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水泥回转窑系统精品课件.ppt
《新型水泥回转窑系统精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水泥回转窑系统精品课件.ppt(1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是以悬浮预热技术和窑外分解技术为核心,以NSP窑(或称:PC窑)为主导的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在本章将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1)该系统流程及其几个重要性能指标 (2)旋风预热器 (3)分解炉 (4)回转窑 (5)冷却机 (6)煤粉燃烧器(喷煤管) (7)均衡稳定操作与防止异常操作现象 (8)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水泥是一种细磨材料,它加入适量水后,成为塑性浆体,这种浆体是既能在空气中硬化,又能在水中硬化(硬化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的而且具有其他一些性能的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生产要经过“二磨一烧”(即生料磨、水泥窑和
2、水泥磨),其中,水泥窑系统是将水泥生料在高温下烧成为水泥熟料的热工设备,是水泥生产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2.1 系统概述,没有分解炉的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叫做SP窑,有分解炉的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叫做NSP窑,在一些欧美国家也将NSP窑称为PC窑,即预分解窑。,2.1.1 系统简介,窑外分解窑的原理图,窑外分解窑的效果图,窑外分解窑的立体图,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分别从料、煤、风的角度论述)(以5级预热为例),第一,生料粉从第1级旋风筒和第2级旋风筒之间的联接管道加入,加入的生料进入联接管道内后马上被分散在上升气流中,从而被携带到第1级旋风筒(简称C1,C是
3、Cyclone的第一个字母,1代表第1级旋风筒)内,在旋风筒内利用离心力的作用进行气固分离后,废气被排走,而生料粉被再一次加到C2和C3之间的联接管道内,然后再一次被携带到C2内进行气固分离。,这样依次类推,生料粉依次通过各级旋风筒及其联接管道。生料粉每与上升的气流接触一次,就经过一次剧烈的热交换,从而生料粉被一次一次地预热升温,废气则被一次一次地冷却降温,从而达到回收废气余热来预热生料。当生料达到一定温度,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碳酸盐分解(小部分分解,因为废气的热焓不足以使其发生大量分解)。,出C4的预热生料进入分解炉,在分解炉内完成大部分碳酸钙的分解,分解反应所需热量来自于分解炉内的燃料燃烧。分
4、解后的生料与废气再一起进入C5内,经C5完成气固分离后,生料入回转窑内煅烧,再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后,最终烧成为水泥熟料。出窑后熟料再经过冷却机冷却后被送到熟料库内。熟料、石膏、混合材按一定比例在水泥磨内混合粉磨后就成为水泥。,第二,来自煤磨的煤粉被分成二部分,小部分煤粉(大约45% 30%)被送到窑头喷入回转窑内燃烧,燃烧后产生的高温烟气供给回转窑内煅烧水泥熟料所用;大部分煤粉(大约55% 70%)被气力输送到分解炉内燃烧,以供给预热生料中碳酸钙分解所需的大量热量。,第三,燃料燃烧所需的助燃空气被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来自窑头的鼓风机,称为:一次空气(或称:一次风)。一次风主要作用是:携带从
5、窑头煤粉仓下来的煤粉经喷煤管高速喷入回转窑内高效燃烧来保持喷出火焰有一定的“刚度”(平、顺、直);另外两个部分助燃空气来自熟料冷却机内的预热空气,分别称为:二次空气(或称:二次风)和三次空气(或称:三次风)。二次风从窑头进入回转窑内成为窑头煤粉燃烧的主要助燃空气(另外少量的助燃空气是一次风)。三次风通过专门设立的三次风管进入分解炉成为分解炉内煤粉燃烧所需的主要助燃空气。,二次空气和三次空气的预热温度不受限制,温度越高越好;而一次空气不允许被预热,否则温度较高的一次风会使煤粉中的挥发份在喷煤管中提前逸出,从而可能造成煤粉爆炸。因此,二次风的比例越多越好,即在能够保证一次风携带煤粉并以一定的动量喷
6、入回转窑内的前提下,一次风的比例越低越好。此外,出窑废气(简称:窑气)、出炉废气(简称:炉气)一起又到悬浮预热器内逐级预热生料。,2.1.2 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 的几个重要性能指标,对于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在保证其能够生产出质量合格的水泥熟料这一前提下,有两个主要的评价指标尤为重要:一是产量,二是热耗。所以,评价一个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系统是否达标(达到设计指标);主要是看这两个指标,即产量是否达标(产量是否高于设计产量;热耗是否达标(热耗是否低于设计热耗)。,当然,除了这两个技术性能指标以外,关于水泥回转窑系统的技术性能指标还有其他若干个,参见教材的第2.1.2节;关于熟料冷却机的几个
7、重要性能的定义与解释参见教材的第2.5.1节。,2.2 悬浮预热器,悬浮预热是为了实现气(废气)、固(生料粉)之间的高效换热,从而达到提高生料温度,降低排出废气温度的目的。,悬浮预热器曾经有旋风预热器和立筒预热器之分。立筒预热器已经淘汰。因此,关于悬浮预热器只介绍旋风预热器。,2.2.1 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旋风预热器是由若干级换热单元所组成(参见教材的图2.1、图2.2,早期的旋风预热器为4级,现在一般为5级,个别窑型为6级)。每一级换热单元都是由旋风筒及其联接管道所构成,参见教材的图2.4。,一个换热单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生料粉在废气中的分散与悬浮; 第二,气、固相之间的
8、换热; 第三,气、固相的分离,气流被排走, 生料粉被收集。,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是:生料粉进入联接管道后,随即便被上升气流所冲散,使其均匀悬浮于气流中。由于悬浮态时气固之间的接触面积极大,对流换热系数较高,因此换热速度极快,完成有效换热只需要0.02 0.04s。当气料流到达旋风筒时,气固之间的温度差已经很小,所以气固之间的换热主要是在联接各个旋风筒的联接管道中进行,所以有人干脆将其称为“换热管道”。而旋风筒的主要功能则是完成气固相的分离和固相生料粉的收集。,旋风筒的工作原理是:气流携带生料粉以切线方向、高速进入旋风筒,从而被迫在圆筒体与排气管之间的圆环柱内呈旋转运动,而且是一边旋转,一边向下
9、运动,从圆筒体到锥体,一直延伸到锥体的端部,并反射旋转向上,最后气流从排气管排出。向下旋转的气流为外旋流,向上旋转的气流为内旋流。旋转运动使粉料受到离心力,由于粉料的密度大,在离心力作用下,粉料向边壁运动并沿边壁下滑后经锥体端部排出,从而完成气固相的分离和固相生料粉的收集。,为了避免排出的粉料被下一级管道内逆流上升的气流吹起而造成“二次飞扬”,从而降低气固分离效率,所以在下料管上要有锁风阀(也称:翻板阀 或 闪动阀)。锁风阀目前常用单板式、双板式。需要指出:由于上数第1级旋风筒C1非常强调其气固分离效率要高(参见第2.2.4.1中的分析),所以C1的下料管上往往设置有两道锁风阀,而其他级旋风筒
10、上则只设置一道锁风阀。,另外,关于如何克服旋风筒内部旋风(有人形象地称为“龙卷风”)的风尾在旋风筒锥体内引起的“二次飞扬”问题,人们还常常采用以下措施:第一,延长旋风筒的长度,使其大于旋转气流的自然长度,从而避免旋转气流的二次卷吸;第二,在旋风筒的锥体部分,采用隔离膨胀仓技术,参见教材的表2.7;第三,在旋风筒锥体部分,设置隔离导向锥,参见教材的图2.27。,单板式 双板式,两种型式锁风阀的结构,两道锁风阀 一道锁风阀,影响旋风筒气固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旋风筒直径:筒径越小,分离效率越高。 旋风筒进风口:进风口结构应保证进风沿切向入筒、减小涡流干扰。进风口形状现在多采用多边形(参见表2.
11、7和图2.12)。进风口尺寸应保证进口风速在15 25m/s。 排气管(也称:出风管或出口导管,简称:内筒 或 套筒)的尺寸及其插入深度:一般来说,内筒的直径越小,插入深度越深,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越高。 旋风筒的高度:增加高度有利于气固分离效率的提高。,当然,除上述4个主要因素以外,其它因素(像粉料颗料的大小、气流中的粉料浓度、锁风阀的严密程度等)也都会对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有一定的影响。,除了气固分离效率以外,旋风筒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就是它的流体阻力损失(水泥行业中常叫做压损,即压强损失,Pressure Loss)。,一般说来,强调分离效率的提高会引起旋风筒压损的提高由于压损的提高会
12、增加整个系统的电耗,所以,具体设计和生产时,要统筹考虑气固分离效率和电耗这两个指标,并兼顾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以综合效益最优者为最佳。,2.2.2 影响旋风预热器换热效率 的因素,关于旋风预热器的换热效率,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粉料在管道内的悬浮状况; 气、固之间的换热效果; 气、固相的分离程度。,2.2.2.1 粉料在管道内的悬浮,一般生料粉是成股地从加料口加入,向下有一个冲力,当遇到向上的气流时,部分粉料会被气流带起,折面向上而悬浮于高温气流之中,料股中间的料粉继续下冲,又被气流冲散、被上升气流带起,也悬浮于高温气流中。如果有部分粉料未被气流冲散,则不能够悬浮于高温气流中而会短路落入下级
13、旋风筒内,失去了进一步受热的机会,这会大幅度降低换热效率。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在设计时着应该重考虑以下几点措施:, 选择合理的喂料位置,为了充分利用联接管道的长度,延长气、固之间的热交换时间,喂料点宜靠近联接管道的起端,但必须以加入的料粉能良好悬浮、不短路落料为前提。喂料点距出风管起始端应大于1m,此距离还与来料落差、来料均匀程度、内筒插入深度以及管道风速有关。, 选择适当的管道风速,一般要求风速在10 25m/s之间,通常大于15m/s。可在悬浮区局部缩小管径,使气体局部加速以增大冲击力。, 在喂料口加装撒料装置,在喂料口处加装撒料装置后,当粉料喂入管道内下冲时,首先撞击在撒料装置上,被冲
14、散后并折向,再被上升气流进一步冲散而充分悬浮。撒料装置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下料管内下行物料进入换热管道时发生向下冲料,以及促使下冲物料冲至下料装置后发生飞溅、分散。撒料装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板式撒料器(也称:撒料板);二是撒料箱(也称:撒料盒),在教材上如图2.7(a)、(b)所示。, 注意来料的均匀,要求均匀喂料,而且要求下料管的翻板阀灵活、严密,当来料多时,它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当来料少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系统内部漏风。因此,有人提出了高频脉动喂料法,这无论是从传热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来料均匀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2.2.2.2 气、固相之间的换热,对于旋风预热器内气、固相之间的悬浮态
15、传热,由于废气温度不是太高,相对来说,辐射换热量不是太大,因此,换热方式以对流换热为主(约70% 80%。这样,根据传热学的有关公式,得: Q = F(tg tm) (kW) 式中, Q气、固相之间的换热量 (也称:换热速率),kW或kJ/s;,气、固相之间的换热系数(包括对流和辐射,以对流为主); F气、固相之间的接触面积,m2; tg - tm气、固二相之间的 平均温度差,。,受各种因素影响和限制,和(tg tm)允许波动的幅度都不大。因此,影响气、固相之间换热速率的最敏感因素是接触面积F。 对于生料粉来说,由于生料磨将其磨得很细,因此其比表面积很大,一般为2500 3500cm2/g。假
16、如它在气流中的分散程度不同,则其暴露的表面积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气、固相之间的悬浮换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料在气流中的分散程度。,需要指出:悬浮态气固相之间的换热速度极快,尤其固相刚刚加入到气相后的加速段,经过0.02 0.04s的时间,气固相之间就可以达到温度的动态平衡,在教材上如图2.8 所示。这时,再增加气固相之间的接触时间,其意义已经不大,所以这时只有实现气、固相分离进入下一个换热单元,才能强化气、固相传热。这就是为什么旋风预热器系统需要若干个换热单元相串联的真正缘故所在。,串联级数越多,换热效果越好,但相应整个系统的流体阻力也会增大,因而电耗也就会随之增加,到底几级换热单元串
17、联最为合理,这个问题将在第2.2.5中讨论。有人提出的高频脉动喂料方法,可以达到固相生料不断变速的效果,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固相加速初始段”气固换热效率高的这一悬浮态换热的特点。,2.2.2.3 气、固相的分离,实现气、固相之间的有效换热且在低成本下运行是悬浮预热系统的最终目的。但是气流中生料的分散与悬浮,气固换热、气固分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可以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开发新型高效、低压损的旋风筒; 开发新型换热管道; 开发新型锁风阀; 开发新型撒料装置; 重视气固比的影响。,具体内容请参见教材的第2.2.2.3。,以上几条已经成为当代窑外分解系统研制开发和竞争的主要课题。人们越来越清
18、楚地认识到,只有旋风预热器系统现代化,才能为窑外预分解系统的最佳匹配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够充分地发挥悬浮预热技术和窑外预分解技术应有的优势。,2.2.3 旋风预热器的结构参数 和技术参数,具体内容请参见教材。,2.2.4 各级旋风预热器性能的配合,以下是关于各级旋风筒几个影响因素对整个预热器系统热效率影响的讨论。 (以5级旋风预热器为例),2.2.4.1 各级旋风筒气固分离效率C的影响,假如简单地从传热学角度考虑(越往下,气体温度越高),各级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C对预热器系统热效率影响的顺序是: C5C4C3C2C1, 但是,若考虑到C1排出粉尘量的影响最大(出了C1的生料就出了整个预热器
19、系统而成为飞损的粉尘,从而增加料耗、热耗以及收尘器的负担),所以,C1的重要性应大于其他各级。所以应改为: C1C5C4C3C2,(当然不排除一些特殊的设计理念。例如,有设计者认为,C2较高时,才能够保证很高的C1。所以他们也特别强调C2要高,甚至高于C5)。由此可看出:中间几级旋风筒对气固分离效率的要求相对较低,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在降低压损方面多采取改进措施,因为降低旋风筒的阻力损失与提高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往往是一对矛盾的缘故。目前,中间几级旋风筒甚至最下一级旋风筒均采用低压损的旋风筒。,最下一级旋风筒的气固分离效率C5不仅对热效率有很大影响,还直接决定着回流到上一级旋风筒的生料量有多少,而
20、且在高温下增大细颗粒生料的循环量容易造成预热生料的发粘堵塞,从而影响整个窑系统正常运行。因此,应该尽可能保持C5较大,设计者要多采用一些新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参见教材的第2.2.3节。,2.2.4.2 各级旋风筒表面散热损失 的影响,越往下,旋风筒及其联接管道的表面温度越高,故而表面散热损失越大,因此其边壁保温显得越来重要,尤其是在最下一级旋风筒和窑尾上升烟道处,其表面散热损失大,所以更应加强此处的保温。,2.2.4.3 各级旋风筒漏风量的影响,越往下,气体温度越高,冷风漏入热效率影响越大。漏风不仅会降低气流温度,还继续影响着上面各级换热单元的热效率,还增加了后面排风机的负担、增大电耗,漏风量
21、对热效率的影响顺序是: LokC5 LokC4 LokC3 LokC2 LokC1,2.2.5旋风预热器串联级数的选择,有研究人员在理想条件下,通过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计算的方法对不同级数预热器内气体温度及物料的预热效果进行了比较。其计算结果在教材上如教材上的表2.6所示与图2.13所示。由此,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预热器出口处废气温度随级数的增多而降低。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是随级数的增多,废气温度降低的趋势逐渐减缓。即旋风预热器级数愈多,平均每级所能回收的热量愈少。, 物料预热温度随级数增大而升高。但是同样的规律是随着旋风预热器级数增多,升温曲线逐渐趋向于平缓。, 从理论上讲,旋
22、风预热器级数愈多,愈接近于可逆换热过程,换热效率愈高。但在实际生产中,每增加一级预热器就需要多克服一级的流体阻力,所以动力消耗(电耗)增大。另外,随着旋风预热器级数的增加,设备投资增加,预热器的框架增高(土建投资将增大)。因此不是级数愈多,而是有个最佳级数值。,有资料表明:若以国内现有旋风预热器窑生产中有代表性的操作参数为基础,计算各级预热器气、固温度变化和流体阻力损失,并以给定的原料、燃料、电力和成品的价格为例进行计算,在不考虑土建投资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如下:,第一,若目标函数为最低热耗时,最佳级数为7 8级;第二,若目标函数为最低综合能耗(热耗和电耗)时,最佳级数为6 7级;第三,若目标函
23、数为单位产品最低成本,则最佳级数为5 6级;第四,上述级数的数值也是一个变数。例如,粉料在气流中的分散悬浮程度不好、传热效果差、旋风筒出口处气固之间的温差大、表面散热多、漏风系数大,均将使最佳级数减少;反之,若以上各项条件改善(例如,采用新型低阻高效旋风筒)、以及加大“固气比”,均可使最佳级数增加。,最早的旋风预热器是四级旋风筒,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大都采用五级、六级旋风筒,为了补偿级数增加导致整个预热器系统压降的增加,中间几级旋风筒采用低压损旋风筒。这样可使得五级旋风筒的压损之和与传统的四级旋风筒压损之和相差不多。至于低压损旋风筒的结构型式,随其开发公司和研制单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目前最常用
24、的是1-1-1-1-1结构(单列)或2-2-2-2-2结构(双列)。,2.2.6 旋风预热器的分类、特点以及几种典型的旋风预热器,旋风预热器窑的专利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捷克,1932年丹麦F. L. 史密斯公司购得了此专利。而旋风预热器窑出现在水泥工业则是到了1953年,最早是由德国洪堡公司推出的传统洪堡型旋风预热器。20世纪70年代窑外预分解技术出现之后,旋风预热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国际上,水泥设备制造公司在改进分解炉结构、性能的同时,其研究开发的目标也扩展到预热器系统上。许多改进型的低压损旋风筒应运而生。,不但在旋风筒的结构上,而且在换热管道、撒料装置、锁风装置等方面均有改进,在
25、教材上如图2.7所示。概括起来说,这些旋风筒的改进有以下五个方面: 在旋风筒入口或出口处增设导流板; 旋风筒筒体结构的改进; 旋风筒进风口与内筒结构的改进; 旋风筒下料口结构的改进; 旋风筒旋流方式的改进。参见教材上的相关内容。,为了便于读者对旋风筒的结构有进一步的了解,这里对几种典型的旋风筒以及相关的预热器系统作一简介。具体内容参见教材上的相关部分。,传统的德国洪堡型 旋风预热器,德国洪堡公司的五级旋风预热器,单列 双列,德国伯力休斯公司的六级旋风预热器,丹麦F. L.史密斯公司的FLS-LP旋风预热器,HURRIVANE导流板 HURRICLON旋风筒,奥地利PMT旋风筒技术公司的 导流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型 水泥 回转 系统 精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8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