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十二五发展纲要.docx
《合肥市十二五发展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十二五发展纲要.docx(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变、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期。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突出“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主题,积极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东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925.6亿元提高到2702.5亿
2、元,年均增长17.9%;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提高到476.2亿元,年均增长2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511亿元,年均增长44%。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由17.3%提升至22%,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次由第18位跃升至第15位。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953.941.2,工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2.3%。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1
3、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224平方公里扩大到3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突破310万,城镇化率达到65%。一批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项目顺利实施,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形成。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末,三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183.6亿元提高到661.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由19.8%提高到24.5%。三县均进入中部百强县和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前七名,肥西县跻身全国百强县。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实施,整村推进成为全国样板。生态环境得到新提
4、升。“十一五”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到85%以上,巢湖西半湖及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水质得到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7%提高到4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8.7平方米增加到12.2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农村生态和农民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十一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51元、7118元,由明显低于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6.6万个,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由劳务输出向输入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9%。和
5、谐社会建设达到新高度。“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文化改革与发展取得新突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实力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保持全国最好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我市强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等改革,大力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累计完成436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7.7倍,5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合肥;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52.2亿美元
6、。合肥出口加工区获得国务院批准。“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把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同合肥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动摇,始终坚持工业化主导不动摇,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动摇,始终坚持扩大有效投入不动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不动摇,走出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合肥特色的发展路子。这一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整个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多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合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专栏一“十一五”规划主
7、要目标完成情况分类指标名称单位十一五规划十一五中期2010年完成目标调整目标总量增速(%)总量增速(%)总量增速(%)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90015.523002702.517.9人均GDP美元50006000700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450022770035951144其中:工业投资(累计)亿元150015002826.66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650157501883920.9财政收入亿元2601540025476.229.5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4:49:475.5:49:45.54.9:53.9:4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8002410001052.725
8、.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202023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k300300310市区常住人口万人300300310城镇化率%60左右60左右65生态环境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吨标煤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吨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达省控目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以上80以上8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40以上44.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111112.2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600011186001419051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50011.5650015711817.3新增就业岗位(累计)万个303046.6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4.5以内
9、4.3以内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亿美元671499.618.9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亿美元40234056.628.6说明:以上增速均为年均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综合各方面因素看,合肥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政策环境看,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合肥所在的江淮地区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诸多政策的叠加效
10、应将在“十二五”期间集中显现。从发展趋势看,随着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良好的区位优势、较低的商务成本和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使合肥正在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从发展阶段看,目前合肥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功能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从加速安徽崛起的战略高度,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要求,为合肥“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我们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我市未来
11、五年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一是综合实力仍然不强。作为省会城市在全国的位次和对全省的服务功能、集聚和辐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配套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实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土地、环保等刚性约束越来越强,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四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繁重。民生改善与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五是体制改革任务仍较艰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矛盾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矛盾
12、,推进发展。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对合肥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的,着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建设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充分发挥合肥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根据以上指导思想,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发展是解决合
13、肥一切问题的根本,是缩小与先发地区差距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激发各方面推进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确保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则快、好中求快,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推进转型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型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工业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环保优先,提升城市
14、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避免无序建设和低水平开发。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优先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5、,构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互融、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大任务。按照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和推进县域发展,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管理体制,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继续保持合肥改革先发优势,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环
16、境,通过整体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消除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与长三角及合肥经济圈等城市合作,拓展合肥的发展空间和辐射空间。第二节战略定位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努力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进程,经过“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形成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把合肥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打造若干具有全国影响
17、力乃至国际知名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城市道路、交通枢纽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注重各种运输方式在路线、节点上的匹配和衔接,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重要的创新型城市。依托科教优势,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发展创新型产业,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和产业创新示范区,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三节发展目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5%以上,全市人均GDP达到1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1000亿
18、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完成2.5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累计8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9%。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355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区常住人口突破400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1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5%。水、电、气、热、公交等公用设施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19、。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巢湖西半湖水质明显改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9%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以上;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10天。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300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平方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社会建设显著加强。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6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普遍享有便利的基本
20、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各类社会保障基本全覆盖。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达到新水平,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20%,5年累计招商引资10000亿元,其中累计利用外资100亿美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基础上再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经过510年的努力,建成1000万人口规模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专栏二“十二五”时期经
21、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分类指标名称单位总量增速(%)指标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600016预期性人均GDP美元15000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2500018预期性其中:工业投资(累计)亿元850020预期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0019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100016预期性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3:55:42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250020预期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亿元1100预期性全社会RD占GDP比%3预期性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k410预期性市区常住人口万人400以上预期性城镇化率%75预期性生态环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达省控目标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吨达省控目标约束
22、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5约束性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约束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以上约束性全市森林覆盖率%20约束性居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3750014.5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430015预期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国平均水平以内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0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36预期性人均期望寿命岁79预期性社会建设新增就业岗位(累计)万个60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预期性对外开放地区进出口总额亿美元24820预期性实际利用外资(累计)亿美元10012预期性说明:以上增速均为年均增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价计算。 第三章产
23、业发展与布局深入推进工业立市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发展繁荣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重点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23家产值超500亿元、3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一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增强技术领先优势,扩大优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市 十二 发展 纲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90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