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与肝脏疾病课件.ppt
《转氨酶与肝脏疾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氨酶与肝脏疾病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血清转氨酶与肝脏疾病关系浅谈和治疗方略,内容概要,转氨酶生物学特征与临床价值回顾各型肝损伤与转氨酶升高的关系介绍肝病治疗方略中转氨酶复常的意义探讨双环醇保肝降酶的优势分析,肝脏功能概述,能量物质代谢功能(蛋白质、脂肪、糖等)生物合成功能 (白蛋白,凝血因子)分解清除功能(胆红素、中分子毒素、内毒素等)非特异免疫功能(清除血中病毒、细菌、异体蛋白等)激素调节功能(多种激素的灭活和分泌),目前临床常用肝功能指标,血清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 (GGT) 血清胆红素: 总胆红素(STB)、结合胆红素(DB)、非结合
2、胆红素 (IB) 血清蛋白: 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 血清球蛋白G;前白蛋白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转氨酶的分布与特点,转氨酶是一种血清酶,共有二十余种几乎存在于所有器官和组织细胞中,但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临床中用于血清学诊断的主要为: 谷丙转氨酶 (ALT):肝肾心肌肉 谷草转氨酶 (AST):心肝肌肉肾在肝内,ALT全部存在于肝细胞浆中;AST80%存在于线粒体内,20%在胞浆内。,肝脏转氨酶含量约为血清中的100倍,其活性浓度ALT比血清中高3000倍,AST比血清高7000倍。当肝细胞膜损伤通透性增加时,即使肝细胞无坏死,肝细胞内转氨酶也可依此浓度
3、差而泄漏入血中,细胞坏死溶解时更高。肝脏中的AST主要位于线粒体中,当肝细胞严重损伤波及线粒体时AST也会进入血中。,转氨酶异常的分级,临界升高:10倍的正常值,除肝源性外,影响转氨酶活性的因素,性别:健康成年男性转氨酶活性可能略高于女性年龄、妊娠:对转氨酶活性影响不大BMI:按BMI将1028名健康成人分为4组(20,25,30,30),各组ALT均值分别为19、28、41、54标本明显溶血、过度疲劳、肌肉剧烈活动等可使酶活性增高。过度饮酒者转氨酶偏高高糖饮食、应用红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转氨酶偏高,ALT的特异性比AST好。(对肝脏病而言)ALT升高程度有鉴别意义:ALT值正常2.5倍并持续
4、半个月以上要考虑病人可能患肝胆疾病;当ALT 正常10倍,肯定存在肝损害;如果ALT升高正常值20倍时临床上只能是由肝胆病所引起并主要是肝细胞的急性损伤所致胆道疾病时ALT、AST升高,一般不超过正常8倍,血清转氨酶升高的临床意义,1.估计肝脏损害程度:越大,损害越严重;2.鉴别肝病:酒精肝2慢乙肝1则可能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非嗜酒的慢性肝炎患者,两者比值增高提示已并发肝硬化,合并肝癌者比值则更高,多3缺血性肝炎患者AST/ALT比值常1;若2者预后差,近期死亡率较高AST/ALT比值,由低到高逐渐进行者,预示肝坏死,病情凶险,AST/ALT比值的临床意义,心血管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肌损害结
5、缔组织疾病:SLE 、风湿病、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呼吸系统:大叶性肺炎、肺结核,肺梗塞再障、溶贫肾小球肾炎、胰腺炎甲亢:特征为AST升高为主,AST/ALT1,ALT多为正常,除非有肝脏累及 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病 挤压综合征等,非肝源性转氨酶升高,肝源性转氨酶升高,临床常见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感染:肝脏特异性感染,非特异性的全身 或局部感染累及肝脏、中毒:药物、酒精、工业及生物毒物胆胰疾病累及肝脏: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胆汁淤积性肝病,肝脓肿、多囊肝:其他:肝硬化、肝癌、浸润性肝病、代谢性肝病:脂肪肝、铜、铁等异常沉积妊娠时的转氨酶升高淤血、缺氧:心衰、呼衰、休克、低血压、手
6、术免疫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炎、IBD,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转氨酶升高,Ref. Park BK,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7;22(3):383-388,提示:ALT主要反映炎症进展,并最终导致癌变,ALT是慢性乙型肝炎炎症进展的重要标志,Pattern A:ALT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Pattern B: ALT 经常波动,从未恢复正常Pattern C:ALT经常波动,有时可恢复正常 Pattern D: ALT一直处于正常水平,ALT控制不力是慢性丙肝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Ref. Kazuo Tarao. Intervirology 2004;47:
7、6571,ALT反复升高,丙肝患者肝癌发生率增高,1249例IFN治疗无效的丙型肝炎患者,平均随访5.7年(0.116.1年),Ref. Keiji Ikeda. Dig Dis Sc 2006;51(3):603-609,1.药物性肝损害2.酒精性肝损害3.工业及生物毒物性肝损害,其他转氨酶升高常见原因,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机理模式图,药物性肝损伤特点,发生机制分为代谢异常和过敏反应,即代谢特异质和过敏特异质,过敏反应特点: 1.不可预测性 2.仅发生在某些人或人群(特异质)或有家族积聚现象 3.与用药剂量和疗程无关 4.试验动物模型无法复制 5.具有免疫异常特征 6.可发生肝外脏器损害,临床特
8、点: (1)用药史(2)关节痛,皮疹,肝外表现(3)血清嗜酸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物阳性,非器管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4)肝组织学为嗜酸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药物性肝病起因药分类资料,各类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百分比 药 物分 类 发 生 率(%)抗生素 34.5抗肿瘤药 14.9抗结核药 12.4心血管药 9.9镇静及抗精神病药 9.2激素类药 7.8消化系统药 2.9影响代谢药 2.1其他 6.3,41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百分比 药 物 分 类 例 数 发生率(%)抗结核药 141 33.7 中草药 99 23.7解热镇痛药 45 10.8肿瘤药 39 9.3抗霉菌药 28 6.7抗生素 23 5
9、.5心血管药 12 2.9 消化系统药 9 2.2激素类药 7 1.7抗病毒药 5 1.2 其他 10 2.4,任晓非,许建明。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调研分析。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7,42(4):458-461,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和分型,急性肝炎样表现:肝细胞性损伤诊断标准是血清ALT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或同期检测的ALTAP比值5急性胆汁淤积样表现:主要表现是黄疽和瘙痒。血清生化特征是ALP活性突出性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2倍,或同期检测的ALTAP比值2混合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类,肝细胞损伤型:ALT2倍,R5胆汁淤积型: ALP2倍或R2倍混合型: AL
10、T和ALP均2倍或R介于2-5之间 ( R为ALT正常上限的倍数/ALP正常上限倍数),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类特点,中毒性肝损伤 免疫介导性肝损伤 有可预测性 不可预测性 呈剂量依赖 无明显剂量依赖动物实验可以复制 动物实验不可复制 发生率高 发生率低 病程长 病程短,肝脏损害大多数出现在用药后14周内;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周围血液中嗜酸粒细胞6;肝内胆汁淤积或实质细胞损害等临床和(或)病理征象;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转化试验阴性;有关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阴性;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再次发生肝损害。凡具备有上述第1项加上27项中任何2项,即可诊断,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认识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转氨酶 肝脏 疾病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7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