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课件.ppt
《大气环流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流课件.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气环流,大气环流,1知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及季风环流的成因、分布。2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学会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课件,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基础梳理1主要形成因素_因素和_因素。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热力,动力,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热力动力,低纬环流,西风,高纬环流,A,极地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低纬环流西风高纬环流A极地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信风带,东南,D,西南,西北,东风,东南,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_有规律
2、地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移,冬季_移。,太阳直射点,北,南,信风带东南D西南西北东风东南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太阳直,合作探究1读教材P50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图中高、低气压带分布有什么特点?(2)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为什么?_。(3)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行有何差异?_。,合作探究,提示:(1)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2)不相同,赤道低气压是因为赤道附近受热较多,即热力因素形成,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从高纬带来的较冷空气和从低纬带来的较暖空气相遇形成,即动力因素而形成。(3)高气压带
3、上的垂直气流是下沉为主,而低气压带上的垂直气流则是以上升为主。,大气环流课件,2读教材P51图233“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风带和气压带的相对位置在其移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如何?_。(2)如何根据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判断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_。(3)在哪些地区可能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的现象?_。,2读教材P51图233“风带和气压带移动示意图”探究以下,提示:(1)风带和气压带整体南北移动,但其相对位置不变。(2)当赤道低气压带正好位于赤道位置时,应为春秋分日;当赤道低气压带完全位于赤道以北时,应为夏至日;完全位于赤道以南时,应为冬至日。(3)在气压带和风带的
4、交界处,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会出现不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现象。,大气环流课件,归纳提升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形成的主要因素热力因素: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2)三圈环流及形成,大气环流课件,大气环流课件,(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情况见下表所示:全球气压带,(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及特征,全球风带,全球风带,特别提醒:(1)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气压带的不同成因热力原因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
5、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使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动力原因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辐合或辐散,导致近地面气压发生变化。,特别提醒:,(3)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4)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5)低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6)高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控制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大陆东部因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来水汽,降水较多。,大气环流课件,(7)数字法巧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七压六风(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三低四高(三个低气压带和四个高气压带),零三六九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副热带高气压带
6、分布在30N(S),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N(S),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N(S),风压相间(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大气环流课件,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2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图注:图A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移动幅度510个纬度;图B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图C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移动幅度510个纬度。(2)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之相反。,大气环流课件,特别提醒:(1
7、)口诀法识记风带、气压带移动规律“点北带北,点南带南”(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风带、气压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风带、气压带南移。)(2)位置对应法判断风带、气压带的移动一般情况下,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上,赤道低气压带对应赤道,副热带高气压对应纬度30,副极地低气压带对应纬度60,在北半球范围内,如果其位置都相对偏北了,则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了,说明是北半球夏半年。,特别提醒:,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1)(3)题。,典例剖析,下图中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完成(1)(3)题。典例,(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
8、带(2)图中E气压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该纬度地区气温高B该纬度地区气温低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高空空气堆积,在重力作用下被迫下沉,(1)图中字母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3)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ABCD,(3)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处风带风向的是(),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可知,此图为南半球,字母C位于60S附近应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图中E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因为赤道的气流源源不断上升,在高空向南运动到30S附近堆积,在重力作用下被迫下沉形成的。第(3)题,D处为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答案:(1)C(2)D(3)B,大气环流课件,下
9、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网,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2)题。,下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网,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解析:第(1)题,图中气压带位于30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北半球,P风带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答案:(1)B(2)B,大气环流课件,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基础梳理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热低,冷
10、高,海陆热力,纬向,高、低,气压中心,带状,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热低冷高海陆热力纬向高、低气压中,(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压中心的影响: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高、低气压中心的实际分布也在变化。,北,亚洲,副极地低,蒙古西伯利亚,海洋,(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压中心的影响:北亚洲副极地低蒙古,(3)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大气活动中心及其随季节移动:对世界各地的_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和强度异常: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_。,天气,异常,天气异常,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_、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2)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
11、风随_有显著改变的现象。(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季节,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海陆热力性,合作探究读教材P53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据图探究以下问题:(1)甲图表示的是_月的季风图,乙图表示_月的季风图。(2)中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_季风,冬季盛行_季风,其成因是_。(3)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一带的西南季风是怎样形成的?_。,合作探究,(4)当印度半岛一带盛行东北季风时,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各怎样?_ _。提示:(1)17(2)东南西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3)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
12、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印度低压的吸引,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的。(4)华北地区寒冷干燥;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少雨。,大气环流课件,归纳提升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分布的影响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气温变化小。并由此引起气压中心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如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归纳提升,大气环流课件,(2)全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
13、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2)全球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影响,图注:北半球,7月份副热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上的亚速尔高压。,大气环流课件,大气环流课件,图注:北半球,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气 环流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1751645.html