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台湾文学史中的眷村书写.docx
《浅析台湾文学史中的眷村书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台湾文学史中的眷村书写.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涉湾文学史中的眷村书写摘要:20世纪的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台湾文学史的书写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一处表现在文学史的体例安排上。学者往往侧重于台湾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现代文学和通俗文学等思潮,花费大量的笔墨进行书写。而对眷村文学却寥寥数笔,甚至忽略不计。眷村文学往往被单一的视为眷村小说,而且作品创作发展的历程也没有进行梳理。时至今日,眷村经历改建几乎完全消失,但眷村和眷村文化作为台湾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其社会历史意蕴和文化审美意义日渐受到重视。卷村文学已成为当代台湾文学中不容忽视的文学流派。关键词:文学史;台湾文学;眷村;眷村文学自古以耒,台湾一直就
2、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文学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学。它脱胎于祖国母体文学,台湾新文学作家张我军说过:台湾文学乃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本流发生了什么影响.变迁,则支流也自然而然地随之影响、变迁,这是必然的道理。11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它又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风貌.20世纪台湾文学和大陆文学存在着较大的兼容和互补性。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文学在诸多方面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2J勃兰兑斯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耒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因此也是灵魂的历史I1.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
3、文学由先前备受冷遇的边缘地带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研究视野。“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目前台港澳文学的入史也存在着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具体的形态来看,目前的台港澳文学在诸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往往只是占据了一个附录的地位。这与台港澳地区文学的成就和特色显然是不相称的.2无论是整体性的大中华文学史的书写还是局部性的台湾文学史的专论,他们往往侧重于台湾文学中的现代文学、乡土文学、女性文学等思潮,花费大量的笔墨进行书写。而对于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眷村文学却寥寥数第,甚至忽略不计。齐邦媛是较早关注眷村文学的台湾学者,1991年就在联合报副刊发表了卷村文学:乡愁的继承与舍弃1998年九敬出版社出版了
4、雾渐渐散的时候台湾文学50年一书,在其中她仍旧关注着眷村小说的发展。除此以外,还有梅家玲经过深入分析以后写下的八、九。年代眷村小说(家)的家国想象与书写政治、张诵圣的朱天文与台湾文化及文学的新动向、张大春从自我的创作经验和感受出发写下的暧昧、将幡的卷村传奇、王德威的以爱欲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与度外一试读苏伟贞的小说等论文,使眷村文学一跃成为了台湾高校硕博论文的热门选题。大陆学者在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局限于个别优秀作家作品的分析与简介,缺乏系统的学理性的判断与分析。1999年厦门出版社出版了朱双一的佳作近二十年台湾文学流脉一战后新世代”文学论,他在书中把眷村文学称作弱势族群的一
5、丝微弱的呼声。契洛平对于袁惊琼、苏伟贞、朱天心等女性眷村作家精炼的文本解读全部收录在了当代台湾女性小说史论中,而后在其论文台湾女作家笔下的眷村书写中进一步深化了观点。将“老兵文学”和“眷村小说”放在一起解读的是古远清的分裂的台湾文学唯一一部研究专著是李孟舜的灵根自植一台湾眷村文学与文化研究。白先勇在台北人中的小说一把青就提到了在国共内战时期,空军为了安抚军心给随军家属安排的集中居住地即为眷村。台湾当局利用宋美龄的声望,以“妇联会”的名义,向海内外筹募经费,使用快速而廉价的材料,在台湾各地建造了400多处短期(非永久)居住的村落。加上之前各军种部队在台湾各驻地附近自行兴建的300多处,总共约88
6、0多处眷村。自古以耒,台湾就是一个移民社会,每一波移民都必须面对背井离乡的无奈和克服生存压力的挑战,然后走向落地生根与开枝酸叶的结果。由于历史的剧烈动荡,几百万人迫不得已背井离乡。眷村一开始只不过是这些落难之人的临时居所,然而陵若一年年的归期无望,他们只得随遇而安,把那片“篱笆墙”变成了温馨的家园。然而北望还乡的那颗心始终不变,于是他们默默坚守着从大陆家乡带来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等村情结由此应运而生,眷村文化巳变成现代台湾极其重要的文化组成。到了上世纪80年代,被政治选举所操纵的族群议题,导致数以百万的外省人为台湾社会的发展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全部被漠视和抹杀。等村居民往往被一些人别有用心地视为国民
7、党权威统治卵翼之下的外省权贵阶层或既得利益者。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中,眷村第二代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正统教育特别是政治信仰逐渐遭到质疑和解构,早期粲然烂谩的世界遽然失色。他们在本土化成为主流话语的运动中逐渐失去社会经济、政治资源,而成为弱势族群,退守至社会边缘。眷村民众在回乡无望的精神苦痛中,又缺乏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与外在社会沟通和就业等方面也存在隔闵,心理上自然而然产生了失落感和危机感。1996年开始,台湾全省838个眷村陆续被纳入拆建计划,眷村也随着第一代外省族群的凋零而慢慢消失,作为台湾“母文化”之一的眷村文化也无奈地走入了落日余晖之中。早期开始眷村书写的台湾文学家有白先勇、刘大任,在他们
8、的笔下,眷村人的喜怒哀乐暗含着今不如昔的哀伤和故国的幻灭。随后袁琼琼、苏伟贞、张大春、朱氏姐妹、骆以军、张启疆、苦苓、孙玮芒、爱亚、张国立与萧飒等眷村作家,继承了白先勇等外省前行代作家的精神脓络,不由自主地将他们的写作主题、创作背景乃至终极关怀,投注于眷村之上。不过作为自幼生长于台湾本土的卷村第二代作家,其生存语境、精神状态乃至于艺术创作又与有过大陆经验的前行代作家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春村,已经成为他们依恋的“故乡”。眷村的特定环境与氛围以及大中华传统教育,里造了眷村作家料青少年时期的浪漫化的家国想象,体现出唯美绮丽的美学风貌。与眷村相关的童年记忆和成长的苦乐是他们早期共同的文学主题之一。一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台湾 文学史 中的 书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3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