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 神经系统 脊髓、脑干(临床专业)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 神经系统 脊髓、脑干(临床专业)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 脊 髓第二节 脑 一、脑 干 二、小 脑 三、间 脑 四、端 脑,神经系统,1. 脊髓的外形特点及与椎管的位置关系。2. 脊髓灰质、白质各部的名称。3. 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 位置及功能。4. 脑干的分部,部分白质的名称、走行。,掌 握:,学习要求,1. 脑干网状结构。,了解:,1. 脑干的内部结构脑神经核。,熟悉:,位于椎管内,圆柱状上端:平枕骨大孔处 与延髓相连,一、位置和形态,第一节 脊 髓,成人腰椎穿刺?,下端:成人平L1下缘 新生儿可达L3下缘,前正中裂 1后正中沟 1前外侧沟 2后外侧沟 2后中间沟 2,颈膨大 (C5 T1)腰骶膨大
2、 (L2 S3),两个膨大:,8条沟:,颈膨大,腰骶膨大,终丝,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脊髓圆锥终丝马尾 脊神经 (31对)前根 (运动)后根 (感觉),第一骶神经,终丝,马尾,终丝,脊髓圆锥,后正中沟,前根,后根,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脊神经,脊神经节,前根,后根,脊神经节,31个脊髓节段: C8、T12、L5、S5、Co1,每一对脊神经及其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的脊髓构成一个脊髓节段。,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C5 - C8T1-T4,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L1) 第一腰椎,S1 - S5Co1,同序数椎骨,(1) 同序数上1椎
3、体,T5 - T8 (2) 同序数上2椎体T9 - T12 (3) 同序数上3椎体L1 - L5 (T10 12) 10 12胸椎,C1 - C4 (),中央管灰质(H形): 前角(前柱) 后角(后柱) 侧角(侧柱,T1-L3) 灰质连合(前、后),白质: 前索 外侧索 后索网状结构,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前角(前柱),(一)灰 质,运动神经元,内侧核群 支配躯干肌外侧核群 支配四肢肌,神经元骨骼肌,神经元肌张力,中间神经元 - 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后角边缘核胶状质-完成脊髓节段间的联系后角固有核-背侧丘脑背核(胸核)-C8 L2-脊髓小脑后束,2. 后角(后柱),中、小型神经元T1 L3脊
4、髓节段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S24脊髓节段-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3. 侧角(侧柱),(二)白 质,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内侧纵束,脊髓丘脑前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网状脊髓束,楔束,薄束,后正中沟,前索、外侧索、后索,位置:后索(后正中沟两侧) 薄束在内,楔束在外组成:同侧脊神经节发出的中枢突,1)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1. 上行(感觉)纤维束,薄束,楔束,脊神经节,腰部,颈部,功能:向大脑传导躯干肌、四肢肌的本体感觉(意识性)(来自肌、腱、关节、韧带 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 平衡觉和振动觉)精细触觉
5、,位置:外侧索的前部、前索组成:对侧后角细胞发出的 交叉后的纤维功能: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2)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脊神经节,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3)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脊神经节,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位于外侧索,纤维交叉,对侧大脑皮质,1)皮质脊髓侧束,2. 下行(运动)纤维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前角运动神经元,椎体交叉,止于同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位于前索,仅见于颈髓和上部胸髓,纤维逐节交叉,同侧大脑皮质,2)皮质脊髓前束,皮
6、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前角运动神经元,椎体交叉,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神经元,三、脊髓的功能与损伤表现,(一)脊髓功能,上、下行传导径路的中继站反射中枢,单突触反射躯体反射 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内脏反射 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 内脏躯体反射, 如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 直肠排便反射等。,1. 脊髓反射,深反射(腱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1)牵张反射,肌肉、肌腱,脊神经后根,-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肌肉收缩,肌梭,传入神经元,肌梭外骨骼肌,-运动神经元,下行纤维,-运动神经元,2)屈曲反射,皮 肤,脊神经后根,后 角,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肌
7、肉收缩,脊神经前根,皮肤末梢,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肌梭外骨骼肌,(二)脊髓损伤的表现,1. 脊髓全横断,2. 脊髓半横断,3. 脊髓前角受损-如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端脑,间脑,延髓,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底面,脑正中矢状面,脑外侧面,脑桥,小脑,第二节 脑,脑干,迷走 N,副 N,前正中裂,(1)延髓: 延髓脑桥沟 前正中裂 锥体(锥体束) 锥体交叉 橄榄(下橄榄核) 舌下神经根,1. 腹侧面,一、脑 干,(一)脑干的外形,舌咽 N,橄榄,锥体,锥体交叉,橄榄后方自上而下,舌下 N,脑桥,前庭蜗 N,面 N,展 N,舌咽神经根迷走神经
8、根副神经根,(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基底动脉) 小脑中脚 移行处:三叉 N 根 延髓脑桥沟,动眼 N,滑车 N,三叉 N,基底沟,展 N,面 N,脚间窝,脑桥,前庭蜗 N,小脑中脚,大脑脚,展 N 根面 N 根前庭蜗 N 根,内外,(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动眼 N 根, 动眼 N():中脑 脚间窝 出脑 有 4 对脑 N 连于脑桥: 三叉 N() 脑桥基底部和 小脑中脚的交界处 在延髓脑桥沟内:,脑干腹侧面共有 9 对脑神经相连:,内外:,展 N()面 N()前庭蜗 N(),舌下 N()在延髓锥体和橄榄之间离开延髓。,橄榄后方上 下:,舌咽 N()迷走 N()副 N(), 有
9、4 对脑 N 连于延髓:,(1)延髓: 薄束结节:薄束核 楔束结节:楔束核 小脑下脚,(2)脑桥: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上髓帆,(3)中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滑车神经根,尾状核,背侧丘脑,松果体,上丘,下丘,外侧膝状体,滑车 N,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正中沟,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舌下 N 三角,内侧膝状体,面 N 丘,迷走 N 三角,髄纹,2. 背侧面,构成第四脑室底,呈菱形,由脑桥和延髓上半部背侧面构成。,3. 菱形窝,髓纹正中沟界沟 内侧隆起前庭区 前庭 N 核听结节 蜗 N 核面 N 丘 展 N 核迷走 N 三角 迷走 N 背核舌下 N 三角 舌下 N 核
10、,尾状核,背侧丘脑,松果体,上丘,下丘,外侧膝状体,滑车 N,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正中沟,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舌下 N 三角,内侧膝状体,面 N 丘,迷走 N 三角,髄纹,界沟,前庭区,内侧隆起,内有:脑脊液 第四脑室脉络丛 (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隙,近似四棱锥形底:菱形窝;顶:前部小脑上脚、上髓帆 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丛,透明隔,4. 第四脑室,胼胝体膝,胼胝体嘴,大脑脚,脑桥,延髓,中脑水管,顶盖,上髓帆,下髓帆,胼胝体干,室间孔,向上 中脑水管,向下 脊髓中央管,,有3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 1 个,第四脑室外侧孔 2 个;借3孔 蛛网膜下隙。
11、,上髓帆,小脑下脚,第四脑室脉络丛,小脑上脚,第四脑室外侧孔,小脑中脚,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二)脑干的内部结构,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1. 延髓下部的结构类似脊髓,中央管依然保留, 但逐渐移向背侧。 2. 脑干内的灰质不再像脊髓内的灰质那样相互连续 成纵贯脑干全长的灰质柱,而是聚合成彼此相互 独立的各种神经核。,3. 脊髓灰质的神经核团基本上都与脊神经相联系。 4. 在灰质与白质之间的区域出现的网状结构面积 急剧扩大,结构更加复杂,其中包含了生命中枢中 许多重要的神经核团(网状核), 如心跳、血压和呼吸中枢等。,一般躯体运动,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
12、运动,内侧 外侧:,脑神经核:直接与脑神经相连非脑神经核: 中继核、网状核,1. 脑干的灰质,(1)脑神经核,躯体运动核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界沟,特殊躯体感觉,一般内脏感觉,一般躯体感觉,特殊内脏感觉,支配骨骼肌(舌肌,眼外肌),1)一般躯体运动核:4 对,动眼神经核: 中脑上丘 动眼 N下斜肌、 上、下、内直肌、 上睑提肌,舌下神经核: 延髓上部 舌下 N 舌肌,滑车神经核 : 中脑下丘 滑车 N 上斜肌,展神经核: 脑桥中下部 展 N 外直肌,动眼 N 核,滑车 N 核,展 N 核,舌下 N 核,面 N 丘,舌下 N 三角,支配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 咀嚼肌、表情肌、软腭、咽肌、
13、喉肌,2)特殊内脏运动核:4对,三叉 N 运动核: 脑桥中部 三叉 N 运动根 加入下颌 N 咀嚼肌,面 N 核: 脑桥中下部 面 N 面肌 镫骨肌,三叉 N 运动核,面 N 核,疑核,副 N 核,副神经核: 延髓部 迷走 N 腭肌、喉肌 脊髓部 副 N 脊髓根;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疑核: 上部 舌咽 N; 中部 迷走 N; 下部 副 N 的颅根; 咽、喉、软腭肌,三叉 N 运动核,面 N 核,疑核,副 N 核,即 副交感 N 核,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3)一般内脏运动核: 4对,动眼 N 副核: 动眼 N 核上端的背内侧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上泌涎核: 脑桥下部的网状结构中 面 N
14、舌下腺、 下颌下腺、 泪 腺,动眼 N 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 N 背核,下泌涎核: 延髓上部的网状结构中; 舌咽 N 腮 腺,动眼 N 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 N 背核,迷走 N 背核: 迷走 N 三角的深面 迷走 N 颈部、胸腔和腹腔 大部分脏器的运动,接受脏器、心血管的感觉纤维,孤束核下半部,4)一般内脏感觉核:1对,5)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味觉纤维,孤束核头端:,位于迷走 N 背核的外侧;接受面 N、舌咽 N 和迷走 N 中的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头端,孤束核:,三叉 N 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的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感觉纤维,6)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 N 中脑核: 咀嚼肌本体
15、感觉 三叉 N 脑桥核: 触 觉 三叉 N 脊束核: 颜面痛温觉,三叉 N 中脑核,三叉 N 脑桥核,接受听觉和平衡觉的纤维,7)特殊躯体感觉核,蜗腹侧核(前核、后核)蜗背侧核 分别位于小脑下脚的 腹外侧和背侧; 接受蜗 N 传入的听觉。,位于第四脑室底前庭区的深面;接受前庭 N 传入的平衡觉。,前庭 N 核,蜗 N 核,前庭区,前庭 N 核:,蜗 N 核:,动眼 N 副核,3)一般内脏运动核:4对,下泌涎核,上泌涎核,迷走 N 背核,三叉 N 中脑核,三叉 N 脑桥核,三叉 N 脊束核,前庭 N 核,蜗 N 核,孤束核下半部,孤束核头端,三叉 N 运动核,面 N 核,疑核,副 N 核,动眼
16、N 核,滑车 N 核,展 N 核,舌下 N 核,1)一般躯体运动核:4 对,2)特殊内脏运动核:4对,4)一般内脏感觉核,5)特殊内脏感觉核,6)一般躯体感觉核,7)特殊躯体感觉核,回顾,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2)非脑神经核:,1)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薄束核,内弓状纤维,楔束核,脊髓小脑前束,疑核,舌下 N 核,三叉 N 脊束核,舌下 N,迷走 N 背核,孤束核,锥体束,弓状核,内侧副橄榄核,红核脊髓束,脊髓橄榄束,脊髓丘脑束,三叉 N 脊束,脊髓小脑后束,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楔束,薄束,脊髓横断面,长上行纤维束 长下行纤维束,2. 脑干的白质,(
17、1)上行(感觉)传导束:,内侧丘系 脊髓丘系 三叉丘系 外侧丘系 脊小脑前、后束 内侧纵束,薄束核,楔束核,薄束核,楔束核,1)内侧丘系,内弓状纤维,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弓状纤维左右交叉(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和上、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延髓横断面(经内侧丘系交叉),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脑桥横断面(面丘平面),中脑横断面(上丘平面),2)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及四肢的温、痛、粗触觉和压觉,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内侧丘系,脊髓丘系,2)脊髓丘脑束(
18、脊髓丘系),中脑横断面(上丘平面),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传入纤维 三叉丘系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的触觉、痛觉和温度觉,3)三叉丘系,三叉 N 脑桥核,三叉 N 脊束核,三叉丘系,三叉 N 节,丘脑腹后内侧核,内侧丘系,中脑横断面(上丘平面),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大脑皮质发出的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2)下行(运动)传导束:,1)锥体束,脊髓前角,皮质核束,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椎体交叉,锥体束下行于脑干,终止于同侧或对侧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功能:管理头颈部骨骼肌的运动。,1)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顶枕颞桥束,额桥束,锥
19、体束,锥体束,中脑横断面(上丘平面),薄束核,楔束核,中央灰质,三叉 N 脊束核,副 N 核,锥体,锥体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前庭橄榄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后束,三叉神经脊束,薄束,楔束,前角,脊髓橄榄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1)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3. 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各神经核团及纤维束之间有纵横交错成网的神经纤维和位于纤维网内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这些区域称为网状结构。,功能:上行激活系统调节肌张力、维持大脑的觉醒和警觉状态调节内脏活动:生命中枢,核群:中缝核群内侧核群:腹侧网状核、 巨细胞网状核、 桥尾网状核等外侧核群,练习题,简答:1. 试述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2. 试述薄束、楔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 的起始、行程和功能。3. 试述脑干内非脑神经核。4. 试述脑干内的上行纤维束。5. 试述脑干内的下行纤维束。名词解释: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系,重点和难点,重点:1. 脊髓节段与椎体对应关系2. 脊髓丘脑束3. 薄束与楔束4. 脑干内的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5. 脑干内长的上下行纤维束。难点:1. 脊髓损伤2. 脑神经核7种成分及在脑干内排列规律。,再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