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 糖类与糖代谢 课件.ppt
《生物化学 糖类与糖代谢 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 糖类与糖代谢 课件.ppt(1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糖类与糖代谢,本章内容,糖类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糖的分解代谢糖的合成代谢,第一节 糖类,一、糖的概念,糖即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与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它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经光合作用形成的,主要是由C、H、O构成的。,二、糖的分类,根据水解后产生单糖残基的多少分为四大类,单糖寡糖多糖糖复合物,参见103-121,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D-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参见104-109,D-果糖,6-磷酸果糖,核糖,5-磷酸核糖,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核酮糖 戊酮糖,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甘油醛 丙醛糖,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二羟丙酮 丙酮糖,葡萄糖在体内的作用,葡萄糖是体内糖代
2、谢的中心,(1)葡萄糖是食物中糖(如淀粉)的消化产物(2)葡萄糖在生物体内可转变成其它的糖, 如核糖、果糖、半乳糖、糖原等;(3)葡萄糖是哺乳动物及胎儿的主要供能物质(4)葡萄糖可转变为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碳骨架,2.双糖,双糖:由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单糖组成,常见的有乳糖、蔗糖、麦芽糖等.,麦芽糖,-D-葡萄糖苷-(14)-D-葡萄糖,参见109-111,-D-葡萄糖苷-(12)-D-果糖,-D-半乳糖苷-(14)-D-葡萄糖,乳糖,蔗糖,3.多糖,定义:,水解产物含6个以上单糖,常见的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等,参见111-118,淀粉(starch),蓝色:-1,4-糖苷键红色:-1,6-糖苷键
3、,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糖原(glycogen),糖原的分子结构,糖原在体内的作用,糖原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糖原贮存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和肌肉组织肝糖原: 含量可达肝重的5%(总量为90-100g)肌糖原: 含量为肌肉重量的1-2%(总量为200-400g),人体内糖原的贮存量有限,一般不超过500g.,肝细胞中的糖原颗粒,糖原颗粒,纤维素 作为植物的骨架,参见114,4.糖复合物,糖与非糖物质的结合物常见的糖复合物有: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糖蛋白:以蛋白质为主,糖为蛋白质的辅基。如卵清蛋白含糖基1%蛋白多糖:以多糖为主,蛋白质或多肽的比例较少见的辅基。如粘蛋白含糖基80%糖与脂类的结合物糖脂:脂多糖:,
4、参见77-80, 氧化功能 1g葡萄糖 16.7kJ 正常情况下约占机体所需总能量的50-70%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1、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基本组成成分;2、糖与脂类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蛋白聚糖 (统称糖复合物)。 糖复合物不仅是细胞的结构分 子,而且是信息分子。 3、体内许多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都是糖蛋白,如抗 体、许多酶类和凝血因子等。,三、糖的主要生理功能,参见159,一、双糖的水解,蔗糖 + H2O 葡萄糖 + 果糖,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1.转化酶,2.蔗糖合成酶 催化蔗糖与UDP反应生成果糖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一)蔗糖的水解,(二)麦芽糖的水解,(三)乳糖的
5、水解,二、淀粉(糖原)的降解,1.淀粉的水解,2.淀粉(糖原)的磷酸解,-淀粉酶-淀粉酶R-酶(脱支酶)麦芽糖酶,磷酸化酶转移酶脱支酶,胞外降解,胞内降解,参见226,是淀粉内切酶,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任意的-1,4 糖苷键。 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不能再分解的支链淀粉残基。 -极限糊精是指含-1,6糖苷键由3个以上葡萄糖基构成的极限糊精。,(一)淀粉的水解,1、-淀粉酶,2、-淀粉酶,是淀粉外切酶,水解-1,4糖苷键,从淀粉分子外即非还原端开始,每间隔一个糖苷键进行水解,每次水解出一个麦芽糖分子。,-极限糊精是指-淀粉酶作用到离分支点2-3个葡萄糖基为止的剩余部分。,两种淀粉酶降解的终产物主要是
6、麦芽糖,两种淀粉酶性质的比较,-淀粉酶不耐酸,pH3时失活耐高温,70C时15分钟仍保持活性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淀粉酶耐酸,pH3时仍保持活性不耐高温,70C15分钟失活主要存在植物体中,-淀粉酶及-淀粉酶水解支链淀粉的示意图,3、R-酶(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将及-淀粉酶作用支链淀粉最后留下的极限糊精的分支点水解,产生短的只含-1,4-糖苷键的糊精,使之可进一步被淀粉酶降解。 不能直接水解支链淀粉内部的-1,6糖苷键。 4、麦芽糖酶 催化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是淀粉水解的最后一步。淀粉的彻底水解需要上述水解酶的共同作用,其最终产物是葡萄糖,(二)淀粉的磷酸解,磷酸化酶催化淀
7、粉非还原末端的葡萄糖残基转移给P,生成G-1-P,同时产生一个新的非还原末端,重复上述过程。,磷酸化酶不能将支链淀粉完全降解,只能降解到距分支点4个葡萄糖残基为止,留下一个大而有分支的多糖链,称为磷酸化酶极限糊精。,磷酸化酶,淀粉(或糖原)降解,1. 到分枝前4个G时,淀粉磷酸化酶停止降解2.由转移酶切下前3个G,转移到另一个链上3.脱支酶水解-1,6糖苷键形成直链淀粉。脱下的Z是一个游离葡萄糖4.最后由磷酸化酶降解形成G-1-P,G1P,脱支酶,磷酸化酶,糖原降解主要有糖原磷酸化酶和糖原脱支酶催化进行。,G+Pi,(葡萄糖-6-磷酸酶),进入糖酵解,糖原磷酸化酶:从非还原端催化1-4糖苷键的
8、磷酸解。,(三)糖原的降解 (自学),参见226-227,例 肝糖元的分解,7,7,去单糖降解,机体的生存需要能量,机体内主要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 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在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产生2分 子ATP。在有氧条件下,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形 成大量的ATP。,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丙酮酸,CO2 + H2O,重点,一、糖酵解的概述,3.1 糖酵解,1、糖酵解的概念 糖酵解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进行分解形成2分子的丙酮酸并提供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糖酵解作用。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也是葡萄糖分解代谢所经历的共同途径。也称为EMP途径。
9、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论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均能发生。,E:Embden;M: Meyerhof;P: Parnas,10个酶催化的11步反应,第一阶段: 磷酸已糖的生成(活化),四 个 阶 段,第二阶段: 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第三阶段: 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磷酸 甘油酸,第四阶段: 由2-磷酸甘油酸生成丙酮酸,二、糖酵解过程,(G),已糖激酶, 葡萄糖磷酸化生成 6-磷酸葡萄糖,糖酵解过程1, 6-磷酸葡萄糖异构化 转变为6-磷酸果糖,(F-6-P),糖酵解过程1,(G-6-P), 6-磷酸果糖再磷酸化 生成1,6-二磷酸果糖,糖酵解过程1,(F-1,6-2P),磷酸果糖激酶 (PF
10、K),糖酵解过程的第二个限速酶,(F-6-P), 磷酸丙糖的生成,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F-1,6-2P),醛缩酶,+,糖酵解过程2, 磷酸丙糖的互换,糖酵解过程2,磷酸二羟丙酮(dihydroxyacetone phosphate),3-磷酸甘油醛(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上述的5步反应完成了糖酵解的准备阶段。酵解的准备阶段包括两个磷酸化步骤由六碳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最后都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 在准备阶段中,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能量,与此相反,却消耗了两个ATP分子。 以下的5步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磷酸化反应。这些反应正是从3-磷酸甘油醛提取能量
11、形成ATP分子。,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 1,3-二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3, 1,3-二磷酸甘油酸 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3,3-磷酸甘油酸(3-phosphoglycerate),这是糖酵解中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底物磷酸化:直接利用代谢中间物氧化释放的能量产生ATP的磷酸化类型称为底物磷酸化。 其中ATP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代谢中间物(1,3-二磷酸甘油酸)上的磷酸基团的转移相偶联,这一步反应是糖酵解过程的第7步反应,也是糖酵解过程开始收获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产生了第一个ATP。, 3-磷酸甘油酸转变 为2-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3-phosphoglycerate),糖
12、酵解过程3,2-磷酸甘油酸(2-phosphoglycerate), 2-磷酸甘油酸脱水 形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2-磷酸甘油酸,糖酵解过程4,氟化物能与Mg2+络合而抑制此酶活性,反应引起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键。,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烯醇式丙酮酸,烯醇式丙酮酸,糖酵解过程的第三个限速酶,也是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糖酵解过程4, 烯醇式丙酮酸 转变为丙酮酸,糖酵解过程4,烯醇式丙酮酸(enolpyruvate),丙酮酸(pyruvate),+,丙酮酸,裂解,脱氢,异构,产能,脱水,异构,糖酵解的代谢途径,E2,E1,E3,参见235,1、酵母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
13、化为乙醇和CO2。(l)丙酮酸脱羧,三、丙酮酸的去路,(2)乙醛被还原为乙醇,参见235,CH3CHO + NADH + H + CH3CH2OH + NAD+乙醛 乙醇,Zn2+,乙醇脱氢酶,2、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丙酮酸(pyruvate),3-磷酸甘油醛,乳酸(lactate),参见235,4、转化为脂肪酸或酮体 参见270-271 当细胞ATP水平较高时,柠檬酸循环的速率下降,乙酰CoA开始积累,可用作脂肪的合成或酮体的合成。,3、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CoA丙酮酸+NAD+ CoA 乙酰CoA+CO2+NADH+H+,糖酵解过程中ATP的消耗和产生,2 1,葡 萄 糖
14、6-磷酸葡萄糖,6 - 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1,3-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 酮 酸,-1,-1,2 1,葡萄糖+2Pi+2ADP+2NAD+ 2丙酮酸+2ATP+2NADH+2H+ +2H2O,四、糖酵解中产生的能量,参见236,五、糖酵解意义,1、主要在无氧条件下迅速提供少量的能量应急.如:肌肉收缩、人到高原。2、是某些细胞在不缺氧条件下的能量来源。3、是糖的有氧氧化的前过程,亦是糖异生作用大部分逆过程。5、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其中间产物是许多重要物质合成的原料。6、若糖酵解过度,可因乳酸生成过多而导致乳酸中毒。,参见168,肌肉收缩与糖
15、酵解供能,背景:剧烈运动时肌肉内ATP含量很低; 肌肉中磷酸肌酸储存的能量可 供肌肉收缩所急需的化学能; 即使氧不缺乏,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的过程 比糖酵解长得多,来不及满足需要;肌肉局部血流不足,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结论: 糖酵解为肌肉收缩迅速提供能量,细胞对酵解速度的调控是为了满足细胞对能量及碳骨架的需求。在代谢途径中,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所处的部位是控制代谢反应的有力部位。糖酵解中有三步反应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催化,因此这三种酶对酵解速度起调节作用。,六、糖酵解的调控,参见237,1、磷酸果糖激酶(PFK)的调控,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
16、kinase-1,2、己糖激酶的调控,己糖激酶hexokinase,己糖激酶不是糖酵解过程关键的限速酶,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3、丙酮酸激酶的调控,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CO2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氧化。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3.2 糖有氧分解,参见237,糖有氧氧化过程,细胞质,糖的有氧氧化与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乳酸(糖酵解),葡萄糖丙酮酸,第一阶段:丙酮酸的生成(胞浆)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线粒体)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 彻底氧化(线粒体),三 个 阶 段,糖的有氧氧化过程,一、丙酮
17、酸的生成(胞浆),2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2(NADH+ H+ ),2H2O + 5/7 ATP,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丙酮酸,乙酰CoA,+ C O2,丙酮酸脱氢酶系,多酶复合体:是催化功能上有联系的几种酶通过非共价键连接彼此嵌合形成的复合体。其中每一个酶都有其特定的催化功能,都有其催化活性必需的辅酶。,参见238,丙酮酸脱氢酶系,3 种 酶: 丙酮酸脱羧酶(TPP、Mg2+) 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 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硫辛酸、辅酶A) 催化将乙酰基转移到CoA反应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FAD、NAD+) 催化将还原型硫辛酰胺转变成为氧化型反应6种辅助因子: TPP、
18、Mg2+、硫辛酸、 辅酶A、FAD、NAD+,FAD,FADH2,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TPP,CO2,HSCoA,NAD+,NADH+H+,丙酮酸脱羧酶Mg2+,硫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CO2,CoASH,NAD+,NADH+H+,5. NADH+H+的生成,1. -羟乙基-TPP的生成,2.乙酰硫辛酰胺的生成,3.乙酰CoA的生成,4. 硫辛酰胺的生成,三、三羧酸循环,概念: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酰CoA。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2O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因为该循环第一个产物的化合物是柠檬酸,所以称为柠檬酸循环,又因其中间产物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糖类与糖代谢 课件 糖类 代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