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docx
《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张国庆(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 110034;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安徽 246300)(通信地址:沈阳市黄河北大街58号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办公室,邮编:110034)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文明观、和谐发展研究进程、和谐发展的内涵,论述了和谐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作用,提出了全球和谐发展的途径:生产和谐化,社会和谐化,个人和谐化。关键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和谐思想;生态思想;生态精神中图分类号:C0 X1 X2 X3 文献标示码:A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e Road of Ecocivilization Bui
2、ldZHANG Guoqing(General Station of Forest Pest Management,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34,China ;Forestry Bureau of Qianshan County, Anhui, 246300, China)Abstract: This text introduces the ecocivilization outlook,stud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rocess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onnotati
3、on. And then analyzing th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s the basics of ecocivilization build.And put forward the way of worl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uild: manufacture harmonlize, society harmonlize, individual harmonlize.Key Wor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cology thought; harmonious thought; ecolog
4、icalize; ecology spiritCLC Numbers: C0 X1 X2 X3 Document Code: A1.生态文明1.1生态文明观工业文明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给陷入困境中的人类带来了曙光。在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中,可以归纳为三种生态文明观:纯自然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和广义生态文明观。(1)纯自然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内涵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5、。这种生态文明定位于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以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是以保护与恢复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完整为奋斗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概括为人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与积极成果。即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和改造与变革自然的协调统一,是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人类自身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不难发现,这种生态文明直接揭示了当代自然生态危机的
6、主要成因,即是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之间,或者说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严重失调与对立;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解决危机的必然途径,即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生态文明概念自身涵盖了纯自然生态文明观。(3)广义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而构成的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广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1显然,第一
7、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纯生态危机,第二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第三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广义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系统危机和社会系统危机)。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应该采用广义的内涵,即: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谐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因子矛盾和社会因子矛盾,实现“人地”共荣。1.2生态文明内涵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即是指人类按照和谐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系
8、统诸因子之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因此,在整个世界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而是二者平等和谐共存。所以,生态文明不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社会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而是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继的社会整体状态的文明。生态文明涵盖了社会和谐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是实现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21.3生态化与生态观生态化,是把广
9、义的生态系统看作一个活的不可分割有机生命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关系和社会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和谐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在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将生态学规律融入到人类所有活动中去。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生态观念现在已经基本深入人心,但是,在不同的人中,其生态观是不同的。生态观是建立在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态观。笔者仔细分析了一些科技文章,包括一些知名学者的一些涉及到“生态”问题文章,他们对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种:广义生态系统观、基础观、相交观。如图3所
10、示。3(1)广义生态系统观整个地球,乃至宇宙,都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持这种观点的人,多是一些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环境伦理学专家学者。持广义生态系统观的生态观可以分为激进生态观和系统生态观两种。激进生态观认为,世间万物像人一样,都有天赋的“人”权不可侵犯,持这种激进生态观的多是一些宗教人士和一些激进生态保护人士。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他们为保护生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系统生态观认为,人只是广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原子,这个原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原子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意识能认识自己所在的广义生态系统,
11、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干扰这个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过去,由于知识上的缺陷,人类的负面干扰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安全。现在,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生存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尽快修复我们过去负面干扰对系统造成的损伤,另一方面,对人类自己负面干扰严加约束,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约束在广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之内。(2)基础观生态系统是基础,人类社会不能脱离生态系统而存在,这是目前的主流生态观。基础观生态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生态发展规律,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基础生态观与系统生态观不同之处是:系统生态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广义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既要遵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所特
12、有的规律,也要遵从生态规律,不能超越生态学规律;基础生态观认为,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不同,不属于生态系统,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是主动的,可以按照生态学规律,对生态系统施加非负面干扰。(3)相交观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系统,其公共部分就是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茶园等。持这种生态观的人多是一些非生态界人士,尤其是一些社会科学界知名人士,尤其是一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相交生态观认为,人具有干扰生态系统能动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自然规律对生态系统实施干扰,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笔者认为,正确的生态观,应该是系统生态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要遵从广义的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用生态学、系统学的观点(就目前人
13、类认识水平而言)去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行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在物质世界建设方面,对于天然生态系统,立足于保护,保持天然生态系统的持久健康;对于人工生态系统,在尊重自然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关系,建立稳定健康安全的近自然生态系统。在精神世界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平等、公正观念精神化,从而形成崇高的生态精神,指导人类的社会行为,实现和谐发展。1.4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生态思想,就是用和谐的生态观去观察世界,用生态化的方法去研究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与生态关系,使自己的行为恪守生态伦理道德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即生态意识)。和谐思想就是用生态思想去探讨客观世界的内在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平等
14、协调相处,使人与自然共同繁荣、人类共享幸福。41.5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就是强化公民生态意识、加强生态制度建设、规范生态文明行为。在经济建设层面上,着重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基础的生态安全,也即约束人类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行为,实行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在社会层面,宣传生态思想与和谐思想,树立生态观,加强生态道德培养,创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2.和谐发展理论研究进展2.1从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角度研究1999年,张国庆在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了和谐发展理论。他认为,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
15、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的目的。5,6随后,他又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因子,将和谐发展归纳为:资源共享,适时协同,按需生产,和谐共荣。将和谐发展的最低目标确定为广义的生态健康,最高目标确定为自然界和人类共同繁荣,而不仅仅是健康。7-21显然,这种和谐发展理论试图从生态学和社会学角度去解决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和谐发展理论初具模型,但还很不完善。2.2从哲学角度研究2002年,刘长明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缺陷后认为,和谐发展是指作为物种领袖的人类在物种平等思想指导下,自觉吸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使组成生态系统
16、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良性互动、协调共进,从而使生态系统不断优化,因而能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积蓄能量,至少不削弱未来发展能力的发展。和谐能够使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两大实体性构件有机结合在一起,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最佳途径。和谐发展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指归就是和谐与发展。天地万物生生变易,但是,万物只要自觉恪守和谐的理念,就能生生不息。22-242005年,他又就和谐发展理论提出了十个问题:一、万有存在何以必须并可能和谐发展?二、万有存在的和谐发展路径各是什么?三、和谐发展与其他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何在?四、和
17、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是工具生产力,还是和谐生产力?五、人本主义伦理观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吗?六、和谐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哪里?七、是发展乌托邦,还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指归?八、和谐发展与何种文明型式兼容?九、和谐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十、是终极结果,还是无限过程?25并认为“大道从简,至道不繁,环流似圆”是和谐发展观蕴涵的基本原则;平实无华、寓繁于简是和谐发展之道;“圆理”全真、至善、达美的简单路径是“和谐若环、圆道至简、周流不息,和谐至善、善道不繁、天道酬善,和谐达美、大美从简”。26“贵和”、“中庸”、“仁厚”、“适度”是和谐理念的主要内涵。 27随后提出和谐剃刀理论:为了平衡万物的价值,和
18、谐剃刀有时会为了保全一种存在而牺牲另一种存在,这是迫不得已的,甚至是必要的;和谐剃刀会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种群的适度需求,但不会容忍他们的过度贪婪。28袁吉福(2006年)从代价论角度分析了和谐发展代价的特点与付出方式,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是如此,当代和谐发展一定不会导致负面代价,我们能够肯定的只是这些代价不会危及总体和谐的局面。292.3从政治学角度研究2005年,刘明辉从政治学角度指出,和谐社会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社会秩序的期望,人类社会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政治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子系统。所以社会的整体和谐化有利于政治的和谐化,就价值理性层面而言,
19、公共的正义观念、政治的平等观念和理性的法治观念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政治语言,而且是和谐政治的精神内核,作为政治价值的现实回应,政治和谐化需要从政治社会化、政治民主化、政治法治化三种途径加以构建,同时,政治和谐化也是实现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302006年,刘明从社会公正角度指出,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理所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维护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312.4从伦理学角度研究苏宝梅、刘宗贤、刘长明(2002年)认为,人类不仅要善待他人,与人为善,而且要善待生物,与生物为善,乃至要善待其他所有和人一样的生命和非生命存在,与所有存在为善。博爱万物的和谐伦
20、理观是生生之道,日新之德,其基本原则是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以维护所有生命乃至所有存在的和谐共处。322003年,李庆臻、李易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国际层面和谐伦理、政治生态和谐伦理、森林生态和谐伦理、土地生态和谐伦理、生物多样性和谐伦理、温室效应和谐生态伦理。33不久,苏宝梅又对上述观点作了补充:人类与非人类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万有价值定律是和谐伦理观的价值论基础,因而,都有以其特定方式存在的权利;人类的自私与冷漠是地球生态系统失衡之源;“三者”仁者、智者和贤者,只是一种爱心大写意;“三爱” 爱人、爱生兼爱万物,是有差等的爱;和谐伦理内
21、涵着和谐之善与和谐之美;使非生物生物化,使生物人格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和谐伦理学不是一般地反对科学技术,而是反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能者多劳,在维持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中,人类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谐伦理学固然超前,但她代表了伦理学发展的方向,是实实在在的伦理学指归,而不是伦理乌托邦。342007年,刘志扬、日月河指出,和谐发展,就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特征和向度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的伦理学基础理应是和谐伦理。和谐伦理,就是调节自我、人我、物我之间的道德规范。352.5从经济学角度研究2005年,刘长明又从经济学角度对和谐经济作了阐述:和谐经济是将和谐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以及诸环节
22、之间的经济形态;以和谐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和谐经济学。作为和谐经济初始环节的和谐生产,是低耗高效型的适度生产模式;作为和谐经济中间环节的和谐分配,是体现和谐正义的分配;作为和谐经济末端环节的和谐消费,是理智、适度、合生态性消费;而作为使和谐生产、和谐分配,和谐消费诸环节平衡并有机衔接的和谐循环,则是宏观经济和谐的必要条件;追求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的和谐统一,和谐经济学的宽广视界。362.6从发展学研究2006年,张国庆从发展学角度,分析了人类社会的显性危机和隐性危机,构建了发展学学科架构,倡导符合和谐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按需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快乐生产、清洁生活、勤俭生活。372
23、.7其他发展理论各种发展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经典社会发展论中的结构主义、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法兰克福学派等,发展理论中的现代化理论学派、依附论学派、世界体系论学派等,协调发展理论,以人的永续需要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主要论点如下表1:18-20表1 发展学主要理论简表年代理 论主 要 内 容1750自由经济古典发展理论:自然法则。自为自在的、由简单到复杂地渐变。追求利润的增加。1850殖民主义掌握(掠夺)资源,赶潮流,工业化。1940发展经济论技术化,工业化,追求经济增长。1940结构主义如何加快发展中国家发展,促进政治独立,摆脱西方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谐 发展 生态 文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