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经理人的未来之路.docx
《试论经理人的未来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经理人的未来之路.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n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n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8362839n 更多资料请访问.(.)更多企业学院:./Shop/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Shop/40.shtml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Shop/38.shtml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Shop/39.shtml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Shop/41.shtml人力资源学院56套讲座+27123份资料./Shop/44.shtml各阶段员工培训学院77套讲座+ 324份资料./Shop/49.shtml员工管理企业学院67套讲座+ 8720份资料./Shop
2、/42.shtml工厂生产管理学院52套讲座+ 13920份资料./Shop/43.shtml财务管理学院53套讲座+ 17945份资料./Shop/45.shtml销售经理学院56套讲座+ 14350份资料./Shop/46.shtml销售人员培训学院72套讲座+ 4879份资料./Shop/47.shtml逃离外企经理人的未来之路 杭州城西的庄记咖啡,是我经常约见朋友的地方。我的公司就在不远处的一座大厦里,走路过来约莫需要10分钟。 今天下午约我的是李白。其实我和李白的交往并不算太多,只是一起喝过几次咖啡而已。对于他,我只是知道,他这几年的职业发展据说颇为顺利,2年前离开欧诗雅公司以后,他
3、去了J&R公司,先是做浙江省销售经理,一年的时间就晋升为华东大区销售经理,前段时间又有消息传来说他要晋升为J&R的全国通路营销经理了。这两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强中数得着的,以他才30岁出头的年纪,这样快的职业发展,是并不多见的。 杭州的夏季非常炎热,我走了10分钟就已经满头大汗了。咖啡馆的冷气开得很大,我叫了一杯冰拿铁,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等着李白的出现。 约定的时间,一辆黑色的福特翼虎SUV停在了咖啡馆的前面。车子里走出来的正是李白,似乎比我前段时间见到他的时候要胖了一点。 “船长,你好啊,好久不见了。”李白和我的很多朋友一样,喜欢叫我“船长”这个名字。 “船长”这个名字是我在中国营销传
4、播网上用的网名,我用这个网名做营销管理论坛的版主已经很多年的时间了,似乎李白最早认识我也是通过这个论坛。虽然我不太喜欢参加那些网友的聚会,但是在这个论坛里,我还是认识了不少朋友,偶尔我们也会一起坐坐,喝喝咖啡。 坐下来点了杯咖啡之后,我发现李白手上还拿着一本书。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那是我前几年的作品,一本讲营销管理的情景案例书。果然,他是要我帮他签名,但是我猜想他不一定就看过我的书。 “这个书你真的读过吗?”我有点将信将疑。 “读过,真的读过。”李白笑了,“我最近刚仔仔细细地读完,写的真不错。” 我知道这是李白的恭维,但是他能读我的书,我还是很高兴的。“你现在怎么有时间仔仔细细地读书了,我听说
5、你官运亨通,一直都很忙啊。” 李白点了一支香烟这是我第一次见他抽烟喝了一口刚才点的咖啡:“船长,我现在可有的是时间,前几天我失业了。” “啊?!你失业了?”我有点不相信李白说的话。在这两年的“江湖传闻”中,我满耳听到的都是李白的“大牛市”消息。他有能力,老板也欣赏他,这几年的工作业绩也一直不错,事实上我书中主人公“马得其”的一个案例还是取自他的一段实战经历。 “做得好好的怎么会失业呢?我好像听说你要升全国通路营销经理了啊。” “两个多月前是,但是现在什么都不是了。两个月前我的老板、我老板的老板都被炒了,几天前,我也被炒了。”原来是这样。 李白告诉了我事情的原委:2个多月前,在J&R本财政年度结
6、束的时候,由于连续两年中国区业绩不佳和亏损,并且没有兑现上一个半年度中国区业绩评估时所做的承诺,J&R的亚太区总部解雇了中国区总裁、全国销售与市场总监和全国销售经理。新的总裁接任之后,不出两个月的时间,公司主要的几个产品经理和全国的各个大区经理、财务总监、人力资源总监都遭到了解雇。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虽然是一句中国的俗语,但是在外资企业却也体现得非常明显。我理解李白现在的感受。在我和我很多朋友的职业经历中,也都有过类似于李白他们公司的这种情况。 “你有过失业吗?船长?”李白又抽了口烟,似乎在自言自语,“我原来一直以为,在J&R,算是找到了职业的归宿。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说炒就炒啊!公司这几年
7、业绩不好是对的,可是我管的浙江省,还有后来的华东大区,业绩年年都有很大的提高啊!新来的总裁要用自己带过来的人,我们这些老人,就这样一个个被杀头了。在欧诗雅工作的时候,我还不懂职场的那套,天天被老板刁难,等我总算明白过来了,在J&R我是处处小心,公司上上下下也都打点得不错,哪里知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啊!” “那么,你有什么打算吗?” “打算?”李白的眼神游离在窗外。“打算这个其实也是我今天找你来谈谈的原因。说实话我还真没有什么打算。但是这几天来,我一直在想着自己这些年来的职业生涯。毕业8年了,在外资企业也工作了8年了,职位和薪水的确是不断地往上涨,但是这次的事情,让我真的要好好地想想自己的未来
8、了。这8年来,不管在欧诗雅还是在J&R工作,我总是觉得少点什么,或许是少点安全感吧。职位给了我很多东西,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但是你看,一没有这些职位,我又好像什么都不是了” 李白的话,让我也陷入了思考之中。一年前离开以前公司全国销售总监的职位的时候,我也曾经有与他相同的感触。我想过一种有未来的生活,一种自己能看得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但是那种生活又是何其的难! 在这间咖啡馆里,就在上周,我和几个老同事聚了聚。这些老同事在外资企业的工作时间也差不多都有10年了,或高或低,都做到了一定的位置,尽管他们的处境和李白现在不同,但是所想的问题却惊人的类似。都是30多岁的人了,在外企却始终没有那种“干事业”的
9、感觉,做着公司的工作,拿着公司的薪水,惟独欠缺的是一份干事业的感觉。“没有了职位,我们就什么都不事了。”这句话,他们也对我说过,和今天李白所说的又是何等的相似。 我的那些老同事是一帮下定决心“逃离外企”的人,他们集体跳槽去了一家国内的公司。用他们的话来讲,是希望能“做点事情”。 但是他们在外资企业难道不做事情吗?我并不这么认为,那又是什么促使李白,还有我的那些老同事们一个个的离开外企,或创业,或去国内公司,或去读书深造呢? 我也曾经是外资企业中的一员,也曾经为自己能在这些世界500强企业中工作感到骄傲和光荣。但那都已经过去了,为了自己的未来,为了自己后面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和生活,我们都在陆陆续续
10、地离开了这些曾经让我们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企业。 我也点了一根香烟,看着李白。就在这一刹那,我产生了写逃离外企这本书的念头。我想把李白这几年的职业道路问个清楚,我想看看李白最终会如何选择他未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我想来写写我们这一代职业人对职业生涯的思索,我想来写写那些形形色色的外资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内部的形形色色。 这些形形色色组成了一个个在光环笼罩下的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国公司。但是我要褪去这些耀眼的光环,我要来写写它们里面的人,这些在伟大与卑微之间徘徊,在制度严明、高效与官僚腐败之间游离,在庞大的公司帝国与现实的职业道路之间不断地做出选择的人,一群外资企业的人。 这些人,还有他们走过的职
11、业道路,以及他们正在思考或者已经做出选择的未来。 逃离外企未来的路 在我做版主的论坛里,曾经有过一个帖子,题目叫经理人,40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写的是对职业生涯的思考。这个帖子的点击率出奇的高,很多网友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设计中的“出路”有不少:挣够钱退休、做咨询顾问、猎头、做代理商、当作家、回学校读书,等等。网友的讨论很热烈,这也反映出了这一代职业经理人对未可知前途的不安与思考。当燃烧的青春都已经献给自己所热爱或者并不怎么热爱的职业之后,等到不惑之年,我们又将如何选择脚下的路? 当代的中国职业经理人基本上出身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这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有关。在20世纪的9
12、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确立,中国市场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了买方市场,靠国家分配工作的时代也逐渐过去,更多的人开始自己选择职业。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消费品行业,可口可乐在1984年开始在中国设立装瓶厂,宝洁在1988年进入中国。跨国巨头的进入,不仅带来了资本、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为中国培训出了第一批职业化的经理人才,这些人才经过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练,已经逐渐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中坚。但是,不确定性依旧存在,虽然到目前为止各种管理人才大多都是紧缺的,但是这种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不少企业急于长大,急于寻找优秀的经理人才,另一方面,却有不少优秀的经理人才正埋没在某个平凡的职位中,甚至是失业
13、。 带给我们每位经理人尊严的是我们的职业和职位,失去这些,事实上我们也就什么都不是了。我见过太多30多岁的经理人,昨天还是某某企业的经理,一场公司的政治斗争或者一次企业间的收购行为,转眼间变成了失业者。我相信有这样经历的经理人是不在少数的李白就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这是个高流动频率的行业,我们已经不再奢望像过去那样终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了,我们有更多的选择然而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即便你能一直不失业,但是,企业的层级是金字塔型的,做主管也许只要一年,做经理也许要五年,做总监也许要十年甚至更长,再往上呢?你想过吗? 曾经在一次培训中,导师让我们做过这样一个游戏:双腿并拢的时候左右摇晃自己的身体你会
14、感觉到很容易失去平衡;然后双腿分开一定的距离再摇晃自己的身体你会感觉保持平衡其实很容易。导师通过这个游戏告诉我们,你的延展度决定了你的安全感。这些“延展”就是你的专业技能、学识、人际关系网络、经验 我们来看看几种类型的职业发展,让我们一起思考自己的未来,未来要做些什么,现在要准备些什么。 第一种类型是站在职业金字塔的顶端至少,沿着这条晋升之路坚持地走下去。这条路确实很崎岖,你也会越走越孤独,并且,你也需要一些好运气。走这条路的人,往往最初的选择就是非常正确的虽然这也许带着点偶然。在外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能做到高位的,往往有这样的一些特点:有着非常好的教育背景、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第一家进的公司通
15、常就是著名跨国企业、熟悉并擅长运用公司政治。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人,通常通往高位的必要条件是对老板非常忠心或者深受老板赏识,对做市场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手法、擅长学习也擅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永远为企业工作下去,他们将是真正意义上一生都献给企业的人。他们和发达国家在战后的那一代人一样,勤奋、忘我地以工作为中心。总监、总经理甚至CEO将是他们的目标,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必将达到。 那么他们需要为自己准备点什么呢? 审视近几年来的“逃离外企”现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外企经理已经碰到了职业发展的一个“集体瓶颈”,而且这个尤以营销经理为甚再划得细点,是以在总公司以外工作的销
16、售经理为甚。这些销售经理虽然能力大多不错,但是在教育背景和英语能力上,普遍不及总部其它部门的经理,并且多年的“Field Sales”生涯,或多或少已经让他们有点不适应总部的沉闷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江湖习气。他们的“逃离外企”,说到底,是一种对延续职业生涯的渴望。对他们而言,如果要在外资企业继续发展,需要的是以国际化管理风格而不是本地化管理风格来加强自己的工作,并且还需要为自己多做一些继续教育的投资这些教育也许是CEIBS(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这是最让外资企业信赖的国内MBA学府)的MBA文凭,也许是掌握更为熟练地运用英语能力。那么,如果下定决心走时下流行的“空降”道路,也许更要做的是对中国本
17、土企业文化的再学习,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一直在内资企业发展的经理,事实上也有被“杯酒释兵权”的危险。草根的民营企业也许会在草创时期用很多自身其实有很多缺陷的江湖豪客型的经营管理人才,但是,守“天下”或者打更大的“天下”需要的是更多专业人才。以前你可以不懂什么是ROI什么是CRM、ERP而照做生意不误,但是,更高的职位需要你的知识也要与时俱进。你要学习网络时代不断被更新了的知识,要掌握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电子工具,指望不懂供应链管理还做营销的时间,恐怕不会长了。 第二种类型是自己创业,做经销商或者是做咨询顾问。 做经销商的路,迟走不如早走。新产品上市的成功可能性越小,做经销商成功的概率
18、也越小。商业渠道的变革,对这条创业之路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商品流通中间环节的经销商,随着渠道变革正在完成一个“大小小大”的转变。区域内同类别产品的经销权垄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私营经销商企业的发展,至今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的显着特点是专业化和专业垄断加速。未来的区域内每个大经销商将会越来越成为某类产品的代表这个是卖水的,这个是卖化妆品的,这个是卖打印机的,这个是卖空调的。经销商和制造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留给你创业的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少。糊口也许是可以的,但是做大,需要的条件实在太多了。生意是会越来越难做的,现在要做大一个新产品的难度要比十年前难太多了。我的不少同
19、行的创业经历也证明了这点,虽然他们在营销上的能力比十多年前走出国有批发企业的第一批经销商们要强的多,但是,最好的机遇显然并没有留给他们。他们也时常戏谑地说自己无非是“花钱买了份工作”。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是很弱的,你不长大,就注定要成为商业渠道变革的又一个牺牲品。对于他们而言,通过行业内积累的人际关系网络,找寻机会,找寻突破口做大,成为细分市场区域内的翘楚是很重要的。 那么做咨询顾问呢?说实话,其实做经理的人和做咨询顾问的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现在自诩为“实战派”的顾问,我个人并不看好。他们或多或少缺乏专业顾问的训练和经验,也或多或少给人以江湖术士的味道。做得好经理的人并不见得一定做好咨询顾问
20、。之所以现在“实战派”顾问颇为吃香是和我们的本土市场还不成熟有关的。这种“不成熟”你能指望它持续多久呢?我想,尽管你可以骂麦肯锡不懂中国市场,但是,如果本土咨询公司想要做大,他们还是你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未来,也许你也可以转行,做作家、做企业家、做教师做什么都有可能,对未可预知的未来,你可以做的是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为前景做更多的规划。去学校充电、结交更多的朋友、积累更多的资金,甚至是写更多关于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文章。 逃离外企透明的天花板 我和李白谈了很久。 我印象中的李白,一直是一个以在“世界500强”工作为荣的人。所谓的“外资企业”,狭隘的说并非是专指“非内资企业”。在业内,
21、“外资企业”通常只被定义为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大公司,甚至就是专指这些欧美的世界500强企业。这些企业,一般也意味着悠久的历史,优厚的薪酬福利和西方化的管理。这些企业出身的人也通常会被看作是有着良好的职业背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 李白在和我以前的交谈中偶尔也会流露出对亚洲企业、港台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的不屑。事实上这也是外企经理们所惯有的优越感。 但是李白今天问我的一句话,让我感到惊讶:“船长,你对逃离外企怎么看?”李白能说出这句话,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眼前的这位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了8年的年轻人。 “我看到有不少人离开了外资企业,去了国内的企业发展。”李白继续对我说,“其实我最近一年来也在想这个问
22、题。我以前压根没有想把国内企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但是我看到尽管有些外企经理在国内企业工作得不算很好,但是也有做得不错的,而且这样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那你觉得是为什么呢?”我反问。 “也许是透明天花板吧。”李白又抽了一口烟,“就算没有总裁被炒那档子事,就算我现在升到了全国通路营销经理,我这几年来对透明天花板的感觉也还是越来越明显了。外企是我们做事的地方,却不是我们做事业的地方。” “是吗?”我拿烟的手微微地颤动了一下。李白说的话,让我想到了很多。 “逃离外企”,是一个近几年来职场的热门话题。单个离开的、集体跳槽的,这些年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 近年来趋势性的人才由外资企业向本土企
23、业的流动,虽然不像当年微软的吴士宏跳槽TCL、HP的李汉生跳槽北大方正那么轰动,但是,这样的跳槽,却并非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他们有着以下几点共性:一是年龄普遍集中在30多岁,二是职位普遍集中在中层,三是集体趋势性跳槽。这个现象背后的实质,是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人才战”加剧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更体现了外资企业中的经理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再思考和再定位的过程。 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外资企业的经理们随着自己的公司在逐渐成长。在成长的同时,他们也普遍地遇到了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行业内经常说起的“透明天花板”的问题。虽然,外资企业也不断地在中国推广人才本土化的策略,但是,真正成为策略制定者的中国人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理人 未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6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