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球物理探测2地球物理方法的物质基础课件.ppt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2地球物理方法的物质基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地球物理探测2地球物理方法的物质基础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地球物理方法的物质基础,2.1 :岩(矿)石的密度2.2 :岩(矿)石的磁性2.3 :岩(矿)石层的地震波速度2.4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岩(矿)石的密度:是指岩(矿)石的致密程度,通常以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来表示,单位是:g/cm3或kg/m3。 自然界中的岩矿石的密度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重力法的地球物理依据。,2.1 岩(矿)石的密度,大量测定和研究结果认为,决定岩石密度的主要因素有: 岩石中各种矿物成分及其含量; 岩石的孔隙度及孔隙中的充填物; 岩石所受的压力;,一、决定岩石、矿石密度的主要因素,对某种岩石来说,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不一定同时都表现得十分显著。通常情况下,只有其中某
2、一种或二种因素起主导作用。,主要由矿物成分及其含量多少决定。,火成岩从酸性岩向基性岩过渡时,其密度值随着岩石中铁镁暗色矿物百分含量的逐渐增加而变大。,1、火成岩的密度,火成岩成分与密度的关系,根据sio2含量的多少,将火成岩分为: 超基性岩:66%,流纹岩,花岗岩,同一种侵入的火成岩体存在不同的岩相带:边缘相、过渡相和内相。 -边缘相:偏基性; -过渡相内相:岩性逐渐发育为偏酸性;,江西蒙山花岗岩和九岭花岗岩侵入体的不同岩相带的密度分布曲线表明:边缘相的密度要比过渡相和内相的密度大些。,不同岩相带的密度分布曲线,同类侵入岩体不同时期侵入,其矿物成分虽然相同,但含量变化时,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对
3、于同源岩浆、尽管其化学成分可能一样,由于成岩环境不同,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矿物和岩石,密度也不同。 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沉积岩的密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度,与物质成分的关系不明显。沉积岩一般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如灰岩、页岩、砂岩等的孔隙度可达30%40%。粘土的孔隙度可高达50%。,2、沉积岩的密度,孔隙度与密度关系曲线,石灰岩,砂岩,密度与孔隙度成反比关系,孔隙度变大,密度减小。,年龄:同一成分的沉积岩,由于成岩时代早晚的不同、经历的地质作用不同、造成岩石的孔隙度也不尽相同,则其密度也会有所差异。时代较老的沉积岩较时代新的同类岩石的密度要大。 构造:同一时代同类岩性的沉积岩,由于所受
4、地质作用条件的不同,在不同部位,其密度也会有所不同。,压力变化:一般而言,近地表的沉积岩由于受到的压力较小,其孔隙度较大,则密度较小;随着埋藏深度增加,上层负荷压力加大,孔隙度相应减小,密度增大;,3、变质岩的密度,与矿物的成分、含量和孔隙度均有密切的关系,主要由变质的性质和变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一般区域变质作用使变质岩的密度比原岩的要大。(例如,变质程度较深的片麻岩、麻粒岩等要比变质程度浅的千枚岩、石英片岩等岩石密度大) 动力变质作用使原岩结构遭受破坏,矿物被压碎,因而经这种变质作用后的岩石其密度叫原岩密度低。但动力变质作用若使原岩发生了硅化、碳酸盐化以及重结晶时,则变质后的密度较原岩大。
5、,1、岩矿石标本密度的测定: 通过直接测定岩(矿)石标本的密度大小,确定其所代表的岩性的密度,或确定它们之间的密度差。 测定方法:天平测定法;密度仪测定法;,二、密度的测定与估算,天平测定法,岩石标本,实现:阿基米德原理,标本在水中减轻的重量等于它排开同体积水的重量,空气中重量,水中重量,2、利用重力资料采用试验和计算的方法估算岩层、地层的平均密度 测定方法:重力试验剖面估计中间层密度; 最小二乘法估计地层密度; 利用竖井中重力测量结果计算地层平均密度;,方法原理,竖井中重力测量,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的物质基础,2.1 :岩(矿)石的密度2.2 :岩(矿)石的磁性2.3 :岩(矿)石层的地震波
6、速度2.4 :岩(矿)石的电学性质,2.2 岩(矿)石的磁性,一、物质的磁性 二、岩(矿)石的磁性特征 三、岩石的剩余磁性 四、影响岩(矿)石磁性的主要因素 五、地质体磁化的消磁作用,一、物质的磁性,1、物质的磁性:任何物质的磁性都是带电粒子运动的结果。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它由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组成。 电子绕核沿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电子还有自旋运动,具有自旋磁矩。磁矩的大小与各自的动量矩成正比。 原子核为带正电粒子组成,呈自旋运动,也具有磁矩,但数值很小; 原子总磁矩=电子轨道磁矩+自旋磁矩+原子核自旋磁矩的矢量和。,一个分子中有许多电子和原子核,分子磁矩是其中所有电子与原子核磁矩的
7、矢量和。,由于原子结构不同,各类物质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呈现不同的宏观磁性。 (1)、抗磁性(逆磁性)物质; (2)、顺磁性物质; (3)、铁磁性物质;,原子的各电子壳层中,电子成对出现,自旋方向相反,电子自旋磁矩相互抵消。轨道磁矩也因相邻轨道磁场的相互作用而抵消。因而原子核和电子磁矩的矢量和为零。 当受外磁场作用后,电子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其运动轨道绕外磁场作旋进而产生附加磁矩,其方向与外磁场相反,形成抗磁性。 当外磁场去掉后,附加磁矩随即消失,并与温度无关。,(1)、抗磁性(逆磁性)物质,原子的不同电子壳层中,含有非成对的电子,电子自旋磁矩未被抵消;原子核和电子磁矩的矢量和具有一定数值,即固有
8、磁矩。 在外磁场作用下,分子的固有磁矩方向转向外磁场方向,表现为顺磁性。外磁场越强,分子磁矩排列得越整齐。,(2)、顺磁性物质,(3)、铁磁性物质,其基本磁矩为电子自旋磁矩,轨道磁矩基本无贡献。 铁磁物质内包括很多自发磁化区域,称作磁畴。在无外磁场作用时,各磁畴的磁化强度矢量取向混乱,不呈磁性。当施加外磁场时,磁畴结构将发生变化,随着外磁场增加,通过畴壁移动和磁畴转动的过程显示出宏观磁性。,2、表示磁性的物理量,表征岩矿石磁性的物理量是: 磁化率; 感应磁化强度; 剩余磁化强度; 总磁化强度。,:磁化率:表征物质受磁化的难易程度;它是无量纲的物理量。 实际工作中,磁化率注以所用单位制,SI单位
9、制用SI()标明,CGSM单位制用CGSM()标明;两者关系为:1 SI()=1/4CGSM(),(1)磁化率和磁化强度,磁化强度M:物质被磁化后,一小体积内分子磁矩的矢量和将不再为零。单位体积内分子磁矩的矢量和表示物质磁化的程度,即为磁化强度。,它与磁场强度之间的关系为:M=B,磁化强度M的单位: SI:安/米(A/m); CGSM:用CGSM(M)表示; 1A/m=10-3 CGSM(M)。,剩余磁化强度 :岩矿石在生成时,处于一定条件下,受当时的地磁场磁化所保留下来的磁化强度,它与现代地磁场无关。,(2)感应磁化强度和剩余磁化强度感应磁化强度:位于岩石圈的岩体和矿体,它们受现代地磁场的磁
10、化而具有的磁化强度,表示为:,岩石的总磁化强度M为二者之和,即:,(3)总磁化强度,(1)、抗磁性(逆磁性)物质,-磁化率为不大的正值;-磁化率与绝对温度成反比,服从居里定律:,-磁化率为负值,且数值很小,约为10-5数量级。-与温度无关。,(2)、顺磁性物质,3、物质的磁性特点,C为居里常数,T为温度;,对未磁化样品施加磁场H的作用,随H值由零增至Hs,而后减至零;反向由零减至-Hs, 再由-Hs增至Hs,变化一周。磁化强度M沿着O,A,B,C,D,E,F,A变化,所形成的曲线称为磁滞回线。它表明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强度随磁化场变化,呈不可逆性。Hc称为矫顽磁力,不同铁磁性物质的Hc 的变化范围
11、较大。,在弱磁场作用下,铁磁性物质即可达到磁化饱和,其磁化率要比抗、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大很多。主要的磁性特征:,磁化强度与磁化场呈非线性关系,(3)、铁磁性物质,铁磁性又分为三种类型:(1)铁磁性:磁畴内原子磁矩排列在同一方向,如铁、镍、钴等;(2)反铁磁性:磁畴内的原子磁矩排列相反,故磁化率很小,但具有很大的矫顽磁力;(3)亚铁磁性:磁畴内的原子磁矩反平行排列,磁矩互不相等,仍具有自发磁性。此类物质具有较大的磁化率和磁化强度。,各种铁磁性原子磁矩排列示意图,(1)铁磁性,(2)反铁磁性,(3)亚铁磁性,当 时,铁磁性消失,转变为顺磁性。但一般铁磁性体的居里温度很高。如铁为1043K,钴为1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 地球物理 探测 方法 物质基础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