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
《210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原经济区加速发展规划(官方发布版)- -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0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01827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围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总
2、体目标和发展目标,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加快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实现中原崛起。二、基本原则(一)突出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二)突出“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突出载体建设,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四)突出改革开放,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构筑内陆开放高地。(
3、五)突出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实施步骤为加快促进中原崛起,把我省建成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按照国函2009130号和发改地区20101827号文件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并与我省“十二五”规划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相衔接,有步骤、分阶段推进规划实施,努力实现五年彰显优势,十年实现崛起。五年彰显优势。力争到2015年,规划实施取得重大成果,我省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发展接近中部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与辐射力进一
4、步提升,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迈出重要步伐,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实现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城镇化率达到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460元和8460元,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达的指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累计下降25%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森林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全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主要规划指标十年实现崛起。到20
5、20年,主要人均经济指标赶上并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原城市群在全国的竞争力与辐射力明显提升,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实现新跨越,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基本建成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中原经济区,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四、任务分工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出台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重点地区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改
6、革和对外开放等八大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要求,量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进度。(一)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强化科技,创新机制、完善政策”的内涵式增长道路,着力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基础和重要任务,以粮为基,统筹“三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工作任务:(1)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结合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
7、0092020年),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2)运用现代科技、物质装备和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积极发展循环农业,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4)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水利设施、基本农田、防灾减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粮食物流、农业机械化等八大工程。(5)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民补贴力度和对产粮大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有利于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省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牵头,省水利厅、粮食
8、局及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配合。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围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以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着力促进果蔬花卉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推进以面食、肉食和乳制品为主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健康发展。到2015年,畜牧、花卉、蔬菜、林果和水产五个产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工作任务:(1)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畜禽养殖结构,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扩大奶牛、肉牛等优势产品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禽类生产规模。巩固提高京广铁路沿线、南阳盆地和豫东平原的传统生猪产
9、区生产能力,扩大豫西、豫南浅山丘陵区的生猪养殖规模。重点发展豫西南和豫东平原两大肉牛生产基地,支持建设南阳牛、夏南牛、郏县红牛等良种肉牛规模养殖场。继续抓好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奶业基地建设,扩大高产奶牛养殖规模,鼓励发展牧场式生态养殖。大力发展豫北、豫东肉禽和豫南水禽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场。(2)加快发展以蔬菜、果品、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高效农业,建立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重点建设18个省辖市周边的直供蔬菜基地和内黄县、中牟县、扶沟县、新野县、汝南县等30个设施蔬菜大县,在全省40个县、200个特色蔬菜乡镇大力发展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着力打造郑州、
10、许昌、洛阳、开封等花卉生产核心区;在大别山、太行山和伏牛山区建设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豫南山区优质果品产业区、中东部平原特色果品产业区和城市近郊鲜果产业区。(3)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生物农业。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能农业,逐步建立“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系统。(4)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业知名品牌,主要围绕粮油、果蔬、水产、茶叶、烟叶、调味品等优势产业,集中投入,加快培育整合一批国内外名牌,每个产业整合23个名牌,每个县(市、区)有1个名牌。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林业厅、畜牧局配合。3.大力发展新
11、型农业经营主体。工作任务:(1)推广龙头企业主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资本联合、上市融资等形式,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大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区集聚,力争到“十二五”末,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60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占全省农户的比重提高到60%。(3)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规范引导,强化服务指导,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制度更加健全,运
12、行更加规范,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万家左右,实现村村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数占全省农户的比重达到50%左右。(4)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越、产值在50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5)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重点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理人、农民经纪人、农村产业工人的培训。(6)继续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争取5年免费培训260万人次。责任单位:省农业厅。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工作任
13、务:(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以“县畅乡联”为重点,加快县乡道路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结合农村改厕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扩大集中供气规模。积极发展太阳能、小水电、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盲点村改造和粮食生产核心区农田排灌电网改造。(2)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3)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建成35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突出抓好1000个试点村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3000个生态村、500个生态乡镇。(4)加大扶贫开发
14、力度。五年力争完成5000个左右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再解决5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牵头,省委农办、省交通运输厅、环保厅、水利厅、卫生厅、扶贫办、电力公司配合。(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适应能源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突出保障省内能源供应,积极利用省外资源,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效率,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落实国家及我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省内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1.煤炭基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煤炭集约发展。工作任务:
15、(1)优化煤炭开发布局,以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建设为重点,稳定焦作、鹤壁、义马、永城矿区产量,高效开发郑州、平顶山矿区,增强煤炭保障能力,煤炭产能稳定在2.2亿吨。(2)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合理配置后备资源,培育壮大骨干煤炭企业,形成12个亿吨级产能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3)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大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和瓦斯综合治理,建立煤炭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增强抗灾能力。(4)支持大型电煤储配中心建设。(5)实施郑州、焦作、鹤壁、三门峡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土资源厅、省政府国资
16、委、省安全监管局等配合。2.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实施外电入豫工程,持续增强电力保障能力。工作任务:(1)立足本省保障、兼顾省际调剂,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2)强力推进核电建设,争取开工南阳核电项目,加快信阳、洛阳、平顶山等核电前期工作。(3)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力争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等的大型建筑屋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站。(4)合理布局热电项目,努力满足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用热需求。(5)继续围绕南太行、豫南煤炭矿区及陇海等重要输煤通道,以现有电源扩建为主,布局高效清洁的大型燃煤电站。(6)适度发展抽水蓄能和燃气电站。(7)鼓励煤电联营和一
17、体化发展,支持骨干煤炭企业开展电源建设。(8)加强主网架和城市电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强化省际联络,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坚强、保障、兼顾的现代化电网。(9)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电管理体制,推进大用户直供电工作,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10)强化节能发电调度,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电力公司配合。3.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化工、有色、钢铁、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升级改造,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重组、提升水平,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原材料基地。工作任务:(1)推进有色、化工、钢铁等企业向产
18、业链高端延伸,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原材料工业基地。(2)严格控制冶炼规模,提高中高端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和有色金属回收利用比例,重点发展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商丘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推进济源铅锌、鹤壁镁加工、洛阳钼钨钛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3)大力推进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融合发展,重点建设洛阳、濮阳、商丘三大石油化工基地,豫北、豫西、豫东三大煤化工基地,以及平(顶山)漯(河)、焦(作)济(源)、濮阳和南阳四大盐化工基地,积极发展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业链,促进平顶山煤盐尼龙化工产业链融合延伸,扩大高端石化产品规模并提升水平。(4)推动安阳优质钢基地建设和
19、安钢集团、舞钢集团等重点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发展适应区域市场需求的产品,大力发展钢铁深加工,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5)促进节能环保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改造提升水泥、玻璃和耐火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培育壮大鹤壁陶瓷、焦作塑料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我国重要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6)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发挥资源和原材料优势,重点发展高品级超硬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钼钨合金、工程塑料、新型耐火材料、功能纤维等特色产品,推进洛阳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7)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推广应用节能降耗
20、和清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等配合。4.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增加资源储备。工作任务:(1)实施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2)实施百亿吨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新增精查储量50亿吨。(3)开展隐伏矿床找矿工作,评价资源潜力。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三)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及我省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四大能
21、力,扩大整机产品规模;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扩大整车规模,积极发展专用车,推动配套产品和基础部件、整车与零部件集群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工作任务:(1)提升输变电装备、成套装备、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施工机械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物流机械、建筑机械等产业,完善提升铸锻件、基础件、仪器仪表、机床等特色产业。(3)建设中原电气谷、洛阳动力谷和郑州、新乡、南阳、安阳、焦作、开封、济源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4)重点发展经济型汽车、轻型商用车、中高档客车、中重卡车,大力发展专用汽车,建设郑州百万辆汽车基地,推进开封、安
22、阳、新乡、焦作、许昌、南阳、鹤壁等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辐射中西部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配合。2.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坚持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大力实施产业创新发展专项,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工作任务:(1)推进郑州、漯河、鹤壁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新型显示、新一代消费电子、半导体照明、软件及信息服务等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推进郑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南阳、新乡、周口、焦作、驻马店等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疫
23、苗、血液制品、干细胞、发酵原料药、现代中药和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生物育种产业,发展生物制造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3)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发展以设计、建设、运营为核心的节能环保工程服务业,推进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4)发展壮大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源、新能源装备三大优势领域产业,推动太阳能电池、纤维乙醇、生物柴油规模化发展,提升兆瓦级及以上风电整机、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生产能力,推进南阳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5)推广新能源汽车,开展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示范线路运营,发展电动汽车整车、关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0 中原 经济区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3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