,本文歸納多元文化課程目標如下:一、認知方面(一)瞭解與認同己文化多元文化教育希望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包括對自己文化的歷史、傳統、價值、族群貢獻的瞭解。透過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認識,認同自己的文化,並願意為保存文化盡一份心力。此外,透過文化學習,瞭解文化的基本概念,例如文化接觸、文化差異等,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認知目標。(二)瞭解文化多樣性
11、多元文化教育希望學生透過對異文化的學習,瞭解不同族群的歷史、貢獻、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與觀點,進而瞭解國家與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二、情意方面(一)培養自我概念研究發現原住民學童的自我認同較低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原住民的社經地位低落,競爭力不如優勢族群,許多原住民學童認為自己是較差的民族,無法認同原住民的身份。時間一久,對原住民學生的人格發展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例如造成原住民學童的自卑感與心理退縮等情結。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希望弱勢族群學生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象,進而肯定自我,培養自尊自重感。(二)消除刻板印象與偏見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會影響不同族群間的相處與對待,多元文化教育
12、希望學生瞭解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的形成及其影響,再透過省思的過程,檢視自己是否具有偏見、刻板印象與歧視,並進而消除種族、性別與階級中心主義,培養角色取替的能力。三、技能方面(一)培養群際關係能力群際關係是一種跨文化能力,它的基礎形式就是一般的人際關係。多元文化教育希望提供學生與不同族群學生合作的機會,進而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相處的能力。(二)培養多元觀點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不同的族群或文化團體對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解讀與看法,多元觀點係指從不同族群與文化的角度分析事件與議題,也是一種批判思考能力。(三)培養社會行動能力由於價值觀之差異,不同族群或文化之間常有衝突的情形發生,多元文化教育在培養學生
13、關心族群議題,做理性決定,並解決族群衝突等問題的能力。此外,培養學生關心弱勢族群的態度,並願意與弱勢族群共享資源與權力。(四)培養適應現代民主社會的能力多元文化教育希望學生瞭解並參與民主過程,肯定人性的價值,尊重人權,培養公民責任感,以及建立開闊的世界觀。上述八項目標可以區分為自我文化意識、多元文化意識、跨文化能力、公民意識與責任四個層面,而且此四個層面有層級關係,茲將其關係以圖1表示。參、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多元文化課程設計不應被簡化為將一些族群或文化內涵加入課程中的歷程而已,因應不同的理念,應採取不同的課程設計模式。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觀點,提出各種不同的模式。一、 從課程架構改變的情形而區分
14、的模式Banks(1993)從課程架構改變的情形,提出四種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模式:(一)貢獻模式 (The Contribution Approach)貢獻模式主張在特殊的節日或適當的機會,將民族英雄、節慶與片斷的文化加入主流課程中。仍以主流文化的人、事、物為核心,未將探討的人、事、物置於少數民族群體之脈絡,以探究其意義與重要性。貢獻模式又稱為英雄與節日模式,亦即在特定的節慶與日子,教師透過講授、經驗安排或展覽活動,讓學生接觸少數民族的文化。例如在二月的黑人歷史月(Black History Month)研究非裔美人的文化。此種課程模式的優點是簡單而且易於實施,也最受教師歡迎。缺點是仍使用主流文
15、化的標準選擇弱勢族群的英雄與文化,未能真正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標;而且只對弱勢文化從事表面的瞭解,不易達到減低族群偏見的目標。因此,貢獻模式是多元文化課程改革的初步階段,但對文化探討的深度不足,所以實施時應特別注意族群偏見的形成。(二)附加模式(The Additive Approach)附加模式不改變課程結構,以一本書、一個單元、或一門課的方式,附加與民族有關的內容、概念、主題、和觀點於課程中。例如在文學課中加入與少數民族有關書籍的探討,或是開設族群研究為選修課程。附加模式的優點是可在既有的課程架構中實施,比貢獻模式更具深度。缺點是學生依然從優勢族群的觀點看待弱勢族群的文化,無公民意識與責任
16、 培養社會行動能力 適應現代民主社會跨文化能力 培養群際關係能力 培養多元觀點多元文化意識 瞭解文化多樣性 消除刻板印象與偏見自我文化意識 培養自我概念 瞭解與認同己文化多元文化課程充實知識與探究能力批判思考、價值判斷、解決問題能力 圖1 多元文化課程目標 法瞭解優勢族群與弱勢族群的實質關係。採用附加模式進行多元文化教育時,必須採循序漸漸的方式,逐漸增加其他族群的文化內容。(三)轉型模式(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轉型模式完全超越課程附加的方式,強調課程結構、本質與基本假設的整體改變,從不同族群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來探討概念、問題、和事件。例如在音樂和舞蹈的課程中,
17、讓學生瞭解不同族群的文化對國家的影響;或是從各民族的觀點詮釋美國獨立革命事件。轉型模式的優點在於可以使學生瞭解不同族群文化對整體社會文化形成的貢獻,減低種族偏見,鼓勵弱勢團體自覺。缺點是實施不易,需要大幅度改變課程架構,重新規畫教師在職進修,並設立常設性的機構負責課程發展。由此可知,轉型模式是比較理想的多元文化課程改革模式,因為它能有系統、深度、客觀的探討族群的問題。但因轉型模式所牽涉的課程改革工程浩大,成本較高,所以實施的困難度較高。(四)社會行動模式(The Social Action Approach)社會行動模式包含轉型模式的要素,它除了讓學生從不同族群的觀點探討社會重要議題,並進一步
18、針對社會問題作成決定,採取反省性的行動。社會行動模式的具體呈現方式可以在班上討論校園的種族偏見情形,並思索解決之道,並決定身體力行以減少校園偏見的情形;討論報紙對族群報導方式的偏失,並寫信給報社編輯要求改進。此種模式可以培養學生批判思考、作決定、及社會行動的能力;發展政治效能及團體工作的技能。困難則是課程改革工程浩大,教師需要較長時間準備課程,議題的選擇會引起爭議,學生的行動對問題的解決幫助不大。社會行動模式強調學生批判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多元社會中公民應具備的能力,但是課程設計者及教師是否具備這樣的能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以上四種課程改革模式各有其優缺點,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是四種模式混
19、合運用。又因四種模式分屬不同層次,有其實施的難易度,其中以貢獻模式最為簡單,而社會行動模式是最理想的模式,因此,採用課程模式時應由貢獻、附加、轉型、社會行動模式的方式循序漸進。二、從課程目標觀點區分的模式Grant & Sleeter (1988) 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五種課程模式,此五種課程模式各有不同的課程目標。(一) 特殊性與文化差異模式(Teaching the Exceptional and Culturally Difference) 此課程的對象是低社經地位、弱勢、特殊、或學業成績落後的學生。課程目的在縮短學生的表現與學校期望之間的差距,是其未來能適應主流文化的社會,與補救教學模式
20、目的相似。課程內容盡量與學生經驗相連結,教導學生適應社會所需的基本技能與知識,較常採用的教學模式包括雙語教學、補救教學與適性教學。(二) 人際關係模式(Human Relations) 人際關係模式的對象是每一位學生,其目的在提昇學生的自我概念,減低對他人的刻板印象與偏見,進而培養容忍與接受目前的社會結構的態度。課程重點為刻板印象、個體的同質性與差異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社會的貢獻。適用的教學策略包括合作學習、提供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交往之經驗。(三) 單一族群研究模式(Single Groups Studies)單一族群研究模式的對象是每一位學生,其目的在促進學生對某一特定族群的瞭解、尊重與接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多元 文化 课程 发展 模式 及其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