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积德造命法.docx
《修福积德造命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福积德造命法.docx(3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修福积德造命法袁了凡家庭四训讲记净空法师讲述免费赠阅献给勇于改造命运的人“命中注定”,大家耳熟能详。但 是真有一个操纵命运的主宰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自己”!人虽是命运的主人翁,却常为命运所戏弄!愿 您看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一个勇于创造命运的人!届 时求富贵 得富贵求升迁 得升迁求健康 得健康求子女 得子女 有求必应 心想事成您不是命运的奴隶,而是命运的主人真正掌握、操纵命运的勇者。 献给勇于改造命运的人 前言(007) 一、利根直探心源顿修(011)诚明是圣贤之道格除物欲提起觉照守心如守城对境如临阵 二、钝根断恶修善渐修(034)赵阅道无愧于天袁了凡命自己造 三、格物致知之
2、真义(054)去妄克欲防邪存诚 四、深明因果 止恶修善(064) 一、立命之学 (一)孔公算准宿命(090) (二)云谷劝导改造命运(101) 改造命运的原理(101) 改造命运的方法(110)知过确实反省寻出薄禄无子短命之因(110)针对缺失彻底改过(121) 修福积德超越宿命(139)考试夺魁无子得子高中进士延寿廿余年 教子知过改过 修福积德(174) 二、改过之法 (一)改过之因避祸纳福人之常情(181) 吉凶祸福皆有预兆(181) (二)改过的基础三心圆发(186) 羞耻心知耻能生大勇(186) 畏惧心知畏能生诚敬(195) 勇猛心知勇则能振奋(207) (三)改过的方法(211) 从
3、事相上改强制于外病根还在 (211) 从明理上改事理既明过将自止 (213) 从心地上改一心为善正念现前 (228) (四)改过之效验过消有吉兆过重有凶兆蘧伯玉行改过之学 三、积善之方 (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250) 古德十人以证之子孙昌旺显贵 贤良高官厚爵神明护佑(250) (二)什么是善(277) 善的辨别真假端曲是非正偏 满半大小难易(277) 善的定义有益于人是善 有益于己是恶(280) (三)随缘尽力修十善(308)与人为善以身作则爱敬存心各得其所成人之美爱才惜才育才劝人为善多方开导救人危急如及时雨兴建大利提倡社会福利舍财作福破悭除吝护持正法敬重修饬宏扬敬重尊长忠孝传家爱惜物命以育
4、仁慈 四、谦德之效修福积德以谦保之 (一)满招损谦受益(346)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古德五人以证之(346) (二)虚心屈己受福之基(356) 一、怀才不遇行善不昌(361)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 二、灶神现身列举意恶遭殃(364) 三、勇猛止恶修善改造命运(383)高中进士失子复得孙儿满堂自享康寿这本书虽然不是佛经,但是要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民国初年,净宗印光大师一生中对这本书极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这本书约在百万册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对这部书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断提倡教我们研究、实行、讲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诸
5、佛的法印。佛法是讲原则、讲道理的。所以佛经有五种人说,除佛之外,其馀弟子、天、仙、化人所说的,只要和佛说的宗旨一样,不违背佛的原则,佛都承认它是佛经。我们看看这本书的内容,都是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于是佛经。佛是讲理的,并不是只有佛自己说的,才称为佛经。这就是佛教值得人尊敬,值得人赞叹的地方。因此凡是符合佛陀教育的原理、原则,我们都应该看成是经典。尤其是这本书,经过祖师的证明,一再提倡,它是我们学佛的根基;不但是学佛的基础,也是一般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根本。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
6、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乃至学佛真正有所成就,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可见本书对于我们学佛修行是何等的重要!近代虚云老和尚在参禅法要里面,提到修学佛法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深信因果。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要深深地相信,不能有丝毫的怀疑。二、严持戒律。戒律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初学的人,不必在律学上斤斤计较,能把五戒十善持好就行了。不但是在家同修,就是出家同修,能将五戒十善持好就很好。明朝的澫益大师,通宗通教,著作很多,在律宗里,他也算是一位律宗的大德,但他在戒学里却自称是出家沙弥。他的学生成时法师,不敢跟老师比,就自称出家优婆塞,就是守五戒。所以我们学佛能严守五戒就很好了。近代的弘一大师
7、,也是严持五戒,自称出家优婆塞。三、坚具信心。不能被外面邪知邪见所动摇。四、决定行门。八万四千法门,我们选择修那一门,决定行门以后,绝不轻易改变。具备这四个条件,才算是真正学佛。所以,这四个条件,可以说是我们今后弘法利生不但是弘教,就是在宗门里面,也是不能缺少的。总而言之,老和尚确确实实指出了今后弘宗演教的方向,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在四十华严甘露火王这一章里,提到了修学有六大纲领,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是佛陀在华严会上所说的,任何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超越不了这六桩事,经文里述说得非常详细。甘露火王是一国之主,每天还会犯错,他除了处理政事以外,还要抽一点时间来听经。在宫廷里有讲堂,要请谁来讲呢?
8、总是一些有大智慧的大沙门、婆罗门,或者证了道果的圣人,请他们来演讲。国王率领大臣们,天天都上课,习以为常。所讲的内容,可归纳为六大类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那些法与我们有利益?那些法与我们有害?就是这六桩事情。世出世间学问,归纳起来亦不外这六桩事,也就是叫我们能辨别善恶、辨别正邪、辨别是非、认识利害。学问之道无他,如此而已。了凡四训在这方面提出了相当正确的看法。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了凡的“凡”字,有两种说法。第一是讲到人,如果不是佛、菩萨、罗汉这些圣人,就是一个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
9、要做最上等的人。就是说凡是平常人所动那些不好的念头,要渐渐消除,所以称作“了凡”。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原名黄,字坤仪,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原本命中注定没有孩子、寿五十三岁、官做到县长。但他喜欢做善事,并且信仰佛教,因积极修福积德而改变了命运无子得子、高中进士、官位追赠到尚宝司少卿、享寿七十四岁。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教训他儿子的四篇文章,我们读起来,当然与经典不相同。这四篇文章从头到尾细看一遍,几乎都是说我们的毛病,知道毛病就得要改,不改就不能入道。所以这四篇当中的两篇改过、修善是四训的重点。我们印的这个本子,有
10、印光法师的序文,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玄义(简介)来读,序文的小注,是尤惜阴居士作的,相当扼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利根直探心源顿修圣贤之道。唯诚与明。祖师的这篇序,这两句是总纲。圣可以称为佛,贤可以称为菩萨。我们通常讲“三贤十圣”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是贤位的菩萨;初地以上至十地菩萨,则称为圣。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从纲领上讲,就是这两个字诚与明。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也离不开这两个字,离开这两个字,方向就错了,就是常言说的盲修瞎练。我们如果能守住这两个字,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圣道。怎样叫做诚?诚很不容易做到。在佛法里讲诚,就是“定”;明就是“慧”。诚是体,明是用,金刚经、楞严经里面说
11、得很多。诚就是如来藏的性体,就是常住真心,在菩提心里面讲,就是直心。佛在无量寿经里,给我们说的“至诚心”,就是诚的意思。明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相、一切事理,都能够通达明了而没有错误,叫做明。所以明在我们初学佛的人来说,就是省察的功夫。我们要常常反省、检点、观察,而后才能做到改过,才能够做到积善。改过与积善,在世尊教法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要建立在诚、明的基础上。我们如果没有诚明,就不晓得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还谈得上改与积?唯有诚明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要改恶,要修善。所以,诚也就是自净其意。诚明两个要同时具足,即诚而明,即明而诚,就是佛法里讲的定慧双修,修到定慧不二的时候,
12、自自然然就证果了。证什么果呢?圣道当然就是证得圣果无上菩提;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圣果。所以祖师在这里给我们一语道破:圣贤之道无他,诚明而已。不但整个了凡四训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这个为根基。所以说,了凡四训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诚、明这两个字。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圣就是圣贤人;狂就是凡夫、愚昧、狂妄之人。愚狂之人和佛菩萨的分别在什么地方?祖师给我们指出来,在于一念;一念可以说就是上面的诚与明。以下祖师引用书经多方章的两句话:圣罔念则作狂,简单的讲,佛菩萨如果失掉了觉察,就是凡夫。罔念就是失掉觉察。念是觉察,罔是失掉、
13、没有了。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罔念就是不觉;起了无明,圣人就变成凡夫。狂克念则作圣,念是觉察,克是克服。凡夫要是念念觉悟,他就是佛菩萨,可见得凡夫与佛菩萨,不过就是迷悟一念而已。由此可知,觉察的功夫太重要了!在佛法里讲,就是“照”的功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诚,“照”就是明。诚而明,寂而照;明而诚,照而寂,圣凡的分别就在此地。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操纵得失之象,操是操守,纵是放纵。我们要是有操守,圣贤之道就可以得到了;我们要是失掉了操守放纵、放逸我们就得不到了。这种现象,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14、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就把操守失掉了,生生世世都是放纵,而养成了放纵的习气,现在叫我们操守,很难提得起来。因此真正有志要想修圣贤之道的人,就不可不勉力操持了,这就要带一点勉强。谁勉强你呢?你得要自己勉强自己,要勉励自己奋发自强,不可以稍生纵任。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刚才已说过,诚是体宇宙万法的理体;就是常住真心,也就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四圣六凡皆是依据如来藏性。藏性虽然随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但藏性确确实实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我们再作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每天照镜子,镜子好比真心,清净光明;镜子里面所照的影像,好比真心照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无论照好的相、丑的相
15、、善的相、恶的相,镜子的体从来没有变过。性体亦然,所以凡圣同具不二,随缘不变,这是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存养的存,是讲我们的存心;养是修养;省是反省、省察。我们要是能不断地在这里存养反省,我们就可以从凡夫达到圣贤的果地。这是把超凡入圣的原理、原则,给我们指出来了。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我们现前是博地凡夫,既然在凡夫地位中,我们很少会用诚明的功夫。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不觉察,就会做错事。一不觉察,内心生起愚痴烦恼,贪、瞋、痴、妄等等的邪念,忽然发动了,这是意业;身与口,免不了要造种种罪业。为什么有这些呢?因为我
16、们没有觉察。如果能觉察,就不会有贪、瞋、痴、妄。我们想想看,有几个人会用?会用觉察,就是我们常讲的提起“观照功夫”,观照功夫叫觉察。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如果能在日用平常,依经训的标准观察内心、外境,绝不会起贪瞋痴妄,这叫诚与明,这叫行菩萨道。楞严经里有两句经文“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八个字,我们要能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境界相一现前,根尘相接触的时候,立刻就觉悟到“相”是虚妄,“性”是真实的,就不会有妄念,不会有贪瞋痴慢了,这就是“觉察”,也就是前面讲的省察功夫。这一点我们千万要记住,不能错会了意思,如果觉察我今天做了什么事情,这样你觉察一百年,也还是一个凡夫,那是不觉,这
17、就是会用功和不会用功的区别。我们读诵大乘经论,有没有受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依经中的教训去做。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我们不能觉察善恶、是非、利害,则真心遂受锢蔽。佛经常讲,真心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如金生锈,如镜蒙尘,一片天真遂为人欲所蔽”。金、镜子,比作真心。生锈、蒙尘比作贪、瞋、痴、无明;有了这些东西,一片天真遂被人欲所蔽,这个意思是五欲六尘把我们的真性盖覆住了。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我们的所作所为失掉了中与正,都是偏,都是邪;既偏且邪,就落于小人肆无忌惮之一路。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所作所为,是不是偏与邪呢?要说我们偏见,我们就不高兴;说邪行,我们也不高兴。自己要检点自己,
18、如果自己时时被外面境界牵着鼻子走,如何能得到中与正呢?自己要明了、要晓得、要承认,这才叫勇。勇于认错,勇于改过,这是超凡入圣的根本。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祖师这几句话,都是为发心想学圣学贤的人所讲的。既然发心想学圣学贤,就一定要做切实工夫,这里着重在切实两个字。克除净尽,克除五欲六尘、偏邪之见,不但要除,还要除得干干净净。如果不能够把这些偏邪的知见去干净,就愈趋愈下没有底极。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有过失,要发心改过自新,能改过才叫“大勇”。我们中国圣人所讲的三达德“智、仁、勇”,与佛讲的三菩提心意思是一样的。谁是真发菩提心?谁具足三
19、达德?能够承认自己过失,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圣贤人。否则我们依旧是悠悠泛泛,如这里所讲的徒具作圣之心。徒是徒然,指有心,但没有去做。我们想成佛、想成菩萨,但日用心行并不像佛菩萨的想法,永远是个妄想。前面说修圣贤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改过修善,必然是造恶积恶;积恶愈积愈深,那有不沉沦的道理!永沦下愚之队,入了下愚那一队去了。这对于一个发菩提心,已经闻到佛法,知道发心,知道佛法功德利益,而不能够确实去修证的人,实在太可惜了!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成佛作祖难不难呢?成佛作祖这桩事情,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问题是我们肯不肯做。诸位同学,这次启讲,感触很深!我读此
20、书是在二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三年)前,如今我讲经已经讲了十八年,讲了凡四训是头一次,应当在二十年前就要讲了;以往都是在大乘经典里面兜圈子,好高骛远,建的是空中楼阁,没有好好地在基础上下功夫!二十年前我就看过印光大师这篇文章,虽然是看了,没有看清楚,没有把它当一回事,也不觉得很重要。一看了凡四训是世间法,是父亲教训儿子的,讲的话还不错,还有点道理,就不再去理会它了。现在二十几年下来,都搞的空中楼阁,一事无成。回头再看这本小册,大彻大悟,才晓得这是无价之宝。这本书是大小乘的基础,没有它,大小乘都落空。我们现在要作圣,确实不难,从这里打基础。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照着去做,命运立刻就会改过
21、来。大家要能好好的做,三个月就能见效了。祖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作圣不难呢?因为在自明其明德。这是大学上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也就是前面讲的诚与明。明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人人本具照耀天地之真心。明德上面再加一个明字,可见这个明德,现在是不明。为什么不明呢?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盖覆住了。我们想作圣,只要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就行了。换句话说,把本来的明德上面那些障碍、蒙蔽去掉,我们的明德就恢复光明了。下面是教给我们明明德的方法。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物是物欲,是对于物质上生起种种贪求的欲望,我们把它归纳为五欲六尘。格是格正;司马光解释“格”为格杀。格杀什么呢?格杀五欲、贪、瞋
22、、痴、妄念。尤注为“绳愆纠缪,格其非心之谓”。明明德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佛法常讲的“放下万缘”;格物就是放下万缘。万缘是什么呢?“万缘”就是物欲;物欲障碍我们真心,障碍我们清净心,如果我们不能将它放下,不能将它格正,清净光明的觉性就不能透出来。致知就是看破。我们得要有智慧,“努力觉照,勿令昏散之谓”。这里的知,不当一般的知识讲,这个知是觉的意思,尤注注得很好“觉照”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讲明的意思。致知是觉照,念念觉照,这是真实学问,格物是真实功夫;“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要从这里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积德 造命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