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发展史.docx
《体操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操发展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现代体操运动传入我国,体育专家和学者对体操运动的理论和实践已作了不懈地努力和探索。仅 20 世纪的百年间,出版各类专著、编著和译作等达 964 部之多1。但是研究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历史的却很少涉及。如:李世铭,韩毅编青春和力量的旋律:谈谈新中国的体操运动(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9 年),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年)等仅是以竞技性体操运动为主要研究内容。因此了解学校体操运动发展历史更多的是从体育史、学校体育史以及教育理论研究等有关资料、文献之中查证。如: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海南出版社,2000 年
2、);王其慧、李宁编中外体育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颜绍泸、周西宽著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年);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匈牙利拉斯烙孔著,颜泸等译体育运动全史(中国体育史学会,1985 年);谷世权主编中国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研室,1981 年);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年);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年);董宝良,周洪宇主编中国近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年);王华倬著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等等。另外,余广鑫
3、,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湖北体育科技,2002 年第 2 期);吕树庭等体操与体育一个史学的视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 年第 2 期);郑幸红等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的研究(体育科学研究,2001 年第 3 期);吴润平“体操”词义刍议(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 年第 1 期);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与体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 年增刊);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 年第 2 期)等等,从多个方面,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作出的阐述,将使本研究能立足于此基点之上做进一步的探索。由于我国针对国外体操发展尤其是学校体操方面的研
4、究缺乏,像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6 期)之类的论文很少见到,导致该类研究在横向比较上的相对薄弱。2.5 近 10 年我国学校体操的改革概况查阅了 1994 年至 2004 年的国内体育类学术期刊,涉及体操教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约 872篇。学校体操教学的改革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2.5.1 中小学体育中的体操教学改革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体操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要方面。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有:曹建民中学男子体操教材多棱谈(体育科学,1994 年第3 期);林春源等西北地区中学体操开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西安体育学
5、院学报,1996年第 4 期);吴晓红试析江苏省中学体育课体操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湖北体育科技,1997 年第 4 期);彭庆文等学校体操教改的理性思考(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 年第 2 期);汤群丰等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福建体育科技,2000 年第 4 期);常言珍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 1 期);陈新熙等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 2 期);张卫平对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体育科研,2001 年第 1 期);王锦芳学校体操教学的忧患与对策研究(浙江师大学报,2001 年第六期)
6、;杜兆斌等山东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之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1 期);张予南等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冷与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刘志明学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宁波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宋战兵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 年第 2 期)等等。纵观这些研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体操教学内容的讨论,认为目前的一些体操内容已不适应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势,需要进行筛选和技术改造; 对体操健身价值的讨论,认为体操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身心等多方面具有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学生的形
7、体改善,力量、柔韧、灵敏等素质的提高以及优雅姿态的培养等具有突出的功能; 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讨论,认为教师在体操教学中,无论是对教材的理解、因材施教,还是教师的示范能力、保护和帮助能力等方面亟待提高; 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讨论,认为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体操教学的要求,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 对学校体操开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认为有社会学因素(如独生子女等),也有学制问题(如达标影响、应试教育模式等),还有体操教学模式的制约等等。2.5.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母机”,对中小学的体育改革具有敏感性。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无论是在师资培养方向、教育管理
8、,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一直是积极探索、不断改革。目前在体操教学改革中已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8内容涉及有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如:黄兆辉等关于高师体育系体操课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的思考(体育学刊,1997 年第 4 期);陈俊钦我国体育院系体操必修课程教改现状与发展趋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第 2 期);陶新等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改革探讨(体育与科学,1997 年第 6 期);高雅玲等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整体改革与建设的研究(体育学刊,1997 年第 4 期);吴维铭等体操大单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体育科研,1997 年第 2 期);陈锡尧等对当前
9、我国体育学院体操课程存在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 年第 2 期);李永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 年第 5 期);张涵劲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年第 2 期);冯张昌从学校体育的变革探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改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 年第 3 期);蒋世玉等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沈芝萍关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新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 年
10、第 4 期);闫虹等探讨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改革思路(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年第 4 期);沈芝萍普通高校体操普修课程指导思想的探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年第 5 期)等等。另外,由于对教材的功能的新认识,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材的改革也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如:赵虹等关于体育院校体操教材建设的思考(吉林体育学院学报,1998 年第2 期);陈显松体操必修课程教材改革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第 4 期);王伯华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年第 3期);吴维铭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体操”教材整体框架设计(北京体育大
11、学学报,2003年第 6 期)等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综观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对学校体育中的体操属于教育领域的讨论,并认为应围绕培养目标确定体操教学内容和模式; 根据目前大量削减体操教学课时的实际,对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的讨论; 体操教学中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体操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等问题的讨论; 体操教材的改革,体操教材内容体系的研究等。2.5.3 体操教学改革研究中的现存问题 对体操本质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仍较为模糊,对学校体育中体操的非竞技性和所属教育范畴这一前提认识不清,在许多研究中把学校体育中的器械体
12、操归为竞技体操。 在中小学的体操教学改革中,对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不足,存在着以经验判断现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从性。 有关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及影响的研究很少;学校体操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中的体操教学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缺乏与中小学体育改革现状的沟通联系,研究大多由上而下,如从培养目标去推理体操教学改革等,研究带有一定的偏面性。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方法不多。 有关中小学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中体操内容的改革,只是围绕一些简单动作的数量的增减变化上,缺乏对动作
13、的改造和创新研究。4.1 体操概念与分类4.1.1 现实中有关对“体操”的困惑与争议在现代体育领域,几乎人人都知道“体操”,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曾经是体育代名词的“体操”,现今被人们理解得越来越狭窄和局限了,简直成了竞技体操的代名词了。笔者在实地观摩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时曾对一些体育教师进行访谈,从中反映的现象列举如下。场景:某中学女体育教师进行健美操教学后课间休息。笔者问:你们学校体操教学开展的情况怎么样?教师答:我们学校基本上不上体操的内容了,因为一是动作有难度,危险性大;二是现有场地器械也不利于我们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笔者无语。场景:某中学体育教研室中与两位不同中学的体育教研室主任交谈笔
14、者问:你们对学校开展体操教学有什么看法?主任答:我们学校从领导到我们教师都不太赞同在体育课堂中开展体操内容的教学,学校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笔者问:那你们在体育课中做不做操,练不练队列呢?主任答:那肯定有的。哎,想想体育课中应该是有体操教学内容的。以上情况在走访中经常可以看到和听到,教师们一面抱怨体操难以在学校中开展,却又对学校中日常开展的体操活动熟视无睹,反映出人们对体操的理解还存在着明显的偏见。从文献资料来看,有关体操概念理论,在旧中国的文献中没有相应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对体操的定义与分类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下列表格中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体操概念的定义(见表 411、表 41
15、2)。表 411 高校体操教材版本可对体操概念的定义体操教材版本 体 操 概 念61 年体院版 没有定义79 年体院版 体操运动一般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正确完成各种类型的不同难度的练习,并要求有一定艺术性,借以实现体操目的任务的一种手段。85 年体院版 体操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征,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87 年高教版 体操是以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并且有一定艺术性的体育项目。95 年高教版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
16、或成套动作,并且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2000 年高教版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表现人体控制能力,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运动项目。2005 年高教版 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不同类型与难度的单个动作、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充分挖掘人的潜能,表现人的控制能力,并具有一定艺术要求的体育项目。表 412 其它书籍中对体操概念的定义书名 编写者 出版时间 体操相关定义体操(体育院校函授)蒋一鹏 1996 年一种以人为的方式,根据人体生理条件,通过徒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完成各种类型的不同难度的练习,并要求有一定艺术性,借
17、以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体操大辞典 曲世奎 1999 年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进行的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各种难度动作而实现体育任务的一种手段。体育大辞典陈安槐陈荫生2000 年人类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并对人体姿态和造型有特定要求的一种身体练习。体育基本理论教程周西宽 2004 年体操是通过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不同难度动作的身体练习。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 1982 年徒手或借助于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一类体育项目。有关“体操”概念的研究还零星地散见在一些体育类期刊上,如吴润平撰文“体操”词义刍议中对体操的定义是:“体操是体育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18、进行身体操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根据人体解剖、生理特性,通过徒手、手持轻器械和在器械上进行各种身体操练,完成各种类型和不同难度的、具有一定艺术性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借以实现体育目的的一种手段。”1。另外,现代汉语词典对体操的定义是:“体操”是体育运动项目,徒手或借助于某些器械进行各种动作操练或表演2等。以上对体操的定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操的本质和特征,但是在科学界定上仍有商榷之处。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曹恒海认为:“概念表述也不够准确,内涵含糊、外延庞大,不但没有把现有的体操内容的共性找出来,也没有抓住体操的实质精髓部分而同其它运动项目完全区别开来”1。吴润平也指出:“有
19、关体操一词的词义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科书都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2等。因此,对体操概念的探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4.1.2 对“体操”认识混乱的原因探析对“体操”不同理解和解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体操发展变化的因素,又有传入我国后受时代变迁和不同文化、教育、体育思想的影响,还有体育工作者对体操理论的研究深度不够、创新不足等。4.1.2.1 古希腊“体操”形成时内容的宽泛性以及人们长期与“体育”混用国际上“体操”一词产生于公元前 6 至前 5 世纪,当时希腊已进入奴隶制社会1。希腊语称体操为 Gymnastike,它是由 Gymnos(裸体)和 techne(技术)组合而成的,
20、意味着裸体训练身体的技术,即是在身体训练意图下有意识进行的运动方法。由于是裸体进行的操练,故被称作体操。而后,德文的 Gymnastike(体操)、俄文的 MHACKA(体操)、现代英语的 Gymnastics(体操)以及日语的体操和中文的体操等,其意均是由希腊语 Gymnastike演化而来的2。在古希腊的一些文献中,“体操”与“竞技”是作为并列的两个概念使用的3。后来出现了一些国家把“体操”和“体育”混用现象。如德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先驱古茨穆斯(J.C.F.Guths,Muths,17591839)于 1793 年出版的青年的体操一书中,也使用“体育”和“属于教育的身体练习”这样一些用语4。
21、强调了“对人来说是唯一的,最有价值的教育体操”。由此对“体操”的认识从古希腊直至近代,它实际是体育的代名词,即使在“体育”一词产生以后的整个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它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应用较之“体育”也广泛得多。另外,随着人们对“体操”认识的不断深入,“体操”自身的概念和理论也在发生着变化。如古希腊体操的主要内容是跑、跳、投掷、拳击等运动,而近代体操则主要是适用于军事、医疗、教育诸方面需要的徒手操和带器械的身体练习,已不包括田径、球类等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一些新的教育学说,特别是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广为传播,人们开始对形形色色的旨在训
22、练军人的体操体系的教育价值产生怀疑,对用“体操”这个术语来表达体育的实际内容也提出了异议。1919 年,美国教育界和体育界展开了关于体育目标的广泛讨论。其中,威廉斯(J.F.Williams)在体育组织与管理(1922 年出版)一书中抨击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呆板的形式化体操,认为这种教育体系只重身体,忽视心理,是教育中的畸形现象。他主张学校体育应列入教育计划,并提出一系列旨在改革学校体育的措施。通过这场关于体育目标的讨论,使“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体育概念(狭义)逐步建立起来,从而使“体操”和“体育”这两个长期混用的概念终于划清了界限。正是由于上述变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自 2
23、0 世纪 20 年代之后,陆续将学校“体操”课改为“体育”课。5 4.1.2.2 体操首先以“兵式体操”为主要内容进入我国学校“体操”一词是在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并在一些学堂开始了体操运动。洋务运动前期,虽然在军队中广泛使用“洋操”一词,但它的含义是西洋兵操。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在中国举办了一批以军事学堂为主的新式学堂,设置“操课”或“体操科”的主要内容是“兵式体操”。戊戌变法时期,“体操”一词较为普遍地使用起来,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尤其重视并热衷于提倡体操。在改良派于 19 世纪 80 年代创办的湖南时务学堂后,康有为于 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在所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操 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