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材料及其解析.docx
《经典历史材料及其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历史材料及其解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历史材料与解析一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井田制的崩溃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晋卻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卻至勿敢争。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一年材料三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年材料四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五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亩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己悉矣。谷梁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解读】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左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经的主要著作,其中左传以记事详细、议论精辟见
2、长,相传作者为鲁史官左丘明。以上史料描述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和鲁国实行初税亩的赋税政策,对了解井田制的崩溃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周时,土地属周王所有。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影响大不如从前,诸侯势力膨胀,周天子控制土地和人民的局面越来越难以维持。因此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用地的事件经常发生,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屡见不鲜。公元前580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把官司打到晋侯那里。由于晋侯的支持,才承认属“王室之邑”。这些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经丧失。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不断的侵田夺土,一再破坏井田的封疆沟洫,井田制在这一过程中,日趋解体。春秋时期
3、,社会生产力有明显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得到使用和推广,私田增加。统治者为了剥削收入,开始在赋税制度上进行一些改革,如齐国“相地而衰征”。即按土地多少、地力的贫富美恶,作为征税的标准,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影响和意义重大。在税亩之前,鲁国田赋仅出于藉田,公田,即十取一也。在税亩之后,田税既取之于公藉田,也取于民私田。原来私田之收全归自己,现在也要按亩纳税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收赋税,这表明公田私田之间的界限,被取消了,即鲁国正式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也反映出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井田制崩溃了。 (1)晋大夫卻至与周争鄇田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主宰权,已不起作用,已不复存在土
4、地王有的概念。(2)郑子产扩大井田的封疆沟洫日趋解体。(3)鲁国实行初税亩,打破公田私田界限,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彻底崩溃了。【注释】卻音。鄇音,温之别邑。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章、服,指制度。封,田界,田有封洫指扩大封疆沟洫。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初税亩,开始按土地亩数征税。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履亩,按实际亩数。2王室衰微材料一隐公三年夏,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材料二桓公五年夏,王夺郑伯政,郑伯
5、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葛。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左丘明左传桓公五年材料三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解读】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经典春秋的三传之一,相传为鲁史官左丘明所作。以上三则史料分别描述“周郑交质”、“周郑交恶”、“问鼎中原”,对了解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很有参考作用。郑武公因护平王东迁有功,武公、庄公父子相继担任周平王卿士(执政大臣)。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平王欲使虢公参政,引起庄公不满。平王惧而否认其事,为保证
6、互相信任,周王室与郑国互派了人质。平王死后,王室打算任用虢公,郑庄公为此进行报复,抢收了王室的庄稼,周郑的关系由此恶化。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王收回郑庄公的执政权,同年秋,周王调动诸侯军队伐郑。郑庄公率军与王战于葛,郑将祝聃射王中肩,王师败。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荡然无存。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60年),楚庄王率军队攻打已经迁徙到伊水流域的陆浑之戎,随后来到洛水,在周的疆土上陈兵示威。楚庄王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取而代之。 (1)周郑关系由“交质”到“交恶”,周王室已丧失“天下共主”的权威,周郑最后兵戎相见,战斗中郑祝聃射王中肩,可见天子的威风扫地。(2)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极
7、轻视王室,欲取而代之。以上两则史料,集中显示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与一般小诸侯国无异。【注释】卿士,指王卿中执政的人。贰,动词,有贰心。交互相。质,人质,以太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畀,给予。祭音。温地名。成周,地名,洛阳市东。交恶:互相憎恨,恶。,即长葛。楚子,楚庄王,春秋贬之为“子”。陆浑之戎,古族名,原居甘肃一带,春秋时迁至伊洛河一带。观兵,检阅军队以示军威。九鼎,象征王权。3诸侯士大夫崛起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
8、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解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30卷,52万余字,分为本纪、世家、书、表、列传五种体制,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分为20篇,486章,内容丰富、广博,直至今天仍有广泛的用途和较高的价值。以上两则史料描述了春秋时期兼并战争的情况和王室衰微,诸侯、大夫势力增长情况对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士大夫的崛起很有参考价值。春秋时期,王室衰微,是一个大动荡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出现了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的兼并战争。出现“诸侯不能保其社稷者
9、不可胜数”。另一方面诸侯大国之间开始出现争霸战争,先后做霸主的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孔子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这样说:西周时期,是“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期。到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专征伐,很少有维持十世的;政归大夫,出不了五世就会变成了“陪臣执国命”;陪臣势力能维持三世的已是很稀少的。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先是诸侯势力的增长,王室衰微;接着是大夫势力的增长。诸侯、士大夫的先后崛起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了。 (1)各国间的兼并战争争霸战争,说明了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实际情况。(2)各国内部内乱不止,出现了“政归大夫”、“
10、政归陪臣”这样的情景,即士大夫的崛起。【注释】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代国家。希,同稀,少有。4阶级关系的新变化材料一秦师过周北门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材料二简子誓曰:“克故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三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富者皆称陶朱公。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解读】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以工商业致富的货殖大家立传,着重反映了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以上史料集中反
11、映社会各阶层地位变化商人的出现,即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政治上的动荡,井田制度破坏了,从而使一个新的阶层商人诞生了,而且弦高矫命犒秦师,足见商人的作用日见重要。战国时期,大商人往来列国之间,陶朱公(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抗礼”。邯郸人郭纵从事冶铁,富比王侯。春秋时晋国赵简子战前宣布:参与战斗的老百姓及工商业者可以当官,免除一切奴隶。这虽然是战争前的动员令,但能够推动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1)商人的出现,显示出阶级关系的新变化;(2)商人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注释】乘,四。韦,熟牛皮。犒,犒劳。遂,指进仕。人臣、隶、圉,都是奴隶。免,免做奴隶。
12、陶,山东定陶。抗礼,为宾主之礼。埒,比。5“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重用材料一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二下令国中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材料三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孰隗以招贤者。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材料四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人。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材料五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
13、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解读】上述史料都记述了各国喜士,士在社会上活跃起来。赵简子发布战争动员令:能战胜敌人士可以授予十万田,意即对士的重视。秦孝公、燕昭王、齐宣王都非常重视士,这些都缘于国家积弱,宗族人臣不能自振。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都是养士“三千人”,可见当时养士之风大盛,因此,士在社会政治运动中活跃起来,如侯赢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扮演重要角色。各国君主喜士,士在社会活跃起来,各国养士之风大盛。【注释】卑秦,瞧不起秦国。与之分土,裂地封之为侯。6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材料一天子
14、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记王制材料二师氏掌以诏王。以王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周礼地官师氏材料三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保氏材料四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周礼春官乐师材料五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六仲尼曰:天子失官,学
15、在四夷。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材料七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解读】周礼是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所记大部分为西周旧制,同时也加入作者的政治理想,因保存有大量古代制度方面的资料,有很高史料价值。以上史料描述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的情况。古时,学在官府,即官府掌握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官府教化是合二为一的,受教育的对象只能是“国之贵族子弟”,主管教育的官吏分制是师氏、保氏、乐师,各司其职。到周宣王时,周朝已经衰落了,掌管周朝的史官司马氏离开周地去晋国,因此王朝的典籍、图册有的散落在卫国,有的散落在赵国,有的散落在秦国。所以孔子才说:
16、天子失官,典籍图册失散在四夷,学术学问在四夷开展起来。这表明学校教育,已经逐渐下移。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他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思是大约在其15岁时有志向于学习知识,在其30岁时,已经开始收受门徒,讲授私学了。 (1)古时“学在官府”,受教育对象只能是贵族子弟;(2)到春秋时期,学术逐渐下移,出现“学在四夷”;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注释】媺,美,善。去,离开。适,到达。或,有的。7诸子百家材料一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庄周庄子天下篇材料二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
17、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内物后,故能为万物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解读】庄子是记录战国时庄周思想的著作。以上资料描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由于道德的标准不一致,许多人以自己观察的某一方面为“自好”,于是出现众多的学术派别,号称“百家”。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礼,序
18、夫好长幼之别”,即重视“礼”,礼就是伦理和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强本节用,发展生产。法家不别亲疏,主张“严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维护统治。道家的主要思想是“无为”。这些学派以发展学术为宗旨,互相攻击,开展“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动荡是百家争鸣产生的社会背景;(2)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开展“百家争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运动,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源头,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注释】一,一致、统一。一,一方面。六艺,即儒家经典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材料一樊远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材料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
19、。论语学而材料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材料四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材料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材料六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解读】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语言精深、简练,全书只有12 000多字,字字珠玉,句句格言,分为20篇,486章,内容丰富广博,直到今天仍有广泛的用途和较大的价值。论语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思想最直接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必读书。以上几则资料
20、集中反映孔子“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不是私爱,而是很宽泛的,能够爱众人,就接近“仁”了,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约束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周代制度,即符合“礼”,礼的基本原则就是“仁”了。怎样才算符合周礼呢?就是不符合礼的原则,不去听它,不去看它,不去想也不说它,要在思想上保持冷静克制,即就是在主观上尽量克制约束自己。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克制和相互妥协呢?孔子提出实行“仁”的基本原则就是: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到;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再强调,实行“仁”并不难,只要你思想上想实行“仁”,“仁”就立刻会到来。 (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部
21、分;(2)“爱人”包含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3)礼和仁互为表里,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主观上自我克制和互相妥协,也是十分必要的;(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的集中体现。【注释】亲,接近。目,具体内容。2孔子的政治主张材料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材料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四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五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解读】以上几则资料集
22、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取得“民信”,怎样才能取信于民呢?就是要求统治者认认真真地做事,爱护百姓,节俭财物,并且无夺农时,只有做到使老百姓有饭吃,才算把国家治理好。另一方面治理国家,要以德服人,即“为政以德”,用政令法度治理人民老百姓,虽免于刑罚,却从不感到内心羞耻;如果用“德”治理国家,辅之以礼仪教化,那么老百姓不仅心服口服,而且做事有羞愧之心。所以如果实行以德治国,那么天下的人民好像众星围拱北极星一样归附他。孔子还认为,治理国家统治人民的方法必须符合周礼,即做君主要像做君主的样子,忠心爱国;做父亲要像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要像做儿子的样子,做到父慈子孝。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历史 材料 及其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68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