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课件.ppt
《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课件.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糖尿病全程血糖控制,2,概述 General overview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Click to enter the specific text in this column to explain the sub item content briefly. Please modify it according to your specific content.,3,DM定义,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导致全身器官损害,尤其是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导致其机能障碍和功能衰竭。
2、,4,糖尿病具有毁灭性和致死性,糖 尿 病 是 全 球 第 4 位 致 死 性 疾 病; 中 国 第 3 位 致 死 因 素,成年失明的主要因素,截肢,心血管疾病 和卒中,晚期肾脏疾病的 主要因素,5,糖尿病诊断标准,1. 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 11.1mmol/l(200mg/dl) 或2.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水平7.0mmol/l (126mg/dl) 或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2hPG水平 11.1mmol/l(200mg/dl)儿童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与成人一致,6,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诊断,7,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绝大部分被破坏,达80以上,胰岛素
3、绝对缺乏,血浆胰高糖素升高。患者血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易发生酮症。外源胰岛素治疗是必需的。1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及少年期发病为多。,8,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分泌缺陷或者是胰岛素作用缺陷。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两方面缺陷均存在,只是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有的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9,特殊类型糖尿病,1. B细胞遗传缺陷2. 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3. 外分泌性胰腺疾病4. 内分泌疾病5. 药物或化学因素诱发6. 感 染7. 免疫介导性糖尿病的少见形式8. 伴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10,1型糖尿病发病机理 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 (HLA关联)
4、 (病毒) 自身免疫 细胞破坏 胰岛素分泌减少 高血糖,11,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 环境因素 细胞缺陷 肝细胞缺陷 Ins受体、后缺陷 分泌异常Ins 肝糖输出增加 Ins抵抗 Ins分泌减少 葡糖异生增加,高血糖,12,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HbA1c分布情况,潘长玉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20:420-424,2004,达标率%,血糖达标患者人数不足,HbA1c(%),13,20,10,0,10,20,30,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在2型糖尿病中的作用,胰岛素抵抗启动了2型糖尿病的进程启动因素,B细胞功能是决定2型糖尿
5、病发生与否的关键决定因素,14,2型糖尿病诊断时:50% 的患者已经有并发症1超过 50% 的 细胞失去功能2现今的治疗:2/3 的患者HbA1C不达标 3,4,有必要对2型糖尿病进行早期强化治疗,1UKPDS Group. Diabetologia 1991; 34:877890. 2Holman RR. Diabetes Res Clin Prac 1998; 40 (Suppl.):S21S25. 3Saydah SH, et al. JAMA 2004; 291:335342. 4Liebl A, et al. Diabetologia 2002; 45:S23S28. 5Turner
6、 RC, et al. JAMA 1999; 281:20052012.,15,2型糖尿病的治疗要求,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药物安全性高,保护B细胞功能,以血糖控制为基础的多重危险因素干预,合理 联合用药,提高依从性和耐受性,针对 糖尿病病因,延缓糖尿病 进展,降低并发症危险,16,糖尿病治疗,糖尿病教育饮食控制运动自我监测药物治疗,17,药物治疗选择(一),1型DM病人,一旦诊断明确,即开始包括胰岛素在内的综合治疗。,18,治疗选择(二),2型DM病人 轻度患者 饮食控制,无效者可加口服降糖药. 中度患者 饮食控制加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 者加小剂量胰岛素。重度患者 必须用胰岛素,
7、 可合用口服降糖药。,19,2型DM治疗的五个阶段,基础治疗:教育、控制饮食、有氧锻炼、减肥口服降糖药单独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用药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用药胰岛素治疗,20,目前口服抗糖尿病药(OAD) 类型,口服抗糖尿病药,降糖药(OHA)抗高血糖药(AHA),SU胰岛素促分泌剂非SU胰岛素促分泌剂,双胍类噻唑脘二酮类糖苷酶抑制剂,.,.,.,21,不同作用机制控制高血糖症,葡萄糖摄入,高 血 糖 症,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输出增加,周围葡萄糖摄取减少,胰岛素促分泌剂,a-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22,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促泌剂:非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
8、,23,磺脲类药物发展历史,19551966年 第一代磺脲降糖药 ( 甲磺丁脲、氯磺丙脲) 1966年以后 第二代磺脲降糖药(格列吡嗪、格列本脲、格列齐特)1996年 新一代磺脲药物(格列美脲),24,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胰腺内作用机制 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途径 为主胰外作用机制,25,依赖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KATP)的途径,26,胰外作用机制,格列美脲在体内具有胰外作用的最早证据: 可使 (胰腺切除)狗的血糖降低 大量研究报道: 格列美脲在离体培养的脂肪细胞和 (肌肉)中具有直接的拟胰岛素和胰岛素增敏作用,27,胰外作用机制,细胞内特异的蛋白磷酸化酶,激活,促进,
9、GLU4/1 转位,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的活性,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格列美脲,降低,糖原合成酶,细胞内特异的蛋白磷酸化酶,激活,促进,GLU4/1 转位,激活,糖原合成酶激酶3的活性,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利用,格列美脲,降低,糖原合成酶,28,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的特点,FPG250mg/dl、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糖尿病、ICA或GADA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空腹血糖越高,降糖幅度越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29,国内常用的各种磺脲药物的药理特点,30,31,非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作用机制:类似磺脲类降糖药,但其作用结合位点不同,促胰岛素效
10、果较磺脲类为快速而短暂,而且与血糖浓度有关,血糖浓度高时其作用增强,血糖浓度低时则效果减弱,所以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较强。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32,促胰岛素分泌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作用机制:关闭KATP通道与磺脲类差别作用更快,持续时间更短恢复餐后早期胰岛素分泌更符合生理性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效果好 低血糖发生率较低细胞选择性较强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少,33,胰岛素分泌模式,800,6am,时 间,10am,2pm,m,10pm,2am,6am,700,600,500,400,300,200,100,健康对照(n=14),2型糖尿病患者(n=16),胰岛素分泌速率(pmol/min),34,非磺
11、脲类胰岛素促泌剂的特征,35,促泌剂不良反应,低血糖(多见): 主要见于剂量过大,饮食不规则 老年人及肝肾不全者。同时服用增 磺脲类降糖作用的药物。消化道症状(少见): 恶性、呕吐、消化不良、黄疸、 肝 功能损害。血液系统改变(极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溶血性贫血等。皮肤过敏: 皮疹、皮肤搔痒 、光敏性皮炎。,36,促泌剂与其他药物间的互相作用,增强降糖效应:主要通过减弱葡萄糖异生,降低磺脲 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药物在肝脏的 代谢和肾排除。 (水杨酸类、磺胺类、胍乙定、利 血平、别嘌呤醇)。降低降糖效应:抑制胰岛素释放或拮抗胰岛素作用 (利尿剂、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异 烟肼、雌激素、三
12、环类抗忧郁、甲状 腺 素、 B受体阻止剂等),37,适应症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禁忌症1型糖尿病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肝肾功能受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已知对磺脲类药物过敏应激状态等,38,促胰岛素分泌/释放剂的选择原则,皆作用于KATP钾通道应用时只选其中一个品种,必要时可换品种不合用2种磺脲 2种格列奈或磺脲格列奈类如合用并不能提高疗效,反失去每一品种的特点,39,二甲双胍作用机制,40,双胍类药物作用特征,41,双胍剂量与降糖水平的关系,HbA1c (%),20100-.25-.5-.75-1-1.25-1.5-1.75-2,500mg1,000mg
13、1,500mg2,000mg(n=73)(n=73)(n=76)(n=73),在每日剂量 5002000mg范围内呈剂量-疗效依赖性 ,即剂量越大,降糖疗效越好当每日剂量 2000mg时显现最佳疗效,降低 HbA1c 2%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42,二甲双胍,以抑制肝糖输出为主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作用均有作用对血脂谱也有改善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单用甚少引起低血糖有轻度降体重作用,肥胖患者效果显著,43,适应症: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禁忌症:,有急性并发症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心、肺、肾功能受损、眼底病变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已知对本药及其他双胍类药物过敏严重感染、外伤应
14、激状态维生素12叶酸等缺乏者、酗酒者。血管内造影前后48小时暂停服用。,44,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 - 多发生在服药早期 - 轻度、短暂、自限 - 与食物同服可减轻 维生素B12吸收减少 - 长期治疗产生, 无显著临床意义,4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作用机理抑制小肠-葡萄糖苷酶,延迟葡萄糖的吸收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 )等可单独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单独使用能拉平餐后血糖高峰继而降低空腹血糖水平适用于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空腹血糖轻到中等程度增高的患者,46,阿卡波糖作用机制独特,47,-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剂量与服用方法以拜糖平为例,每片含有效成分50mg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剂量宜从小剂量开
15、始逐渐增加起始剂量为50mg tid,可逐渐调整至100mg tid不良反应:少见主要是消化道症状(腹胀),48,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罗格列酮 (文迪雅太罗) 吡格列酮(艾汀/卡司平瑞彤),作用:通过激活PPARg调控多种与糖、脂代谢等有关基因转录(增强或抑制),而明显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主要肌肉、脂肪组织,次要肝脏)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副作用: Troglitazone肝损害体重增加,水肿,贫血优点:不产生低血糖 可与各类抗糖尿病药合用,49,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双胍类或胰岛素联合可进一步改善血糖无胰岛素存在时,不具备降糖作用应严密观察肝功,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停药水肿发生率45%有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糖尿病 全程 血糖 控制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