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痞证与临床课件.ppt
《《伤寒论》痞证与临床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痞证与临床课件.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伤寒论痞证与临床,陶晓华2019年6月,1,内容提要,痞证证治概要(五泻心汤方证、旋复代赭汤证、五苓散证、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痞证的鉴别诊断)痞证证治讨论。,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学巨著。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是一本什么书?,3,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一云:今邓县镶东镇)人(如原文第16条、149条“不中”的用法),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曾随同郡张伯祖学医,官至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伤寒论的作者,4,伤寒,杂病,伤寒杂病论,原书不全,宋原刻本不存,宋刻本,
2、伤寒论,经战火,晋王叔和将伤 寒部分整理成册,经宋高保衡、林亿 校正(但一般认为其中的辨脉、平脉、 伤寒例等是王叔和加入),明赵开美复刻本(赵刻本),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成注本),伤寒论沿革,5,痞证证治概要,6,概念,指心下痞闷不适,有涨满,但不疼痛或疼痛不甚为特点的病证。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7,痞的含义,主要有四: 症状:说文:“痞,痛也”。但伤寒论中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诸病源候论说:“痞者,心下满也”。 病名:广韵“痞,腹内结病。”伤寒论的痞证是指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腹内肿块:如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 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如“但气痞耳”。
3、,8,痞的含义,内经“痞”和伤寒论“痞”,9,“心下”指什么部位?,从本节条文所述症状及治疗用方看,当指胃脘部,即中上腹部。说文解字:“心,在身之中”,身体腹侧体表的中心部位当是剑突处,因此,心下当是剑突下的中上腹部。,10,病因病机,一、表证误下,表邪内陷入里而成(131、151)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1,(131上)辨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阳有形之邪(如痰水) 结胸病发于 误下 阴无形之邪(无痰水) 痞证,12,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3,(151),脉
4、浮而紧(麻黄汤证),下之,紧(表邪)反入里,表邪入里,壅聚心下,脾胃升降功能失职,气机痞塞,痞证,14,二、脾胃虚弱,邪气乘虚陷入饮食因素(饮食不节致脾胃损伤)情志因素(肝气不舒影响脾胃失和),15,证候特点,1 特点:痞,按之自濡自觉有痞塞之感,触诊却濡软不硬。2 与结胸之鉴别: 结胸有形之邪内结心下痛,按 之石硬,脉沉紧 痞证无形之邪内壅心下痞,按 之自濡,16,证治分类,一、热痞证治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154)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7,主证:心下痞,按之濡属痞证其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是阳邪, 无形邪热独盛于中焦以方测证,当有烦热,口渴,舌红
5、苔黄,吐衄血。,18,治法:泻热开结除痞。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林亿、千金翼方注云有黄芩,从其说)。煎服法:“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沸水泡三黄,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徐大椿:“凡治下焦之补剂,当多煎以熟为主,治上焦之泻剂,当不煎以生为主。”泡1次即可,泡2、3次可能致腹泻。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运用2例_朱景智.pdf,19,其它中药泡服法举例:决明子、生山楂、泽泻、荷叶肥胖菊花、麦冬、胖大海慢性咽炎西洋参、藏红花高原气虚血瘀决明子、菊花高血压,20,伤寒杂病论特定煎服法直接用水煎法:使用最多。去渣再煎: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米
6、熟汤成:如白虎汤。麻沸汤渍之:如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先煎:如麻黄、茯苓等。,21,后入:如大承气汤之芒硝,大陷胸汤之芒硝。烊化:如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之阿胶。特定水煎:如苓桂枣甘汤以甘澜水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加酒、醋、蜜等煎: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清酒,苦酒汤用苦酒等。,22,临床应用:火热内盛之热痞、胃脘痛、癫狂、便秘以及外科疔疖疮疡等;迫血妄行之各种出血证;火热上炎之头痛、眩晕、牙痛、口舌生疮等。胃肠系统疾病:以本方为基础,随证化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胃热内盛者有效。,23,出血性疾病:本方加仙鹤草、侧柏叶、丹皮
7、、小蓟,口服或经胃管内注入,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证属胃腑积热,气盛火旺者。本方开水泡服治疗肺结核咯血,平均止血时间为2.5天。原方加白茅根、牛膝可治疗鼻衄。口腔粘膜疾病:取本方泻火解毒、釜底抽薪之功,治疗小儿急性口疮,疗效颇佳。在辨证内服汤药同时,予本方开水浸泡,频频含漱,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较好。大黄黄连泻心汤.ppt,24,本方特点:集苦寒药之大成分量较轻开水泡服,不用煎煮降火降气降血止血,25,2.论热痞兼表的治则先表后里(164)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26,伤寒先下后汗 心
8、下痞误下后,邪陷中焦(言外之意,还有 心烦,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恶寒者风寒在表,尚未全解 (兼发热,头痛,脉浮)治则: 先解表桂枝汤 后攻里大黄黄连泻心汤,27,表里先后治法,表证汗法(44、45、12),实热证清、下法(176),虚寒证温法(323),里证,单纯,里实未成(36、235),表证为主(276、 36),先表后里,正虚已甚(91、92、364、372),先里后表,素虚外感(102),表里均等(146、301、40、41),侧重治表(38、39),侧重治里(163),变法(活法),表里同治,表里同病,常法(定法),常法(定法),里实已成(124),变法(活法),28,3.热痞兼阳虚
9、的证治附子泻心汤证(155) 164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29,热痞“复恶寒汗出” 若伴发热热痞兼表先表后里(164)不伴发热热痞兼表阳虚消痞扶阳(155) 三黄清热消痞(苦寒) 附子温经扶阳固表(辛热),30,煎服法:泡三黄煎附子汁兑入。(寒热异其性,性气不同,而兼收补泄之效)。配伍特点:大辛大热的附子与大苦大寒的三黄相配,温凉相配,邪正兼顾,用于治疗比较复杂的病证,(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31,心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邪热壅滞,一般无表证清热泻痞按之濡 附子泻心汤邪热壅滞兼表阳虚弱,有恶寒汗出清热泻痞扶阳,32,二、寒热错杂痞证治1半夏泻心汤证(149)(p1
10、56)少阳证误下后,柴胡、陷胸、泻心等汤的治法。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33,少阳证误下三种转归正气强,虽误下,没有变逆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汤(参379条)素有水饮,误下后,邪热内陷,水热互结心下满硬痛大陷胸汤胃气不健,误下,邪热内陷,搏结不甚但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34,补充症状恶心、呕吐胃气不降 肠鸣、下利脾气不升 苔多滑腻或白或黄,脉濡或弦。据金匮要略及伤寒论157、158条补充,
11、35,治则:和中降逆消痞方药半夏降逆止呕散结 辛开芩连泄痞热 苦降 参姜草枣补益脾胃 甘调 (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投、升降两调,),36,服法:去渣再煎,使药性和合,不偏不烈,利于和解。去渣再煎的方法,只出现在柴胡剂与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之中。(三泻心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去滓再煎是一种浓缩煎煮法。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 “去滓再煎,此中犹有他义。盖柴胡有升提之力,兼有发表之力,去滓再煎,所以减其发汗之力也。”其法可使药性趋于协调和合,利于发挥调和脏腑功能、和解少阳枢机作用,也可使药液浓缩,减少每次服药量,增加患者服药依从性 。,37,又本方系小柴胡汤加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临床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7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