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计算中荧光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docx
《DNA计算中荧光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计算中荧光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计算机学报2009年12期,2009,32(12)DNA计算中荧光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张成 杨静 王淑栋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高可信度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摘要:DNA计算作为前沿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已经从简单发展为复杂,从理论转化为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反应速度快,变化灵敏的荧光标记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DNA计算和荧光标记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方面,对近年来DNA计算中荧光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1)荧光标记的表面计算。(2)与某些酶切技术相结合的荧光检测。(3)与DNA链置换相结合的荧光技术。(4)与基因沉默技术相结合的荧光DNA逻辑门。(5)与D
2、NA自组装立体结构相结合的荧光技术。(6)与DNA变构相结合的荧光技术。另一方面,介绍了几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荧光技术:(1)荧光信号识别放大技术。(2)与磁珠技术相结合的荧光技术。(3)与PH值变化相结合的DNA荧光技术。(4)与miRNAs检测相结合的荧光技术。在今后的研究中,只有将这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发挥DNA计算天然的优势。关键词:DNA计算;荧光标记技术;纳米技术;DNA分子;杂交 1 引言DNA由于其具有的特性,在大自然的进化中,被选择为稳定的遗传物质。在细胞中,DNA精细地编码并控制着整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DNA分子容易构成二级甚至三级结构。因此,DNA作为计算工具有着
3、得天独厚的优势1,2。近年来,DNA计算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DNA分子自组装、DNA纳米装置等方面3。然而伴随着DNA计算解决问题的规模增大和形式多样化,求解过程中DNA分子数量急剧增加以及DNA分子结构复杂性的加大,求解过程中实验过程繁琐且存在误差,使得DNA计算中解的标记和检测变得更加困难4。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荧光技术在DNA计算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荧光是指某些物质受到某种波长的光激发后,其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较高能级,产生的发射光。荧光物质分子都具有刚性结构和共平面的-共轭体系。在激发态时,这种结构具有稳定性,可以持续数秒钟,从而有利于能量的转移5。DNA荧光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已经有
4、很多应用,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DNA荧光标记、real-time检测技术、分子信标技术等。荧光标记DNA简单便捷,可以实时检测,而且灵敏度非常高,这些特点都使得其在DNA计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结合荧光技术的DNA计算已经成为前沿研究热点。荧光技术在DNA计算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类:(1)荧光标记的表面计算:通过DNA固定化和杂交技术,在固相表面通过荧光标记进行计算。(2)与某些酶切技术相结合的荧光检测:利用特定酶与DNA分子的特性,通过检测酶切后荧光量进行计算。(3)与DNA链置换相结合的荧光技术:巧妙利用DNA分子的三链甚至多链结构,通过加入引发链,来释放另一DNA链。(4)与基因沉
5、默技术相结合的荧光DNA逻辑门:利用RNAi技术控制表达荧光蛋白,从而构建了多重逻辑门。(5)与DNA自组装立体结构相结合的荧光技术:在DNA自组装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了荧光标记技术。(6)与DNA变构相结合的荧光技术:通过DNA分子的不同状态,构建了可控的荧光纳米装置。近年来,荧光技术不仅应用于生物学本身,而且在DNA计算、信息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下面有几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荧光技术:(1)荧光信号识别放大技术。(2)与磁珠技术相结合的荧光技术。(3)与PH值变化相结合的DNA荧光技术。(4)与miRNAs检测相结合的荧光技术。相信随着DNA计算和荧光技术的发展,这两者必将紧密结
6、合,使得DNA计算的种类和方法更加多样和成熟。2 DNA计算中荧光技术的应用2.1荧光标记的表面计算DNA表面计算其基本原理是:通过DNA固定化和杂交技术,将代表所有可能存在解的不同DNA序列固定在固相表面,然后通过多次的杂交以及降解过程来筛选正解。通过荧光标记可以检测每次和最终计算的结果。2002年,Adleman组使用杂交池完成了一个20个变量的3可满足性问题6。2004年XingPing Su等在2000年Liu7的工作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通用型的DNA表面计算模型8。同年,Kristiane A. Schmidt等利用单分子杂交荧光标记技术4个变量的可满足性问题9。下面以2000年,Li
7、u 等发表在nature上的DNA表面计算经典实验为例,说明其解决SAT问题的过程7。由于该问题共有16种可能性,故将代表着不同可能解的DNA片段固定在固相表面。在每一次的杂交筛选过程中,加入与固定DNA链特异性互补的DNA。那末,被杂交的固定DNA链变为双链,而未互补的单链DNA则被核酸外切酶降解。通过数次操作,存在于固相表面的DNA链就是每次经杂交而保留下来的DNA链,也就是代表正解的DNA链。该实验中,荧光技术主要应用在解检测的过程中:使用一条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和另一条荧光标记的引物,以固相表面所有可能解的DNA片段为模版,进行PCR。利用磁珠将PCR双链产物吸附,再分离双链,分离出荧光标
8、记的ssDNA。将这些ssDNA与经过多次杂交筛选的固相杂交,只有哪些存留在固相表面的DNA链可以杂交上,于是特定的位置就可以检测到较高荧光强度。 图1-1 实验示意图 图1-2 列阵荧光检测结果2.2 与某些酶切技术相结合的荧光检测利用酶与DNA分子的特性,通过检测酶切后荧光量进行计算。其实就是利用某些酶与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再结合荧光技术来共同实现的。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等特点。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巧妙地将酶的生物特性与计算问题相结合,极大地丰富了DNA计算的手段。2001年,Wang等在上述表面计算实验的基础上对解的检测又进行了新的改进,即将酶切和荧光技术相结合10。通
9、过上述核酸外切酶的方法,利用新技术完成单链DNA的解的检测。其基本思想如下:左侧DNA探针的3端至少和右侧杂交的DNA探针有一个碱基的重合,并使得右侧探针有5端呈单链状态。此时右侧探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目标序列形成双链的;另一部分则是由非互补的5端DNA链组成(见图2A)。此时该非互补的5端DNA臂会覆盖在上游寡核苷酸链上,与左侧探针至少有一个重合的碱基。恰恰在这重合的位置,可以形成酶切位点。因此,非互补的5端DNA臂可以被切割而释放。利用这一原理,结合荧光技术,如图所示,将荧光基标记在非互补DNA链的5端,而将荧光淬灭基标记在重合的酶切位点3端方向(见图2B)。这样,只要酶切位点被酶切
10、,标记有荧光基的非互补的5端DNA链就会被释放,从而与荧光淬灭基分离,使得荧光释放量大大提高。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检测目的片断是否存在。文中还将PCR方法检测目的片断与这种荧光检测法进行了对比,发现该方法比PCR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图2 实验原理示意图 图3 几种逻辑门的构成示意图Milan N.等2003年研制了一种名为MAYA的游戏。这是一种利用特殊的DNA酶E6(一种依赖于DNA的RNA酶)构建起来的逻辑门11。这种酶识别的DNA底物要求具有特殊结构(如3a图所示)。只有当上部寡核苷酸探针与E6的支架区互补,上部寡核苷酸才能被切断释放。将寡核苷酸两端分别标记荧光淬灭基(如罗丹明)和荧光基,
11、那末只有寡核苷酸探针被切断释放,荧光基才能有效激活并释放荧光。这是MAYA游戏进行逻辑判断的主要检测手段。构建有效的空间位阻是实现这个检测手段的关键。当寡核苷酸探针的结合使绿色标记的位阻消失的时候,加速酶切反应;当寡核苷酸探针的结合使红色标记的位阻消失的时候,降低酶切反应。基于以上原理,构建出以下几种逻辑门:YES型、NOT型、AND型和AND-AND-NOT型。YES型逻辑门(图3b所示),当i1寡核苷酸加入时,消除原来i1环状结构,从而标记的荧光探针可以与之结合,并且被切除释放。其判断过称为加入i1,荧光输出。NOT型逻辑门(图c所示)。当加入i6时,环状结构打开,荧光结合的寡核苷酸探针无
12、法结合在互补区域,于是无荧光输出。其判断过程为加入i6,荧光输出停止。AND型逻辑门(图d所示)实际上是将两个YES型逻辑门组装在一起。也就是说,只有当i1和i6都被加入时,才能有荧光输出。AND-AND-NOT型逻辑门(图e)是更为复杂的组合体。必须同时加入i1和i3,才能输出荧光。然而,只要有i6存在,就不会输出荧光。文中解决的问题是在33的棋盘中完成3个棋子同线相连。考察所有的逻辑情况后,将所有可能的逻辑门都提前置于棋盘的网格中。再将代表棋子的寡核苷酸分别放入,然后观察荧光输出情况进行判断。2.3 与DNA链置换相结合的荧光技术该技术多用来构建DNA逻辑门。其巧妙利用DNA分子的粘贴,通
13、过加入引发链,来释放另一DNA链。在逻辑计算中,这种技术具有循环性、自引发性、反馈性、灵敏性和准确性等特点。近年来在science等高水平科研杂志上都发表了大量系列工作,而且在生物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2000年,Bernard Yurke构建了一种DNA链置换机器,在置换过程中可以实现闭合式运动12。2003年,B. Yurke等构建了一种基于DNA链置换的纳米机器13。Jong-Shik Shin等利用可反复的DNA链置换,构建了可以反复读取和输入的三状态存储器14。2006年,Georg Seelig等对DNA链相互粘贴、置换的几种模式进行了实验15。2006年,Simon J
14、. Green等用茎环结构实现了DNA链的粘贴互换16。2007年,David Yu Zhang等实现了DNA链置换的循环进行17。2007年,suvir venkataraman等实现了通过DNA链自粘贴来完成多段DNA聚合延伸18。下面介绍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2006年,Georg seelig 等报道了一种没有酶参与的DNA逻辑门19。其基本原理如图4-1所示,即先构建好由寡核苷酸链G、Eout、F共同杂交组成的DNA互补结构,再加入Gin寡核苷酸链。此时,由于Gin一侧末端和G的一侧单链末端互补,从而使逻辑门中的G寡核苷酸链被释放,与Gin形成互补双链。此时的互补结构中,只剩下了寡核
15、苷酸链Eout和F。然后再加入Fin寡核苷酸链,Fin的一侧末端与F中间有互补序列,加之Eout本身形成的是单链环状的不稳定结构,于是,F和Fin结合成双链。Eout寡核苷酸链被释放。文中使用了荧光标记地对Eout的释放情况进行了检测(如图4-2所示)。Eq末端标记有荧光基,而Ff末端标记有荧光淬灭基。当其互补结构存在时,荧光恰被淬灭,从而无法检测。但是,当Eq和Ff分离时,荧光就被释放出来,从而表明DNA链的分离情况。上述由G、Eout、F的DNA互补结构就可以构成与门。也就是说,只有同时加入Gin和Fin,才能诱发释放出荧光。值得注意的是,文章并不只是提出这种DNA计算逻辑门,而是将其应用
16、到生物基因检测的中。在鼠脑总RNA中,成功的检测了数个基因的表达情况。图4-1链置换原理示意图 图4-2荧光标记原理示意图2008年,Peng Yin等对这种DNA自粘贴、链置换进行了更为精细的研究20。其主要原理是利用DNA茎环结构的链置换。如图5-1所示,茎环结构A是由at、a、b、bt、ct、c等DNA序列构成的,在茎环结构末端有未互补的单链DNA区域。如果加入与末端单链DNA互补的序列,整个茎环结构就会打开(图中的at与at*可以互补,其它同理)。因此,当体系中只加入A、B这两种茎环结构时,相互之间无任何影响。但是,当体系中加入了寡核苷酸链I后,就触发了整个循环。I先和A末端互补,使得
17、A的茎环结构打开。此时,A的Bt区域与B的Bt*相互作用,使得B的茎环打开。当B完全打开后,B的a*区域会与I竞争A的a区域形成互补结构。被置换掉的I就可以重新激发新的循环。 在上述基础之上,Peng Yin等设计了多种复杂结构的实验:直线型、回路型、支架型、自动位移型(见图5-2)。直线型指I与A、B、C组件是逐级触发,形成串联关系。回路型指参与的激发物在循环结束后又被释放,从而再次作用于系统。并且构建了多个循环相互镶嵌的复杂体系。支架型指在整个触发过程中,不仅是线性的作用方向,而且是向二维平面的扩展。自动位异型则是用链置换实现了特定DNA序列的位移。在这些实验中,荧光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其中主要是将荧光基标记在茎环的一端,另一端则标记有荧光淬灭基。只有茎环结构打开,才能够检测到相应的荧光。根据标记不同的荧光,可以了解整个循环的反应速度,和反应程度。尤其是在自动位移型实验中,通过检测荧光,可以得知特定DNA序列在特定时间移动的位置。图5-1 茎环结构DNA置换原理 回路型直线型自动位移型 支架型图5-2 几种复杂类型:直线型、回路型、支架型、自动位移型2.4 与基因沉默技术相结合的荧光DNA逻辑门2007年,keller等创造性地使用活体细胞,利用RNAi技术,通过控制特异基因的表达,构建多重逻辑门。这种技术将DNA计算和基因表达、疾病诊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DNA计算的应用指
19、出了另一方向21。RNA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特异性沉默基因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想敲除的基因序列或者部分序列构建到特定载体中,经过转录,形成部分序列的反义RNA(还可以通过直接加入特异的反义短寡核苷酸进行基因敲除)。这些RNA很快就可以被酶解为小片段,并与相关的蛋白质形成复合体。于是,这种复合体就可以根据RNA来识别特定的mRNA,从转录水平消除特定基因。keller等利用载体序列的线形串联排列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原理(非翻译区UTR对下游基因转录的影响),构建了多个逻辑门模型。(1)或门,如图6-1a所示,mRNA1和mRNA2分别与荧光蛋白基因串联。这两个mRNA只要有一个正常转录表达,
20、就会有荧光蛋白输出。因此,形成了“或”的关系。(2)与门,如图6-1b所示,Target A、Target B序列是串联分布。假设有A、B两种内源物分别抑制siRNA-A和siRNA-B对TargetA、B的影响。那末只有同时加入A、B时,才能完全抑制RNAi作用,也就是说,此时荧光蛋白才能正常表达。因此A和B形成“与”的关系。(3)非门,如图6-1c所示,假设内源物A对siRNA-NOT(A)有激活作用。当加入A后,将会抑制Target-NOT(A)的表达,此时直接导致荧光蛋白产物的减少。将这些简单的逻辑门组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复杂的逻辑运算,如(A AND C AND E) OR(NOT(A
21、) AND B),见图6-1d。首先确定A、B、C、E与各个siRNA之间的关系,如:加入A抑制siRNA-A,促进siRNA-NOT(A)。当A、B、C、E共同作用时,就可以根据基因排列的线性关系自动进行逻辑判断。图6-1 RNAi逻辑门示意图 在上述一步完成的RNAi逻辑门的基础上,还构建了二层逻辑门。所谓一步完成是指加入的siRNA直接发生作用,降低荧光基因的表达。而二层逻辑门是指首先调控一级蛋白质产物,再由一级蛋白质来调控二级荧光蛋白基因的表达。如图a所示,构建了AND运算逻辑门。mRNA1和mRNA2的表达都下降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Lac抑制子的表达,从而减小Lac抑制子对荧光蛋白的表
22、达抑制。这种多层逻辑门与细胞内的蛋白、基因调控极为相似,因此在疾病诊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图6-2 二层逻辑门示意图2.5 与DNA自组装立体结构相结合的荧光技术DNA自组装是近期发展迅速的领域,也是具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其涉及编码、杂交、空间结构设计等多个方面。从自组装结构上分,自组装可分为一维线段结构、二维平面结构和三维立体结构。在DNA自组装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荧光标记技术,发展了很多精巧的DNA三维结构,如2008年Russell P Goodman等构建的四面体,其边还可以产生荧光标记的可伸缩茎环22。这些三维结构不仅仅包含有图像、结构信息,而且还能随着结构的变化应用于纳米技术、药物
23、载体、DNA计算等方面。2008年Yossi Weizmann等的工作是将DNA自组装和荧光技术紧密结合的一个例子23。首先,利用DNA分子互补,将两环相接触部分的DNA序列设计为互补,杂交后再经连接酶连接,就形成了稳定的环链结构。通过AFM电镜检测,也能够看到环链结构的存在。另外,将一个环状寡核苷酸固定在有金包被的AFM电镜感应头上,而与其有互补序列的寡核苷酸则被固定在镀有金的玻璃板上。当杂交并且被连接后,其感应力较未被连接有了显著提高,侧面说明环套结构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还设计了将DNA环分别固定在两个金微粒(1.4nm)上,然后利用内切酶进行切割分离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这些操作都可以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NA 计算 荧光 技术 应用 及其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4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