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篇 实验诊断,基本概念,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的客观资料。与其他资料结合综合分析,协助明确疾病的诊断、观察病情、制定防治措施、判断预后。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Examination of Blood,血液检查,由细胞成分与非细胞成分组成。它不断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及维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完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占体重的7%-9%,70-90ml/kg体重,成人约5LPh7.35
2、-7.45,相对粘度45,血浆渗透压为290310 mOsm 。,血液,一、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55,血细胞,45,血 浆,90%水份,10溶质,蛋白质,清蛋白,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电解质,代谢终产物,营养物质,其它,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抗侵入的微生物所必需的,血浆凝固所必需的蛋白质,钠、钾,葡萄糖、氨基酸、脂质,尿素、尿酸、肌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嗜中性粒细胞N,嗜碱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1、胚胎期造血:胚胎:人胚发育到第2周末时-血岛胎肝:胚胎2月开始造血,45月最旺盛。骨髓:胚胎45月开始。 2、出生后造血 骨髓:5岁以前当身骨髓均是红骨髓
3、。7岁 红骨髓仅限于胸骨、肋骨、骨盆等。过程: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幼稚细胞成熟细胞。,二、血细胞的生成,血 液 一 般 检 验,血液一般检查,检查内容: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 白细胞计数(WBC)、 血小板计数(PLT)。 血涂片白细胞分类(DC)及形态、红细胞形态及白血病细胞。,红细胞检查,观察是否有红细胞疾病的常用指标: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2、红细胞形态:大小、形态、 结构的异常 3、血细胞压积: 4、红细胞平均值(MCV、MCHC、MCH): 5、网织红细胞计数:,一、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方法:手工法及机器法 红细胞数 X1012/L 血红蛋白g/L成
4、年男性 4.0-5.5 120-160成年女性 3.5-5.0 110-150新生儿 6.0-7.0 170-200婴儿 4.0-4.3 110-120儿童 4.0-4.5 120-140孕妇 3.5-5.0 100-150,(一)正常值,(多RBC和Hb一同观察),1、 生理变化:增多: 年龄及性别:新生儿 情绪激动时 剧烈体力劳动或运动,(二)临床意义,减少婴儿:造血原料相对不足。 老人:造血功能减退妊娠后期:血容量增加,男性高于女性:激素分泌有关,新生儿:红细胞明显增高、两周后下降,6-7岁最低男性:25岁-35岁达高峰女性:13岁-15岁达高值,21岁-35岁低水平,以后渐渐增高 。4
5、0岁以后差异很小。,2、病理变化:,1)增多: 相对增多:脱水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 继发性: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对性增多: 严重呕吐、腹泻 大量出汗 大面积烧伤 尿崩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殖性疾病) 继发性红细胞症: 促红细胞生长素(EPO)代偿 与缺氧有关 如: 肺气肿、肺心病、先天心、 高原居民 胎儿及新生儿 EPO非代偿:无缺氧 肾癌、肾盂积水、肝癌,2)减少贫血,贫血:即RBC、Hb、Hct血细胞比: 通常三者平行下降,以Hb为标准男性Hb90 6090 3060 30g/L,病理性减少原因1 红细胞生成减
6、少 造血原料不足:缺铁、维生素B12、叶酸 造血干细胞损害: 再障2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3、失血: 急慢性失血后贫血,二、红细胞比容 HCT,1、定义: 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占的体积比例(L/L)。2、方法: 手工法(微量高速离心法) 仪器法3、参考值: 仪器法 男性0.40-0.50 女性0.37-0.48,4、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诊断和分类; 可以评估血液稀释浓缩程度,有助于某些疾病治疗中补液量的控制。 增高见于:血液浓缩及RBC增多症; 减低见于:各类贫血。,三、红细胞的平均值(MCV、MCH、MCHC),1. 概述: 平均红细胞容积 ( MCV) 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7、 以飞升(fl)为单位。 Hct(L/L) MCV = ) 1015 RBC X1012/L 参考值: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定义:平均每个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量。 以皮克(pg)为单位 MCH = Hb/RBC参考值:26-34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定义:单位容积红细胞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参考值:320-360g/L(3236%),2临床意义: 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 有利于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病因正常细胞性 大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 小细胞正色素性,再障、急
8、性失血、溶血贫血等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1. 概述:反映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的客观指标。,临床意义: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这种分类法更能 反映贫血的病理变化,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诊断缺铁性贫血:IDA的病人95%以上RDW增高,可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88%RDW正常)鉴别。,贫血类型 常见疾病大细胞均一性 部分再障大细胞不均一性 巨幼细胞性贫血正细胞均一性 急性失血正细胞不均一性 再障、部分溶贫小细胞均一性 地中海贫血小细胞不均一性 缺铁性贫血,RBC形态检查P183 各种病因可作用于RBC生理进程的不同阶
9、段,从而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RBC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 包括RBC大小、形态、染色和结构的异常。 RBC形态检查与Hb、RBC计数结果相结合可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1、正常形态瑞氏染色: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相似,平均直径7.5m(直径范围69 m);淡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2、大小异常,1)小RBC: 10m 巨幼贫3) RBC大小不均:相差一倍以上,严重缺铁性贫血,2022/12/18,34,可编辑,3、染色异常,1)正常色素性: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浅染区。2)低色素性:淡、扩大-缺铁、珠蛋白3)高色素性:深、消失-巨幼贫
10、。4)多色性:未成熟、灰红或淡灰-溶贫、失血性贫血,4、形态异常,1)球形遗传性2)靶形珠蛋白合成障碍(地中海贫血)3)椭圆形巨幼贫血4)镰刀形遗传,今为止还没有能真正治愈的药物。 5)口形遗传性,5、结构异常,1)嗜碱点彩重金属中毒2)染色质小体巨幼贫、溶血贫3)有核红细胞随外造血,五、网织红细胞P184网织红细胞为外周血内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参考值:百分率 0.51.5% 新生儿 26% 绝对值(24-84) 109/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减少: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红系增生受抑制。,六、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1原理: 如纤维蛋白原 球蛋白 红细胞聚集 免疫复合物 脂
11、类物质红细胞数量2参考值:魏氏法: 男性 0 15mm/h 女性 0 20 mm/h,大分子蛋白质增加,ESR,3临床意义:,ESR无特异性的试验,但对判断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或某些疾病有无活动、进展及肿瘤转移等都的一定的价值。 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1、血沉增快 生理性:常见于妇女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等。 病理性:各种炎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 意义不大,观察指标1.白细胞计数及意义2.白细胞分类及意义:3、核象变化: 核左移 核右移 4、形态观察:,白细胞检查P174,一、白细胞计数、意义,1、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
12、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参考值: 成人 4.010.0 109/L 新生儿 15.020.0 109/L 6个月-2岁 11.0-12.0 109/L 儿童 8.0-10.0 109/L,白细胞常规:白细胞总数 各类白细胞的比例(%) 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2、临床意义,白细胞数量的变化:(1)生理变化:一过性升高 下午上午 饱餐、情绪激动 运动、高温、严寒 新生儿、月经期、妊娠中、晚期、分娩,(2)病理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等各类细胞数量的影响。N增多机制取决于: 1)骨髓生成和释放白细胞速度 2)外周血边缘池和循环池WBC比例 3)WBC离开血液的速度 4)上述因素共同存在,二、白细胞分类和意
13、义 外周血白细胞种类: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1,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 0-5% 分叶核 50-70%淋巴细胞 (L) 20-40%单核细胞 (M) 3-8% 嗜酸性粒细胞(E)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1%, (一)中性粒细胞 1、粒细胞生成调控:,2、N数量改变病理意义-增多,反应性: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 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 异常增生性: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
14、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原始或幼稚细胞。,重点,反应性增多,1)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原因,化脓性球菌最明显。2)急性中毒:外源性(如安眠药;生物毒素蛇毒;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内源性(尿毒症、酮症酸中毒)3)急性失血:大出血,WBC 12h内迅速上升,达(1020)109/L。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4)严重组织损伤、大量细胞破坏如外伤、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溶血后1236h。急性心梗时白细胞增多可与心绞痛鉴别。5)恶性肿瘤:非造血系恶性肿瘤,特别消化道肿瘤(刺激释放、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破坏释放调控),异常增生性增多,1)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细胞增多为主;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
15、血病细胞增高为主。 2)骨髓增殖性疾病:真红、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 特点:除了一种血细胞成分的增多外,常伴有其他一种或两种血细胞的增生。,2、N数量改变病理意义-减少,1)感染特别是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 病毒感染(流感、肝炎、水痘、风疹等) 2)某些血液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贫; 3) 脾功能亢进 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4)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 X线、放射性核素;苯、铅、汞;服氯霉素 5)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二)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在组织中) 增多: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血吸虫 皮肤病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减少:传染病早期、久用激素(
16、三)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血液病及某些恶性肿瘤、 过敏性疾病, (四)淋巴细胞1)增多: 感染性疾病:主要病毒 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 其他 :免疫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相对增多 2)减少: 相对减少 绝对减少(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某些药物、免疫缺陷性疾病等),(五)单核细胞反应性增生: 1某些感染:结核病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疟疾 2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异常增生性 血液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三、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P182,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正常时,外周血N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
17、为1:13。 核象变化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核左移,定义: 正常时外周血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比值 1:13,比值增大,杆状核增多(5%),甚至出现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 再生性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 退行性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正常 甚至减少。,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核右移:,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过3% 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核右移表明造血物质不足或骨髓造血功能下降所致,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中性粒细胞-核右移(Right shift),五、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P181,大小不等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退行性变(核变性)棒状小体,血小板检查一、血小板计数(PLT) 及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正常参考值范围:(100.0-300.0)109/L,二、临床意义:,PLT减少(100109/L) 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线损伤、 骨髓纤维化 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血小板消耗亢进:DIC PLT增多 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反应性增多:急慢性炎症、急性失血或溶血、脾切除,2022/12/18,67,可编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3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