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横向兼并和规模经营.docx
《中集横向兼并和规模经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集横向兼并和规模经营.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集集团横向兼并与规模经营摘 要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八十年代初在深圳特区设立的一家以生产集装箱为主的中外合资企业。公司投产后四年连续亏损,濒临破产,1986年进行内部清盘、股权重组后由中方负责管理,1987年开始抓住集装箱行业发展的机遇,恢复生产并快速成长。九十年代初公司看到全球集装箱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策划通过横向兼并实现企业扩张。19931996年,公司先后兼并了分别设在大连、江苏南通、广东新会的三家集装箱厂,初步形成了华北、华东、华南三大生产布局,实现了全球产销量第一;19981999年,抓住行业整合时机,又先后兼并了韩国现代集团设在青岛的两个集装箱厂和中国
2、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分别设在天津、上海的两个集装箱厂,实现了真正的全面第一。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兼并的同时,发挥规模优势,实行一系列集团化规模经营运作:大宗材料的统一采购、低成本规模融资、挑战极限的目标管理、统一安排的精益生产、刚性的成本控制、独特的价格与销售策略、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00年经营业绩在中国股市排第三位。本案例追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1980年成立到2000年间成长发展的历史轨迹,重点描述其横向兼并过程与规模经营做法,为案例读者探索企业通过横向兼并实现规模经济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提供案例参考。本案
3、例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朱善利教授的指导下,由该院2002届MBA毕业生于泓编写。关键词:中集集团 横向兼并 规模经营目 录摘 要11 引 子12 中集概况23 中集创业63.1 初历困境63.2 清盘重组63.3 复苏发展84 中集兼并扩张104.1 扩张准备104.1.1 把握行业发展脉搏104.1.2 选择扩张方式124.1.3 股份化改造124.1.4 打造优势134.2 兼并战略实施144.2.1 第一阶段兼并144.2.2 第二阶段兼并174.2.3 兼并后的整合205 中集规模经营与科学管理235.1 材料统一采购245.2 规模融资255.3 挑战极限的目标管理265.4 统一
4、安排的精益生产275.5 刚性成本控制285.6 价格与销售策略295.7 管理信息化316 结 语327 附 录348 案例使用说明398.1 教学用途398.2 讨论参考题398.3 分析框架与要点399访谈实录与参考文献451 引 子 本案例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朱善利教授的指导下,由该院MBA学生于泓编写,仅用作商学院课堂讨论的材料,并不试图说明某种管理方法有效与否。撰写本案例的资料除了主要来源于公开资料外,还由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所以未经版权持有者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复制本案例中的任何资料。深圳是一块不断创造奇迹、散发着无穷魅力的热土。这里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
5、(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1月成立,1986年经营亏损、濒临倒闭,内部清盘重组后转产,1987年恢复集装箱集装箱(container),又称货柜,是具有一定强度、刚度和规格,专供周转使用的大型装货容器。使用集装箱转运货物,可直接在发货人的仓库装货,运到收货人的仓库卸货,中途更换车、船时,无须将货物从箱内取出换装。集装箱按用途可分为:干货集装箱(又称为普通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其中特种集装箱又包括挂衣集装箱、开顶箱、框架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动物集装箱、汽车集装箱等;按主体材料可分为:钢制集装箱、铝合金集装箱、玻璃钢集装箱等。生产,90年代通过横向兼并战略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在1
6、996年奇迹般地一跃成为世界头号集装箱生产集团后,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到2000年集装箱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38,超过世界同行业排名第二、三、四位造箱集团的总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发展的奇迹让世界同行为之瞩目和震惊。尽管中国在制造业上具有国际比较优势,但一个中国制造企业能够真正在国际市场上主导一个行业,这确实罕见。已在该集团奋斗了18年的现任总裁麦伯良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激流勇退、见好就收,在集团2000年股东大会上向中集的股东承诺:“给我15年的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 麦伯良先生对他所言“世界级企业”的解释是: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00亿美元,在某个行业有相当
7、名气,其任何动作都会对全球行业产生影响的企业。!”2001年5月的一个下午,深圳的天空阴云密布,麦伯良站在蛇口工业区中集集团总部总裁办公室窗前,远望汹涌翻腾的海浪,陷入了沉思。刚才市场部副经理向他汇报,由于干货箱需求减少,今年14月份集装箱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1。这个不好的征召预示着什么呢?面对全球有限的集装箱市场,为达到“世界级企业”的目标,中集如何推进战略转移,通过实行相关多元化进行经济规模的扩张?中集的兼并扩张模式还能继续推行吗?2 中集概况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或“中集”),是以集装箱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
8、藏集装箱、特殊区域集装箱、木业、机电设备、基建及房地产等,集团总部设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中集集团的前身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0年1月,为深圳经济特区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兴建,总投资300万美元。1987年,公司实行股权结构改组,吸收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加盟,公司成为三方合资企业。1992年开始实行公众股份制企业改组工作,1994年3月、4月,公司B股、A股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8月,公司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更名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
9、艰苦创业,中集集团的经营业绩连年快速增长(详见图1、图2、图3),1994年上市至2000年,净利润年均增长31.24。2000年中集集团实现销售收入89.5亿元人民币,净利润4.6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达到66.4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20.91亿元人民币,员工10000多人,注册资本3.4亿元人民币,在深圳、上海、南京、南通、大连、新会、青岛、天津、香港、苏里南、柬埔寨等地拥有二十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成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中集集团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中国十大高出口创汇企业,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深圳证券交易所十佳上市公司。图1 中集集团1991年2000年销售收入(资料来源:
10、公司历年年报)中集集团从1987年股权重组后形成“中远”45、“招商局”45、“宝隆”10的股权结构以来,一直保持着两个最大股东均衡持股的格局。现在的股权结构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和招商局货柜工业有限公司各占20.05,丹麦宝隆洋行占4.46,公众A股13.52,公众B股41.86,内部职工股0.07。图2 中集集团1991年2000年净利润(资料来源:公司历年年报)图3 中集集团1991年2000年净资产(资料来源:公司历年年报)中集集团组织结构如图4所示:中集集团是我国上市公司中较早聘请了独立董事的,三名独立董事分别是萧灼基(著名经济学家)、韩小京(北京著名律师)和一位丹麦人(某香
11、港货柜码头总经理),这些独立董事积极履行责任。中集实行总裁负责制,经营管理人员对总裁负责,这种模式与由每个股东委派经营代表截然不同。中集集团在从1991年以来,董事长更换了三届,但总经理(即现在的总裁)一直未变,经营管理层人员构成以中集集团内部提拔为主,而且长期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团经营思想的持续一致和长远发展战略实施的连续性。为了集团经营的高效运转,经营管理层人员都兼任集团总部相关职能部门经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裁高级顾问财务总监副总裁发展研究部财务管理部金融事务部市场部企业管理部总裁办公室3个投资控股企业2个机电设备企业7个干货集装箱企业2个冷藏集装箱企业2个特种集装箱企业6个
12、木业及其他企业4个基建房地产企业技术管理部图4 中集集团组织结构(资料来源:中集集团网站)中集集团的主导产品是系列集装箱产品,包括三大类集装箱100多个品种,占公司销售额的90以上。自1987年以来,公司的集装箱产销量和收入均呈稳步上升态势,1996年以来国际标准干货箱的产销量连续保持全球第一,2000年度中集集装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8,国内市场份额接近60。中集集团在18年的时间里累计生产了200多万TEU集装箱计算单位 (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s 简称:TEU)又称20英尺换算单位。各国大部分集装箱的规格趋向国际标准化,大都采用国际标准的20英尺和40英尺
13、长的两种TEU。为使集装箱箱数计算统一化,把20英尺集装箱作为一个计算单位,40尺集装箱作为两个计算单位。集装箱(详见表1)。目前,中集集团共有11个控股和参股集装箱子公司(详见附件1),其中深圳中集重型机械有限公司2001年开始转向新产品(箱式半挂车)的生产。中集集团少帅麦伯良,从1991年担任总经理,已带领中集走过了10个年头。麦伯良1960年出生于广东省的一个干部家庭,少年随父母下放下乡插队,8岁就担负起照顾父母和妹妹的责任。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考取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中集工作,历任技术员、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经理、副总经理、代总经理、中集
14、集团董事、总经理、总裁、党委书记。麦伯良最早的上司是一位英国工程师,这使麦伯良成为中国较早接触西方管理的企业家之一。麦伯良进入中集经理班子后,长期直接负责销售和技术,他对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资本市场等有着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能准确判断经济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亲自开拓国际集装箱市场,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商务经验,与国际著名轮船公司和租箱公司高层人士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对行业整合、企业竞争有独特的战略眼光和措施。从某种角度说,中集集团的崛起得益于麦伯良对世界经济和集装箱制造业发展脉络的把握和一系列战略兼并的成功实施。二十年间,麦伯良经受过各种诱惑,包括“做官”和外企高薪,但他认为,“做官”会让他感觉到压
15、力,外企让他觉得有从属地位,在中集才能实现自己“国强民富”的人生价值。表1 中集集团19832000年集装箱产量年份集装箱产量(TEU)增长率()年份集装箱产量(TEU)增长率()1983129019921874832.10 19843062137.36 19933353878.89 19852614-14.63 199470147109.16 1986840-67.87 1995141239101.35 1987243-71.07 199618861333.54 198845661779.01 199728288649.98 1989772869.25 199833039916.80 199
16、0920719.14 199949600050.12 19911419254.14 200071727444.61 (资料来源:陈颖慧、赵海洋:集装箱化2001年第11期第20页;公司历年年报)3 中集创业3.1 初历困境1980年1月,香港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集装箱财团有限公司(由丹麦宝隆洋行与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组成)签署合资经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总协议,在深圳蛇口投资300万美元,建厂生产集装箱。同年9月,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因忧虑中国的集装箱厂过多而提出退出合作,招商局与宝隆洋行进一步磋商,达成单独合作意向,宝隆洋行受让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在中集的
17、全部股权。这样,成立不到一年的中集,刚出世就险招夭折的厄运。中集的董事长、副董事长分别由招商局和宝隆洋行方面担任。为了吸取外国企业管理的经验,董事会任命丹麦宝隆洋行派出的莫斯卡(Moessgard)先生为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莫斯卡先生又聘请了有集装箱制造实践经验的英国人雷诺先生为生产经理。招商局派黄壁先生出任副总经理,主管行政和员工工作。1982年9月公司正式投产,第一期建成工厂6000平方米,工人150名,生产能力年产集装箱5000TEU。同年,作为深圳特区分配来的第一批大学生,麦伯良来到中集,在技术部门做技术员。宝隆洋行对集装箱厂的内部管理,下了很大的力气。从总经理、副总经理到生产
18、部、技术部、财务部等关键部门的经理都由他们指定,并实行了一套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洋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熟悉在中国经营管理企业的方略,特别是简单地把企业员工当成“打工者”,因而导致管理层和员工的严重对立。1982年投产前后,公司里除了刚招的新学徒外,大多数是来自长江航运系统的老工人和技术人员。这些人原是国营企业的“主人翁”,现在处处受洋人“管辖”,而洋人只认制度不认人。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公司内中外双方关系渐趋紧张。车间里出现了“岂容国土又遭践踏”的小标语,还出现过罢工事件。后经中方住厂董事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矛盾虽无进一步激化,但也使公司在市场不景
19、气的情况下管理混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1983年中,董事会作出决议,由丹麦宝隆洋行单方承包,一切由丹麦方作主。丹麦方承包后,由于当时国际航运业陷入低谷,集装箱市场萧条,宝隆洋行派出的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不善,加上管理层与员工的严重对立,到1985年末,公司经营仍没有好转,投产后连年亏损,濒临破产,陷于绝境。据中集上报给蛇口税务局的报告显示:至1985年12月31日止,公司累计亏损达到220多万美元,占公司合资资本的74。1986年一季度亏损26万美元,预计全年将亏损70万美元。3.2 清盘重组1985年香港招商局董事副总经理王世桢临危受命,出任中集董事长。为了通过彻底动大手术从根本上扭转中集的亏损
20、局面,王世桢向招商局集团提出“内部清盘” 王世桢、谢宏等合著:见证蛇口,花城出版社,1999年1月版。的主张。但是,事情并不简单,招商局内部对此颇有争议和阻力。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而该项目是蛇口工业区内唯一一家与北欧合资的项目,如果清盘,形象不好,对吸引外资极为不利,甚至会影响改革开放,负面影响太大。王世桢坚持认为,谁也不愿由自己经营的企业被清盘,但是经营企业就是为了盈利,世界上没有谁愿意去维持一家亏损企业。扭亏为盈才是唯一出路,也是大家所希望的。企业的现状明摆着,勉强维持下去,亏损只会越来越严重,包袱越背越重,雪球越滚越大,最后还是避免不了垮台。内部清盘,就是为了避免
21、企业最终垮台,而且当时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惟有如此,别无选择。再说,蛇口既然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集装箱厂既然是中外合资项目,就应该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只要于企业前途有利,外方也会想得通,引进外资也不会因此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权衡了各种利弊,内部清盘的主张最后在招商局内部得到了支持。但是,在董事会上引起了激烈争论,外方开始坚决不同意。王世桢就去找时任副董事长的宝隆洋行总经理祁天顺先生,痛陈利弊,最后外方终于承认,“就是再好的企业这样亏损下去也不是办法”,同意“内部清盘”,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做了决议:内部清盘,对外称停产转业。中集的资产价值经一个中介机构评估后,中方对宝隆提出:“
22、按评估价值,优先给你们。你们如果愿意要,你们就买过去;你们如果不要,我们就买下来。”宝隆洋行由于心里没底,选择了退出。招商局要了中集的全部股份,按各拥有50股份比例,将资金退还给宝隆。同时,招商局为了感谢宝隆这几年来的合作诚意和做过的努力,决定给宝隆保留10的股份的权利(这10当时宝隆不用拿钱,等到中集好转的时候,宝隆想进来,再拿10的钱购买股权)。三年后,中集局面大转变,宝隆又拿出了现金,买回了10的中集股份。 1986年8月招商局接手中集后,宝隆洋行管理人员逐渐全部撤出,招商局派顾立基出任总经理。中集重新调整领导班子,并在年初裁员78人的基础上,再度裁员200多人,只留下了麦伯良、黄守廉、
23、李启元等一批骨干,连工人共59人。同时,决定暂停集装箱生产,转产多种经营。在分析了工厂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后,决定利用自身设备、厂房优势,把业务转向钢结构产品的机械加工。中集有良好的焊接设备、金属预处理设备、宽大厂房和起重设备,还有素质很高的焊工,一转行很快就上手。先是生产注塑机架、建筑模板、水泥椿法、法兰盘等,后来就承接工程项目,越做越红火。公司领导带领留下来的员工艰苦奋斗,走出工厂,背着几十斤重、装着样品铁块的包,四处揽单,找米下锅。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某些项目采取了承包的形式。当年11月公司生产的钢结构件和法兰盘等产品打入香港市场,公司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盈利。这样转产后的中集在市场上生存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集 横向 兼并 规模 经营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5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