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
《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诗歌语言读懂诗歌课件.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古诗的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三)省略,(一)变“性”改变词性,(二)变序改变词序语序,练中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 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注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一)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1.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
2、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三、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练中悟1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咏素蝶诗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2)鹊桥仙七夕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3)征人怨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4)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
3、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案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6)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二)读正文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思路:,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
4、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练中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案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
5、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a.“起”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练中悟3(2006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b.“承”在古
6、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承上启下,铺垫下文。,练中悟4(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
7、(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c.“转”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练中悟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案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d.“合”在古诗词中,“合”
8、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练中悟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答案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
9、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后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类的关系: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
10、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练中悟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该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答案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练中悟8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解析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情。,A
11、,(三)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练中悟9请借助注释,理解下面这首诗的写作意图。赠花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语言 读懂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7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