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课件.ppt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课件.ppt(1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前 言第一章 人工裂缝监测原理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第三章 裂缝尺度讨论与置信度分析第四章 实际应用领域第五章 应用实例第六章 可靠性检验第七章 吐哈油田注水、压裂监测第八章 结语附 录,目 录,.,2,1.1 人工裂缝监测方法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 1.3 微地震源定位,第一章 人工裂缝监测原理,.,3,2.1 裂缝扩展机制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2.3 微地震信号识别2.4 软件功能,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理论,.,4,3.1 测试裂缝与进水裂缝比较 3.2 置信度分析,第三章 裂缝尺度讨论与置信度分析,.,5,4.1 人工裂缝监测4.2 人工裂缝转向监测4.3 注水前缘监
2、测4.4 采油波及区监测4.5 对井井底连通监测4.6 核废料处理过程中的微地震监测,第四章 实际应用领域,自本系统开发成功以后,我们在不同领域成功地应用了这项技术。,.,6,5.1 辽河曙2-3-33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及分析 5.2 中原油田卫357井压裂转向监测 5.3 华北油田注水监测 5.4 对井井底连通实例 5.5 核废料处理监测 5.6 堵水、调剖前后的微地震监测 5.7 爆破压裂监测5.8 二氧化碳压裂监测,第五章 实例应用,.,7,6.1 复测井监测结果6.2 本技术可靠的最直接证明 6.3 对比监测实例,第六章 可靠性检验,.,8,附录1 电路原理图 附录2 电路图 附录3
3、程序使用说明 附录4 设备外观图 附录5 相关的理论文章,附 录,.,9,前 言,在现有研发水平上,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研发人工裂缝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的研究目标是:参照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监测微地震方法,现场即时给出人工裂缝形态(方位,长度,参考性高度,产状)及延伸过程。为油田压裂设计,压裂质量判断,注水前缘分析提供及时依据。 该项工作于2001年1月份启动,2001年6月份进入现场,2001年10月份取得第一次成功观测,提出项目的改进目标。2001年10月至2001年12月份根据观测中发现的问题改进硬件,2002年2月份改进后的软件观测成功。之后,完善软件功能,2002年6月分项目完成,
4、2002年8月分项目通过评审验收,整个项目研制历时二十个月(项目验收评委及意见见附录1、2)。,.,10,前 言,整个项目包括: 深井、深埋式、嵌入式的硬件系统;电路及无线传输系统,计算机分析记录系统;及配套软件(附录3、4、5、6)。 该系统可以在井下几百米进行深井监测,也可以在地面监测。 在现场实时监测,显示裂缝监测结果的同时,记录下全部原始波形数据。原始波形数据可以由自动识别程序再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与实时监测结果对比,检测分析结果的重复性。也可以以不同速度复现监测结果,再分析微地震出现过程。,.,11,前 言,经历时二十个月,紧跟国际先进水平的攻关研究,双方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预期目标,
5、完成了自动识别,实时监测和后自动处理压裂和高压注水所形成的人工裂缝的完整硬软件系统。 该系统于2001年12月进入现场,经6个月的磨合与改进,通过实时监测与后自动处理对比;同一口高压注水井连续二次监测结果的对比(相隔仅一小时);监测结果与现场其它资料的对比;监测结果与开发效果的对比。我们认为:该系统监测结果可靠,重复性好。研究达到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水平。,.,12,人工裂缝监测有多种方法:示踪剂方法、电位法、地倾斜方法等等。 示踪剂方法滞后,可靠性受监测井的周围分布井所在位置限制;电位法受气候、深度限制,且需较多的测点,测区范围局限;地倾斜方法也受深度限制,且与覆盖层厚度、品质有关,需较多的测点
6、,测区范围局限;只有微地震方法即时,控制范围大,适应面广,近年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微地震方法,近年来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参照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发展了自己独立的观测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中,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第一章 1.1 人工裂缝监测方法,.,13,压裂或高压注水时,由于地层压力的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沿着裂缝边缘会发生微地震。实际微地震的频段从几十到几百周,相当于-2至-5级地震。一般来说,震级越小,频率越高。我们仪器的工作频段为50-200周,仅取较大的微地震(-2级)。记录这些微地震,并根据微地震走时进行震源定位,由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可以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微
7、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在柱坐标系三个坐标面上的投影,可以给出裂缝的三视图(俯视图、侧视图、前视图),分别描述人工裂缝的长度、方位、产状及参考性高度。与其它方法相比,该方法即时,方便,适应性强,为国际上的同行广泛使用。,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14,摩尔-库伦准则可以写为: 0 +(S1+S2-2 P0)/2+(S1S2)cos(2)/2 (1) = (S1S2)sin(2)/2 (2) (1)式左侧不小于右侧时发生微地震。式中,是作用在裂缝面上的剪切应力;0 是岩石的固有无法向应力抗剪断强度,数值由几兆帕到几十兆帕,沿已有裂缝面错断,数值为零;S1,S2 分别是最大,最小主应力;
8、P0是地层压力;是最大主应力与裂缝面法向的夹角。由式(1)可以看出,微震易于沿已有裂缝面发生。 这时0为零,左侧易于不小于右侧。P0增大,右侧减小,也会使右侧小于左侧。这为我们观测注水,压裂裂缝提供了依据。,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15,该监测系统采用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分析实时定位系统。监测压裂或高压注水时出现的微震点分布,用微震点分布描述裂缝形态。 微地震震源以走时方法定位,假定自震源发出的微地震信号以直线传入地震检波器,把弧线传播途径拉直为一条直线,以方便油田使用。这一假设是测试误差的主要来源。 由于随深度的减小,波速降低,近地表的地震波传播途径与地面趋于垂直。由于
9、P波的振动方向沿传播途径,S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途径垂直。因此,P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地面,S波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地面。 有的油田地层松软,S波不稳定。本系统检波器垂直放置,对沿传播途径振动的P波敏感;垂直于传播途径振动的S波衰减大,只记录分析P波。,第一章 1.2 微地震人工裂缝监测原理,.,16,震源定位过程如下: 微地震定位采用矩阵分析理论,以下述走时方程为依据去计算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坐标。,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17,经变换,(3)式可以改写为:,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18,式中,T1 -T6是各分站的P波到时,T0是发震时刻;(X1,Y1,0)(X6,Y6,0)是各分
10、站坐标;VP是P波速度;(X0,Y0,Z0)是微震震源的空间坐标。T0,X0,Y0,Z0是待求的未知数。未知数的个数少于方程个数,方程组是可解的。解出四个未知数的最少方程个数是四个,这要求至少有四个分站,若有四个分站有记录信号,便可以进行震源定位。 (4)式可以写成标准系数矩阵形式,有很多求解矩阵的方法可以解出T0,X0,Y0;再把T0,X0,Y0代入(3)式中就可以得出Z0,Z0就是相对压裂深度的裂缝高度,由于计算过程的累积作用,高度误差较大。 A=KB (5),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19,矩阵A写为:,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20,矩阵B写为:,第一章 1.3 微地震
11、源定位,.,21,矩阵K写为:,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5) 式可改写为: K=AB-1 (9) B-1是B的逆矩阵。矩阵求逆和(9)式计算有很多通用的解法,我们可以取得T0,X0,Y0值。,.,22,实际采用确定深度的方法是综合考虑各站走时的方法,即对以下一组数据作为走时的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常数即为相对观测 段的高度:,第一章 1.3 微地震源定位,依据上述过程可以确定微地震点的空间位置。,.,23,水力压裂裂缝扩展的力学条件可以写为:,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10)式中R是钻孔半径;a是裂缝半长度;Pf是裂缝中的水压;n是裂缝面的法向应力;kIC是岩石断裂韧性,是岩石的固
12、有强度。由(10)式可以看出,破裂的临界强度由岩石本身的性质决定,与激励条件无关,只在作用达到破裂条件瞬间才会有微地震发生,因此微地震信号的强度也与激励条件无关。而破裂发生的频度是与激励条件有关的,激励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发生的微地震也越多。,.,24,地震矩张量MPP可以写为:,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P=1,2,3 WN = MPP G NP P (12),.,25,由(12)式可以得出5个位移分量:一个近场变形位移,二个近场波动位移,二个远场波动位移。远近场是以地震波长为标准的,在我们的使用频段范围内,波长约为几十米。因此,远场震相是我们观测到的主要震相。P波位移震幅可以写为: A=
13、AD(,) / (4r3)u3(t-r/)S (13) A2D(,)=cos4+2sin4cos4+ (+2)2sin4sin4+22cos2sin2cos2+2(+2)sin2cos2sin2+2(+2)2 sin4cos2sin2 (14),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26,这里:,分别是观测点相对于震源的仰角和方位角,是P波波速,、是拉梅常数,u3(t-r/)是考虑时间延迟的震源介质振动的速度幅度,r是传播途径,是传播介质密度。 地面观测时,可以假定=0,在观测点的P波位移可以写为: A=/(4r3)u(t-r/)S (15) 井下观测时,可以假定=/2,在观测点的P波位移可以写为
14、: A=(2cos4+(+2)2 sin4+2(+2)2cos2sin2)u(t-r/)S /(4r3) (16) 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地震信号分析提供了依据。,第二章 2.1 裂缝扩展机制,.,27,检波器可以记到微地震信号是方法是否可行的关键,只有信号大于仪器前端分辨率,微地震检波器才可以把信号检测出来。由于人工裂缝形成以张裂为主,加之地层条件,辐射出的P波较为稳定。仪器设置及分析识别理论以记录分析P波为依据。不记录也不分析S波震相。故仅使用(15),(16)式估算到达仪器前端的电压强度。在实际计算中需把(15),(16)式改写为:A1=00 /(41 r11 3)u(t-r/)S0 K1 F
15、1 H1 (17)A2=(02 cos4+(0+20)2sin4+20(0+20)2cos2sin2)0/ (42 r22 3)u(t-r/)S0 K2 F2 H2 (18),第二章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28,式(17),(18)中,下标为“0”的参数是与震源有关的参数,与传播路径无关;下标为“1”的参数是地面接收的路径参数,与震源无关;下标为“2”的参数是井下接收的路径参数,与震源无关。A1是地面接收的信号幅值,A2是井下接收的信号幅值,H是入射衰减,F是路径衰减,0是震源的角频率。 为了判断信号的强度量级,我们根据理论及野外实际条件,对一些参数进行粗略的定量:u(t-r/)是裂
16、缝张开的平均速度,可以用u3/T求取,u3是裂缝张开宽度,取为2mm;T为地震周期,取为0.02s; 0是震源的角频率,取为0=2f=300,地震频率f取为50Hz,由于所使用的地震仪是速度型检波器,故分子上要乘以0。,是拉梅常数,本文假定其平均值为=1X104 Mpa,井下接收时的P波速度取为2=2000m/s,地面接收时的P 波速度取为1=1200m/s;r1 ,r2分别是地面,井下的P波传播途径,取为3000m,500m;S0是震源面积,假定每次破裂仅有很小的面积,取为1平方米;K1 ,K2是地面,井下的检波器的换能系数,我们使用中国地震局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专用检波器,分别取为0
17、.5 vs/cm,0.2 vs/cm。,第二章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29,H1 , H2分别是地面接收,井下接收的入射衰减。前者是从高速层进入低速层,入射衰减很小,每层入射系数为0.85,假定有7层,整体入射系数为0.35;后者是从地层进入水泥环和钢套管,是从低速层进入高速层,速度差别可达2倍以上,每层入射系数仅为0.3,整体入射系数小于0.1。 F1 ,F2是路径衰减,也称为非弹性衰减。由于地面接收路途远,覆盖层非弹性强烈,通过系数取为0.1;井下接收,路途近,非弹性衰减小,通过系数取为0.5。把上述结果代入公式(17),(18),并考虑辐射图形因子的影响,计算出在观测点的检波器
18、上可形成的电压值(表2)。可以看出,地面接收所获得的电压值是5.8微伏,这已超过现有技术的检测水平,目前的检测水平是1-2微伏,信号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井下接收信号要强得多,可达26.8微伏,这主要是震源距比较小,辐射图形因子较大的结果。从技术上,井下观测效果最好。表2-1中列出了其它一些对比,特别是油田的欢迎程度一项对方法的采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地面微地震监测方法在油田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二章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30,表2-1. 不同人工裂缝监测方法对比,第二章 2.2 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31,微地震信号识别技术是本技术成败的关键,识别不出可用的信号,自动识别,实时
19、监测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微地震信号大于折算到仪器前端的仪器噪音,信号才是可以检测的。由于低噪音运算器件的广泛使用,及我们对仪器电路结构的独到改进,目前,折算到仪器前端的仪器噪音可以低于2微伏。微地震信号是可以被检测到。 微地震信号是与大地噪音同时进入检波器的。在噪音背景中检测出信号是软件编制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计算机智能理论,编制了计算机自学习软件,输入多年人工裂缝观测结果,由计算机进行训练,提取出压裂或注水时的普遍信号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幅度谱,频率谱,信号段的频谱分布,包络前递增及后递减特征,包络的拐点特征,导波特征,信号的升起特征,尾波特征等13个特征。,第二章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
20、,32,在现场识别前训练5分钟,可以与计算机中已有的信号特征对比,对监测地点的噪音及信号特征予以鉴别及留存,提取频率谱,幅度谱,导波,包络特征,拐点特征等标志去区分当地的信号与噪音。 正式工作时,逐路、逐段的予以识别。经严格检测,在其中任一路上检测出可用信号后,与其它路做互相关。在由台站分布所限定的时段内,其它路也有可用信号互相关存在,则信号为真,否则为假;这一功能避免了压裂、注水、过车等作业的干扰,只要不是各台同时记录到的噪音,即使它很象信号,也可以被剔除掉。如果震源间过近,彼此间可能形成干扰;实时监测时会扔掉一些过密的信号,避免干扰。后分析时会自动加大处理时间,拉大时间间距,以避免干扰。后
21、分析时会获得更多的微地震信号。 以地震波走时判定微地震震源位置。实际采样率为每秒一千次,理论走时分辨率为一毫秒。,第二章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33,图2-1. 微地震波到时 确定方法示意图,第二章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实际确定微地震波到时时,采用包络反向延伸法,时间分辨精度为0.2毫秒,这提高了定位精度。包络反向延伸法提高到时精度的理论依据如图2-1所示:提取出包络的各个极大值点,用一个高次方程拟合包络,再给定包络反向延伸线与时间轴的交点,该交点就是微地震的初至到时。此交点是个数学点,有足够的分辨精度,可以分辨出万分之一秒的到时,考虑到微地震信号的噪音背景和失真,实际上认定的微地震
22、到时的分辨率为0.2毫秒。具体分析过程如下:,.,34,采用线性方程拟合地震波的到时,在有些条件下难以满足精度要求,故我们采用二次曲线拟合微地震波到时: t = ay2 + by + c (19) 在微地震波形上选出三组(t、y)值,代入(19)式中,有:,第二章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式(20)中: y1 、y2 、y3是微地震波的极大值点,t1 、t2 、t3是相应的到时,a、b、c是待求的系数。,.,35,第二章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由矩阵求逆可以得到a、b、c:,把(20)写成矩阵形式:,把(22)式中的a、b、c代入(19)式中,再令 y=0,得t=c。t就是微地震波的初至到时
23、。式中 -1是 的逆矩阵。,.,36,理论上,我们可以用更高次方程去拟合微地震波包络,使到时更精确。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无限提高到时精度。出于实时定位的目的,我们必须计算、分配好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机时。在二次采样的时间间隔内,必须完成数据存储,分析,识别,定位,屏幕显示。如果在下一次采样开始时,不能完成分析,识别,定位,屏幕显示等全部工作,就要占掉计算机缓存,连续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死机。合理分配计算机机时,是实现人工裂缝实时定位的关键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只是在近几年,国际上才实现人工裂缝的实时监测。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尽量采用了一些简明,可操做,节省机时的算法。依据微地震波的到
24、时,我们可以确定微地震震源。提高微地震波到时精度,就可以提高微地震源定位精度。,第二章 2.3 微地震信号识别,.,37,该程序是人工裂缝监测系统配套程序,具有完备的功能:12通道微震信号实时分析、连续采集;井口压力数据采集;井口流量数据采集;实时微地震事件监测,裂缝面上的震源点定位在线裂缝拟合,长度、宽度、高度、方位估计,并输出参数数据表;现场观测直接显示三维观测结果,结果是真三维图形,在三维空间可任意旋转的坐标内,从任意角度观测人工裂缝和注水、汽驱前缘轮廓;包括现场显示后自动处理,用不同速度复现人工裂缝分析结果等先进功能;,第二章 2.4 软件功能,.,38,8)后自动识别,以现场实际采样
25、数据记录为依据,自动识别微地震信号,给出独立于实时监测的结果,既可以检验检测结果的可重复性,又在现场门槛值选择不合适时,弥补现场监测结果的缺陷。如现场门槛值选得过高,微地震点数过于稀疏,就会影响到观测分析结果的直观性。我们可以调低门槛值进行后自动识别,以提高微地震点数,改善直观效果。我们在新开展观测的现场,由于对地层、裂缝方面的特征的不了解,常常使用这一技术; 9)选定图形可粘贴到画图下进行编辑,也可以直接打印分析出的图形 10)为了实时定位,显示观测结果,在观测前需输入相关坐标、井斜,波速参数; 11)优选监测方式,压裂注水的诱发微地震可能有不同的分布特征,应该选用不同的定位模式和微地震发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裂缝 监测 技术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4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